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测试三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9天津一中月考)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解析:“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1954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宪法的性质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1954年宪法颁布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B项说法错误,排除;C、D两项说
2、法正确,但不是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均排除。答案:A2歌曲小燕子创作于1957年,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由此可知,该歌曲的创作背景是()A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B进行“一五计划”C国民经济恢复阶段D发动“文化大革命”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7年”“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可知是工业化发展,这是因为“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是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3、“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B3对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析:A项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就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正确;B项是三大改造完成的影响,正确;C项中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应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就是1953年,错误;D项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这一时期。故选C项。答案:C4(2019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4、()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有关情况。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等可知,此时我国工业化开始有所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A项错误,排除。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1949年至1952年,C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不协调发展策略,D项错误,排除。答案:B5(2018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下表是新
5、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产量表(局部)。此表说明()项目1952年1957年增长率%原煤(万吨)6 64913 00096原油(万吨)43.6146235钢(万吨)135535296生铁(万吨)193594208布(亿米)38.350.532纱(万吨)65.684.428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B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C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D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增长较大,轻工业生产增加较少,说明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B项正确;“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不是“一五”计划期间,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并
6、不能说明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没有反映主要能源的效益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6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B国民经济的调整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国民经济有严重困难,政府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故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故B项正确;1960年,农村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没有改革,故A项错误;当时户籍管理制度也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仍然推行,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故选
7、B项。答案:B7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A顺利发展 B严重倒退C停滞不前 D曲折前进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19561966年十年中是曲折中前进,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十年中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B项错误,十年中也有正确探索,取得一定成就;C项错误,十年中我国经济有发展有倒退。答案:D8(2018江苏镇江一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A都是根据具体国情作出的正确分析B
8、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C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D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解析:党的十九大和八大都对我国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都是根据具体国情作出的正确分析,故A项正确;八大的分析是正确、科学的,没有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并不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故C项错误;十九大时期生产关系并未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答案:A9英国一位学者在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改革时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学者的意图在于强调中国的改革()A要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9、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C要发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使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浪潮解析:由材料“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可见,作者认为改革要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排除B;材料只提到改革,未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D项。答案:A10(2018河北定州中学期中)1975年四届人大闭幕后,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党中央的日常工作。他强调:“把钢铁生产搞上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坚决同派性作斗争,认真落实政策,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这一举措反映出()A“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干扰依然存在B邓小平恢复了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C
10、邓小平吹响了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的号角D至此“文化大革命”客观上宣布破产解析:题干信息“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坚决同派性作斗争,认真落实政策,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表明,“文革”后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国家经济的规章制度仍未恢复,“四人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因而邓小平上台之后,着手整顿国民经济,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邓小平在当时并未恢复八大的方针,排除B项;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革”结束于1976年,晚于题干时间,排除D项。答案:A11(2019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如下表:时间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
11、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对表中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文革”时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B50年代末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了挫伤C60年代初“左”倾错误结束推动了经济发展D80年代初城市全面改革推动了农业快速发展解析:通过分析表格数据,50年代末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再结合所学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城市改革对农业发展无直接推动作用。答案:B12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形式,包括国家控股
12、和部门、地区、企业间参股以及个人入股,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方式,可以继续试行。一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材料表明当时我国()A已经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放弃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C决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中心D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解析:材料反映的对股份制形式的肯定以及允许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说明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从而进行改革。故答案为D项。中共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当时还未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C项与材料反映的股份制改革不符,排除。答案:D13“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
13、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 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 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A广东省 B海南省C四川省 D安徽省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外开放首先设立的是4个经济特区,其中广东占了3个,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广东省,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A14(2018浙江卷)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解析: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启这一
14、举措的重要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B15(2019全国卷)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15、,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对;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业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错;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错。答案:A16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这不能说明的是()A中共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B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C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许多共性D违背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即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的目标正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中共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许多共性,A、B、C三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D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D项。答案:D17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A促成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B促使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引导
17、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D推动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出台解析:据材料“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是在1980年,故A项错误;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B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C项正确;上海浦东开放是在1990年,故D项错误。故选C项。答案:C18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应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
18、大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提出:允许各种不同成分和规模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将是我国长期的符合国情的选择,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选项正确;其他三次会议都未提出这一论断。答案:D19(2019宁夏银川一中月考)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特征感性发展阶段: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理性推进阶段: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A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B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C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
19、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以1992年为分水岭,以前是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1992年后,进行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的第一阶段全面展开,B项错误;1982年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第一阶段,C项错误。答案:D20“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注:“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A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B是为了与相关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20、C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D是在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解析:“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符;C项中的“扬国威”说法错误;D项中“套用西方的海洋观”说法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16分,22题12分,23题12分,共40分)21(16分)(
21、2018天津南开中学5次月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伊始,国人逐渐将“富”与“强”结合起来。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王涛认为“商富即国富”;到张謇时则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材料二: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
22、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1)据材料一,概述国人对“富”的认识过程。结合所学,分析指出近代以来,“富强”成为国人主要追求目标的原因。(8分)(2)阅读材料二,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说明。(8分)答案:(1)过程:将“富”与“强”结合起来,提出富强主张;经历了“商富”到“工富”的演变阶段。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西学东渐,外国近代文明传入;爱国人士宣传发动等。(2)共同点:分析中国主要矛盾变化(或正确认识国情);确定党的任务(纲领),推动建设实践。说明:七届二中全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
23、为执政党和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以此为依据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和建设工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推动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中共八大认识到三大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为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此为依据确定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措施典型代表意义建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材料二:19782007年,我
24、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 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 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 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 000亿美元。胡锦涛2008年12月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演讲稿(1)材料一表格不完整,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的内容应该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6分)答案:(1)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5、宁波、温州。(其他沿海开放城市也可以)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2)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23(12分)(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
26、“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4分)解析:第(1)问,可从史料中对留美归来的刘源张的生平介绍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不同历史活动所产生的历史贡献,包含理论、实践等几个方面。第(2)问,可结合史料出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刘源张、李四光等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及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