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850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通辽市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文科综合历史部分1. 如表:事实一商代青铜器为铜、锡、铅之合金。事实二地质矿产普查显示,迄今中原一带尚未发现有可供开采的锡矿。事实三金正耀先生殷墟青铜器中发现有5件含高放射性成因异常铅。目前仅在云南东北一带发现此种异常铅矿。据魏国锋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与产地研究的新进展由表格所列事实依据可推知,当时A. 殷地青铜器产于西南地区B. 西南已纳入商王统治范围C. 殷商与周边地区联系密切D. 初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商代青铜器为铜、锡、铅之合金”“迄今中原一带尚未发现有可供开采的锡矿”“仅在云南东北一带发现此种异常铅矿”等信息可知

2、,殷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较密切,由此青铜器才得以铸造,故选C;材料只能表明青铜器的铸造离不开云南东北等地区的物质支撑,但不能说其产地就在西南地区,排除A;西南地区在秦朝才首次被纳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中,B项说法错误,排除;殷商时期大一统局面还未形成,国内市场并不统一,排除D。2. 国语记载,周定王时,单襄王途经陈国,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左传记载,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由此可知当时A. 交通设施建设体现行政能力B. 道路馆舍普遍受到战争破坏C. 诸侯重视交通建设加强集权D. 争霸关键在于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中“看到

3、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可知,交通设施建设是国家行政能力的体现,故A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道路馆舍被战争破坏,故B错误;春秋时期诸侯国尚未确立集权体制,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争霸的关键在于交通设施的建设,故D错误。3. 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A. 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 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C. 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 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答案】D【解析】【

4、详解】材料涉及唐、宋科举制考试内容变化,对于社会各种人才的培养促进作用。宋代在医学、算学方面更加重视内部考试,这样的选拔方式体现了专业内部竞争,有助于科技人才培养,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尤其未提及把用人权从地方收到中央,排除A;选官途径一般指,科举、恩荫等方式,是学校外的选拔,但是材料中强调的是学校内的选拔,排除B;材料未提及文、武用人比例及官职高低等数据,不能体现以文治国理念,而且医学、算学属于技术人才,排除C。4.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王守仁的这一观点A

5、. 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B. 是需学回归孔孟本源的体现C. 说明早期民主思想已经产生D. 印证了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等信息可知,王守仁的观点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体现了对人自我价值的肯定,故选A;王守仁的观点是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不是回归本源,排除B;王守仁的观点不属于民主思想,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明显不符,排除。故选A。5. 下表是甲午战后出现的兴办各类教育的主张。这些主张( )类别主要主张人才教育强调政治人才教育实业教育强调算术、理化、西文,以利实业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养,懂得支持立宪女子教育重视女学,男女

6、平等,享有立宪国民资格师范教育兴办师范教育是近代教育的前提留学教育重视政法(服务立宪政治)与师范(服务国民教育)A. 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B. 表明立宪成为国人共识C. 推动了维新思潮的兴起D.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答案】D【解析】【详解】甲午战后出现的兴办各类教育的主张,大多集中在培养政治上懂得支持立宪、经济上利于实业救国、开展近代教育等,这些主张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和思想上理性化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时代特色,故选择D;表格所列的只是“主张”,而非已经付诸实践的教育模式,排除A;材料未体现出“立宪”主张已经被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认同,排除B;维新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

7、经兴起,排除C。6. 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A. 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B.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C.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D.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旧

8、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选A;材料强调中共成立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不是强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地位,B错误;材料没有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功绩,C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D错误。7. 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President”(今译为总统)所用的译名有多种: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

9、等。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A. 没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影响B. 固守“夷夏之辨”的旧传统C. 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D. 对西方政治制度见解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用头人、国主、酋长、大统领、皇帝等称号称呼西方的总统。这表明传统的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知识分子,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夷夏之辨”,故B错误;一个称呼不能说明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故C错误;材料不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见解,故D错误。8.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

10、的原因是A.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B. 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D. 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答案】D【解析】【详解】“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指的是开办乡镇企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D;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一五”无关,排除A;计划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没有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体制改革,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故选D。9. 罗马法早期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确定其自由身份,出生时母亲是自由人(包括解放自由人)的,

11、子女就是自由人;出生时母亲是奴隶的,子女也就是奴隶。帝国时期逐渐改为,凡胎儿自怀孕至出生,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的,纵使生母于分娩时仍为奴隶,出生的婴儿即为自由人。这一变化反映出罗马A. 法律体系逐渐成熟B. 注重维护公民自由C. 奴隶制度逐渐瓦解D. 法学观念更加理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罗马自由身份确认的规定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对外战争需要更多兵源;二是罗马吸收了希腊法律中关于“人生而自由”等自然法观念。故D正确;民法大全颁布标志罗马法体系成熟,故A错误;材料讲的是如何确定自由人身份,与维护公民自由无关,故B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10. 据统计,印度原棉的出口价值从

12、1849年的1000万卢比上升到1913年的4.1亿卢比;黄麻的出口量由1830年的500吨上升至1909年的76.5万吨;茶叶的出口由1854年的50万镑提高到1900年的1.92亿镑;小麦、油籽、皮革的出口量都有大幅度增长。这表明印度A. 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B. 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高C.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D. 农业日益依赖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印度原棉、黄麻、茶叶等出口量大增,说明印度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同时表明印度的农业日益依赖世界市场,故选D;从材料看出印度出口的都是经济作物,农业经济结构明显不合理,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高,B

13、错误;材料是印度农业出口,没有对比,不能说国际竞争力提高,C错误。11.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将关于“日益贫困和食物短缺的抱怨”是否得到证实的问题,作为学术奖励的论文题目。有10位学者认为已得到证实,只有2位学者认为这些抱怨没有得到证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四分五裂的政治现状B. 王朝战争破坏经济发展C. 工业化进程带来新问题D. 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短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19世纪30年代”“日益贫困和食物短缺的抱怨”“有10位学者认为已得到证实,只有2位学者认为这些抱怨没有得到证实”等信息可知,此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带来了贫富分化问题,所以有的学者认为

14、存在关于贫困和食品短缺的抱怨,有的学者认为不存在,这都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新问题,故C正确;A、B、D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排除。故选C。12. 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方位的较量还要持续,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放慢脚步,在广度、深度等方面大为减弱,各种形式的经济区域化再度升温,客观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替代物。与该学者的认识相符的选项是A. 经济全球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B. 意识形态的对抗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根源C. 经济全球化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 经济全球化被经济区域化替代是必然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

15、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方位的较量还要持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放慢脚步”,“大为减弱”,各种形式的经济区域化“再度升温”等,说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意识形态的对抗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根源”,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方位的较量还要持续,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不符,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受挫时的表现,其升温是现象,不会取代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D项错误。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把支持贸易公司作为促进英国海外贸易发展的

16、最好方式”.政府主动借款给商人成政府官员组建贸易公司,将分散的小的私人公司结合为强大的贸易公司,并赋予他们特许经营权、贸易垄断权和其它特权。在必要时运用外交手段甚至军事力量,来为本国商人改善贸易条件。英国政府自16世纪起逐渐限制和取消了外商在英国的特权,尤其是1650年及其以后所颁布的航海条例中,限制甚至禁止外国商人到英国及其殖民地通商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二 清初,朝廷对于本国海商的基本态度是“详立规条,严加防范”。当本国海商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和伤害时,清朝统治者漠然视之。广州洋行商人虽然具有垄断外商来华贸易的特权,但各自经营,相互之间充满竞争而缺乏团结。行商每年除了奉献贡物和贡银给

17、皇帝,还要满足广东督、抚以及粤海关监督等人的贪欲,行商的商业资本发展缓慢。摘编自陈尚胜清朝前期与英国海外贸易政策的初步比较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对外经贸事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建立。加入WTO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国民的开放意识和规则意识大大提高,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4.62万亿美元,19782017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增量对世界贸易出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3.74%,中国外贸进口额增量对世界贸易进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0.97%。摘编自商务部(中国对外经贸70年:历程,贡献与经验)(1)果据材

18、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中英对外贸易发展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答案】(1)同:都受到政府的积极干预:都对外商进行限制。异:英国政府支持和保护本国商人对外进行贸易;清政府限制和压榨本国商人对外进行贸易。英因商人团结;中国行商缺乏团结。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政策;重商主义的影响。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华夷观念的影响。(2)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刺激了中国经济发展;提升了国民的开放和规则意识;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析】【详解】(1)相同点:据“把支持贸

19、易公司作为促进英国海外贸易发展的最好方式”、“朝廷对于本国海商的基本态度是详立规条,严加防范”得出都受本国政府的积极干预;据“英国政府自16世纪起逐渐限制和取消了外商在英国的特权”并结合清政府的闭关锁关政策可知都对外商进行限制。不同点:据“在必要时运用外交手段甚至军事力量,来为本国商人改善贸易条件”可知英国政府支持和保护本国商人对外进行贸易;据“当本国海商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和伤害时,清朝统治者漠然视之”可知清政府限制和压榨本国商人对外进行贸易。据“将分散的小的私人公司结合为强大的贸易公司”可知英国商人团结;据“各自经营,相互之间充满竞争而缺乏团结”可知中国商人缺乏团结。原因:英国方面可从英

20、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以及重商主义政策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中国方面可从自然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华夷观念等方面进行总结。(2)据“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建立”得出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国民的开放意识和规则意识大大提高,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4.62万亿美元”得出刺激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了国民的开放和规则意识;据“中国外贸进口额增量对世界贸易进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0.97%”得出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近代中国”始于何时有很多争论,有

21、代表性的三种,如下表:时间依据代表明清两代交替时期(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东来,从南面向上推进;俄国从北向下挺进,形成钳形势态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满洲兴起,清朝建立。传统的中国史学家19世纪鸦片战争(18391842)西方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与中国革命的演进。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折衷方案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侵被视作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徐中约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起点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评述;观点明确

22、,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徐中约先生的折中方案有可取之处鸦片战争是引起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关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走上殖民地化道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中国近代史的历程。1600前后的中国外族入侵、西学东渐,但中国社会未能发生根本性转型。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封建儒家思想仍为正统。但是中国社会已出现锐变前的端倪,政治上君主统治危机加深,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文化上出现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综上,徐中约先生综合考虑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部环境,在肯定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和反应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不能忽视中国社会内部的历

23、史力量。(说明:取1600或者鸦片战争为起点均可,论述时可从东西方相互影响,但主要应从中国内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角度展开)【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评述”。在评述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和逻辑关系。选择某一观点评述时,要注意提炼其主要观点,并表明立场。以对徐中约先生的观点评述为例。首先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侵被视作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可以提出观点和立场徐中约先生的折中方案有可取之处鸦片战争是引起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关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走上殖民

24、地化道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论证过程中注意围绕徐中约先生界定近代史起点的依据展开,即既要关注列强入侵,但更要关注传统中国自身的变化。最后对徐中约先生的观点进行简单点评,完成论证。15. 材料 勃列日涅夫当政后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取消赫鲁晓夫分别成立的工业党与农业党。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1964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

25、0%以上。但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农庄理事会流于形式,加上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苏联农业问题严重;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成效不大;农轻重比例长期失调。特点: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时间长;重视物质刺激;加大对农业的投资。(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分析

26、】【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长期忽视农业生产得出苏联农业问题严重;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64年苏联被迫从国外进口粮食,得出农业改革成效不大;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得出农轻重比例长期失调。特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当政后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得出加强党的领导;据材料“从1965年到1979年”得出持续时间长;据材料“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得出重视物质刺激;据材料“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

27、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加大对农业的投资。(2)据材料“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据材料“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据材料“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得出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据材料“但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得出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点睛】16. 两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三国干涉还辽后,日俄两国矛盾激化。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企图永远

28、霸占中国东北,拒不撤兵。俄国这种独占中国东北的行动引起帝国主义各国,尤其是日本的强烈不满。1904年至1905年,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战争是在中国土地上进行。双方最终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库页岛转让给日本,并把旅大地区和中东铁路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日本,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日俄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由一个立宪的小国战胜了立宪大国的战例,著名思想家伯林所言,“直到1904年日本人战胜俄国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之前,欧洲以外的任何人民,都没有使自身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民族得到过西方的社会或政治理论家的关注”。摘编自马骏日俄战争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29、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对中国和俄国的影响。【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朝鲜矛盾加剧;英美等国暗中支持日本。(2)对中国和俄国的影响对中国:刺激了中国革命,加速了中国革命(或辛亥革命)的发展;促使立宪运动在中国的高涨;促使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或进行内政改革);侵犯了中国主权,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财产损失;对俄国: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国内动乱,加深了沙皇俄国的统治危机。【解析】【详

30、解】(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日俄战争爆发于19041905年,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中国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矛盾加剧和英美暗中支持日本等方面概括相关背景。(2)根据“日俄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由一个立宪的小国战胜来立宪大国的战例”可知对俄国的影响是损耗了俄国大量人力、物力,加深了沙皇俄国的统治危机;根据“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库页岛转让给日本,并把旅大地区和中东铁路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日本,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中国的影响是侵犯了中国主权,导致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加速了中国革命

31、的发展,促使清政府对内实行改革,同时也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损失。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彭绍升(17401796)清代著名佛教居士,杰出慈善家。明末以来,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积极响应,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受此影响,彭绍升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棺、惜字、放生等多种慈善活动,还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制,设立彭氏润族田,救助贫困的彭氏族人。彭绍升的慈善活动和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行善、布善的形象首先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受其影响而力行善举的彭氏子弟不在少数。依靠乐善好施的的家族传统,彭氏族人不但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还使得彭氏成

32、为他人的榜样。摘编自葛慧烨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影响。【答案】(1)原因: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2)影响:对彭氏家族内部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积极响应”来看,受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影响;依据材料“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棺、惜字、放生等多种慈善活动”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佛教思想以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产生了影响。(2)依据材料“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来看,对彭氏家族内部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依据材料“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并结合所学可知,他的活动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赢得了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进而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