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5749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昌十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注 意 事 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3考试结束后,答题纸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2、(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天地相通、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五帝之一的颛顼“绝地天通”,把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其他人不能参与。这一变化()A.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B.成为了阶级分化的源头C.导致了神权王权的分离 D.促成了专制统治的建立2.“五福”最初出自上古纪言散文尚书周书洪范,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即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然而韩非子解老却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出当时()A.小农生活条件的改善 B.贵族政治体制被破坏 C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

3、 D. 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3.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4.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 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

4、下观”在传播中受阻5.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B.等级观念的消亡 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D.平民政治的发展6.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载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编良田收百倾,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A.土地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税收制度变革成为历史趋势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7.检察官在中国古代政权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5、,历朝历代监察立法很多,监察程序也很严密,但权力失控却不绝于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归因于()A.监察官员良莠不齐 B. 中央官员位高权重 C. 监察制度尚不健全 D.监察权依附于皇权8.图1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图1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9.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有一定扩张性 B.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C.重农抑商

6、政策已被摒弃 D.农民弃农从商现象比较普遍10.嘉庆道光年间:全国各地的当铺有23139间之多,各地的钱铺大都行用钱票,各通商大埠普遍设立专办汇兑业务的汇票庄。可见,即将步入近代的中国()A.商业资本的作用加强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活跃C.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 D.与海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1.1872年,李鸿章曾抱怨道:“兴兵轮造兵船,实自强之一策.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民一心并力,则财与力日生而不穷,中土则一二外臣(地方长官)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辍,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这反映出李鸿章()A.主张效仿日本政体 B.对既有体制有所反思C.反对官办近代企业 D

7、.担忧督抚的权力受限12. 189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筹办湖北纺纱厂时提出:“所有机器、厂屋费用,俱归垫借。至造厂及一切开办事宜,仍听候本部堂核示遵行,垫办商人不得专擅干预。俟全厂开办有余利,再行将本息按年摊还,还清之后,全厂归官。”材料反映张之洞的举措旨在()A.抵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利用商人资本来发展洋务企业C.放宽对民间设厂的政策限制 D.解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困难13. 据统计,19121922年间,上海、天津、汉口三地所建的32家棉纺织厂中,21家为商人所办,6家为官僚所办,2家为士绅所办。据此可知,当时()A.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B.民间私人资本趋于活跃C.新式工业分布

8、极不平衡 D.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削弱14.1932年,史学家柳诒徵等人创办国风杂志,希望通过对我国光辉史迹的追寻,宣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一时期的史学家缪凤林致力于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尤其强调边疆问题的重要性。据此可知,这两位史学家都()A.主张经世致用B.否定西方文化 C.倡导民主革命D.强调学术独立15.下面是20世纪40年代,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扫盲普及读物“抗日三字经”的摘录。它体现出中共()这阶段,多困难行宪政,首当先,新民主,真民权非一党,把权专和欧美,不一般,资本家,专政权也不是,像苏联,劳动者,执政权村长副,也要选非完(顽)固,非汉奸,谁都有,参政权A.重视政权建设和民众启蒙

9、 B.社会动员取得了显著成效C.开始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 D.否定了欧美和苏联发展模式16.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建国初期()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17. 据统计,1981年与1952年相比,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倍。1981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比1952年提高1倍多。这一事实表明()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计划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C.经济政策调整提

10、高了生产效率 D.中国政府成功抑制了物价18. 20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音乐在中国异军突起,风靡一时。歌曲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资源,如写作、出版、演出等,都大量集中到了流行音乐领域。这一现象()A.导致了文艺方针的调整 B.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C.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成效 D.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普及19. 伯里克利曾连续32年当选将军,其中14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掌握国家政权.他善于通过诱导式的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因此,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评价雅典“表面上看实行的是民主政体,实际上是一个人统治的国家”。据此可知,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政治()A.本质上是个人专制 B.体现了

11、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运行机制严重失灵 C.已沦为政治家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20.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提出“黄金分割”这一美学定律;公元前5世纪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按照数量关系,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 : 7的和谐人体比例。这反映出古希腊()A.民主政治促进文化活跃 B.哲学探索推动思想解放C.文化精神饱含理性内涵 D.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21在1750至1960年的21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人口增长是不平衡的,欧美和太洋洲这些发达国家所在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为每10年增加915%,而亚、非等不发达国家所在地区每10年只增加6%。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和人口的增长

12、正向相关 B.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C.产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D.和平为人口的增加创造条件22. 下表为18341856年英国部分出口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百分比统计表。据此可知,英国()年份棉织品毛织品其他制成品(机器、火车和铁轨等)18341836来源:Z|xx|k.Com48.515.217.61844184644.214.218.71854185634.110.523.8A. 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渐丧失 B. 纺织业已不再处于优势地位C. 蒸汽革命成果的影响扩大 D. 棉织品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23.“口红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理论。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美国,

13、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传媒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这一理论()A.反映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经济走出低谷C.体现了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D.反映民众危机中淡定从容的心态24.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2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图2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25.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

14、,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第卷(非选择题)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2分,第27题23分,第28题15分,共计50分)来源:学,科,网Z,X,X,K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来源:学+科+网图3清代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轴演变图材料勾勒出了清代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演化的梗概,其中蕴含着这一时期该地区经社会发展的若干特征,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特征

15、,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27.(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带动了江南经济全面发展,促使晚明的江南欣欣向荣、百业昌盛。农业方面,曾经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桑、棉、茶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业以物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区域,例如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等,并形成了许多专业市镇,例如棉布业市镇、渔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等;江南还出现了完整的农业社会分工,发达的加工业必然带动了江南商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农业呈现出商品化的端倪。摘编自李工晚明现象:一道商品经济的曙光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和圈地

16、运动的开展,19世纪的英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这一时期,蒸汽犁和以蒸汽为动力的排水管的应用,氮肥、硝酸盐、过磷酸盐等化学肥料的试验共同推动了英国农业体制的变革。随着土地耕作制度的变革,马铃薯、芜菁和苜蓿继续得到推广,17931815年开垦荒地运动达到高潮,耕地面积扩大了英亩。此时的英国,农业科学知识大规模普及,著名的农业年鉴等农业著作,以皇家农学会和各种农业协会为平台,逐渐向全社会扩展,到了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英国农业生产中基本确立,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刘金静英法农业近代化比较研究材料三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

17、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据郑寅达德国史材料四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2001年3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以

18、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明江南农业发展的新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确立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5分)28.(15分)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材料 乡饮酒礼始于周代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长期承担着社会教化的职能,到元代却逐渐淡化。洪武五年,明太祖正式向全国推广修订后的乡饮酒礼,其礼仪程式主要从儒家典籍和唐宋礼制中损益而来,但增加了宣讲国家律法的“读律”一项。洪武十六年,明太祖又下诏颁行乡饮酒礼图式,对府州县和民间里社乡饮酒礼作出了详细规定。府州县的乡饮酒礼程序非常繁琐,宾客座次以官爵高低和年龄长幼为序,而里社的乡饮酒礼仪式相对简略,宾客座次也仅以年龄长幼为序。洪武二十二年,明太祖再次颁布乡饮酒礼图式,按照无过、有过及过犯程度分别设置三等座次。同时,大明律还对违反乡饮酒礼规定的行为制定了惩罚措施。但正如时人观察到的,一些惩戒性的规定

20、在民间因“恐启争生衅”而致废搁已久。据杨艳秋明代的以礼化俗及礼向基层的渗透明洪武朝乡饮酒礼考察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太祖推行乡饮酒礼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推行乡饮酒礼的作用。(7分)南昌十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1112来源:学科网ZXXK13ABBDCBDBAABBB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ACCC来源:Zxxk.ComBCACCD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21、题,第26题12分,第27题23分,第28题15分,共计50分)26.(12分)示例:特征:清代,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轴由南北走向(运河沿线)转为向东(沿海、沿江)拓展。(2分)说明: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长期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密切了南北经济联系,运河沿线成为物资、人员的集散地,形成了运河经济带,从而产生了扬州、苏州、宁波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清代前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活跃,工商业市镇发展,运河沿线的这些城市地位日益突出,从而强化了南北走向(沿运河)的“之”字型城市布局。(4分)鸦片战争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相继被迫开放。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

22、工商业在通商口岸以及长江沿线的南通等地创办,加之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带转向东方(沿海、沿江)拓展,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型城市布局。(4分)可见,清代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与经济格局的重新组合导致了城镇布局的变迁。(2分)示例2:特征:清代后期,上海城市地位崛起(上海从一般城市崛起为区域中心城市)。(2分)说明: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但发展并不平衡。由于交通运输的便利,使得运河沿线工商业市镇发展更为充分,逐渐形成了以扬州、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城镇格局.而偏离运河的上海,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限制,加之明清两朝海禁政策

23、的影响,较之苏州、杭州有巨大的差距,只是该地区的一般城镇。(4分)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大量涌入,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企业的创办、晚清经济政策的调整,使民族工商业在上海逐步发展壮大。上海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近代化发展的龙头。(4分)可见,上海城市地位的崛起与清代政治、经济因素的变更密切相关。(2分)(其他角度: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化特征;清代,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受经济带影响;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镇在原有基础上

24、继续发展等。)27.(23分)(1)特点: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出现农作物专业种植区域;形成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市镇;农业生产加工领域出现了完整的分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任一4点,每点2分,共8分)(2)原因: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农业机器的运用;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农业的出现。(任一3点,每点2分,共6分)(3)特点:发展速度,世界领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任一2点,每点2分,共4分)(4)影响: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的崛起,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任一2点,共5分)28.(15分)(1)强化君主权威(贯彻国家意志);礼法并用,以礼化俗;持续改革,日益规范;劝善与惩戒并存;分层分类,向基层渗透;继承与创新结合。(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2)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化和生活化;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但一些规定难以有效施行,效果有限。(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