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一)背景1文革虽然结束,但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没有改善;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思想大解放。(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
2、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三)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背景1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打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2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推进。3政治: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二】经济体制改革概念1含义: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经济体制改革
3、进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过程:1978年从安徽、四川农村开始,推广到全国普遍实行。2内容(1)经营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3影响(1)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过程: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目的)3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
4、和经营者。(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影响: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活力,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建立背景(1)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 (2)政治: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3)思想: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长期的思想束缚。(4)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确立进程(
5、1)改革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经济制度: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四】经济体制改革意义(1)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加快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思维拓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
6、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特 点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决定性)行政配置资源,否定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管理体制宏观调控高度集中管理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单一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平均主义、大锅饭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二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原因、背景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剥削,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生产为主。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合作化(19531956)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公有,集体经济。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人民公社化(19581978)提出建
7、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建立农村人民公社, “一大二公”,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经济严重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起)1总结建设经验教训;2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享有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土地公有。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学习延伸: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问题原因 1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2教训: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农村困境)。 3试验:安徽、四川先行试验,成效显著,农村改革大势所趋。成就 1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
8、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问题 1改革后的农村依然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跟不上现代化发展要求,需要新的改革措施。四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城市转向农村(第一次)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二次)从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次)背景1.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中心道路行不通;2.八七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1949年初,战略决战胜利,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1文革虽然结束,但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没有改善;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思想大解放。标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停止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影响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