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二中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 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 宰相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2.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宋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开篇文章所提出的。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出门莫恨
2、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长期和平稳定局面的出现 B 文官开始担任地方长官C 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D 解决藩镇割据局面需要3.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 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 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 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 D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
3、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 科举选拔日益趋向严格C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D 官员数量相对减少,行政待遇提高5.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 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 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6.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
4、A 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 分化相权,提高效率C 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承旨封驳,效能有限7.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具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A 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B 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
5、式C 以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 D 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9.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10.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 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C 唐朝实行行省制D 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11.合肥一六八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时空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
6、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12.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看是指( )A 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B 决策程序规范化C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13.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7、( )A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C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14.史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段记载说明()A 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C 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5.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A 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 自然灾害的影响C 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 小农经济的脆弱16.“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
8、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 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 D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7.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 齐国以铁器做农具 B 齐国手工业发达C 铁器最早用作农具 D 农业的精耕细作18.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B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C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D 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19.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
9、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 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 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 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20.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21.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
10、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B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C 墨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 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D 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2.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荀子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这一思想()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C 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 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23.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有什么特殊的
11、感情。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A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B 以礼义来教化人民C 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 D 以王权限制了神权24.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 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 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C “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D 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25.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 发展了“天人感应”理念C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
12、论保障 D 使汉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26.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A 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B 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C 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D 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27.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28.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
13、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A 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B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C 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D 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29.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可见,宋明理学()A 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B 极大地推动传统儒学的发展C 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D 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30.“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
14、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 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 B 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C 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D 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15.0分,共3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
15、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2)材料二
16、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官之长。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直
17、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省长官反而成为闲职。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明初沿袭元制,后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明太祖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长官。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材料二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只要皇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原
18、因。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案1.【答案】B【解析】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方,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变革,而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革,故A项错误;“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C项并非本质,故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利用尚书机构削弱宰相的权力,没有体现宰相行政级别降低,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宋朝盛行读书风气,倡导唯有读书高,皇帝也劝学,这都是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故C项正确。3.【答案】A【解析】由材料“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可知,从长
19、远来看,家臣的作用到国家官僚的作用均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4.【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为宰相);到了明代,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后,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因此六部长官级别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吏级别的变化而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待遇提高,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
20、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6.【答案】C【解析】A项与材料“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不符,故A项错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与分化相权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可知,谏官的设置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与谏官实际效能无关,故D项错误。7.【答案】C【解析】在君主专制条件下设立监察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服务于皇帝,因此决定了其权力有限、效能有限,甚至贪赃枉法。这一切都归因于专制制度的本质,C符合题意
2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说明学子为科举而坚持,科举是当官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了文人对科举的坚持,不是指朝廷笼络文人,故B项错误;学子们学习是为当官不是为追求真才实学,故C项错误;学子们之所以为科举坚持不懈,是为实现自身价值,故D项正确。9.【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人们知道从封建变到郡县的原因,就应该知道郡县制也有弊端,也会有变化,那是不是又要变回封建去呢?顾炎武答道:不是的,应该是在郡县中实行封建的某些做法,就是给地方以某些权利,不可过多的剥夺地方的权利,这样天下才能大治啊!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10.【答案】C【解析】元朝时实行行
22、省制,而非唐朝,C项不正确,故选C。11.【答案】C【解析】A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B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D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故答案选C。12.【答案】B【解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可见,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所以应选B。13.【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权力内部分配的问题;中央
23、与地方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排除。所以应选A。14.【答案】C【解析】汉代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实现了国家统一,关卡取消了,开发山泽自然资源的禁令取消了,所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品交换没有不通的,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1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
24、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选择A项符合题意。16.【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耘田”“绩麻”可以判断是指耕织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灌溉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体现小农经济,并未体现出手工业的经营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非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17.【答案】A【解析】“国语齐语载”反映了描述的内容是关于齐国的,“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说明了铁农具的出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齐国的铜、铁铸造业,但是没有说到其他诸侯国同行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对比,也就无法确认是否
25、发达,故B项错误;题目中看不出来“最早”,故C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方面的工具改进、耕作方法、耕作制度、水利灌溉等内容,故D项错误。18.【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项符合自然经济的特点,B项所说内容属于土地制度,C项讲的是耕作方式,都与题干要求不符,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19.【答案】D【解析】两个时期的诗歌,不管是批判还是同情,都表明商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整体地为诗人所瞩目,这本身就反映了商人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已是今昔迥异,故正确答案为D项。20.【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耕作方式依然是战国沿袭而来的铁犁牛耕,土
26、地利用率虽因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而有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州村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鼎盛,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徽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南宋,徽州未成为交通枢纽,故D项错误。21.【答案】C【解析】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 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都符合所学知识,正确,不符合题意。22.【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荀子的观点“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意在确立等级秩序,以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政权的需要,符合社会转型的要求,故选C项。23.【答案】C【解析】“王
27、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故C项正确。24.【答案】C【解析】材料时间定位于汉代,“天地有大变时”“逢着天变”惩治丞相,结合汉代儒学“天人感应”思想可知通过天地灾变皇权惩治相权。25.【答案】C【解析】由材料“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可知君主是天用来引导民性的,故C项正确。2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推动了儒家伦理的大众化、世俗化,故A项正确。27.【答案】B【解析】王阳明强调的是“见自然知”和“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体现其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选B项。王阳明提出“自然知自然知”等等,不是
28、强调注重道德实践,A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义和利的问题,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批判虚假说教”,D项错误。28.【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可以看出他反对迷信孔子或者朱子,故D项正确。2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可知宋明理学的出现,推进了传统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即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故选B项。30.【答案】B【解析】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更具有理论化思辨化,也需要更多的儒学典籍充实其体系,故能起到推动四书地位上升的作用,故B项正确。31.【答案】(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国家和时代的限制。(3)“孔子之道”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解析】第(1)问要抓住关键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子欲善而民善矣”,然后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考查孔子在中国的地位,但要注意与材料相结合,要言之成理。第(3)问说明孔子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