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007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1为洋葱根尖示意图,图2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A、B、C、D是不同时期的细胞。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2视野中的细胞位于图1的部位B. 实验中可观察到D时期逐渐变成B时期C. B与C细胞中染色体数及DNA数相同D. 细胞中mRNA种类完全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为洋葱根尖示意图,其中是分生区,图2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A、B、C、D分别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后期、前期、中期。【详解】A. 图1中只有分生区细胞才能有丝分裂,故图2视野中的细胞位于图1的部位,A正确; B. 图2

2、中细胞都已经死亡,故实验中不能观察到D时期逐渐变成B时期,B错误;C. B表示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与C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同,C错误; D. 细胞中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D错误。2.HIV是一种RNA病毒,其通过攻击人体T细胞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T细胞的过程中遗传信息不改变B. T细胞识别HIV后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与HIV结合并形成沉淀C. 被HIV感染后的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受影响更大D. 可在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等内环境中检测到HIV【答案】C【解析】【分析】HIV病毒是RNA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

3、巴细胞,由于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起呈递抗原给B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的作用,而题意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都要有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并由T淋巴细胞呈递,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显著降低;人体的细胞免疫离不开T淋巴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几乎丧失一切细胞免疫功能。【详解】A、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不是在骨髓中成熟的,A错误;B、能与HIV病毒结合的是抗体,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的,T细胞识别HIV病毒后产生的淋巴因子不能与HIV病毒结合形成沉淀,B错误;C、由于HIV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离不开T淋巴细胞,因此被HIV感染后的艾滋病患者的细

4、胞免疫比体液免疫受影响更大,C正确;D、血液、精液、唾液不是内环境,D错误;故选C。【点睛】结合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内环境的含义分析选项。3.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来越大B. 骨骼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C. 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是多细胞生物由小到大的主要原因D. 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增殖【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胞体积增大,但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

5、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会导致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发生改变。【详解】A、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但其相对表面积()越来越小,A错误;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骨骼细胞与肌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B正确;C、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是多细胞生物由小到大的主要原因,C正确;D、只有完成DNA的复制才能完成细胞分裂,所以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增殖,D正确;故选A。【点睛】结合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的含义分析选项。4.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形成

6、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 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 图乙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D. 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答案】A【解析】【详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错误;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所以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B正确;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以胞吐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C正

7、确;图甲中以电信号传递,图乙中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D正确。5. 某病毒是一种DNA病毒,这种病毒的复制方式较为特殊,简要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过程需要RNA聚合酶B. 图中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 图中过程均能产生水D. 过程发生在病毒的体内【答案】D【解析】【详解】A、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以病毒DNA为模板,以细胞中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A正确;B、是转录过程,是翻译过程,是逆转录过程,这三个过程都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C、在过程中,基本组成单位都通过缩合或聚合的方式形成大分子,均能产

8、生水,C正确;D、过程发生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D错误。故选D。【定位】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点睛】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结构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而病毒只提供模板。6.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二倍体),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过程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B. 过程可以取F1中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C. 经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中符合生产要求的约占1/2D. 经处理获得的是由染色体加倍而成的纯合的二倍体植株【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单

9、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详解】A、在杂交育种中,通过反复自交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B、由于F1中植株的基因型是相同的,故过程可以取F1中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B正确;C、育种要求是获得高蔓抗病番茄植株,F1产生4种类型的花药,故经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中符合生产要求的约占1/4,C错误;D、由于该番茄植株是二倍体,故其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而培养成的是纯合的二倍体植株,D正确;故选C。【点睛】结合单倍体及杂交育种的过程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7.小鼠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乙类细胞核DNA量为2a,丙类细胞核DNA量为2a4a

10、,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 甲类细胞和乙类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B. 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比例将增加C. 乙类细胞中可能存在DNA解开双螺旋的现象D. 秋水仙素作用于丙类细胞,能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D【解析】【详解】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中期、后期;乙类细胞处于G1期和末期;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则丙类细胞处于S期。秋水仙素作用的时间为前期,故D错误。故选D。【定位】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点睛】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即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以2N为例):(1)间期DNA复制,数目加倍(2N4N

11、);(2)前期、中期和后期,DNA含量不变(4N);(3)末期细胞分裂,DNA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数目还原(2N)。2、小鼠体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甲类细胞核DNA量是乙类细胞的两倍,则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中期、后期;乙类细胞处于G1期和末期;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则丙类细胞处于S期。8.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雄蜂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蜜蜂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6条同源染色体B.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6个DNA分子C. 在精子形成过

12、程中,细胞含有的染色体始终为16条D. 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和题图可知,雄蜂精子的形成过程是: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16条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内,该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精子细胞,另一个细胞退化消失;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没有染色体,退化消失。【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是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B、初级精母细胞是由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膨大形成,因此DNA分子数是32,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

13、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染色体数目是32,C错误;D、由题图可知,雄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只产生一个精子,因此如果没有基因突变,雄蜂产生的精子相同,D正确;故选D。【点睛】结合减数分裂的过程并注意“雄蜂是单倍体”分析题图。9.假设一个双链均被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至少需要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 含与只含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C.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D. 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1、病毒是

14、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2、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模板由噬菌体DNA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含32P的有2个,由于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则腺嘌呤为5000220%=2000个,鸟嘌呤为5000230%= 3000个。【详解】A、噬菌体的DNA含有10000个碱基,由于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则A=T=2000, G=C=3000,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至少需要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是993000=29700

15、0,A 错误;B、在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共有2个,所有子代噬菌体都含有31P,所以含32P 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298=149,B正确;C、噬菌体增殖的模板是由噬菌体自身提供的,细菌提供了原料、酶、场所等,C错误;D、由于DNA上有非基因序列,基因中有非编码序列,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DNA发生突变并不意味着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点睛】结合DNA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分析选项。10.农田害虫防治始终是农民比较关注的问题。某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农药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c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间段内,农田中甲虫的种群密度变化示

16、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虫的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B. 农药对害虫所起的作用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C. 图中AC段表明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先降低后升高D. 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答案】C【解析】【分析】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2由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

17、存斗争实现的。【详解】A、BC段少数生存下来的个体繁殖,害虫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推知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B、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B正确;C、图中AC段表明甲虫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升高,C错误;D、如果ad年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被淘汰,D正确;故选C。【点睛】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11.一个稳定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B.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

18、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 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的表现型频率是0.64,因此隐性性状的基因频率为,显性性状的基因频率为1-0.8=0.2。【详解】A.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在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20.80.2=0.32,A正确;B.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而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因此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误;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

19、物进化了,但是没有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20.60.4+0.40.4=64%,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2.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C.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

20、长D.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等知识点,对于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意在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处理的能力。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如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

21、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详解】a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虽然给与单侧光照射,但是生长素不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因此a胚芽鞘会直立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b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左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右侧,左侧胚芽鞘生长快,因此c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背光生长;综上所述:a胚芽鞘直立生长,b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背光生长,A、B项均错误;图d中如果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每旋转一次受到一次单侧光的照射,植株在接受单侧光照射时会弯向光源生长,当植株旋转到没有光源照射时,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

22、长,因此植株会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C正确;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物会向光弯曲生长,即植物向右侧生长,D错误;故正确的选C。【点睛】对于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的解题的关键。13.在完全显性条件下,下列所示基因状况的生物自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例为9331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由于Aa、Bb、Dd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7:9:9:9:3:3:3:1,A错误;由于AA为纯合,所以只有两对基因:Bb、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B正确;由于AA、bb为纯合,所以只有一对基

23、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C错误;由于DD为纯合,又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后代在正常情况下性状分离比为3:1,D错误。14.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B.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C. 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被狗咬伤后,要及时的清理伤口,是为了减少病毒的感染机会,不包扎能够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

24、还需要对病人注释血清,利用血清中相关的抗体杀死病毒,同时注射疫苗,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详解】A、狗咬伤后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同时抑制厌氧菌繁殖,A正确;B、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够杀死体液中的病毒,而对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不起作用,B错误;C、注射狂犬疫苗,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D、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相对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B。【点睛】结合免疫调节包含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的内容分析题图。15.下图表示人体中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血

25、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乙B. 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C. 丁表示细胞内液,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D. 浓度高低关系是丁甲乙【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详解】A、血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乙(血浆),A正确;B、过程1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C、丁表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氧气浓度最高的为血浆,最低的为细胞内液,故氧气浓度高低关系是乙甲丁,D错误;故选A。【点睛】结合人体中部分体

26、液的关系图,辨识人体体液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图中甲、乙、丙和丁所代表的液体的名称。16.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是ZZ。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在W染色体上B. 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C. 让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中芦花鸡占3/4D. 让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中雄鸡表现型有一种,雌鸡有两种【答案】D【解析】【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一

27、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形,雌的均为非芦花形,表现出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且芦花鸡是显性性状,则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A正确;B、据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鸡是显性性状,B正确;C、已知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即ZAW与ZAZa杂交,则产生的F3中非芦花鸡占,则芦花鸡占,C正确;D、已知母本芦花鸡是

28、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则F1中的雌雄鸡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所以产生的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可见雌鸡和雄鸡都有两种表现型,D错误;故选D。【点睛】结合伴性遗传的规律并注意该题中鸡的性别遗传与人体的不同。17.某昆虫的触角有长触角、中触角和无触角三种,分别受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M、控制,且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某研究小组做了如图所示杂交实验,其中无触角亲本是纯合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M、在遗传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M对为显性,对为显性C. 该昆虫关于触角的基因型有6种D. 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

29、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分析题图中触角和无触角杂交,后代没有出现无触角,说明无触角为隐性性状,并且后代中出现长触角,说明长触角也为隐性性状,则中触角为显性性状,即显隐性关系为中触角长触角无触角。.【详解】A、M、M1、M2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属于复等位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B、亲本是中触角和无触角(纯合子),子一代没有无触角,有中触角和长触角,由此判断,中触角对长触角为显性,长触角对无触角为显性,因此M1对M为显性,M对M2为显性,B错误;C、该昆虫关于触角的基

30、因型有M1M1、MM、M2M2、M1M、M1M2、MM2,共6种,C正确;D、据选项B推断的基因显隐性关系可知,亲本中触角的基因型为M1M,无触角的基因型为M2M2,D错误;故选C。【点睛】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分析推理出中触角,长触角,无触角的显隐关系。18.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b可表示DNA分子复制B. 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 cd可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D. de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全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曲线图分析可知:图示为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

31、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A、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1变为2,是由于间期DNA复制形成的,A正确;B、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B正确;C、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是由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的,C正确;D、de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错误;故选D。【点睛】结合有丝分裂过程有关

32、物质的变化分析题图,注意题图是“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19. 一个家庭中,父亲是色觉正常的多指(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患者,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祖母B.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其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C. 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D.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4【答案】D【解析】【详解】A、对于色盲来说,双亲的基因型是XBXb、XBY,后代色盲孩子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母亲的致病基因来自孩子的外祖父或外祖母,A错误;B、这对夫妻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后代手

33、指正常的概率是aa=1/2,后代男孩的基因型为XBY(男正常)、XbY(男色盲)比例是1:1,因此男色盲的概率是1/2,所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aaXbY=1/21/21/4,B错误;C、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C错误;D、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21/21/4,D正确。故选D。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点睛】由题意知,母亲手指正常,父亲多指,生有手指正常的孩子,因此父亲的基因型为Aa,母亲的基因型为aa;父亲、母亲色觉正常,生有红绿色盲的孩子,因此双亲的基因型为XBY和XBXb;对于两队相对性状来说双亲的基因型是aaXBXb、A

34、aXBY,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XbY。20.某DNA分子含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分子的形成一定在细胞核内完成B. 由该链作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上C与G的数量占碱基总数的3/10C. 该分子的复制一定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 该分子最多能携带41000种遗传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

35、对,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之间的氢键是2个,G、C之间的氢键是3个。2、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2000个碱基,一条链中的ATCG=4321,因此该链中的A=400,T =300,C=200,G=100,另一条链上A=300,T =400,C=100,G=200。【详解】A、D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原核细胞存在于细胞质中,因此DNA分子的形成不一定发生在细胞核中,A错误;B、由题意知该链的G、C占30%,转录形成的RNA上的C与该链的G相等,G与该链的C相等,因此mRNA上C与G的数量占碱基总数的,B正确;C、细胞不分裂时,线

36、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也可以进行复制,C错误;D、1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由于A、T、G、C的比例一定,因此遗传信息远小于41000种,D错误;故选B。【点睛】结合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分析选项。二、非选择题21.如图1所示,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图2所示为健康人体在某一时间 (1)图1中“某类细胞”是指_,其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下降,减少了胰岛素的分泌量,使血糖浓度升高。(2)图1中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抗体与靶细胞上的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3)图2中cd段血糖

37、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属于_病。其中,_(填序号)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答案】 (1). 浆细胞 (2). 抗体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3). 胰岛素受体 (4). 血糖大量参与氧化分解供能 (5). 自身免疫 (6). 【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d血糖升高;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3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详解

38、】(1)图中所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2)图中所示的自身免疫病,其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图中表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结合而发挥不了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3)图2中cd段为运动后血糖浓度下降,其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被消耗;在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是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糖氧化分解加强,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

39、高血糖素浓度增加;(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但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的,故注射胰岛素有效,但是因Y3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结合导致的,故注射胰岛素无效。【点睛】结合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分析题图1,结合血糖调节的过程分析题图2。22.下图是生长素与其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_。(2)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_。(3)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z范围应为

40、_。(4)若某植物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处于_状态下。下图示为用胚芽鞘所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甲、乙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后,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2)如果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_。【答案】 (1).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 fy2f (3). 小于f (4). 大于h(或E点右侧浓度) (5). 向左弯曲生长(只答弯曲生长不给分) (6). 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

41、输 (7). 主动运输【解析】(1)图甲中A点和E点是曲线与横坐标轴的交点,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2)植物幼苗表现出向光性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促进作用大于向光侧,所以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fy2f。(3)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时,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近地侧,且促进作用小于近地侧,所以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4)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部位运输,导致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进而抑制侧芽生长,所以若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

42、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或E点右侧浓度)的状态下。(1)甲图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上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下端,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供应块的生长素能运输到接受块,因此胚芽鞘C向左弯曲生长;乙图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下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上端,供应块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接受块,所以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2)如果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说明甲图中生长素的运输需要消耗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所以可以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

43、23.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注:AA纯合胚胎致死)。表现型黄色灰色黑色基因型(1)若亲本基因型为,则其子代的表现型为_。(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和_,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_。(3)假设进行很多的杂交,平均每窝生8只小鼠。在同样条件下进行许多的杂交,预期每窝平均生_只小鼠。(4)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实验思路: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_色雌鼠杂交;观察_。结果预测: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_;如果后代出现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44、【答案】 (1). 黄色、灰色 (2). (3). (4). 1/8 (5). 6 (6). 黑 (7). 后代的毛色 (8). Aa (9). 黄色和黑色【解析】【分析】1题中已知亲本的基因型,结合自由组合定律可得出子代的基因型,由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结合表格,根据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分析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注意毛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不会伴性遗传;结合AA纯合胚胎致死分析Aa2和a1a2所生后代和Aa2和Aa2的后代的存活率;要检测该雄鼠的基因型,应让其与隐性纯合子杂交。2分析表格可知,从黄色个体的基因型可知,A基因对a1和a2均为显性基因;从灰色个体

45、的基因型看出,a1对a2为显性基因。【详解】(1)若亲本基因型为Aa1和Aa2,则其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死亡) 、Aa(黄色)、 Aa(黄色)、aa(灰色)。(2)由后代有黑色a2a2可推知其父母均有a2,又因后代有3中表现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2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鼠为,雄性概率为,所以黑色雄鼠为。(3)Aa2和a1a2所生的后代全部存活,而Aa2和Aa2的后代中AA纯合胚胎致死,只有存活,所以预期每窝平均生只小鼠。(4)要通过杂交方法检测出黄色雄鼠的基因型,可将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并观察后代毛色。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如果后代出现

46、黄色和黑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点睛】结合基因分离规律,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图表,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24.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X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腺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2)12号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第I代的_号个体;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3)图2中细胞b2的基因型是_,若该细胞产生的精子中e2的基因型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则精子e4的基因型为_。(4)若图1中11号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Y,且基因型纯合

47、,则产生该个体是由其_(母方/父方)减数第_次分裂异常导致的。【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 2 (4). 或 (5). (6). aY (7). 母方 (8). 二【解析】【分析】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患甲病的女患者的父亲、母亲正常,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双亲正常,后代中有患乙病的个体,因此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知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X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因此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2分析图2可知,过程是有丝分裂,过程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是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详解】(1)甲病

48、:根据5、6号个体正常而其女儿9号患病可知,患病女儿致病基因来自父母,父母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故致病基因是隐性,父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根据题意判断乙病应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根据5、6号和11号个体的表现型,即不患乙病的双亲,生了患乙病的儿子,可推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综上可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12号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他的母亲(7号),7号个体的XB又来自她的母亲(2号个体);9号个体是甲病患者,所以就甲病来说,其基因型是aa,对于乙病,因为11号个体患乙病(乙病相关基因型为XbY),所以5、6号个体乙病相关基因型是X

49、BY、XBXb,故5、6号个体所生后代中女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综上所述可知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3)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腺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而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b2是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其基因型也为AaXBY。若该细胞产生的精子中e1的基因型为AXB,而e4是由次级精母细胞c2分裂形成的,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另外精子e4的基因型都是aY。(4)对于乙病,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Y,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若11号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基因型纯合,则1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Y,Xb只能来自母方,故产生该个体是由于其母

50、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导致出现这种异常生殖细胞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b基因的X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了同一极。【点睛】(1)根据遗传图谱及基因在染色体上遗传规律判断甲乙两病的遗传类型;(2)将遗传规律与减数分裂过程相结合进行分析。25.某二倍体植物有叶片内含氰和不含氰这一对相对性状,其叶片产生氰的途径如下:为了探究该植物这一对性状的遗传方式,科研人员用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全含氰,让子一代自交产生子二代,检测子二代个体叶片中的物质,结果如下:子二代个体氰产氰糖苷酶氰酸酶表现型比例甲+含氰9/16乙-+-不含氰7/16丙-+不含氰丁-不含氰注:“+”表示有

51、,“-”表示无。(1)上述性状的遗传所遵循的定律是_。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或_。子二代不含氰个体中杂合子理论上所占的比例为_。(2)若该植物类群非常大,不发生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让子二代中的乙分别进行自交和自由交配,则理论上子代不含氰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分别为_、_。(3)让子一代与丁进行杂交,然后再让这些子代分别与丁回交,其后代中与丁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个体理论上为_。【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 DDHHddhh (3). DDhhddHH (4). 4/7 (5). 1/3 (6). 4/9 (7). 9/16【解析】【分析】关于自由组合定律“9331”变式

52、问题解答:(1)根据F2表现型比例之和等于16(如961,934,97,151等),可确定符合涉及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正确分析F2中A_B_A_bbaaB_aabb的表现型及比例,确定F2“9331”的变式类型;(3)结合确定F2“9331”的变式类型,进一步明确F2的每种表现型所包含的基因型及比例。【详解】(1)根据F2中含氰个体和不含氰个体的比例为97,可以推测这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图示过程所体现的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由于双亲都是纯合子,而F1全部含氰,可以推知双亲的基因型组合为DDhh ddHH或DDH

53、Hddhh,则F1的基因型为DdHh,DdHhDdHh9D_H_ 3D_ hh3ddH_1ddhh,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含氰,其余基因型的个体不含氰,因此F2不含氰个体中杂合子理论上所占的比例为4/7。(2)F2中乙基因型为D_hh,其中有DDhh和Ddhh,理论上子代均为不含氰个体。若让乙中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后代中只有基因型为Ddhh的个体自交能产生杂合子。所以理论上子代不含氰个体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若让乙中个体自由交配,只要通过基因频率算出DD和Dd个体间自由交配后子代的杂合子概率即可,D的基因频率=,d的基因频率=1D的基因频率=,则理论上子代不含氰个体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F1的基因型为DdHh,丁的基因型为ddhh,故F1与丁杂交:DdHhddhh F2:1DdHh 1Ddhh1ddHhlddhh。产生基因型为dh的配子的概率为,故全部F2继续与丁(ddhh)杂交,理论上F3中基因型为ddhh的个体占。【点睛】(1)明确该植物叶片产氰途径的机理,只有基因D和H同时存在时才能使叶片产生氰。(2)表格中F2的性状分离比“97”实际上是“9331的变形,由此可知该植物叶片含氰与不含氰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