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958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三章 3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节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一、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1农业(1)原因:均田制促使农业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也使农民具有一定自主性,调动了劳动积极性。(2)表现:生产技术进步,粮食储备丰盛,全国户数达500余万。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日趋活跃。纺织业最发达,定州一带的织物优于江东。3商业:日趋繁荣,平城、洛阳、长安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历史认识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2、。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二、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诸多改革政策的推行,改变了鲜卑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力地推动着以鲜卑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表现(1)北方的少数民族从语言、服饰到思想观念,也与汉民族日趋一致,从汉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营养。(2)汉族也同时从少数民族文化之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养料,民族之间的差异日渐缩小。3意

3、义:为北朝末年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三、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原因(1)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权全面地继承汉魏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在形式上日趋一致。(2)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3)北魏所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还为后代所继承。2意义: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深度点拨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2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

4、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3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它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

5、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 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 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

6、,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史料一图一北魏文官汉服俑图二汉人胡食图史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图一: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二: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说明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了优秀成分,促进自身发展。(1)史料一图中所示的现

7、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提示 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提示 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正确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族

8、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采用封建国家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与性质、特点及成功原因1目的与性质(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2)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2特点(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3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9、。(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扫一扫进入91导学网()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她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古代的鲜卑族在经历了一次主动的改革后,逐渐融入了汉民族。这场改革是()A秦国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朝张居正改革解析:选B。A、C、D三项都是汉族统治者的改革,只有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族的改革。2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解析:选D。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进

10、行的,其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又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3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A生产方式上 B生活习惯上C言行举止上 D饮食穿着上解析:选A。没有封建的生产方式,就无法有封建化的社会生活。4北魏孝文帝时期,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实质反映了()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 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 D民族融合的加强解析:选D。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骑射现象本身就是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反映。5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教育兴起B孝文帝改革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解析:选C。本

11、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魏碑体”源于刻石立碑,因此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项,A、B、D三项是条件。6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 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可知B项正确。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A BC D解析:选A。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鲜卑贵族不可能成为汉族政权的官员。

12、8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社会生产获得发展商业也有较大发展丝织业比较发达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钱”“绢”说明。9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商品交易活跃城市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这也说明孝文帝重视商业。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历史

13、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解析:选A。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二、非选择题11“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

14、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汉化”的举措还有哪些?(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解析

15、 (1)在回答时注意不要脱离材料;(2)则考查了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管同意哪种观点,关键在于能够自圆其说。答案 (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举措:颁行均田制、俸禄制、革除旧俗等。(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观点二,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

16、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等。12阅读下列材料: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请回答:(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各顺应了什么历史潮流?两次改革从社会转型角度又有何相同之处?(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为什么?解析 (1)张之洞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指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以证明。(2)从两次改革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各自的历史潮流,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3)考查对民族融合的理解。答案 (1)看法: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国家发展强大。史实:实行新制(均田制和租调制)、整顿吏制,革除旧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因此张之洞的看法符合事实,较为客观公正。(2)潮流:商鞅变法侧重于顺应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各国为争霸纷纷富国强兵的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顺应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潮流。相同之处:都实现了向封建化的转型。(3)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