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7366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赤峰二中2020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 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 丞相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 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 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

2、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2.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 贵族生活腐化B. 社会等级森严C. 血缘色彩浓厚D. 音乐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看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依身份等级的高低递减,说明西周社会等级森严,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生活腐化,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血缘

3、色彩浓厚,排除C;D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3. 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A. 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B.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C. 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D. 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答案】C【解析】【详解】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4、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错误。4. 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A. 嫡长子继承制B. 分封诸侯制C. 道家无为而治D. 科举取仕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官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

5、用“人才”取代“资格”,逆向思考,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故A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是不一定是立嫡,故B 错误;道家无为而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 错误;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材料中“家天下”管理模式不符合,故D 错误。【点睛】5.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 完善选官制度B. 增加政府收入C. 强化君主权力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

6、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所以选D。6.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A.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B.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九卿中的一些官职负责的是皇室的事务而不是国家事务,这体现了在专制体制之下家国同构的色彩,故A项正确;B项是郡县制,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制,C项是地

7、方的管理,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7. “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8. 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

8、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A. 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 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C. 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 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涉及唐、宋科举制考试内容变化,对于社会各种人才的培养促进作用。宋代在医学、算学方面更加重视内部考试,这样的选拔方式体现了专业内部竞争,有助于科技人才培养,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尤其未提及把用人权从地方收到中央,排除A;选官途径一般指,科举、恩荫等方式,是学校外的选拔,但是材料中强调的是学校内的选拔,排除B;材料未提及文、武用人比例及官职高低等数据,不能体现

9、以文治国理念,而且医学、算学属于技术人才,排除C。9. 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A. 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B. 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C. 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D. 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数据可以看出,到宋代,三代不仕家庭出身而中进士的人数已经过半,这反映出科举制的发展使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C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削弱,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人数的变化,排除B;方式没变,排除D。10. 唐时期,监察御史由尚书省负责选任。北宋时期,“宰执勿得进用台官(御史台官员)”,宰相不能荐举“台谏(御史台官员)”“当出(皇帝)亲

10、擢”。这一调整反映出北宋A. 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B. 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皇权C. 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D. 扩大监察职权以削弱相权【答案】B【解析】【详解】御史台官员在隋唐时期由尚书省选任,而到北宋时期宰相不能举荐御史,御史台官员必须由皇帝亲自选任,监察官的权力较少受宰执的影响,这一变化的本质是北宋通过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实行宰辅集体领导制,但材料中没有反映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御史台官员的选任方式的变化,没有体现其职权的变动,不

11、能得出御史职权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11.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 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B. 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 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D. 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

12、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12. 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A B 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考点:

1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点评: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来,随着王朝的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13. 下列是史籍上对一些官职的描述。结合所学判断,它们分别对应的是( )A. 丞相三司使军机大臣B. 丞相转运使枢密使C. 御史大夫转运使内阁大学士D. 御史大夫通判内阁大学士【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项中“受公卿奏事,举劾(劾:揭发)按章”可知该官职具有监督职能,为御史大夫,项

14、中“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可知该官职掌管地方财政以供中央所用,是转运使,项中“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可知是指内阁大学士,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项。1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此如现在英国在香港,过去在印度,都设有总督,殖民地总督是直属皇帝的。”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A.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 元朝的行省制度C. 明朝的内阁制度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异族征服了我们”可知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统治中国,AC两项唐、明朝都是汉族建立的

15、政权,排除;根据材料“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可知是元朝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的行省制度,B项正确;D项清朝的军机处是中央管制,没有涉及地方管理,排除。所以选B15. 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A. 内阁只是内侍机构B. 宦官职掌裁定权C. 皇帝专制皇权至上D 丞相制度被废除【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帝专制皇

16、权至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宦官专权的根源出发,即可得出“君主专制”的结论。16.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 都体现

17、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机构是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西汉“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央建制的机构,故排除A项;军机处有职无权,故排除B、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汉的“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点睛】首先通过“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分析出军机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即可。17. 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

18、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污所得收入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君主利益B 清除政敌势力C. 维护官场稳定D. 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乾隆帝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均是不同时期根据政治状况采取的维护统治的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君主利益。材料中的“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人自己囊中”直接说明这一问题。故答案为A项。BC项均是服务于君主利益,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8. 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 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 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D

19、. 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江南省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有利于削弱地方省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江南省由一省分为三省,未体现层级细化,排除A;江南省的分割无法体现官员职权的变化,排除B;图片信息与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无关,排除D。19.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

20、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 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 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管是刺史、还是巡抚都是中央派出前往地方进行管理,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体现出中央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达到有效管理地方的效果,故答案为D;材料内容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虽然可能随着时间变化职能产生变化,但是并不是随意性的,A错误;B说法绝对化,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监察不是每一位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排除。20. 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洋溢着对侠者勇敢尚义精神的赞美,班固则尖锐地批评侠者对国家力量的剥离。导

21、致二人观点出现反差的原因是A. 学术思想B. 政治环境C. 阶级立场D. 评价视角【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司马迁和班固对游侠持不同的观点,这属于是二者的评价视角不一样,司马迁站在游侠的个人精神,班固是站在国家的层面进行批判的,因此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二者都属于地主阶级的立场,C排除。故选D。21. “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A. 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B. 民主政治提高了公

22、民素质C. 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D. 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承担国家公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B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官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梭伦改革时期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就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国家事务最终由公民大会决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与处理公务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22. “告发”是古代雅典民众监督官员的一项重要措施。据统计,公元前430-前355年,共有35位将军被告发,其中有21位是因为战场上失利而被冠以叛国的罪名。据此可知,这一措施A. 防止了军事独裁B. 有利于公民轮番而治C. 维护了城邦利益D. 体

23、现出粗朴的民主性【答案】D【解析】【详解】“告发”赋予了公民监督行政人员的权利,但对于因为战场失利即被冠以叛国罪名加以惩处,也反映出这一直接民主措施存在的问题。故D项正确;“防止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监督权,与轮番而治无关,排除B项;将军并处死并不利于城邦的长远发展,排除C项。23. 古代罗马设立的外事裁判官,其职责是根据诚信标准处理罗马市民与外来人及外来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据此可知,外事裁判官的设立A. 维护了罗马公民的权益B. 规范了法律诉讼程序C. 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D. 促进了法律形式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处理罗马市民与外来人及外来人之间的

24、权利义务关系”可知,外事裁判官的设立使外邦人也能受到罗马法的管辖,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故C项正确;外事裁判官不仅管理罗马公民,也管理外邦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法律诉讼程序的规范,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律形式的完善,排除D项。24. 罗马法规定,如果法官本人确实在任职期间贪污公款,那么他被处以死刑之罪。不仅他们,而且对这种行为提供帮助的人,或明知金钱为贪污所得仍然接受的人,也会被处以死刑。这一规定A. 调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纠纷B. 打击范围大,带有时代局限性C. 杜绝了公职人员滥用权力D. 有助于司法的相对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对主犯(贪污的法官)从犯(协助

25、法官贪污的人)和牵连犯(明知法官的钱为贪污所得仍然接受的人)处以相同的刑罚,且都是死刑。这表达了立法者对犯公职贪污罪者的深恶痛绝,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罗马法对主犯、从犯和牵连犯的严格打击体现了法律规范的周密性,抑制官员腐畋有助于吏治清明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带有时代局限性”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C项绝对化,故排除。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时期,我国就初步建立了考课官吏的制度。秦汉时,考课官吏重外官、轻内官,既有“郡国上计”,又有“六条”刺察,还没有形成以才、守、政、年为考核内容的完整规范。而继考课之后

26、的赏罚,多取决于皇帝。考核权的行使,或由丞相,或由三公。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材料二 唐朝考课之法见于唐六典按唐制,任何人一经入仕,不论身份和地位,都须参加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尚书省考功司负责考核四品以下官吏,三品以上高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制按其不同职责来实际考核官吏治绩,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重在对官员品德操行的要求,“二十七最”是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摘编自宿志玉(唐代官吏考课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考课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考课制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考课规范尚不完善;赏

27、罚具有随意性;尚未形成专门的考核机构。(2)原因:吸取前代考课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科举制度的实施。【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重外官、轻内官”得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根据“还没有形成以才、守、政、年为考核内容的完整规范”得出考课规范尚不完善;根据“而继考课之后的赏罚,多取决于皇帝。考核权的行使,或由丞相,或由三公。”得出赏罚具有随意性、尚未形成专门的考核机构。(2)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吸取前代考课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科举制度的实施等方面概括。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

28、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从军机处设立的本意看,军机处是中枢机构的一个值班制度。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内阁大臣便不能为皇帝方便地使唤;皇帝也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这样势必会出现在皇帝与内阁之间难以随时配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

29、,启用了近臣作为御前班子,入值内廷,也就成为一条现实的途径。据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明朝的教训”并概括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2)宦官参政,妨碍甚至控制内阁(写“明代政治日益黑暗”亦可得分);解决皇帝与内阁难以随时配合的问题;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解析】【分析】本题从明地方制度和清军

30、机处两处考点来考查古代政治制度。【详解】(1)根据材料“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和“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可以得出改革的原因是由于地方行政效率地下,互相“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改革就是为了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根据材料“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可见地方行政制度设置是因地制宜的。(2)根据材料“皇帝与内阁之间难以随时配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而导致明朝宦官专权,妨碍甚至控制内阁。根据材料“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启用了近臣作为御前班子”得出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

31、识,可以从课本找到设立军机处的原因。【点睛】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设立:时间:清雍正帝时在宫内设置; 开始目的: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职权: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旨意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权合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到了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27.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伯利克里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

32、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说:“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33、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答案】(1)优越性: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行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着眼点: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隐患)。(2)古希腊:梭伦改革,调和矛盾。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与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解析】【详解】(1)优越性:根据“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得出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行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根据“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得出同仁)。着眼点:根据所可得出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古希腊:根据所学可得出雅典是梭伦改革,调和矛盾。根据所学可得出古罗马是颁布十二铜表法,是贵族与平民的妥协,以及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