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烟台市招远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如表为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地区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会稽等4郡50县 5郡57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豫章等4郡54县 6郡58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郡9县 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 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C.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D. 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到唐前期,南方各省地方的郡县设置数量
2、增多,说明这些地方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故选D;郡县数量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表现,排除A;郡县数目增加不代表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也不能说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否已经成熟,排除BC。2. 明永乐帝即位后,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可奏章并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洪熙以后,阁权渐重,六部渐秉内阁之意行事,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这表明明代内阁A. 已成为法定中枢机构B. 执掌机密事务的决策C. 行政职权已有所变化D. 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可知,洪熙以后内阁行政职权已有所变化,故选
3、C项;由所学过的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史实可知,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明朝内阁只是参与机密事务,但并不能进行决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能表明内阁的行政职权发生变化,但并不能说明其性质发生变化,且明朝内阁始终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其性质并没有发生过变化,排除D项。3.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民族区
4、域自治制度D. 三大外交方针提出【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材料“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制度变迁 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设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承袭了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题干中的“路径依赖”, 故C项正确;B、D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制度,故排除。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5、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详解】4. 下表是德意志地区铁路里程发展状况表,据此可知德国铁路的发展德国铁路里程年份铁路里程(公里)年份铁路里程(公里)年份铁路里程(公里)185058561857899118641311418516143185896501865139001852660518591059318661478718537147186011089186715679185475711861114971868163161855782618621204818691721518568613186312651A. 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发展最快B. 有助于德意志境内统一市场的形成C.
6、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D. 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50年到1869年,德国铁路里程不断增长,铁路里程的增长能够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德意志境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故选B;根据德国铁路里程的增长无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发展最快和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排除AD;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5. 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古代异教文化的大力推崇和对现世幸福的热情赞美,与基督教所渲染的罪孽观念和禁欲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这表明,当时意大利A. 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 出现否定中世纪价值
7、观的倾向C. 反基督教成为资产阶级诉求D. 具有反对封建王权的社会基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盛行基督教所渲染的罪孽观念和禁欲精神,人文主义者对古代异教文化的大力推崇和对现世幸福的热情赞美,正是对中世纪价值观的否定,因此B选项正确;在此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尚未成为主流,A选项错误;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基督教所渲染的罪孽观念和禁欲精神,而非基督教,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基督教某些观念的反抗,不是反对王权,D选项错误。故选B。6.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
8、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A. 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B. 理性主义深入人心C. 城邦利益居于首位D. 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来看,雅典城邦的这一决定反映出直接民主制下受决策者情感因素影响比较大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雅典民主与理性无关,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城邦的惩罚措施是针对外邦人,并非本邦公民,排除D项。7. 公元242年,罗马设外事最高裁判官处理涉及非罗马公民的诉讼,他
9、们有权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与严格的本地法规则约束,后来前任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往往为后任裁判官所因袭借鉴,并经过国家认可而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裁判官法。这表明裁判官法A. 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B. 化解了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C. 注重保护罗马人的私有财产D. 使罗马法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完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随着罗马的扩张,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法律弊端进行修正,即由重形式到重实质内容,而重意图轻形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裁判官法反映着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故A正确;C不符合材料主旨;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8. 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
10、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A. 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B. 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C. 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D. 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钱币存取与贷出”以及“货币汇兑业务”等业务的进行有赖于商业信用,所以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和运行说明唐代后期社会信用在逐步形成,故选D;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排除A;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经济秩序发展的表现,排除B;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是因为国家金融制度的创新发展,排除C。故选D。9. 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
11、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 有利于政治运行的稳定B.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C. 削弱并杜绝了政府腐败D. 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经改革的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益性经济活动”,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排除B;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排除C;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并非党派制度,排除D。10. 有学者在论述民国币制时说:“国民政府因
12、实行法币政策而充分掌握现金和集中贵金属金 银等,以此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预筹即将面对的战时通货不足、财政失衡等问题若 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法币政策A. 密切了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B. 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C. 会导致极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D. 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答案】D【解析】【详解】该学者认为国民政府通过币制改革,发行纸币而掌握集中了部分贵金属,该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筹集了应对战争的资金,说明法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法币政策为发挥了集中资金应对抗战的作用,ABC项在题意中均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11. 古代
13、雅典公民在公共事物案件中如果输掉了官司会被罚很重的罚款,其中很大一部分罚款将被用于支付原告的偿金,公民为了赢得官司,经常反复上诉,于是法庭开庭时间由每年150天左右变为几乎天天开庭。这种现象说明A. 雅典司法审判注重维护原告的利益B. 雅典法庭坚持了公平正义的原则C. 雅典法庭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D. 雅典民主制度与运行机制有待于完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公民为了赢得官司,经常反复上诉,于是法庭开庭时间由每年150天左右变为几乎天天开庭”说明雅典公民利用司法程序上的漏洞造成浪费司法资源,故D符合题意;材料说明雅典司法审判存在漏洞,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司法实践未必能维护公
14、平正义,难以真正做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 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 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问的矛盾B.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 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D. 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是指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现权力结构制衡,故B符合题意;党派之间的矛盾难以消除,故A不符合题意;“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体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掌握大权,但各州在不违背宪法
15、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故C不符合题意;南北双方的矛盾难以化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 如表是根据汉书统计的西汉时期农业诏书颁布情况(共43条),这些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这可以用来佐证,西汉时期颁布者高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数量/条273467842A. 社会经济日益繁荣B. 农本立国传统稳固C.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D. 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颁布的农业诏书很多,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也说明西汉时期农本立国的传统很稳固,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农业诏书情况,不能说明经济繁荣
16、,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精耕细作,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抑商政策,故排除D。14. 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A.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B. 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C. 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D.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正确;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错误;商业革命引
17、起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15. 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A. 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B. 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 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D. 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看到“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
18、。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波萝等”说明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洲际物种交流看不出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种族交流信息,D错误。【点睛】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锥形开始出现(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整体(3)殖民掠奇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4)思想震撼之路: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性,冲击了宗教神学理论。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法国民法
19、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制定并实施。民法典共2281条,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二(10)班李华同学准备在历史课上向同学们介绍法国民法典,为此,他搜集了下列材料: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书影及内容节选: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146条 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23条 凡未被法律宣告为无能力之人均得订立契约;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材料二 在民法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它差不多完满地表现了马克思称为商品生产的那个
20、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 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以致这部法国的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如果要研究法国民法典,以上哪则材料史料价值更高?请说明理由。(2)综合本题信息,结合所学,写作一则法国民法典简介。(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全面,150 字左右)【答案】(1)材料一;理由: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民法典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2)简介: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拿破仑政府颁布了民法典。民法典内容丰富、条文清晰、语言简洁;继承了罗马法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
21、则。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法国大革命反封建反特权的成果;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史料价值更高;理由:可从法国民法典是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民法典最原始、最直接史料进行说明。(2)简介:可从民法典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介绍。背景:根据“为了稳定社会秩序,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制定并实施”,说明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拿破仑政府颁布了民法典。内容:根据“民法典共2281条,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说明民法典内容丰富、条文清晰、语言简洁;根据“在民法
22、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它差不多完满地表现了马克思称为商品生产的那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说明继承了罗马法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影响:根据“这部法国的革命的法典”,说明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法国大革命反封建反特权的成果;根据“它差不多完满地表现了马克思称为商品生产的那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说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说明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点睛】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
23、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
24、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材料三 1949年9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25、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材料四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
26、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
27、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答案】(1)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
28、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2)评述:首先,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其次,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第三,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3)主线:民族团结。措施: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民族政策的有效性;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4)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外交屈辱局面;促进了近代
29、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近代外交转型加速了西学东渐进程。【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可知,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材料“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秦汉时期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根据材料“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
30、:根据材料“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知,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移民实边的举措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民族政策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秦汉政策的经验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2)评述:根据材料“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可知,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根据材料“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
31、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可知,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根据材料“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可知,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3)主线: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可知,60年代民族政策的主线是民族团结。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在制度方面,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民族政策的有效性;在法制方
32、面,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在经济建设方面,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4)特点:根据材料“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可知,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根据材料“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可知,朝贡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评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
33、的被动对策”可知,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外交屈辱局面;根据材料“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可知,促进了近代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交的发展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根据材料“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可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外交转型加速了西学东渐进程。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农业作物种植情况简表先秦时期
34、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黍、粟、稷、稻、粱、菽(大豆)等后世俗称“五谷”都已种植。黄河流城种植黍和粟,江淮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粟、水稻和大豆的最早种植地)北方地区小麦的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西瓜)胡萝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形成南稻北麦种植格局;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茶树,西北地区种植棉花。占城(越南)的稻种植,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种植区域不断扩大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土豆和经济作物烟草、花生、茶叶、棉花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城。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从表格中要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明确
35、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论题示例(1)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2)对外经济交流与农业发展(3)中国农业文明对世界的贡献(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商业手工业关系(5)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扩大论述示例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亚各国乃至欧洲联系,从而促进中外的经济交流。西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品种传人中原地区,并推广种植,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
36、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秦汉时期外来农作物品种不断传入和优化,魏晋时期形成不同的农业种植区域,宋元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明清时期传入了外来的高产农作物。从中任选两项确立论点展开论述即可。如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