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7577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60分)和第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试卷共10页,共二大题,42小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

2、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A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B社会动荡思想活跃C改朝换代百家争鸣D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2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这一变化A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说明中央集权符合礼制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影响D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3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A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D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3、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A强调仁义礼法B成为主流思想C主张中央集权D蕴含统一思想5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6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4、,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7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C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D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8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

5、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此观点属于A儒家“仁政”思想B道家“无为”思想C法家“备变”思想D墨家“尚贤”思想9下表为墨家和儒家思想主张。从表中可以看出墨家墨子儒家礼运尚同“天下为公”尚贤“选贤与能”非攻“讲信修睦”兼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A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B墨家吸收了儒家部分思想主张C二者代表的社会阶级一致D两派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10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

6、学地位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11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于是选拔聪敏有才的小吏送往京师学习律令,学成归蜀后委以要职;同时在成都修建“学宫”,招收当地学生并为他们免除徭役;巡查各县时,他都会让通晓经书之人同行,以便宣传教令。这些举措A践行了“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B协调了西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反映了“汉承秦制”的历史现象D体现了当时地方治理注重教化12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7、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13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14西汉时期,辽东高庙发生火灾,董仲舒作灾异之记,指出发生火灾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汉武帝得知后大为光火,将董仲舒下狱,并按律将斩。后经人说情,才免其一死。这从本质上说明A“独尊儒术”思想受到巨大冲击 B儒家思想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C学术思想往往受制于政治权威 D儒家思想已背离时

8、代发展潮流15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从材料中可以得知A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C隋唐以后的科举取士D诸子百家在汉武帝时期依旧十分活跃,并得到汉武帝的择其善而用之16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14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较低等的妃嫔),后被唐高宗立为皇后,唐高宗死后她先后废掉了唐中宗和唐睿宗,最后称帝建周。在北宋的理学家看来,唐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高 B武则天具有较高政治智慧和野心C唐代时儒家的正统地位严重削弱 D唐朝皇帝昏庸无能导致

9、大权旁落17“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 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 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18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19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順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

10、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A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 B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C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 D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20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这种认识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D打破了传统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21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

11、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22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仍重视旧有传统的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B商品经济异常活跃C科举制度发展完善D等级制度十分严密23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

12、市场竞争 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24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A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B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D“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5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

13、映了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26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27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

14、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28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29明末,王夫之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由此可知,王夫之主张A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B以史学研究取代儒家经学C全面如实记录历史事实D历史记录应关注底层群众30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

15、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A精通西域地区历史B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异C擅长品评历史事件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31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32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16、B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C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D人民起义的推动33民主制时期的雅典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怀疑、被验证,思想没有界限”。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谁都能在城邦生活根本的正义秩序问题上有发言权,但却不比别人更有见地。这种“时尚”的形成A反映出雅典人对自由的渴望B折射出雅典人理智的不成熟C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影响力度D说明城邦公民参政热情高涨34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

17、地位。”材料表明在雅典A只要擅长辩论就能取得政治地位B智者运动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C智者运动催生了民主政治的发展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创立3616世纪,西方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要求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的教育理想进行教育革新。出

18、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37没有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人格,就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文化。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又确实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材料主要表明A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B文艺复兴最早提出以人为世界的中心C个人主义对文化发展具有双重影响D文艺复兴带来了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38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出欢快充

19、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欧洲建筑美学深受传统宗教的影响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C复古思潮已经改变建筑美学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39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C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D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40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

20、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41(28分)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

21、,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22、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16分)(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6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6分)42(12分)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格局和最鲜明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服人”,实范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平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

23、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请家学源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时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東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以上材料

24、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据材料并结合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围绕“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参考答案1-10 BACDD BCCDA11-20 DABCD CCAAD21-30 AADAD BCDAD31-40 CACBB BCDAC41(28分)(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10分)原因:理学的形成;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6分)(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6分

25、)(3)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完善地方管理(基层管理)。(6分)42(12分)示例:论点: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推动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论据如下:诸子百家都主张实现大一统,法家等学派思想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有利于大一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防止君权滥用,汉武帝推行尊儒政策,实现了思想大一统。1B【解析】【详解】材料中晚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如王夫之、顾炎武等这些挑战正统思想。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可知三者都是社会动荡,思想出现活跃局面,故

26、B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晚明、晚清时期不是分裂割据,故A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如王夫之、顾炎武等这些挑战正统思想。它不是百家争鸣时期,也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故CD错误。2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礼不下庶人”到“礼崩乐坏”和“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可得出这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官僚政治”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错误;D项表述中“式微”是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这与史实不符,排除。3C【解析】【详解】根据“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治民无常,唯治为法“可知当时的思想家认为人道是可以由人掌控

27、的,说明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故选C;这些思想家主张要遵循天道,因此二者并不是对立的,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对”天道“和”人道“的看法,不能据此说明诸子思想有同源异流的特征,排除B;天道是需要遵循的,是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无关,排除D。故选C。4D【解析】【分析】【详解】孔孟的“礼仁”目标是建立“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荀子试图通过“礼法”“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两者都立足于建立统一的、秩序稳定的国家,蕴含统一思想,D正确;孔孟强调礼仁,荀子强调礼法,A只是表象,排除;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重视,儒家遭遇冷落,汉武帝以后成为主流,排除B;孔

28、孟并未主张中央集权,排除C。5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点睛】

29、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a.确定时间、空间范围。明确时限,弄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中的特征,明确题目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b.确定做题“导向”关键词。这类词一般从设问中寻找。根据条件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隐性信息现象的本质特征。c.根据“导向”要求,分析材料提供信息的本质特征。d.分析、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备选项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间的关系。6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以无事取天下”可知,这位先贤是道家代表人物,其主张无为而治,故选B;A项为儒家主张,排除;C项为墨家主张,排除;D项为法家主张,排除。7C【解析】【分析】【详解】从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以“道生法”为

30、基础,申明君主权力、“刑德相养”、阴阳微彰等内容,可见黄老之学兼采“儒家、法家”的治国之道,C项符合题意;黄老之学是以道家为基础的,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对国家政治、刑德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黄老之学对治国理论的研究,B项不符合题意;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以道家哲学为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8C【解析】【详解】材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体现的是一种变革精神,反对一成不变,这主要和法家思想有关,C正确;材料未涉及仁政、无为和尚贤的思想,ABD排除。故选C。9D【解析】【详解】根据墨家主张尚同,儒家主张“天下为公”;墨家主张尚贤,儒家则主张选贤与能等信息可知,墨家和儒家的主张都

31、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由借鉴意义,故选D;题意仅反映了两派的部分主张,不能由此说明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A;两派主张存在相通的地方,不能说明是墨家吸收了儒家的部分主张,排除B;二者代表的社会阶级不一致,排除C。故选D。10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成为显学与当时个体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有关,但随着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思想,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而日益衰落,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杜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法家成为主流不能解释墨家兴衰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也是

32、显学之一,C项不符合史实。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错误。11D【解析】【详解】文翁选派蜀地小吏到京师学习律令,之后归蜀重用,还在成都修建“学宫”培养学生以委派他们宣传教令,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文翁在蜀郡注重引导教化,故D符合题意;“独尊儒术”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景帝时期尚未确立儒术独尊的地位,排除A;文翁的措施是促进了蜀郡地方的治理,没有体现与中央关系的协调,排除B;文翁的措施不是继承自秦代,不能说明“汉承秦制”,排除C。故选D。12A【解析】秦朝注重法家有利于结束战国纷争局面的统治思想,汉初由于经济凋敝,实行道家无为思想有利于社会统治,显然秦汉时期根据统

33、治需要进行治国思想选择,A正确;汉代时百家争鸣结束时期,B错误;C中变化不定不符合题意;D中法道思想弊端说法错误。13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木胜土”可知,材料体现了重视民意的以民为本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A;材料信息与礼乐制度、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木胜土”,进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4C【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作灾异之记而遭汉武帝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受到君主专制的束缚,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灾异

34、学说,不是“独尊儒术”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强调董仲舒学术思想受制于汉武帝权威,而不是儒家思想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背离时代发展潮流,故D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汉武帝得知后大为光火,将董仲舒下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学术思想受制于汉武帝权威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5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出自史记和“至今上即位”可判断出司马迁写的是汉武帝时期,“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成得自救,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的意思是只有学问,有艺能,不分治经学还是治诸子百家的,朝廷都为他们广开仕

35、路,使他们才尽其用。特别杰出的人才,可以破格提拔,绝不徇私。可以看出,当时各派思想非常活跃,答案为D;A.材料没有看出罢黜百家,A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事实,C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来分析。16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妇女要守节,丧夫女子守节不再嫁,武则天“14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较低等的妃嫔),后被唐高宗立为皇后”不符合儒家伦理“三从四德”,说明唐代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严重削弱,故C正确;唐代妇女地位仍然低下,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武则天具有较高政治智慧,排除B;

36、材料反映武则天不符合理学伦理思想“三从四德”,武则天掌握大权,并非皇帝昏庸无能,排除D。17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可知程颢是在批判佛教的避世思想,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文化产生了影响,佛家的避世思想与儒家的入世理念相冲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程颢对佛教避世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冲突的批判,不是佛教的中国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佛教中避世理念的批判,不是因为佛教传播对儒家思想地位的冲击;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现实需

37、要,不是程颢做出如此评价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8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儒家道义观,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对“正统”政权的不同观点,无法体现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排除B;北宋已经创立理学,使儒学思想得到复兴,排除C;题意没有涉及历史问题的考证,排除D。【点睛】19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务求公私两便”的信息体现出在内心反省基础上注重实际的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符,正确;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错误;材料中强调修身要和实际相结合,并不是强调修身的关

38、键是“致良知”,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主张考虑利害”,并不是要学会趋利避害,错误。20D【解析】【详解】王守仁认为人的本性本心都是完美的,因此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这一认识中,人在本心本性上是平等的,打破了传统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D正确;王守仁的心学也属于儒学范畴,排除A;题干内容强调的是个体努力会达到的境界而非社会责任感,排除B;王阳明的心学并未挽救明朝统治危机,排除C。21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为人处世的天理”“扬善惩恶”“规范族人言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开始把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与理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出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故A符合题

39、意;材料没有反映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权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新兴市民阶层,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是理学强化宗族观念的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22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通过宋代朝服等级色彩鲜明、严格的历史现象考查宋代理学的政治影响。理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在理学的影响下君臣父子等级制度逐渐明显,故本题选择A项;B项逻辑混乱,商品经济的活跃无法推理出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排除B项;C项与题无关,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为朝廷选拔人才,无法解释服饰等级严格,排除C项;D项特征不明显,等级森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常见现象,无法解释宋代服饰问题,排除。23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

40、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反映了汉朝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这并不能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故A排除;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也不能说明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故B排除;李贽对桑弘羊的肯定评价也不能说明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故C排除;材料“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真,真”反映了李贽对百姓利益的关注,体现了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故D正确。24A【解析】【详解】“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是极大的挑战,故A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李贽的思想主

41、要是唯心思想,C项说法错误,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D错误。【点睛】李贽的主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5D【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

42、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6B【解析】根据“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可知,明清的思想批判继承了孟子传统的民本思想,B正确;“君为臣纲”体现君主专制思想,不符合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A;材料与经世致用的学风无关,排除C;明清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的思想束缚,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结合明

43、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实质分析解答。27C【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28D【解析】【分析】【详解】从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实学等主张可知,其思想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提出反对君主专制,与受到民主思想影响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顾炎武的思想是在新形势下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B项错误;顾

44、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C项错误。29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可知,王夫之主张历史记载应当为当下服务,同时反思当时历史编纂中存在的弊端,即记载过于繁琐,难以实现以史为鉴的史学功能,A正确;王夫之并未主张以史学代替儒家经学,排除B;如实记载必然繁琐,这与王夫之的主张不符,排除C;王夫之强调历史记载为现实服务,并未明确记载哪些内容,排除D。30D【解析】【详解】据材料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表明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故选D项;材料以西域举例,排除A项;王夫之评史侧重历史背景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讨论王夫

45、之论史的原则,排除C项。31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訾毁时政,裁量公卿”“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江南地区的文化地位,故A项排除;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文化政策不是宽松,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社会的“四民结构”松动,故D项排除。32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项正确;BCD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点睛】解题时注意“明清之际”“根本原因”这两个条

46、件。33C【解析】【分析】【详解】“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说明凸显了人的主张和重要性,这是智者学派影响的结果,故选C项;“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并不能反映雅典人对自由的渴望,也不能说明城邦公民参政热情高涨,故排除AD项;怀疑精神的盛行应该是雅典人理智成熟的表现,排除B项。故选C。34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可知,智者运动产生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环境,适应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C项排除;“只要擅长辩论就能取得政治地位”说法过于片面,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雅典城邦中“公

47、民的权利和义务”,排除D项。故选B。35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文艺复兴发生的根本原因。AC项说法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都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是在14世纪开始,因此不可能是文艺复兴的原因; D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在文艺复兴解放人们的思想基础上创立的。因此ACD三项均错。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开始关注人的价值。故选B考点:文艺复兴点评: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达到高潮,16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地。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揭露教会的黑暗,赞颂人性的价值,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36B【解析】【详解】

48、16世纪培养的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要求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说明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到人本身的发展,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其强调人文主义,B正确;智者运动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与题干中的教育理念不符,排除A;宗教改革依然强调信仰,而题干中的教育理念认为培养的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排除C;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题无关,排除D。37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又确实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

49、它一切丑恶的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强调个人主义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强调个人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C正确;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人文主义思想,排除B;D项只是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38D【解析】【分析】【详解】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而这正是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的反映,D正确;新建筑风格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排除A、B;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排除C。39A【解析】【分析】【详解】

50、依据材料中“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可知,新教伦理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答案为A项。B项,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表述过于绝对,禁欲苦行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问题,排除;D项,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并没有违背人文主义思想,克制享乐是为了积累财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40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更有利于社会变革,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两者的斗争对象,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