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物理教案 3.6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粤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505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物理教案 3.6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粤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高一物理教案 3.6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粤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高一物理教案 3.6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粤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高一物理教案 3.6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粤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高一物理教案 3.6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粤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章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课 型 新课课时计划1教具制作课件辅助教学课标要求(活动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涉及本课时内容的条目有“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该条目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课标解读牛顿第三定律属于规律课,虽然内容比较基础,但是在整个高中物理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更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学习。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复习知识的基础上演示几个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以游戏为开端激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引入要研究的课题,由此把学生带入需要思考的物理情景。经过猜想,实验验证,最终得到牛顿第三定律的

2、内容。接下来用有趣的问题“气球在不借助其他外力的条件下如何向上运动”引出反冲的概念,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最后提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例子,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澄清学生从生活前概念中得到的错误认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问题的形式带出每一个要认知的知识点,让学生时刻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在探讨问题的同时,感受并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方法。教学目标知 识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3、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作用效果、力的性质、作用时间等方面的特点。能力1、通过对物体间相互作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设

3、计实验、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2、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2、利用游戏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内容精析重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难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

4、正确的认识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主要设置了一个研究课题,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同时全课设计了好几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并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多媒体模拟;在“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引导下

5、,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教学对象简析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在初中阶段就对物体的形变、弹力的产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对弹力的大小能进行定性的分析。由于弹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实验比较多,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感兴趣,并且比较容易接受。但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弹性形变”,特别是“微小的形变”还没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因此在对这个问题理解起来觉得有点困难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实际运动的事例和相应的思考、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利用课间模拟运动,在把条件理想化;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精选例题,以便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

6、能力。板书纲要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公式表述为:F= -F3、特点:力的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三:反冲 1、内容:当物体中的一部份向某个方向抛出时,其余部份就会同时发生向反方向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反冲。2、特征:速度由相同变为不同。两部分运动方向相反。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 (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课题导入:(一)引入新课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

7、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讲授新课: (二)教学过程设计第六节 牛顿第三定律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

8、,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实验分析: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

9、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由此得出结论: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提问:学生举例说明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

10、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三)小结本节内容和布置作业五、说明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

11、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小结:细致观察分析第一个实例;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导入本学习的基本内容让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例题一 启发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学生自行分析后两个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结合深圳的发展变化,感受城市化的意义,燃起对城市化学习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对比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应用的区别.学

12、生自行练习作业设计1完成教材课本的练习2完成学习册上的部分练习题.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给予相应指导:举例说明,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分小组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后反思 本节课因建立在对教材深入到位的分析与把握及对学生学习状况较好的预见性上,精心制作了辅助教学的课件,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因而过程流畅,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好的调动,相关能力的培养得到较好的体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个人感觉的亮点在于教学思路清晰流畅,学生参与性强;小结有特色和深度,也较新颖;作业设计切合教学,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与理念。存在的的困惑是多让学生探讨问题的话,教学时间就不够,教学任务难于按预定计划完成。或许在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上还要多下功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