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5349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生用书单独成册)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12题。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解析:第1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

2、,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2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答案:1.D2.B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据此完成34题。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A与城市地域结构

3、模式不合理有关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绿地 B工业区C交通区 D住宅区解析:第3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城市环境不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净化造成的。第4题,生态城市一般环境优美,是因为生态城市多在环境问题严重的市中心布局面积较大的绿地。答案:3.B4.A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

4、”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56题。5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6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解析:第5题,从图中城市和谐指数来看,该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数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第6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答案

5、:5.A6.A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据此完成78题。7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A城市洪水问题 B交通拥挤问题C环境污染问题 D住房困难问题8下图为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图,其中最合理的是()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很容易判断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第8题,从图例中的风频图可以判断出该地的最小风频为西风,因而工业用地应布局在安居工程(居住区)的西侧。答案:7.D8.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

6、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材料二如图。(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第(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3)环境方

7、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10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1)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请列举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你能列举两项吗?(3)从乙图气候资料看,反映了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分别为_和_效应,从气温和降水现象分别分析产生这两种效应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用地紧张;绿

8、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秩序混乱。(2)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3)热岛雨岛城市人口、工业、交通的过度集中使城市区域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活动使城市尘埃增多,尘埃作为水汽凝结核,使城市上空多云、雨。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图反映()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负相关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D欧洲、北美呈现逆城市化2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D劳动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解析:第

9、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平均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平均城市化速度快。第2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答案:1.B2.D城市化率的高低表明农村劳动人口转移了多少。如果城市化率高,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多,人口红利实现也多;反之,说明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读下图,回答34题。3下列国家中,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的是()A越南 B菲律宾C印度尼西亚 D马来西亚4对图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表述,正确的是()A菲律宾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B印度尼西亚城市环境恶化C马来西亚处于逆城市化阶段D泰国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

10、越南城市化率低,即越南的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所以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第4题,由图可知: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已达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印度尼西亚城市化率目前发展较快,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马来西亚虽处于城市化高级阶段,但不是发达国家,没有逆城市化现象;泰国城市化率低,中心城市不可能出现空洞化现象。答案:3.A4.B5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

11、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解析: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是从1980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答案:(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3)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