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1)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2)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3)清朝前期采取多项措施巩固国家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基本奠定了中国近代版图。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1)废除:正式下令罢除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2)影响:皇权在同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明太祖相权灵犀一点宰相制度的废除不意味着相权消失(1)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2)相权与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权也必然存
2、在一天。(3)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2设置内阁(1)设立: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2)特点:内阁起初以的官员入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的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并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百司。(3)评价: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它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明成祖官位较低六部二、军机处1军机处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而设立职责协办军务,后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
3、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明显作用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灵犀一点丞相制度在明代已经被废除,军机大臣并非行使丞相职权。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其结果是进一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2密折制(1)目的: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2)概况: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3)作用:中央的政治权力更为集中。3评价(1)军机处和密折制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则越来越受到压抑。思维
4、启迪 下图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本质特征?;图中从左至右,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的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社会习俗3措施(1)设立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职责:起初只管理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事务。(2)实行“改土归流”:背景:明代出现废除土司改为统治的做法。实行:清朝雍正年间,在大规模地实行“改土归流”。影响: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3)使清朝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蒙古流官西南地区
5、主题(一)内阁与宰相职权史料实证材料一(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神宗实录(1)明代的内阁制与前代的宰相制有什么区别?(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内阁的特点。提示:(1)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与以往的宰相比,权力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制约皇权。(2)非
6、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系统认知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宰相制内阁制性质法 定 的 中 央 一级 的 行 政 机 构或决策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顾问机构权力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异能否制约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可能制约皇权同权力都很大;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机构针对训练1“(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表明()A内阁取代丞相 B六部参与决策C君主专制加强 D内阁独揽大权解析:据材料“(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
7、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说明明朝废丞相,皇帝亲掌六部,加强了皇权,故选 C 项;内阁是内侍机构而非取代丞相,排除 A 项;六部行使执行权不是决策权,排除 B 项;内阁没有最终决策权,排除 D 项。答案:C主题(二)唐、明、清三代中央机构的演变史料实证材料图 1 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 1 相比,图 2 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 3 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提示:基本特征:皇权高度集中。主要原因: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特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系统认知 明清
8、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等体现了发展。(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针对训练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A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 B强化了君主专制C削弱了内
9、阁的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表明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 B 项;军机处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削弱了内阁的权力与材料强调强化君主专制不符,排除 A、C 两项;军机大臣本身就是官员,并未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D 项。答案:B 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
10、达到了新的高度解析:A、C、D 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正确。而 B 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不正确。答案:B 2“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胡惟庸为明朝初年的宰相,由“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可知朱元璋的真实目的在于借此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B 项正确。答案:B 3明朝嘉靖皇帝曾 20 多年不上朝,但时人说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这是由于()A明朝社会秩序稳定B君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选用得力
11、大臣相助D内阁阁臣为皇帝服务解析:据所学可知,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所以嘉靖皇帝 20 多年不上朝却始终大权在握,故选D 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秩序问题,排除 A 项;明初废丞相,不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 B 项;题干未反映嘉靖帝选用得力大臣的内容,排除 C 项。答案:D 题组二 军机处的设立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A行使军权B审核政令C跪受笔录 D协理奏章解析:针对材料中“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所采取的措施就
12、是废除宰相,而由于宰相的废除,军国大事过多,使得皇帝一个人很难承担这么多的事务,所以才出现了内阁,所以“中级官员”就是内阁的官员,其职责是协理奏章,故选 D 项。答案:D 5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上谕”不是内阁起草的,排除 B 项;清朝有中书科,但不具备中书省地位,仅具有监察职能,排除 A 项;礼部是六部之一,仅仅是负责执行的机构而不是撰写上谕的机构,D 项错误。故选 C 项。答案:C 6“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一现象主要说明清朝()A政治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B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C提高办事效率的必然选择D弥补废丞相弊端的结果解析:依据材料内容,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而承旨诸臣只供传述缮撰,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所以是政治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故选 A 项。答案:A “课下能力提升”见“课时跟踪检测(四)”(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 观 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