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卷一、选择题 1下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携(xi)带 峥嵘(zhng) 挥斥方遒(qi)B上阕(ju) 阻遏() 百舸(g)争流C惆怅(chng)寥廓(gu) 慷慨(ki)激昂D百侣(l) 橘(j)子洲 沁(qng)园春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运用的典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的诗句“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都成了富贵人家,作者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B“挥斥方遒”出自庄子田子方 “夫至人者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一句,作者化用原文语句,既符合韵律,又有新意。C“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借用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但作者反用其
2、意,表明自己与同学不仅不为功名利禄所惑,反而将之视为粪土。D“中流击水”化用东晋名将祖逖北伐“中流击楫”的典故,既表达了革新中国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又兼用夸张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B细数2017的无锡搜房博客,有多少新锐博主在谈笑间指点江山,预见楼市风云。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D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与社区的暑期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
3、荣历史。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B“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D“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表明词人此时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作铺垫。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十二个
4、字,把词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C“层林尽染”四个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了红色。这四个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D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二、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枕上注毛泽东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注)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写作时间1921年。6下列对这首词的
5、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状。B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7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阅读这首词,并完成下面小题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
6、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漫道,不要说。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C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9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中有
7、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10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三、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
8、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B在
9、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
10、,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四、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诗美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毛泽东是伟大的革
11、命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而且把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可以称为“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比比皆是,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创造奇迹。此外,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地刻画自然形象来表现社会美,如沁园春长沙中“击长空”的鹰
12、、“翔浅底”的鱼等。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杨二嫂曾经整日坐在豆腐店里,被称为“豆腐西施”。B“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辛弃疾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慨叹。C开原“73”龙卷风灾害共造成6人死亡、190余人受伤。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乞求“自由”。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警句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B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C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的,就是这些警句D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的就是这些警句,它们像是振奋
13、人心的金鼓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五、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梁衡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
14、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
15、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
16、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
17、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
18、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有删节)文本二: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
19、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1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
20、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18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1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上阕”的“阕”应读“qu”。C.“寥廓”的“廓”应读“ku”。D.“百侣”的“侣”应读“l”。“沁园春”的“沁”应读“qn”。故选A。2
2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诗词文学典故的能力。A项,“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都成了富贵人家,作者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理解错误。应为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达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故选A。3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B指点江山:指批评国家大事。句中说“预见楼市风云”,使用正确。C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修饰句中的“好文章”,使用正确。D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句中形容“红军长征的光荣历史”,符合语境。
22、故选A。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能力。D.“透字写出江水满溢之状”错,“漫”表现满溢状态。故选D。5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作者此时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误,原文仅仅是说毛泽东独自游览,而非孤独,此分析属于无中生有。6C7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
23、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内容,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比对和分析。注意防止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陷阱。C项, “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的说法不当。下阕最后两句“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表达情感方式是直抒胸臆,而不是“含蓄”。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分析能力。比较诗词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大方面入手,本题要求就“借景抒情”这一手法的运用,将这首词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很显然虞美人枕上“寒星”“残月”“离人影”“眼泪”等意象,给人一种凄清冷寂之感,而其中的“愁”“寂寞”等情感的字眼,非常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新婚妻子思念的愁苦之情。而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意象,给人的是豪迈状况的气势,抒发的是对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赞美和革故鼎新的、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8B9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种意象以及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10“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错误,“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大意是“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可见暗
25、示的是战斗的激烈。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及意境的能力。这两句中,意象有“西风”“长空”“雁”“霜”“月”几种景物。上阕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
26、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雄浑壮阔,思致动人。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作者笔锋一转,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感到夺取娄山关的艰难;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
27、情怀,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表现出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1C12B13C【解析】1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
28、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结合第一空前文“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可知这首词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
29、的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因此第一空应该选择“峥嵘岁月”。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结合第二空前后文“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知第二空内容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深火热与语境相符。因此第二空应该选择“水深火热”。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段是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和概括,字里行间更符合语境。因此第三空应该选择“字里行
30、间”。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结合后文“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说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在词中展现得如何,因此第四空应该选择“淋漓尽致”。故选C。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审查选项内容
31、,“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时间状语,一般放在语句的前面,排除C、D两项。A项,“这样千千万万个”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在前面,应该改为“千千万万个这样”。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横线句“从湖南农村走
32、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有三处语病:一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二是“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改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三是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应该在“最后”后面加上“成为”。故选C。14
33、B15B16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引号表示引用。A.表示绰号的特定称谓。B.表示引用。C.表示重大事件日期的特定称谓。D.表示反讽。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话题一致性原则,该空前是警句内容,可见要先承接“警句”,排除CD。按照逻辑顺序,应该先说像“金鼓”,才能“催促”,与后文“创造奇迹”相衔接,显然应该把“乘风破浪,锐意进取”放在最后面,句式整齐而语意连贯,排除A。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
34、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一为成分残缺,“由于使”滥用介词,致使句子缺少主语,应该去掉“由于”。二为语序不当,“熏陶并吸引”逻辑顺序不当,应该先“吸引”,再“熏陶”。17B18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19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同属于红色经典骆驼祥子”错误。骆驼祥子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
35、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不是红色经典。C“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错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错误。由原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可知,文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两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
36、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物象的含义的能力。(1)由原文“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红船。由原文“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 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
37、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可知,“船”指的是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2)由原文“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可知,“船”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1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梁衡“散文三重美”指的是在
38、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1)文本二中说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等内容可知,
39、作者客观清楚地写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发动秋收起义,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不久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等部分重要党史。也不回避出现的问题,比如“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这充分体现了描写之美。(2)文本二中说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
40、,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可知,作者引用了宋人潘阆的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写到弄潮儿向潮头立的昂扬的精神境界。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意境之美。(3)文本二中说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大革命失败,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毛泽东)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巳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毛泽东答(黄问):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警句哲言可知,作者以舟和水的关系喻治国驭世,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体现了哲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