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830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22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年级历史学科2019年11月第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马王堆汉墓是汉文帝时期一位官员及家属的墓葬,出土了易经老子等28件帛书,其中老子有两个抄本,甲本字体接近篆体,不避汉高祖名讳。乙本字体为隶书,避汉高祖名讳,但是没有避惠帝和文帝(西汉第二、三位皇帝)名讳。甲乙本内容与现在的通行本(魏晋王弼版)有较大的区别,是现今发现的老子最早文本之一。由此判断正确的是甲本成书时间很可能早于乙本成书时间 由此可知帛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甲乙本可以作为研究老子的一手史料 由此证明老子思想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A. B. C. D

2、.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甲本字体接近篆体,不避汉高祖名讳。乙本字体为隶书,避汉高祖名讳,但是没有避惠帝和文帝(西汉第二、三位皇帝)名讳”可知甲本成书时间是秦朝,乙本成书时间是汉代,故正确;依据“马王堆汉墓是汉文帝时期一位官员及家属的墓葬,出土了易经老子等28件帛书,其中老子有两个抄本”可知,正确;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文景时期主流思想是黄老思想,其不等同于老子思想,错误,因此选项B正确,排除选项A、C、D。2.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B. 始皇帝焚书坑儒C 汉武帝独尊儒术D.

3、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3.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

4、的主张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5、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4.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

6、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阳明心学属于宋明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新发展,故错误;阳明心学不是对儒学的叛逆,而应该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排除;朝鲜学者把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区别开来,是以程朱理学作为了评判的标准(即所述“正宗”),同时也看到了二者观点的不同,故选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比较5.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

7、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进步思想的理解。明清产生进步思想的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矛盾等几个方面分析。是错误的;明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西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传入。通过排除法。所以选A。6.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

8、分析:海国图志为近代魏源所著。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排除A;魏源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排除D;根据题干信息“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的介绍涉及西方政治体制,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7.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

9、而生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同时注意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B项被排除;C、D两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8.有人说

10、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保守的变革,这体现在其理论宣传借助儒家思想 维新派只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变法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 改革教育,设立大中小学堂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托古改制,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在变法过程中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体现了其保守性,因此选项A正确;改革教育,设立大中小学堂,是其进步性,不能证明其保守,错误,选项B、C、D排除。9.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1918年)中说:“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下列对他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A. 试图将新旧思想进行融合B. 严重阻碍新思想的

11、发展C.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D. 意在全面批判封建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来看,陈独秀认为要想宣传新思想,就必须全面批判封建旧思想。故答案为D项。从“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来看,陈独秀反对将新旧思想进行融合,排除A项;陈独秀的观点主张宣传和发展新思想,排除B项;陈独秀认为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必须抛弃旧思想,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排除C项。10.(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

12、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答案】A【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

13、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点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1

14、1.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原因;学习西方先后出现三个层次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变革先后出现不同的需要,B项正确;政府的推行力度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与“器物”和“制度”层次无关,

15、D项错误。【考点定位】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历程12.下列中国近现代思想主张,按照时间先后排列,顺序应该是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我们必须颠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既款之后,则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主张仿效日本变法,这是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主张推翻清政府,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主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代表无产阶级的主张,应当是在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而出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当是,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C、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

16、掌握近代中国主要阶级的代表思想。13.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

17、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1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内容评价A火药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九章算术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C.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D.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被誉为“西学东传”的先驱之一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选项C正确;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排除A;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不是药物学著作,排

18、除B;张仲景是古代医学家,不是科学家,排除D。15.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 隶书B. 金文C. 小篆D. 草书【答案】B【解析】【详解】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A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C项错误;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D项错误。【点睛】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16.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19、”,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 天人合一B. 情景合一C. 诗画合一D. 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将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与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相结合,体现了情景合一的艺术特点,故本题选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所强调的写意传神艺术手法是不相符的,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画中有诗的情形,故可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不是中国绘画的艺术手法,故可排除D。17.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

20、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出现了题中的现象,这说明,对柳宗元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故C正确。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排除;B说法中的“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

21、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朝的思想文化状况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然后再结合宋明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我们不难得出答案。18.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介绍了中国网络建设的成就,网民规模从2007年2.1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8.02亿人,网络新闻用户使用率由2007年的73.6%增长到2018年的82.7%,由此反映了A. 传统的生活方式被完全取代B. 改革开放推动信息时代即将到来C. 新式传媒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22、D. 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全面且正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网民数量、网络新闻使用率都在大幅度上升,说明新式传媒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信息时代就已经到来,排除;选项D表述错误,网络信息不一定完全正确,对于网络媒介信息应当明辨是非,排除。19.“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国家启动这一工程的目的是A. 完成“十三五”计划B. 重新落实“双百”方针C. 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3、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并结合启动时间1995年可知,211工程的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选项D正确;“十三五”规划时间是20162020年,选项A排除;“双百”方针重新落实是在文革结束后,排除B;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能将材料中时间1995年和“211工程”结合起来分析。20.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文化教育

24、改革的需要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1952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月期,从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需要大量俄语人才,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B选项没有D选项全面;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化三改”逐渐开展,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向苏联进

25、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D选项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化对经济的适应与调整21.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答案】B【解析】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

26、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2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知道,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只能体现明代医学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A项

27、错误。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只能体现康熙帝关注西方自然科学,不能说明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故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能说明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D项错误。23.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这反映了他的A. 正义观B. 理念论C. 法治观D. 道德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体现了理念论,选项B正确;正义观、法治观、道德观在材

28、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C、D。24.新全球史认为:“牛顿是新的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他依靠精确观测和数学推理建立了一整套有力的天文学和数学理论。”下列选项属于“新的科学方法”内涵的是现象描述经验总结 以实验事实为基础 注重科学理论探索 以数学为表达形式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的科学方法”指的是近代科学的方法,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验,以数学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注重科学理论探索,因此选项D正确;近代科学不是对现象的经验总结,因此错误,选项A、B、C排除。25.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

29、大胆的学说。”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A. 卢梭B. 康德C. 伏尔泰D. 孟德斯鸠【答案】D【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的“最大胆的学说”指的是三权分立学说,而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者是孟德斯鸠而非卢梭、康德以及伏尔泰等历史人物,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6.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D. 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答案】B【解析】【详解】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规律,从物理学上否

30、定上帝地位,“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划时代变化,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动牛顿力学定律的形成,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A项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上否定上帝造人说,对上帝的认识上产生划时代变化,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物理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C项错误;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不具有划时代影响,D项错误。27.20世纪上半期,有科学家认为:假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会与物质一同消失。支撑其观点的科学理论是A. 自由落体定律B. 天演论C. 加速度定律D. 相对论【

31、答案】D【解析】【详解】自由落体定律是指物体自由下落的规律,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 天演论主要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加速度定律是指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与题干无关,故C错误。 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所以假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会与物质一同消失,故D正确。28.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丁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32、A. 缓解了人口压力B. 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D. 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机器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其使用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考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29.“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西风颂,它体现的创作风格是A. 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风颂是浪漫

33、主义风格,选项B正确;选项A、C、D均与西风颂的风格不符,排除。【点睛】基础题,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西风颂的文学流派。30.默片演员必须以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夸张生动的动作表演来取悦观众。导致默片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因素是A. 大众审美的倾向B. 话剧风格的影响C. 表演技能的突破D. 电影技术的限制【答案】D【解析】由于电影技术的限制,默片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因此默片演员必须以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夸张生动的动作表演来取悦观众。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第卷二、非选择题31.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治国安邦的问题始终是诸子

34、百家探讨的主题,史称“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该历史现象的背景是什么?请列举诸子百家中不同学者的治国思想(任选两位)。材料一 孔子何貌?论语以“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十个字概括孔子的风神气质。自秦汉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后,人们借助于各种造型艺术形象的载体,不断地塑造孔子的形象,或图之于壁,或刻之于石,或镂之于木,或画之于纸帛,将孔子形象、事迹及思想广泛传播。孔子的形象基本被定格为慈祥、谦逊,以衬托其“温良恭俭让”的精神气质宋元以后,孔子形象被帝化和神化,服饰由公侯制进到帝王制,头戴十二冕旒,身着十二章服。野史和民间传说则塑造出眼露睛、鼻露孔、唇露齿、头圩顶、耳重肩、手过膝以及身材不匀称等“七陋

35、说”和“四十九表说”,孔子相貌的呈现渐次夸张与变异。摘编自董倩倩、范菲菲圣人之像从馆藏文物看孔子形象变迁(2)依据图文材料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以宰相而摄天子”“公其非是于学校”。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3)依据材料指出黄宗羲的治国主张。这些主张反映出的思想观点是什么?【答案】(1)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治国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2)示例:历史视野下的孔子形象变迁。中国古代早期,伴随着儒学的兴起和正统地位的确立,孔子呈现的是为人师表的学者形象。宋代以后,力学确定了

36、思想界统治地位,在孔庙等官方祭奠场所,孔子的形象走向神话和帝王化。与此同时,市民阶层兴起,在年画、民间传说等市民文化中,孔子形象体现了与官方不同的认知,呈现出世俗化的布衣形象或者夸张变异形象。综上所述,孔子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产物,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象征符号。(3)主张:以宰相制度补救皇权;将学校作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思想观点:限制皇权,反对君主专制。【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背景从政治方面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儒墨道法各家思想中选择任意两个即可。例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2

37、)根据材料一主旨可以看出,孔子的形象在不同时期发生了变化,如春秋时期和宋元时期,因此可以得出观点:历史视野下的孔子形象变迁。论证过程结合两则材料,从不同时代儒学地位的变化来解读孔子形象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孔子的形象基本被定格为慈祥、谦逊,以衬托其温良恭俭让的精神气质”可知,中国古代早期,伴随着儒学的兴起和正统地位的确立,孔子呈现的是为人师表的学者形象。根据材料一“宋元以后,孔子形象被帝化和神化,服饰由公侯制进到帝王制”和材料二中第一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力学确定了思想界统治地位,在孔庙等官方祭奠场所,孔子的形象走向神话和帝王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

38、层兴起,在年画、民间传说等市民文化中,孔子形象体现了与官方不同的认知,根据材料一“孔子相貌的呈现渐次夸张与变异”和材料二中图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孔子形象呈现出世俗化的布衣形象或者夸张变异形象。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即孔子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产物,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象征符号。(3)主张:根据材料“以宰相而摄天子”“公其非是于学校”可知,黄宗羲主张以宰相制度补救皇权;将学校作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思想观点:根据上一问中体现的主张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思想观点是限制皇权,反对君主专制。32.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39、 夫中国人民知识程度之不足,固无可隐讳者也。且加以数千年专制之毒,深中乎人心(辛亥革命时)曾十起而十败者,以当时大多数之中国人,犹不知彼为满洲之所征服,故醉生梦死,而视革命为大逆不道。孙中山19171919年所著建国方略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1)依据材料一,比较两个时期孙中山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并简析导致其态度变化的原因。材料二 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

40、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材料二中的“走西方国家老路”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材料三 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材料三中邓小平批评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1978年中国是如何实现了思想领域的重要转折。【答案】(1)不同:1924年之前强调民众的愚昧落后,1924年视民众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原因: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后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

41、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2)“走西方国家老路”:资产阶级领导政治变革,力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理论创新: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造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3)批评的是: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两个凡是”错误思想)。说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析】【分析】(1)不同:1924年之前强调民众的愚昧落后,1924年视民众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原因: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后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2)“走西方国家老路”:资产阶级

42、领导政治变革,力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理论创新: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造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3)批评的是: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两个凡是”错误思想)。说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以当时大多数之中国人,犹不知彼为满洲之所征服,故醉生梦死,而视革命为大逆不道”可知,孙中山在1924年之前认为民众愚昧落后,根据材料二“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可知,1924年视民众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原因:根据材料二时间“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并结合所学知

43、识可知,这一时期,孙中山在多次斗争失败后寻求新的革命道路,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因此其对民众的认识发生了变化。(2)“走西方国家老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之前,主张走西方道路的是资产阶级,其主要政治意图是资产阶级领导政治变革,力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理论创新: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的理论创新是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造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3)批评的是:根据材料来源“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知,这一时期正是“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盛行时期,根据材料“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

44、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可知,邓小平反对的是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78年,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说1978年实现了思想领域的转折。33.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材料二 十日谈第四天讲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与侍从纪斯卡多相爱,由于地位悬殊,为父亲所不容。亲王派人杀死纪斯卡多,将其心脏送给女儿,以绝女儿之念。但悲

45、痛的绮思梦达服毒殉情。在临死前,她对父亲说:“我按捺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年青,又是个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一个男人,我凭着热情冲动,做出这事来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2)请从材料二中摘引一例原文(写出序号),说明十日谈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材料三 有人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平民化。它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进一步宣扬了以人为主体的思想。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3)请结合史实,阐释上述观点。材料四 “

46、文明”一词最早见于1756年出版的人口论。该书三次用到“文明”一词。第一处,揭示了宗教和文明的关系,作为“文明”动力的宗教,压抑人性中的“恶”,引导人们从善并且行为举止要符合宗教规范。第二处和第三处侧重于将“文明”用于指以教养和礼貌为核心的行为,可以看出,“文明”一词凸显与“野蛮”的对立,并强调了宗教与文明的紧密关系。18世纪末,“文明”一词在欧洲各国传播和使用。启蒙思想家借“文明”来表达其追求的目标:人类理智和知识的进步;社会整体从野蛮的低级阶段到有教化的高级阶段的发展。其中一些思想家已经从全球的角度来理解“欧洲”、来理解他们心目中的“欧洲文明”。欧洲话语中“文明”观念暗含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也

47、在启蒙思想家对该词的理解和使用中被逐渐确立起来。陈铭、石坚启蒙运动时期“文明”观念嬗变研究(4)18世纪中期和末期“文明”一词的含义出现了变化,你如何认识这两个时期的“文明”一词。【答案】(1)评价: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但是这一主张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2)摘引: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说明:这段材料展现了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表达了追求平等的愿望,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3)阐述:文艺复兴反对神学束缚,

48、但思想解放只在文艺和生活领域,且主要局限在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而宗教改革宣扬“因信称义”,促使广大民众打破了对天主教会的迷信,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建立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4)变化:18世纪中期的“文明”是指符合宗教规范的有教养行为,由于当时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文明”一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8世纪末,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展推动了欧洲的发展,“文明”一词含义发生变化,“文明”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以及欧洲领先世界的象征,“文明”一词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追求,也是欧洲中心论的表现。

49、认识:“文明”一词的演变折射出欧洲在思想、经济、国际关系领域的变迁。【解析】【详解】(1)评价:根据材料“人是万物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可知,这一主张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从局限性看,这一主张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2)摘引:我们人类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说明:根据材料“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可以看出,这一言论展现了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表达了追求平等的愿望对人的强调,对平等的

50、追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3)阐述:阐述过程重在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对比,在对比中得出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精神深入发展阶段的结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反对神学束缚,但思想解放只在文艺和生活领域,且主要局限在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根据材料“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平民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宣扬“因信称义”,促使广大民众打破了对天主教会的迷信,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根据材料“它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进一步宣扬了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并结合宗教改革的成果来看,通过宗教改革建立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从更广泛的社

51、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4)变化:根据材料“文明用于指以教养和礼貌为核心的行为”和“文明一词凸显与野蛮的对立,并强调了宗教与文明的紧密关系”可知,18世纪中期的“文明”是指符合宗教规范的有教养行为,由于当时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文明”一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借文明来表达其追求的目标”“社会整体从野蛮的低级阶段到有教化的高级阶段的发展”“从全球的角度来理解欧洲”“欧洲话语中文明观念暗含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也在启蒙思想家对该词的理解和使用中被逐渐确立起来”可知,18世纪末,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展推动了欧洲的发展,“文明”一词含义发生变化,“文明”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以及欧洲领先世界的象征,“文明”一词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追求,也是欧洲中心论的表现。认识:结合材料四的主旨可以看出,“文明”一词的演变折射出欧洲在思想、经济、国际关系领域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