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刘某在私营企业工作,他获得的工资收入王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他获得的土地承包收入低收入居民李某从所居住社区获得的社会福利性收入孙某在国有企业工作,他获得的工资、奖金A B C D2某家庭有甲、乙两劳力,城镇化建设中,该家庭承包的六亩地以每年每亩1 100元转包给一私营农业公司经营。当年该公司聘用甲在公司打工,月工资1 200元;乙在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工作,工资、薪金年收入30 000元,当年乙专利技术转让所得为3 000元。则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为()A1.5万元 B1.74万元C2.4万元 D4.85万元3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股
2、份合作制,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是深化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的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收益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实现分配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农民增收A B C D4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增加扶贫的财政扶持力度,将农民人均纯收入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提高92%,并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国家提高扶贫标准表明()A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B我国有更多的居民陷入了收入贫困C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公平D初次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5某市围绕经
3、济发展培植财源,围绕财源基础强化税收征管的财税工作思路,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全市财政收入连续几年保持了较高的发展势头。连续两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赤字300万元。材料表明()A财政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B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D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6“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下列能够产生“挤进效应”的举措有()国家增发国债,加大财
4、政支出降低税率,提高征税起征点国家增发纸币,加快货币流通降低利率,降低居民储蓄率A B C D7不论在任何国家,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服务的,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是()A税收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B分配的主体都是纳税人C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D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8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判断贫富差距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就越过4 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提高普通
5、群众收入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广大百姓的殷切期盼。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就我国如何缩小收入差距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精析四、分配一线1C农村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形式,其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故符合题意;是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2C该家庭承包的六亩地转包给一私营农业公司,获得的收入是按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6 600元;乙劳力专利技术转让所得属于按技术要素取得的收入,有3 000元;甲在私营农业公司打工,属于按劳动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年收入为14 400元。故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为2.4万元,选C。3C本题考查我国的基
6、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是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说法错误;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并没有改变农民合作企业的集体性质,说法错误;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农民对集体资产享有收益,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增加农民收入,说法正确。该题选C。4C促进社会公平不是宏观调控的目标,A说法错误;B与我国实际不符,明显错误;国家提高扶贫标准,增加扶贫财政支持力度,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公平,C说法正确;提高扶贫标准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措施,D说法错误。5C“围绕经济发展培植财源,围绕财源基础强化税收征管”,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C符合题意。6
7、A“挤进效应”是指在经济增长滞缓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是通过国家增发国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正确。中纸币、货币,中利率都属于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不选。本题正确答案选A。7A根据税收的含义可知,税收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A符合题意。B、C、D说法不准确,不是它们的共性。8(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除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