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7379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上。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 的。而从历史角度看,语言还 着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保留诗词中“诗眼”的读音,能让人在诵读中感悟音韵之美,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到语言 的源头。A. 蔚然成风承载衣钵相传B. 蔚然成风负载一脉相承C. 约定俗成承载一脉相承D. 约定俗成负载衣钵相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

2、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语境说的是“发音”,选“约定俗成”。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可用于形容抽象事物。负载:机械设备以及生理组织等在单位时间内所担负的工作量。也指机件及建筑构件承受的重量。根据语境“语言”“文化记忆”,是抽象事物,选“承载”。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

3、继承关系。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予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语境是找语言的源头,选“一脉相承”。故选C。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_ 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历来受到文学家的传唱A.

4、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首先是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

5、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句段按照风筝由来、发展、推广的过程展开。把握句与句间的语意顺承,和侧重风筝的由来、和侧重风筝的发展、与侧重风筝的推广的过程, 可以判定。故选D。3.下列古诗词所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

6、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选自李商隐观灯乐行,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可知是元宵节。“盂兰”,盂兰盆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菊花须插满头”对应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拜新年”,可知是春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可知,依次是:元宵节;中元节;重阳节;春节;端午节。故选B。【点睛】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

7、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4.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湖北武汉快速修建火神山医院。下列对火神山医院院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 火神山医院院微以双肺造型为主体,交代了建造的特殊背景和主要功能。B. 肺部图形呈现三.级渐变状,蕴含着肺部疾病通过救治定能焕发新生之意。C. 将汉字“火”“人”融入其中,体现名称称谓,凸显医院“治病救人”的服务宗旨。D. 院徽四周为医院中英文文字及武汉市花梅花图案,彰显武汉人民不怕冬季严寒。【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考生语言表达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仔细观察画面;看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时应做到:抓住内容要点;确定结构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本题中是火神山医院所设计的LOGO及其设计理念。火神山医院院徽以双肺造型为主体将两汉

9、字“火、人”巧妙融入其中,意在体现“火神山”的名称称谓,凸显医院“治病救人”的服务宗旨;肺部图形呈现三级渐变状,蕴含着肺部疾病通过救治而焕发新生之意;院徽核心图形四周为一圈合围的心形图案体现了在抗击肺炎之际,医院集全社会资源与力量,众志成城、战胜病毒的决心、信心和爱心;院徽四周为医院中英文文字以及武汉市花梅花图案,体现医院所在地的地域特征。题干中ABC三个选项都正确。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今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

10、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

11、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专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12、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注】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枹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5.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 诣:拜见B. 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 具:准备C. 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 原:赦免D. 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 数:数落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董宣多次升迁,官至北海相时,杀死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

13、亲党三十余人,原因是公孙丹滥杀无辜,宗族亲党拿着武器到府衙喊冤闹事。B. 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他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C. 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董宣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而不推诿。他曾把得到的三十万赏钱全部分发给部下。D. 文章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文中的董宣对豪强狠,对自己严,对部属宽,形象丰满。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2)诏遣使者临视,唯

14、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8. 文章写了董宣不畏强权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5. A 6. C 7. (1)使者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2)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8. 不畏权势,严惩草菅人命的公孙丹父子;轻慢外戚,不巴结朝廷权贵;执法严厉,怒杀行凶的家奴;坚持正义,拒不向公主道歉;打击恶霸,朝野莫不震栗。【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

15、,“诣:拜见”解释错误,“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是三十多个丹宗族亲党,拿着兵器到府上去的意思,因此,“诣”应该“到、去”的意思。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理解错误,由原文“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可知,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三十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

16、丘岑尽数杀戮。因此,水丘岑所杀不是公主家奴,而是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以闻”:“省略句,以之闻,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左转”:“贬官”;“案”:“名词作动词,追究”。第二句关键点:“唯”:“只”;“妻子”:“妻子儿女”;“一乘”:“一辆”。参考翻译:(1)使者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

17、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2)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根据人物的言行、他人的评价、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方面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董宣不畏强权的特点”,由“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可知,严惩公孙丹父子;由“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可知,董宣轻慢外戚,不阿谀奉承;由“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可知,严惩犯罪的家奴;由

18、“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可知,不向权贵屈服;由“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可知,董宣惩治恶霸,让豪强恶霸不寒而栗。【点睛】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

19、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三十余名丁壮,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三十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青州知府弹奏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

20、理,判了死刑。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九人,董宣排在第二号。手起刀未落之际,汉光武帝派来的特使快马驰至,特赦董宣缓刑,押回大牢。特使审问董宣,为何滥杀无辜。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具告,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希望朝廷明察,杀他而保全水丘岑,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朝廷派董

21、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境,发文书说:“朝廷派太守擒拿贼寇,所以我担任了这个职务。现在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降顺。当时外戚阴氏(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作江夏郡都尉。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 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22、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

23、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和昌父辛弃疾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注: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9. 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表达效果。10. 词下阕表达了作者

24、什么样的情感?【答案】9. 用典手法;展现陶渊明超脱世俗、富有情趣的形象特点;表达追慕之情;为下文吟咏同样淡泊名利、乐于归隐的赵昌父和自身做铺垫。 10. 因友人与自己拥有相同的归隐追求而产生的知音之乐;对友人的思念;与友人的深挚友谊。【解析】【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由题干“选用陶渊明的事迹”可知是用典;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内容上首先分析陶渊明的特征,然后分析借其表达的情感,结合“万事纷纷一笑中”“把菊对秋风”可见陶渊明“超脱世俗、富有情趣”;“今

25、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表达追姆之情;从结构看,“三贤高会”写自己的隐逸之情,陶渊明的事迹为其作铺垫。【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结合“情味好”“古来同”分析为共同的志趣而喜悦;结合“语言工”“三贤”分析为相同的文学才华而自豪;结合“谁知”“独立斜阳数过鸿”分析饱受思念友人之苦。【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

26、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1)_,非利足也。(荀子劝学)(2)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3)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27、(4)绿云扰扰,_。(杜牧阿房宫赋(5)驾一叶之扁舟,_。(苏轼赤壁赋)(6)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7)_,实干兴邦。(顾炎武日知录(8)一日克己复礼,_。(论语)【答案】 (1). 假舆马者 (2). 翱翔蓬萵之间 (3). 君子不齿 (4). 梳晓鬟也 (5). 举匏尊以相属 (6). 乘骐骥以驰骋兮 (7). 空谈误国 (8). 天下归仁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8、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舆,翱,蓬萵,齿,鬟,匏尊,骐骥,骋。五、现代文阅读(一) (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一条隐约的山路,从山垭跌落下来,光是一些窄狭的、深深浅浅的石级,折回在长满刺丛的岩石之间。后来就变成一条沙土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那些低矮茂密的青榈林。最后来到坝子上,成为一条洁净的石板小路,在溪水潺潺的田畴之中蜿蜒。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刘三老汉就住在这里。他七十多岁,脸、脖颈和手,都是深褐色的。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的七星场。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

29、上一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媳妇们顺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一回凉水。有好几次,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离开,像一棵坚韧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泥土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株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子。过后他摸索着出来,在旁边的草埂上慢慢地坐

30、下。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户料理,队长刘诚喜笑眯眯地来到刘三老汉跟前,问三伯要不要也分派一份土地。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乡亲们先一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男子汉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刘诚喜惊愕得好一阵也说不出话,他扳好一挑,就回到坝子上来邀约人。临近黄昏,包谷全扳回来了,足足五十七挑。这并不算很多,五口之家大抵有这样的收成。可是,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做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可是,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

31、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都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没有死去?好容易到了今天,再说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什么要别了大家而去呢?他似乎已经不省人事了。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这时候,木匠刘诚贵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来到床跟前,俯下身去探望。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样,就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

32、什!”“嗯?”乡亲们不明白,“做家什?”“是呀,”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就是刘三老汉的幺女儿,六0年就嫁过去的,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还一直挂记着这回事情?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地方上不清静,连衣食也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里顾得了这些事情呢?万分想不到,他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这一来,刘诚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用社,那不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

33、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三伯,三伯!”“三公,三公公!”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刘诚喜连忙要女人们递过来一碗水,请了人端到床前去,自己则挪出来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不一会,在落溪坪的因为成熟而变得宽厚和深远的夜色里,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即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几位乡亲分头赶路程,朝西北的青木桠,朝东南的青榈林。赶紧,赶紧,三伯辛苦一生,还能让他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节选自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有删改)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

34、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长满刺丛的岩石”表明此地的荒瘠,而“洁净的石板小路”“溪水潺潺的田畴”又暗含了此地百姓的古朴和勤劳。B. 刘三老汉给包谷浇水的情节,描写细腻,写出了他种包谷的艰难,为下文刘诚喜等人帮忙等事件做了铺垫。C. 小说运用多种物象来丰富内涵,“油灯的光亮”暗示刘三老汉生命垂危,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营构了凄凉哀伤的氛围。D. 小说安排木匠刘诚贵这一人物出现, 意在通过他与别人的交流来解释刘三老汉种包谷的原因,进一步丰富了刘三老汉的人物形象。13. 请简要分析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14. 小说结尾对刘三老汉的命运,设置了开放式结局,这样写有哪些好处?【答案】12.

35、 C 13. 坚韧顽强:历经变故而依然坚强地生活下来;和善体贴:与村民相处和睦,分田地时只要荒坡;勤劳能干:冒着酷暑种出大量包谷;诚信守诺:有了包谷收成后归还国家贷款;重视亲情:为二十多年前的女儿补办嫁妆。 14. 打破封闭结构,提供多种可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设置悬念,激发同情,表现对刘三老汉美好人性的赞颂;契合时代,表达作者对善有善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

36、语境。C项,“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理解有误。文中描写“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从他脸上的笑意可以看出,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之后内心安宁、恬静,没有对生命的不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

37、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要结合他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的七星场”“有好几次,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离开,像一棵坚韧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他历经变故、饱受生活的折磨而依然坚强地生活下来,可见他坚韧顽强。结合“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上一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媳妇们顺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

38、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一回凉水”“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乡亲们先一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可见,他与大家相处很和睦,分田地时只要荒坡,和善而体贴。结合“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泥土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株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子”“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

39、男子汉一次也未必能担完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做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他冒着大暑给包谷浇水,包谷产量惊人,可见他勤劳能干。结合“刘诚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用社,那不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有了包谷收成后归还国家贷款,可见他诚信守诺。结合“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地方上不清静,连衣食也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里顾得了这些事情呢?万分想不到,他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为二十多年前的女

40、儿补办嫁妆,可见他重视亲情。【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结尾的好处。探究结尾的好处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等不同角度分析。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本题是“开放式”结尾,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结尾打破封闭结构,提供多种可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意愿来选择合适的结尾,反而能提高

41、读者的参与度与阅读兴趣。从情节和人物角度看,没有结尾的结尾留下了悬念,作者不愿意写刘三老汉去世,是因为他人性的美好,他对亲人、对相邻是那么友好和善,为人又讲诚信,生命也很顽强,这样留有悬念的结尾恰恰符合人们的期望,给读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希望,也更彰显人物品格的美好,表现人们对他的赞颂。从主题角度看,本文歌颂刘三老汉美好的人性,表达对善有善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样开放式结尾更契合时代要求,突显主题。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吴功正“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

42、谐体认方式。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古代山水诗同一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境的同一化。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

43、人的建构方式不同。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体。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上物态化,这有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

44、心理现象,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邵雍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这一点。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就可以从山水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历史的苍凉意绪。.中国诗人在山水物象中寻求建构,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别、思乡、怀远、吊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繁富的建构现象

45、,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山水审美意识。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洞庭之于娥皇、女英,三峡之于宋玉高唐赋,就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说和代代相因的历史传说。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选自中国文学美学,有删改)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情景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派生出来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B. “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而是主体的

46、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C. 中国古代山水诗限题限韵,且题材比较重复,但意境多数并不雷同,这与不同山水诗人的不同主体建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D. 中国名山大川千姿百态,中国古代诗人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皮亚杰的建构论强调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认为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客体本身是被主体建构而成的。B.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C. 文章举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的例子,阐述了基于异质同构心

47、理的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D. 邵雍认为观物者不是以目观物,也不是以心观物,而是以理观物。这一看法揭示了 诗人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的观点。1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5. B 16. B 17. 哲学基础;建构理论;建构方式;文化积淀。【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B项,“意境组合的美学

48、结构的支点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说法错误。“景作用于情所致”错,根据主体建构论,应为“情作用于景所致”。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B项,“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说法错误。“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说法,原文没有阐述,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1

49、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结合“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分析可知,作者从哲学基础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结合“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分析可知,作者从建构理论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结合“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

50、不外乎以下几种”分析可知,作者从建构方式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结合“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分析可知,作者从文化积淀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

51、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巳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

52、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

53、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年4月23日)材料二: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两者

54、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科学家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

55、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5000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1600斤。(摘编自且看大漠神工,人民日报2014年9月14日)材料三: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属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士高原的过渡地区,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县。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在“整体遇制,局部好转”的大背景下,未治理面积仍然很大,林下经济、复合农林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等问题,不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有较远距离。同时,该区域已有的“沙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分析,缺乏对当前发展现状的评价,尤其缺乏对在一线实践“沙产业”的企业机构的定

56、义梳理、统计分析。要了解“沙产业”的特征、问题、前景,实现其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更准确地把握沙漠治理产业化的现状。为此,本研究给出了“沙产业”企业的定义,编制了毛乌素沙地“沙产业”企业清单,并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各县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沙产业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的分析,评价了当前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摘编自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6期)18.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往种树、种草等方法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往往没有在内涵上着力改造,因此投入大、成效

57、差,常带来重复治理的问题。B.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遇水流失与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的特性是造成我国沙漠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C.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是在研究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D. 沙漠改造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马铃薯、玉米获得高产,这是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取得的成效。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毛乌素变成茫茫大漠,70年的努力和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使其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B. 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

58、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然有较远距离。C. 毛乌素地区沙产业研究可通过对一线实践企业机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相关现状,为下一步优化提升提供参考。D. 多年来,人们采用多种措施对沙漠进行改造,促进了毛乌素荒漠化的逆转,但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之路依然遥远。20. 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8. C 19. B 20. 材料一侧重介绍陕西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成效;材料二侧重介绍治沙思路的改变和治沙技术的突破;材料三侧重评价毛乌素治沙产业的发展水平。【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

59、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C项,“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五段“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分析可知,配方不是固定的。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60、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巳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分析可知,应是在“陕西境内即将消失”。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

61、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提干“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所谓侧重点就是材料详细介绍的内容(详写)从标题上也能看出端倪,如果给出了新闻标题(新闻核心,重点),往往标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结合材料一的标题“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陕西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成效;结合材料二“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

62、技术”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治沙思路的改变和治沙技术的突破;结合材料三标题“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可知,材料三侧重评价毛乌素治沙产业的发展水平。【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63、),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八、作文(70分)21.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离不开房子。有人说,房子是家,是自由

64、的天地,有了房子就有了归宿;也有人说,房子不是家,是身心的束缚,房子不等于归宿。【答案】【例文】何以为家家,一个温馨且具有人情味的字。“家”贯穿我们的一生,出生于家,成长于家,最后成家,一个又一个家以这种形式建立。当你疲倦时,家里有舒适的床铺;当你喜悦时,家里有与你共享乐趣的家人;当你悲伤时,家里有抚慰你受伤心灵的怀抱。家好似心灵的港湾,你在外界受到的伤害,家会像母亲轻抚你面庞一样温柔地帮你治愈。少年指着富豪的别墅说:“那是您的家。”而富豪却回答:“那只是我的房子。”淡淡的话语却透露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富豪说自己没有家,他有房产,也许在某栋房子中还有等待着他归来的人,但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栋

65、房子,一栋供他休息的场所而已。或许在曾经富豪还不是富豪时,他走进家门会有母亲亲切的招呼他换衣吃饭,父亲会指责母亲太惯着他,然后他努力去成为一个富豪,并且他成功了。当他带着自己的努力成果想要报喜时,却发现家没有了。他找遍了所有的房子,却找不到那熟悉的人、亲切的问候、严厉的指责,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房子矗立着。大开的门好像噬人的怪兽,房子中清冷的气息令人心寒。家没了,那个他曾经的家缺少了重要的部分,已经无法称之为家。那里没有了家人,没有他所以认为的家应有的部分。人是一种感性动物,容易被情感左右,所以才对家如此执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家都有独特的理解。托尔斯泰以为有文学的地方是家,

66、弃财产于身后;达贤认为有信仰的地方是家,历经十四年西行取经;亚历山大大帝认为足踏之地即为家,带着军队踏遍整个欧洲。杜甫以诗为家,孔子以仁为家,伯牙以乐为家,家是慰藉心灵的场所,暖心之地皆为家。四海皆为家,四海亦无家。家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家之所在取决于心之所在。对我而言,家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珍藏着美好回忆的地方,是我与家人温存的地方,亲情所在即为我家。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回想起家的温馨,疲惫的身体便会放松,漂泊的心灵便会安稳。家就是这样简单的地方。何以为家?以情为家,以爱为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通读材料,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

67、(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原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指明生活与房子的密切关系,也为引出下一句作铺垫,表明了房子的日常性、必需性,是思考房子相关问题的一个前提。第二句话是材料的重点,由两句相互对立的观点构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房子的意义,着力点应在房子与家的关系,后面所述“自由”“束缚”“归宿”是对房子与家的关系的进一 步阐述。写作时,应紧扣“房子”这个关键词,以“房子与家”的关系为抓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材料中两种观点皆可作为立论点,只要立足于房子与家的关系,能自圆其说,均视为切题,无高下之分。参考立意:1房子是家的前提,但房子不等于

68、家;2家庭温暖房子才有意义;3有房,更要有家。行文结构:首先引出“家,一个温馨且具有人情味的字”。其次用房子和“家”来对比;再次,点出房子和家的不同;最后点出“家”的核心是“情”之所在,“爱”之所在。素材:1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2有人说,家是一把伞,父母为儿女们遮风挡雨;有人说,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有人说,家是游子心灵的归宿;还有人说,家是一缕阳光,照亮我们每一个人而在我心中,家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家,就是我们永恒的家,用爱凝结成的温馨的家!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家,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可能永远都顺顺利利,而家则永远是我们的天堂。3出门在外,家是“蝴蝶梦中家万里”的那份思念;归家途中,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缩”的那种急迫;久别归来,家是“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舒适。无论身在何处,与家的距离都近在咫尺,因为家是慈母手中的线,在你临行之前已密密地缝在身上。不管离家多远,家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那充满着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关切,永远都不会忘记。4家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在我眼中,早上出门时,一句温馨的问候;下雨天,一句唠叨的提醒;节日里,一句真挚的祝福一家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说说心里话这就是一个家!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只能用爱来经营。【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