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442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 城 区 高 三 诊 断 性 测 试生 物一、选择题1.噬菌体被划归为生物的原因不包括( )A. 能够产生可遗传变异B. 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C. 可不断进化适应环境D. 有细胞结构且独立进行代谢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相对,具有:1、在自然条件下,能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2、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3、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详解】A、可遗传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能够产生可遗传变异是噬菌体被划归为生物的原因,A正确;B、生物具有生长、繁殖和发育的特征,噬菌体能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是划归为生物的原因,B正确;C、生物能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噬

2、菌体可不断进化适应环境,是划归为生物的原因,C正确;D、噬菌体属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D错误;故选D。2.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细菌,能分泌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多种水解酶类, 且不会产生毒素,是一种无致病性的安全微生物,能在人胃内酸性环境中保持活性, 可以耐唾液和胆汁的攻击。以下关于此菌说法错误的是( )A. 菌体内的酶合成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转运至菌体外B. 可经过人体的口腔、食道、胃等器官安全进入小肠C. 以人肠道内氨基酸、葡萄糖等为营养,属于异养型微生物D. 在人肠道内与人互利共生,可弥补人消化酶的分泌不足【答案】A【解析】

3、【分析】枯草芽孢杆菌为细菌,为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有且仅有的细胞器为核糖体,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详解】A、枯草芽孢杆菌属于细菌,不含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A错误;B、由题意可知,枯草芽孢杆菌耐胃酸、唾液和胆汁,故可推断该细菌可经过人体的口腔、食道、胃等器官安全进入小肠,B正确;C、枯草芽孢杆菌能分泌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多种水解酶类,说明该细菌能以人肠道内氨基酸、葡萄糖为营养,为异养型生物,C正确;D、人体为枯草芽孢杆菌提供营养,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相应的水解酶,帮助人肠道内进行消化,两者互利共生,D正确;故选A。3.在有丝分裂中期,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只与一

4、侧的纺锤丝相连,如下图所示),细胞将延缓后期的起始,直至该染色体与另一极的纺锤丝相连,并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此过程受位于前期和错误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的 MAD2 蛋白的监控,正确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没有 MAD2 蛋白。用玻璃微针勾住单附着染色体,模拟施加来自对极的正常拉力时,细胞会进入分裂后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到后期与来自两极纺锤丝的均衡拉力有关B. 当所有染色体上的 MAD2 蛋白都消失后细胞才能进入分裂后期C. MAD2 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将在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停止在分裂中期D. 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然能继续分裂可能与监控缺失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有

5、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均匀分布在赤道面上,是适合观察细胞染色体组数量和形态的时期。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详解】A、由题意可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时,细胞后期将延后,而用微针勾出单附着染色体施加压力,细胞分裂能正常进行,故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后期与来自两极纺锤丝的拉力有关,A正确;B、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故当所有染色体上的MAD2蛋白都消失后才能进入分裂后期,B正确;C、MAD2蛋白监控细胞中染色体的错误排列,若该蛋白功能异常,则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分裂无法在

6、中期停止,C错误;D、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能继续分裂,可能与MAD2蛋白的监控功能缺失有关,D正确;故选C。4.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与此相关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B. “分子量大”可体现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多样性C. “半保留”复制保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连续性D.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组成,核苷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DNA在细胞核中进行复制和转录以实现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详解】A、DNA分子通过双螺旋结构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

7、,A正确;B、DNA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组合多种多样,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错误;C、半保留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亲代与子代DNA遗传信息的完整连续传递,C正确;D、DNA能够发生基因突变,且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D正确;故选B。5.生物的某些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或“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图中的现象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中B. 甲图所示的现象是由倒位导致的,乙图所示的现象是由易位导致

8、的C.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结构均正常D. 两图所示细胞中基因种类、数量均正常,个体性状也不会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图分析可知,甲图中的染色体发生了倒位现象,乙图中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现象,二者均为可遗传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两图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B、据图可知,甲图中发生染色体片段倒位,乙图中发生染色体片段易位,B正确;C、图甲中,配子若得到下方发生倒位的染色体,则会获得染色体结构异常配子,图乙中配子若得到左下或右上发生易位的染色体,则会获得染色体结构异常配子,C错误;D、两图中细胞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可能会破

9、坏基因结构,也可能影响基因表达调控序列导致个体性状可能受到影响,D错误;故选B。6.下列目的可通过测交实验实现的是( )A. 判断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B. 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C. 显性优良性状品种的纯化过程D. 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答案】D【解析】【分析】测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杂交,是杂交子一代个体(F1)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是用以测验子一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遗传学上常用此法测定个体的基因类型。【详解】A、判断性状是否由细胞质基因控制采用正反交实验,A错误;B、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用纯合子杂交或杂合子自交,B错误;C、显性优良性状品种的纯化过程用连续自交,直至后

10、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C错误;D、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用测交,D正确;故选D。7.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 T 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分泌淋巴因子。在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会使用皮质醇进行治疗。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皮质醇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B. 外源皮质醇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分泌C. 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D. 皮质醇治疗使患者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皮质醇为固醇类激素,参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详解】

11、A、皮质醇为固醇类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达到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A正确;B、外源性皮质醇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抑制皮质醇分泌,B错误;C、巨噬细胞呈递抗原,T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淋巴因子,这些过程均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皮质醇会使这些过程受到抑制,C正确;D、皮质醇抑制特异性免疫,使患者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引发其他病原体感染,D正确;故选B。8.健康志愿者参与两次血糖调节相关实验。第一次口服葡萄糖,检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第二次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改变程度,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给

12、志愿者注射的葡萄糖总量和志愿者口服的葡萄糖总量是相同的B. 曲线 I 在 30min 后下降的原因是血糖在肾脏中进入尿液排出体外C. 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比口服葡萄糖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D. 志愿者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作用的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左图表明口服和注射葡萄糖对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的影响无太大区别;右图体现注射葡萄糖对血浆胰岛素浓度影响不大,口服葡萄糖会引起血浆胰岛素分泌量大幅上升。【详解】A、由于口服葡萄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被完全吸收,注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液,故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的总量应小于口服葡萄糖的量,A错误;B、健康志愿者的尿液

13、中不会出现葡萄糖,曲线中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在30min后下降是由于胰岛素调节引起的,B错误;C、通过对比曲线和可知,口服葡萄糖比注射葡萄糖更能引起胰岛素分泌,C错误;D、分析左右两图中的曲线可知,胰岛素能调节血糖,血糖浓度会影响胰岛素分泌,D正确;故选D。9.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依赖突触结构,如图是递质在突触处传递信息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中,为及时迅速释放做好准备B. 兴奋传至突触前末端引发贮存的递质主动转运出膜C. 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均会导致突触后细胞的兴奋D. 递质激活受体后可进入突触后细胞内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冲动由前一神经元传递给后

14、一神经元时,需要经过突触结构,在该结构中,神经冲动经历神经信号-电信号-神经信号的变化。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分泌,穿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信号传递。【详解】A、由图可知,递质集中储存与突触小泡中,利于释放,A正确;B、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而不是主动运输,B错误;C、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突触后膜细胞兴奋性,使细胞不易产生兴奋,C错误;D、递质只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作用结束后即失活,被降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利用,不会进入突触后细胞,D错误;故选A。10.研究人员以菊花切花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类似物(2,

15、4-D)混合保鲜剂对菊花切花寿命的影响,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和图。根据实验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处理试剂成分1蒸馏水2蔗糖20g/L+AgNO330mg/L36-BA1.0mg/L+蔗糖20g/L+AgNO330mg/L46-BA10mg/L+蔗糖20g/L+AgNO330mg/L52,4-D0.2 mg/L+蔗糖20g/L+AgNO330mg/L62,4-D2. 0mg/L+蔗糖20g/L+AgNO330mg/L76-BA10mg/L+2,4-D2. 0mg/L +蔗糖86-BA1.0mg/L+2,4-D0.2mg/L +蔗糖A. 蔗糖浓度和AgNO3浓度是 2-8 组实验中的无关变量B.

16、 含有6-BA 或2,4-D 的保鲜液均有延长鲜花寿命的作用C. 6-BA 和2,4-D 混合保鲜液处理效果优于其各自单独的处理D. 高浓度2,4-D 和6-BA 混合保鲜液更有利于延长鲜花的寿命【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细胞分裂素一般在植物根部产生,是一类促进胞质分裂的物质,促进多种组织的分化和生长。与植物生长素有协同作用。【详解】A、研究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类似物(2,4-D)混合保鲜剂对菊花切花寿命的影响,蔗糖和AgNO3浓度在2-8组为无关变量,A正确;B、对比2、3、5组(或2、4、6组)柱状图

17、可知,6-BA或2,4-D可延长鲜花寿命,B正确;C、对比3、5、8组(或4、6、7组)柱状图可知,6-BA和2,4-D混合保鲜液处理切花寿命高于单独处理,C正确;D、对比7、8组可知,7组混合液浓度更高,但柱状图中切花寿命略低于8组,D错误;故选D。11.以下实验中,酒精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可用酒精对外植体消毒B. 观察花生种子中的脂肪用酒精洗去染液浮色C. 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实验中用酒精做层析液D. DNA 粗提取实验中用酒精溶解蛋白质等杂质【答案】C【解析】【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用酒精

18、对外植体消毒;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时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NA粗提取中用体积分数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需要保持严格的无菌环境,需要用酒精对外植体进行消毒,A正确;B、观察花生种子中的脂肪需要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染液浮色,B正确;C、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时,用无水乙醇作为光合色素的提取液,分离时的层析液成分为石油醚,C错误;D、DNA粗提取实验中,利用DNA与蛋白质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提取DNA,最后用体积分数95%的冷酒精进一步提纯,D正确;故选C。12.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19、种群数量“S”型增长是受各种资源综合限制的结果B. 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C. 种群数量“J”型和“S”型增长曲线均有K值D. 控制农林害虫爆发应在种群数量达1/2K之前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K值为种群在该环境下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最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详解】A、种群数量“S”型增长是种群受食物、空间等各种资源综合限制的结果,A正确;B、种群增长速率在该图中由曲线斜率表示,由图可知该种群增长速率为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C、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S”型增长曲线是由于种群数量增长受各种资源限制形成,故存在K值,“J”

20、型增长曲线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存在K值,C错误;D、K/2为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候,要控制农林害虫爆发应控制种群数量在增长速度较慢的数量,防止种群数量达到K/2,D正确;故选C。【点睛】“J”型增长曲线为理想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仅有部分增长时期接近“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变化,最终都会因受环境、种群内部因素等原因限制回归“S”型增长曲线。13.某校学生在长白山地区种植过人参的撂荒地进行调查。在撂荒 6 年、8 年、9 年的样地得到草本植物的密度(株/m2)并发现撂荒第 9 年的样地木本植物已经占据上层空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撂荒年限飞蓬青蒿兴安毛连菜野大豆石

21、竹问荆灯心草翼果薹草鼠掌老鹳草薹草稗草宽叶薹草蕨类6 年342251924731924558533000008 年14671904511100521579884009 年924414195027185089527020420A. 选取样地时,应注意坡度、坡向等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B. 随撂荒年限延长,群落垂直结构逐渐趋于复杂C. 各样地内物种多样性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D. 表中数据应是同一样地同一样方多次调查数据的平均值【答案】D【解析】【分析】该群落位于种植过人参的撂荒地,属于次生演替。由题表分析可知,第六年的优势物种为灯心草,第八年的优势物种为薹草,第九年的优势物种为仍为薹草,但对比第八年数量

22、降低。【详解】A、实验调查不同撂荒年限样地中植物生长情况时,需要保持样地坡度、坡向等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A正确;B、据题意可知,撂荒第9年的样地木本植物已经占据上层空间,说明随撂荒年限增长,群落的垂直结构趋于复杂,B正确;C、由题表可知,撂荒年限从6年到9年,样地内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说明物种多样性同样在增加,C正确;D、实验选用了不同撂荒年限的样地,用样方法选取多个样方,表中每一行数据数据应是同一样地多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D错误;故选D。14.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 DNA与处于感受态的 R 型菌表面的膜蛋白结合,R型菌释放限制酶,将 S 型菌的DNA降解为较短

23、的DNA片段,再将其双链打开,一条链被降解,另一条链进入细胞与 R 型菌DNA同源区段配对,切除并替换相应的单链片段,形成杂合区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CaCl2 转化法可将R 型菌转化为感受态细胞B. 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C. 限制酶可以切割DNA 分子的磷酸二酯键D. 此实验可为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提供思路【答案】B【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混合S型菌的DNA和R型菌,可以在混合物中获得少量新的S型菌,结合题意可知,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后,与R型菌的DNA进行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区段。【详解】A、CaCl2转化法可将原核生物转化为感受

24、态细胞,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A正确;B、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链能与R型菌的DNA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区段,不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故这种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B错误;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位点上切割磷酸二酯键,C正确;D、此实验中S型菌DNA进入R型菌内的方式可为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提供思路,D正确;故选B。15.菌种 M 和菌种 N 在发酵工程应用上具有不同的优越性,为了获得具有它们共同优良性状的融合菌,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已知菌种M 为组氨酸依赖(组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突变为B-),菌种 N 为色氨酸依赖(色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突变为 A-),下

25、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菌种M 和N 可通过人工诱变和选择性培养筛选获得B. 用 PEG 诱导融合之前需要去除菌种 M 和N 的细胞壁C. 在培养基X 中添加组氨酸和色氨酸以筛选出杂种融合菌D. 从培养基X 中分离出的杂种融合菌P 对两种氨基酸均不依赖【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获得兼具M、N两种菌的优良性状的菌种P,菌种融合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够成功,故在培养基X上必然留下单独的M、N菌成为杂菌,故培养基X的作用是筛选出兼具M、N菌优良性状的融合菌。【详解】A、人工诱变可获得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再利用选择培养基从中选取组氨酸依赖型和色氨酸依赖型的菌种,即为M、N菌种,A正确

26、;B、M、N菌均为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再由图示流程可知,M、N菌经处理后得到与之前形态不同的原生质体,再用PEG处理,所用M、N菌均有细胞壁结构,B正确;C、培养基X筛选的菌种是M菌和N菌融合后的细胞,同时含有M、N两种菌的基因,即基因型为A+B+,故培养基X中应不添加组氨酸和色氨酸,C错误;D、培养基X筛选的菌种是M菌和N菌融合后的细胞,同时含有M、N两种菌的基因,即基因型为A+B+,对组氨酸和色氨酸均不依赖,D正确;故选C。16.我国有 2 亿亩供水和温度条件适宜种植水稻的盐碱地,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对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非常重要。(1)脯氨酸是植物细胞内凝固点低、水溶性最大的氨基酸,

27、是研究植物逆境胁迫的重要指示物。下列关于脯氨酸性质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_(选择选项前字母填写)。A脯氨酸可能是合成植物蛋白的原料之一B细胞内脯氨酸含量升高,可以提高渗透压应对盐碱胁迫C细胞内脯氨酸含量升高,有利于应对低温胁迫(2)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化合物,再用甲苯处理,使色素全部转移至甲苯中。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在 520nm 波长光下的吸光值,获得待测样液数据。以_为空白对照,在 520nm 波长光下测定吸光值。以在同样波长光下测定的_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构建数学模型,对照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植物组织细胞中 脯氨酸的含量。(3)水稻是一种对盐碱中度敏感的作物。研究人员选择 A、B、

28、C 三个新品种水稻同时栽培于含 0.15mol/L 的 NaCl 且 pH 不同的溶液中, 以分别培养在蒸馏水(pH6.5)中的三个品种水稻作为对照,检测水稻体内脯氨酸量的变化。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由此可以初步筛选出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是_,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4)对于脯氨酸提高植物细胞渗透压从而应对盐碱胁迫的机理,有的学者提出新的推测: 脯氨酸通过提高液泡内Na+浓度增强植物吸水能力。研究者对这一推测进行了实验探究,其中实验组的材料选择、处理及检测指标应包括 _(选择选项前的字母填写)。 a脯氨酸基因敲除突变体b液泡Na+通道基因敲除突变体c野 生 型 植 株d 正 常 供 水 环

29、境e模拟盐碱胁迫环境f测定液泡内Na+浓度g植株吸水能力【答案】 (1). ABC (2). 用甲苯处理的茚三酮溶液 (3). 已知系列浓度的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物再用甲苯处理后的溶液 (4). 不同pH、水稻品种 (5). B (6). 有NaCl处理,在较高pH条件下,B品种地下部分的脯氨酸含量最高 (7). aefg【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品种A的酸碱耐受度最高,在pH为4.5、9.5与10.5时,脯氨酸含量均有上升;品种B脯氨酸含量最高,在pH=4.5与pH=9.5时组脯氨酸含量有所上升,在pH=10.5时,脯氨酸合成受到抑制;品种C酸碱耐受性最弱,仅在pH=4.5的实验组中脯氨

30、酸含量有所上升。【详解】(1)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B、水由渗透压低的位置流向渗透压高的位置,细胞内脯氨酸含量升高会提高渗透压,有利于水的吸收,B正确;C、由题干可知,脯氨酸的凝固点低,含量升高后会使细胞内溶液在低温下不易凝固,利于细胞代谢,C正确。故选ABC(2)由题干可知,实验目的为检测脯氨酸的浓度,故对照组为不含脯氨酸的用苯丙处理的茚三酮溶液;结合课本中亚硝酸盐检测实验的基础知识,可知以已知系列浓度的脯氨酸溶液进行与实验组相同处理之后,绘制标准曲线,构建数学模型。(3)由题干及图像可知,实验选用了不同的pH溶液以及ABC三个水稻品种为自变量;结合题干信息,为选择适应盐碱地

31、生长的水稻,应观察含盐且碱性最强的实验组结果,由图可知在NaCl处理下,B品种水稻幼苗地下部分的脯氨酸含量在pH为10.5时最大,其脯氨酸含量提高利于水稻适应盐碱地环境。(4)由题干可知,实验目的为探究“脯氨酸通过提高液泡内Na+浓度增强植物吸水能力”,故自变量为“脯氨酸”,因变量为“液泡内Na+浓度”和“植物吸水能力”,因此实验组应选择脯氨酸基因敲除突变体,并检测液泡内Na+浓度和植物吸水能力,同时实验应在盐碱胁迫的条件下进行,故选aefg。【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正确处理题干信息,考查学生在处理多个自变量时对题干数据的分析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考虑无关变量的一致

32、性。17.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机体对抗肿瘤细胞的过程中,DC 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的树突状细胞)和 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针对这两类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绝大多数的巨噬细胞仅具有较强的吞噬、处理抗原的能力。在受到抗原或特定信号刺激时,部分巨噬细胞可_为 DC 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从而激活机体的_免疫功能。(2)正常机体中的NK 细胞能够杀伤肿瘤细胞,使其破裂,释放其内部抗原物质。这种杀伤作用是天然的,无需特定抗原预先加以致敏。因此,NK 细胞的功能属于免疫系统的第_道防线。(3)为研究 DC 细胞与

33、 NK 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的关系,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培养的DC 细胞、NK 细胞、多种肿瘤细胞等进行相关实验。研究者先用 51Cr标记肿瘤细胞,然后与不同处理下的NK 细胞共培养,通过检测_(选择填写“上清液”或“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弱来确定 NK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裂解能力。下图所示实验结果说明_。(4)肿瘤组织中会有大量 NK 细胞、DC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聚集,若清除实验动物体内的NK 细胞可导致肿瘤组织中 DC 细胞数量和效应 T 细胞数量大幅下降。请综合(1)(3)信息对此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_。【答案】 (1). 分化 (2). 特异性 (3). 二 (4). 上清液 (5).

34、DC细胞可以增强(促进)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6). NK细胞裂解肿瘤细胞,释放出的抗原能促进巨噬细胞活化为DC细胞;缺乏NK细胞时,DC细胞数量减少,无法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导致效应T细胞数量减少【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与题图可知,实验目的为探究DC细胞与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的关系,自变量为肿瘤细胞的种类和不同处理的NK细胞,因变量为细胞裂解的比例。【详解】(1)由题意可知,巨噬细胞受到特定抗原或信号刺激时,可以分化为DC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激活体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2)由题意可知,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是天然的,无需特定抗原预先加以致敏,为非特异性免疫,归于免疫系统

35、第二道防线。(3)由题意可知,用51Cr标记肿瘤细胞,在与NK细胞共同培养时,NK细胞会裂解肿瘤细胞,从而使51Cr进入到培养液,在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由题图可知,添加了DC细胞的NK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更强。(4)由(1)(3)的信息可知,NK细胞裂解肿瘤细胞,释放出的抗原能促进巨噬细胞分化为DC细胞,若清除NK细胞,则肿瘤细胞无法被裂解释放抗原,巨噬细胞分化出的DC细胞数目减少,进而影响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的增殖分化减弱,最终导致效应T细胞减少。【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并结合题干给予的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同时理解题干中实验操作的目的,对问题进行解答。

36、18.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突触进行,也可通过电突触进行。科研工作者在螯虾躲避反射的反射弧中发现了电突触的存在。电突触是两个神经元细胞膜上由跨膜连接蛋白形成的通道,允许细胞内溶液从一个细胞流到另一个细胞。兴奋通过化学突触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时,有接近 1ms 的延迟(突触延迟),而电突触没有延迟。(1)反射弧由_、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_5 部分组成。(2)神经元在未受刺激时,膜电位状态是_,受到刺激后_内流,导致膜电 位发生逆转,电突触允许_从已兴奋神经元传导到未兴奋神经元,导致后者产 生兴奋。(3)研究人员用细胞内微电极研究鸡睫状神经节中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方式,方

37、法如图1所示。电刺激节前神经,神经节细胞电位变化如图 2 中 A 所示。先用细胞内微电极给神经节细胞通一定强度的电流使其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再电刺激节前神经,神经节细胞电位变化如图 2 中B 所示。研究人员推断节前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之间既存在电突触,又存在化学突触。请根据这一推断,续写以下对曲线(B)的解释。节前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通过电突触迅速传递给神经节细胞,因为膜内外电位差较大,神经节细胞未能产生兴奋;一段时间延迟后,_。利用荧光黄染料和图 1 中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可以进一步证实节前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之间存在电突触,实验方法和预期结果是_。(4)神经调节中电突触的存在,对于生物适应环境有何

38、积极意义_?(写出一项)【答案】 (1). 感受器 (2). 效应器 (3). 内负外正 (4). 钠离子 (5). 局部电流 (6). 化学突触的递质作用于神经节细胞,钠离子进一步进入神经节细胞,出现膜外负内正的电位差,产生兴奋 (7). 利用微电极将荧光黄染料注入神经节细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节前神经元中出现荧光黄 (8). 电突触传递速度更快,使躲避反射等反射活动更快完成;电突触比化学突触更稳定【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电突触为两个神经元细胞膜上由跨膜连接蛋白形成的通道,允许细胞内溶液从一个细胞流向另一个细胞。且电突触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无延迟现象。【详解】(1)反射弧由感

39、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2)神经元在未受刺激时,膜电位状态是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逆转;动作电位形成后,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从已兴奋神经元传导到未兴奋神经元,导致后者产生兴奋;(3)结合题图与题干信息可知,节前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由电突触传递给神经节细胞,由于膜内外电位差比较搭,神经节细胞未能产生兴奋,一段时间延迟后,化学突出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节细胞,使钠离子进一步进入神经节细胞,出现内正外负的电位差产生兴奋,即节前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之间既存在电突触又存在化学突触;结合题干信息,为证明节前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之间

40、存在电突触,可利用微电极将荧光黄染料注入神经节细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节前神经元中出现荧光黄。(4)由题意可知,神经调节中存在电突触时,因电突触传递速度更快,躲避反射等反射活动能更快完成,可增强生物感知周围环境变化的灵敏度,更好地适应环境。【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题干从开头引导学生结合化学突触的相关内容来分析电突触的相关运作方式和特征,同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19.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阿米巴细菌互作阿米巴又被称作变形虫,是一类可通过伸缩伪足来改变自身形状的单细胞真核原生生物。在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细菌是阿米巴的主要食物。阿米巴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发现并吞噬细菌,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41、细菌被消化,营养物质输送到细胞质中被阿米巴利用。土壤中的阿米巴能通过捕食作用提高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还能提高营养物的矿化程度, 促进植物的生长。水体中的阿米巴通过体表渗透吸收水中的可溶性有机质,捕食水中的颗粒物和细菌,不仅能降低水体有机物的负荷,增加水体透明度,还能减弱水中病原菌的毒害作用。阿米巴致病菌是能感染甚至杀死阿米巴的一类细菌。因为阿米巴细胞和动物免疫细胞在进化上高度同源,这些阿米巴致病菌往往也是动物甚至人类的致病菌。嗜肺军团菌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阿米巴致病菌,它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广泛存在于水体和土壤中。在阿米巴体内,它能破坏小泡传输,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在细胞内增殖后逸出,并导致宿主

42、细胞死亡。嗜肺军团菌也能入侵人类肺泡巨噬细胞,导致人类军团病,这种病通常是由人体吸入空调或淋浴装置产生的污染气溶胶引起的。现已从阿米巴中分离出了大量病原体,如嗜肺军团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等。这些病原体以阿米巴为载体传播,耐受恶劣环境并能在其中增殖。因此,阐明阿米巴与阿米巴致病菌之间的互作,对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有着重大价值。由于阿米巴具有易培养,方便用于药物测试,对于研究宿主与致病菌互作是一个潜在的优良模型。(1)阿米巴伸缩伪足,吞噬细菌,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的特点,根据文中信息, 阿米巴和细菌可以形成的种间关系有_。(2)根据文本信息,下列关于阿米巴对生态环境作用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_(

43、选 择选项前字母填写)。A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B利于生产者同化能量C净化水体减轻水污染 D减弱微生物分解作用(3)根据文本信息推测,嗜肺军团菌被阿米巴吞噬后,能够_,从而得以继续生存 和繁殖。(4)在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方面,请举例说明阿米巴与细菌互作模型可用于研究的问题_。【答案】 (1). 流动性 (2). 捕食、寄生 (3). ABC (4). 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5). 研究细菌侵染细胞的机制,检测新研发的治疗军团病药物的药效等【解析】【分析】题文介绍了阿米巴与细菌互作系统,首先简单概述阿米巴的生物种类,然后介绍阿米巴作为异养生物的进食方式和阿米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接着介绍阿米巴致

44、病菌形成原因与传播方式,最终引导思考如何将阿米巴-细菌互作原理应用至实际生活中。【详解】(1)阿米巴伸缩伪足,吞噬细菌的行为,都需要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来实现;据题文可知,阿米巴能吞噬细菌并消化,说明阿米巴与细菌之间为捕食关系,嗜肺军团菌是阿米巴致病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说明阿米巴和嗜肺军团菌为寄生关系,故细菌与阿米巴之间有捕食与寄生关系;(2)据题文可知,土壤中的阿米巴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还能提高营养物的矿化程度,促进植物的生长,水中的阿米巴可以降低水体有机物的负荷,增加水体透明度,故选ABC;(3)由题文可知,嗜肺军团菌在阿米巴体能够破坏小泡运输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在细胞内增殖后溢

45、出,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说明嗜肺军团菌被阿米巴吞噬后,能够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从而得以继续生存繁衍;(4)根据题文可知,病原体以阿米巴为载体传播,耐受恶劣环境并能在其中增殖,故从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方面,阿米巴与细菌互作模型可用于研究细菌侵染细胞的机制,检测新研发的治疗军团病药物的药效等。【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处理文本信息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要求,从文本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概括表达,强调考察学生的自主推理判断能力。20.辣椒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两个品种的杂交后代产量等性状优于双亲)。在辣椒育种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辣椒雄性不育系植株。利用雄性不育系与可育植株杂交,生产

46、杂种种子是降低制种成本和提高纯度的有效途径。(1)辣椒具有两性花,人工杂交获得的杂交一代(F1)会出现杂种优势,但F1不能留种推广种植的原因是_,因此在生产上需年年制种。辣椒雄性不育系植株的培育 成功解决了制种的难题。(2)雄性不育系植株的花药瘦小、干瘪,无花粉粒或仅极少花粉粒,用碘液染色后显示不着色或着色极浅。而可育株系的花粉粒饱满,碘液染色后着色深。由此可推测不育花粉败育的重要原因是储存营养的能力_。(3)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揭示花粉败育机制,进行了如下研究。在盛花期分别取雄性不育系和可育系发育不同阶段(依次为阶段 15)的花蕾,测定内源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 3)、脱落酸(ABA

47、)含量并绘制相对含量变化趋势如图 1、图 2 所示。综合图 1 和图 2 结果分析:可育系花蕾发育过程中激素的变化规律是,发育前期_,发育后期_是育性得以维持的保证。而不育系花蕾发育前 期_过高和后期_下降过快对败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花粉的可育或败育是受到_的结果。(4)研究人员在花蕾发育后期还检测到花蕾的乙烯释放量和 IAA 氧化酶活性,不育系均显著高于可育系。结合(2)、(3)的研究推测,在花蕾发育后期,乙烯通过_,使花粉败育。【答案】 (1). F1自交后代丧失杂种优势 (2). 不足 (3). 生长素(IAA)含量较高 (4). 脱落酸(ABA)含量升高 (5). 脱落酸(

48、ABA) (6). IAA (7). 多种内源激素共同调节 (8). 增强IAA氧化酶活性,使IAA含量持续迅速减少,导致花粉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不足【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接受特定环境信号诱导产生的可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在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以及离体组织培养等方面,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详解】(1)F1为杂合子,自交得到后代会丧失杂种优势。(2)由题意可知,碘液遇到淀粉变蓝,不育花药极难染上颜色说明淀粉含量不足,储存营养能力低。(3)结合图1、2可知,可育系花蕾IAA前期升高,ABA含量后期高于不育系;不育系

49、花蕾前期ABA和IAA较高,后期IAA下降过快;由题图可知,花粉的育性主要由植株内的多种内源性激素共同调节;(4)通过不育系乙烯含量与IAA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可育系,推测乙烯可以增强IAA氧化酶的活性,使IAA含量持续迅速减少,导致花粉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不足。【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结合性状分离与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题图抓取信息并分析推理的能力。21.蔗糖是植物光合作用中最先形成的游离糖,蔗糖转运蛋白在蔗糖的跨膜转运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在拟南芥中已经鉴定出9个蔗糖转运蛋白基因。以AtSUC3、AtSUC5 纯合单突变体为亲本,采用传统杂交法并结合PCR技术获

50、得AtSUC 3和AtSUC5纯合双突体。(1)科研人员构建含已知序列 T-DNA 片段的_,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导致被插入 基因发生_,筛选和自交得到了 2 种纯合突体 AtSUC 3 和 AtSUC5。(2)为研究 AtSUC3 和 AtSUC5 基因的传递规律,上述 2 种纯合突变体杂交得 F1,F1 自交获得 F2。依据 AtSUC3、AtSUC5、T-DNA片段(完整的T-DNA 过大,不能完成 PCR)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为 IVII(如下图所示)。PCR1 利用引物_(填写引物代号)可克隆 AtSUC5,标记为A;PCR2 利用引物_(填写引物代号)可克隆被 T-DNA 插入的 AtS

51、UC5,标记为 a;PCR3 克隆 AtSUC3,标记为B;PCR4 克隆被 T-DNA 插入的 AtSUC3,标记为 b。部分F2 植株的PCR情况见下表基因型iiiiiiivvPCR1+_+?PCR2+-?PCR3+-?PCR4+_+? “”有PCR 产物 “”无 PCR 产物表中i植株的基因型为_(用A、a、B、b表示)。若表中 v植株为AtSUC3/AtSUC5 双突变纯合子,其对应的 PCR1 PCR4 结果依次为_(用“+”或“-”表示)。若 AtSUC3/AtSUC5 双突变纯合子在 F2 所占比例为 n2(n2 远远小于 1/16),则亲本型配子的比例为_,说明AtSUC3 与

52、 AtSUC5 的位置关系为_。(3)拟南芥的果实为角果,成熟后可自然开裂传播种子。进一步研究发现,AtSUC3纯合突变体的角果开裂率较野生型明显降低,AtSUC3/AtSUC5双突变纯合子角果开裂率介于两者之间,说明 AtSUC3、AtSUC5基因功能关系为_(选择填写“协同”或“拮抗”),共同控制拟南芥种子的传播。【答案】 (1). 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重组载体) (2). (基因)突变 (3). I、IV (4). I、V (5). AaBb (6). (7). 1-2n (8).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9). 拮抗【解析】【分析】PCR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

53、子生物学技术,利用DNA在体外95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60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详解】(1)由题意可知,使用T-DNA转基因技术中农杆菌转化法,需要构建含已知序列T-DNA的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重组载体);拟南芥被插入基因会发生基因突变;(2)根据引物的5与3末端与延伸方向可知,PCR1需要利用引物、扩增AtSUC5;克隆被 T-DNA 插入的 AtSUC5,在PCR2中,T-DNA片段的引物只有,扩增方向为5到3方向向左,另一条链为AtSUC5的一条链

54、,引物方向只能向右,只有引物I,因此被T-DNA插入的AtSUC5扩增时需使用引物I、V;由可知,i个体基因型为AaBb;v植株表示为AtSUC3/AtSUC5 双突变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bb,对应的PCR14结果依次为-+-+;若 AtSUC3/AtSUC5 双突变纯合子(即aabb)在 F2 所占比例为 n2,则可知F1的AaBb产生ab配子的比例为n,则AB配子的比例也为n,故产生aB、Ab配子的比例为1-2n,由于F1亲本为AAbb和aaBB,故亲本型配子的比例为1-2n;(3)由题意可知,AtSUC3纯合突变体aaBB可使角果开裂率比野生型AABB高,而双突变纯合子aabb角果裂开率介于二者之间,故可知a基因提升开裂率,b基因降低开裂率,故AtSUC3、AtSUC5基因功能为拮抗关系。【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中PCR技术的相关内容,结合自由组合与分离定律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掌控能力,同时考察学生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两种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