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780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22 新闻与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复习目标1 掌握高考新闻类文本阅读的基本特点和做题规律。2 掌握高考科普类文本阅读的基本特点和做题规律。考点详析考点一:新闻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九天神眼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

2、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 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 余米下降到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

3、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

4、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C“奖状”号机组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D文章写2011 年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

5、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14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 答: 【答案】要点:技术精湛,临危不惧;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机长的下令表明技术精湛、临危不惧;险情被机组人员镇服靠的是团结协作、配合密切。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考

6、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5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技法指津】新闻类文本阅读一、文体基本知识(一)新闻的文体特征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2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

7、略。 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

8、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消息文体知识 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特点 (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4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

9、)、“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写法 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二、通讯(一)通讯的特点通讯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1新闻性以及通讯与消息的区别通讯属于新闻体裁,必须具有新闻性,不仅要真实,而且要新鲜。就是说,它所写的是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等。因此,人们常把通讯称做详细的消息。事实上,报刊、广播中的许多通讯,尤其是写重大事件的通讯,常常和消息配发,或者作为消息的后续报道,将消息深入化、

10、形象化,以满足读者的要求。比如,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于1983年9月22日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跳过238米高度,又一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后,人民日报于次日在头版刊登消息,简洁地报道了朱建华跳过238米的新事实,同时在第三版刊登通讯朱建华,祖国感谢你!,详细、形象地描述了朱建华跳过238米的情景;1983年7月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著名射击选手许海峰夺得我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后,新华社也是于同一天既发消息,又发通讯的。虽然说通讯是详细的消息,但它毕竟是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消息。它在时效性、主题、选材、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与消息有所不同。从时效性上来说,消息的时间性更强,一

11、般是报道当日、昨日、前日或近几日的事,而通讯虽然有时和消息同时刊播,但一般说来,多是报道已经发生过或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新事新人,鲜有当日通讯。从主题来说,通讯作品都有明显的思想主题,而消息则不然。总体上讲,新闻报道会贯彻报社、电台、电视台一定的政治倾向,即体现一定政治、经济利益的新闻导向。通讯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是写事还是写人,其主题思想倾向都比较明显。从选材来说,通讯都很注重写人,人物通讯常常要较细地刻画人物,即使是事件通讯,也要写好事件的人物精神、人物心理。通讯不仅要告诉读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出现了什么新人物,还要描绘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形。所以,在选材时,通讯不仅要抓住主要

12、的新闻事实,还要,而且必须要抓住能表现主题、表现事物和人物特征、个性的细节。没有细节,不会有好通讯。从表现手法上说,通讯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用情感、用观点说话;不仅要叙述主要的事实,还要展示情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阐发理性思考。因此,通讯写作仅用叙述这种表达手法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常常是融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从语言来说,通讯的用语则比较细腻、形象,感情色彩较浓。2文学性以及与文学的不同通讯的文学性又叫形象性,这使通讯更生动、更富感染力。通讯具有文学作品的表现特征,但是通讯毕竟是新闻体裁,而不是文学作品。通讯包括报告文学,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根本区

13、别就在于真实性。新闻不仅要求本质真实,还要求具体事实的真实。记者不能虚构,不能塑造形象,只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形象,并再现形象。例如雷锋、焦裕禄、赖宁、孔繁森这些先进人物,首先因为他(她)们是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而后才成为通讯报道的对象。3评论性以及与评论的差异通讯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是从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观念性的东西,有的还带有哲理色彩。为了表达主题思想,或者使其更鲜明突出,通讯写作除了叙述事实、描写形象外,还需运用议论乃至抒情的手法。这样,通讯就具有评论的特色。通讯中的议论几乎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表达方法,无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都会适当融进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点、评价。通讯具有

14、评论的质素,但它又不同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其他形式的评论一样,都是以论为主。在通讯中,新闻事实是叙述、描写的对象,它不是作为说明观点的论据而被引用的,恰恰相反,观点是从所叙述的新闻事实中引申出来的。(二)通讯的主题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思想观念。鲜明的目的性是通讯写作的重要特征。它是通过确定主题和表现主题来实现的。下笔写通讯之前,必须确定表达什么主题。通讯对世界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直观反映。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都是新闻工作者在一种思想观念统辖下“组织起来”的新闻报道体裁。通讯

15、的素材包含广泛,既有新事实,又有大量相关的背景,如果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就会变成一堆零乱无序、毫无用处的东西,像缺乏灵魂的行尸走肉。通讯是借用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文体,因此,通讯主题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与文学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先立意后动笔,才能成竹在胸,这是通讯写作必须恪守的原则,是写作成败的关键环节。只有选定了主题,选对了主题,才能围绕主题选择新闻事实,选择组织素材、谋篇布局的结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通讯的主题,是人们评价一篇通讯时首要的评价标准。一篇通讯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大不大。1通讯主题的要求(1)符合客

16、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主题往往是作者对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认识。要确定正确的主题,首先要弄清所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如果事实中提炼不出记者所确立的主题,那么这种主题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记者在提炼通讯主题时,第一个要把关的就是主题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问题,这也就是主题的真实性问题。在这方面应当强调的是,记者要有“质疑”意识,即凡事都不要“轻信”,一切结论都应该产生于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特别是对那些来头大、有背景、社会上众口一词争相炒作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一定要在确认其事实、事迹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评价其人其事。有时,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炼出不同的主题

17、。但哪一方面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哪一方面的主题经传播后可获得正面的社会效果,则可根据不同记者的认识、不同媒体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报道需要作出选择。但是有一条原则在选择主题时是不能动摇的,即所选主题不是随意的,是受事实限制的,必须是在事实内在逻辑所指示的范围之内进行选择。2通讯的主题要深刻主题的深刻表现在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怎样深化通讯的主题呢?怎样才能给读者“深刻”的感觉,使其读后受到启发、引起思考、产生感悟呢?很多记者都谈到了深化主题的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人的心灵。(1)深度来自全局意识有些事情,乍一看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影响似乎也不大。要确定这些题材的通讯

18、主题的深度,必须把其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它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2)深度来自历史感看问题离不开全局意识,但是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局限在“空间”的概念上,即把新闻事实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和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深化主题,而“时间”这个维度常为人所忽略,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时盲”。很多事情如果只从当前的状态来看,往往感觉不出它的意义所在,一旦把它放进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思维的深度便赫然显现。(3)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世界上“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的心灵之海是至宽至深的。一个记者,若能将他的笔游弋于人们心灵的海洋,探索人生课题,

19、抚慰受创伤的心灵,启迪心智,往往可以在读者渴求的心田中激起回响,使人感到“深刻”的震撼,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动力。因此,凡是写人或与人有关的通讯,都要在开掘人物思想深度上下功夫,方能取得读者的共鸣。而有些通讯,却忽视了这一点。作者虽然在事实收集和表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写出的人物仍然让人感到影影绰绰、模模糊糊,“活”不起来。3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通讯的主题一定要有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这有两层含义:一曰新鲜,二曰时代色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通讯,虽然事例是具体的、个别的,但主题却似曾相识:比如写人物,总出不了“无私奉献”“老黄牛精神”“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几个主题,写

20、不出人,写不出魂,写不出思想,写不出人的亮色,有“千人一面”的感觉。写到劳动模范、英雄人物,更是“老三样”:上班拼命干,下班不回家,病了不休息,主动放弃休假。这反映出这些通讯的作者缺乏对当代受众心理需求的了解,依然沿用着过时的观念,主题不新鲜,更缺乏社会针对性。主题“新鲜”的要求,即主题要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倾向和问题说明、表态。另外,主题要抓住社会矛盾,反映时代提出来的课题。这里,主题的针对性,往往也正是新闻传播的“市场针对性”。不符合受众需要的思想观念和新闻信息自然没人看。当然,时代特征是不断变化的,人物反映的时代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需要记者及时了解社会思潮,把握社会脉搏,才能在主题的选

21、择上不落伍。(三)通讯结构的基本形式“文无定法”,通讯作品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反映事物这种内部联系方式和时空存在方式的通讯结构,也就大体分为五种类型,我们称之为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对比式结构。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所显示的是新闻事实的纵剖面,有三种情况:1时间顺序式时间顺序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线索单一、清晰,便于读者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便于广播受众听知。2逻辑递进式逻辑递进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在表达主题思想时的递进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

22、。采用这种结构,需正确把握各种材料在表达主题思想时的地位,如主与次,深与浅等,使层次安排呈递进式,一层比一层深。逻辑递进式也是一些系列性深度报道经常采用的大结构方式。所谓大结构方式,是说它指的不是单篇报道的结构,不是单篇通讯的谋篇布局,而是大系列的结构,大系列的谋篇布局。3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式这种结构,既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又显示出揭示主题的递进性。时间顺序结构,本也是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所不同的是,这类结构是以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线索为主,时间线索辅之。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并列式结构。各个部分对主题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它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23、情况:1空间并列式空间并列式就是根据新闻事实发生地点的变化组织结构。一些大型的系列式、组合式报道,也常采用大跨度的空间并列组合的方式。采用空间并列式结构选材时,要注意选取各个地方有个性的材料。一个地方,一个画面。因此,这种结构方式也可以叫画面组合式。各个画面,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共同说明一个主题。2方面并列式新闻事实都有多个侧面,观察、分析并表现各个侧面,可增加报道的深度,增加新闻的立体透视感。按照新闻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安排结构,就是方面并列式。3群像并列式群像并列式,就是按照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4故事并列式在同一主题之下,并列几个相关的故事。对比式结构 将正反两种人、两种事并列,并列中

24、含对比,对比中见主题。三、高分要诀作为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选考题型的重要组成 元素,新闻以其真实性、时效性及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紧密性而备受命题人青睐。考生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除充分了解三个考查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外,还应掌握一定的阅读解题技巧,以获事半功倍之效。(一)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突出这种真实性,写作者往往会从三方面考量:一是使用准确数据,二是客观反映新 闻现场,三是还原采访经过。明乎此,考生即可较好的解答该类题型。(二)研究新闻主体的时效性新闻报导讲究事实主体的时效性,而及时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正是纪实类作品价值之所在。众所周知,记者总是抢先以真、短、快的方

25、式告知受众第一手有价值的事实,那么包括考生在内的受众也要能及 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迅速捕捉基本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三)体会新闻凸显的时代精神任何一则新闻都负载着贴合生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的特殊使命,考纲又把“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分别纳入能力层级E和F,足见考生在考试答题时对时代特点葆有高度敏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四)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因为“让事实说话”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遵循的基本规则,所以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极少主观评论,这就对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考生若在答题时把握了所给对象的基本特征和

26、含义,注意了遣词造句上的准确精炼性,则极易夺得高分。(五)了解新闻手法的巧妙性新闻虽属实用文体,但也少不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访谈与通讯,离不开巧妙的艺术技巧,比如提问方式和细节描写就涉及相当程度的智慧。只不过相比文学作品,其手法运用显得隐蔽一些,需要考生自己去发现和分析,从而根据文章特点迅速找到该手法的“藏身点”,进行内容与表达效果上的剖析。(六)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处理无论什么文体,丰富的材料都是血肉,但并不意味着一味堆砌或零散分布是好事,以真、短、快见长的新闻更不例外:在材料的详略得当与谋篇布局的缜密有序上下足了工夫。怎样摆好详略位置才能让文章视野更开阔、问题更具普遍意义、大众更易关注

27、和接受,这是新闻工作者与考生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迁移训练】(14届河北百校联盟高三第一次教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修谱之风盛 寻根情结浓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任思蕴文汇报: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了。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烈?王鹤鸣(以下简称王):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各国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

28、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中国历史文化有三个传统:一是正史,如史记汉书二十五史等,由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府编撰;三是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例如,现在孔子家谱已经编到八十几代,记载着世界各地两百多万人的人口信息,规模庞大。编修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影响之

29、深,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阶段。文汇报:为何是近五十年来形成了这股修家谱的热潮?我国现在修家谱风气较盛的是哪些地区?王:近五十年来的这股修谱热潮,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现的。台湾地区绝大多数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但是他们的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一直以来无法割舍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恋土怀乡的情怀。因为客观因素,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据统计,台湾家谱约有一万种,其中80%是近五十年编修的。而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一度受到压抑的谱牒研究在

30、大陆重获关注。民间热衷于修谱之余,还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现在,大陆修家谱比较多的是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1987年以前,台湾人不能回大陆,修家谱时也只能记录家族中生活在台湾的人口的信息。进入21世纪,两岸民间修谱活动更趋活跃,逐渐出现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的现象。文汇报: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例能反映出家谱在华人世界的“热度”?王:我曾收到很多信件,提供私藏家谱的相关信息,提醒我们编进目录。我记得,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位老教授叶淑莲,退休后定居美国,回国探亲时偶然得知我们的编撰工程,特地来到上海图书馆,把自己的一套家谱送给我们。她对我说:“这部家谱收藏在上海图书

31、馆,出现在家谱总目录中,这是这部家谱最好的归宿。”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退休老教授王宜训,好几次写信给我,表示要来上海做一名志愿者:“我不要任何报酬,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文汇报:由此可见,华人心中的家谱情结的确非常浓重。那么,就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言,您认为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谱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王:其实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和认同,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合作修编新家谱的过程中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进而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32、自信心的效果。这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也必然有推动作用。在我看来,绵延五千年之久的编修家谱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值得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这篇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汇报记者认为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B、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是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C、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这是近五十年修家谱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D、谱牒

33、研究在大陆一度受到压抑,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大陆修谱逐渐兴盛起来。E、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小题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请简要回答。(6分)【小题3】王鹤鸣举热衷修谱的典型人物,举了两位身在海外的教授,而没有举生活在大陆的一般中国人,这是为什么?请具体分析原因。(6分)【小题4】这些年来,许多姓氏不管家族大小,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家谱,你认为这样做有意义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8分)【解析】【小题1】【小题

34、3】考点二:科普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2014年高考北京卷】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

35、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

36、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 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

37、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内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取材于2013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链接材料: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5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分)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B光

38、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种说法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拥有抵御灾害的能力,被称为救命能源。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

39、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7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3分)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B光伏发电纵横谈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D光伏发电在中国【技法指津】科普类文本阅读一、科普文的含义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

40、成部分。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二、科普文的类别(一)科学小品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1) 内

41、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 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2) 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

42、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3) 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

43、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3 科学小品的形式。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2) 自述式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

44、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3)故事式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3)谈话式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

45、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二)介绍性说明文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

46、起解释、阐述的作用。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1)知识性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

47、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2)直接中介性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2介绍性说明文基本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3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

48、、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2)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4说明方法(1)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2)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4)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5)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

49、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6)作比喻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7)设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三、科普文阅读要求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一)分清类别读懂文本。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

50、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二)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

51、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三读,这是

52、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

53、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迁移训练】(1

54、4届陕西省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暗物质云凡 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均接受这样一个令他们困惑的事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看到的。宇宙中的暗物质比构成我们普通世界的原子物质多得多。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每秒将有100万暗物质粒子穿过你的小指。人们却看不到它们,因为它们不发射任何光,它们不带电荷,与原子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少。暗物质没有电磁场,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无法借助任何常规科学测量设备探测到它们的存在。但人们知道它们是存在的,因为如果它们不存在,就无法解释宇宙的结构。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

55、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10-30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谁最先发现了暗物质呢?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的言论: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茨威基首先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但当时许多人并不相信茨威基的结果。万物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越往外其转动的速度越低。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一些星系中

56、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就发现,越往外,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而是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这与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也越小,速度也应该越低的常规不符。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测:宇宙中一定有某些物质没有被我们的天文观测所发现,这些物质被称为“暗物质”。科学家认为,通过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可以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推算的结果:星系中的暗物质约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030。 如何“网”住暗物质?科学家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地下实验室被认为是进行暗物质研究的最理想场所,其中的原因是:地下深处实验室能最大程度上免受宇宙射线对寻找暗物质存在证据的干扰。

57、科学家认为,宇宙中的绝大多数暗物质并不含有原子,不会通过电磁力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在地面上,因为来自宇宙的射线众多,这些信号会对直接探测产生干扰,影响其鉴别能力。因此,地下实验室可以帮助探测器“挡”住干扰,让其“静心”工作。目前,全球地下实验室多达20多个,科学家正寻求将寻找暗物质的地下实验转移至更深的地点进行。美国费米实验室天体物理中心的两位科学家发现,暗物质存在另一种神秘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支持宇宙中生命的诞生,或者说是生命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提出新的暗物质效应:遍布宇宙空间中的暗物质粒子可能在一种机制的作用下,进入一个行星的核中,并通过与物质的湮灭释放出足够的能量,

58、这些能量能保证这颗行星上出现液态水,从而支持生命的诞生。这个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太阳系外生命理论所认为的生命应该诞生于恒星的宜居带上。【小题1】下列关于“暗物质”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暗物质因为不发射任何光,不带电荷,很少与原子物质相互作用,所以人们看不到它,也几乎无法借助任何常规科学测量设备探测到它。B暗物质比我们能观测到的原子物质多,而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布整个宇宙空间。C科学家通过测量围绕星系转动的物体速度发现宇宙中存在暗物质。D绝大多数暗物质不含原子,没有电磁场,因而不会通过电磁力与普通物质发生作用。【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59、A上个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发现星系团中暗物质占质量的绝大部分,而看得见的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接受这一结果。B爱因斯坦认为,宇宙的形状和宇宙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宇宙是有限封闭的。这个认识是根据相对论得出的。C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发现,越往外,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这一现象虽与太阳系不同,但同样符合万有引力定律。D暗物质粒子可能与行星上出现液态水有关,从而可支撑生命的诞生。【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地下深处实验室能很大程度免受宇宙射线对寻找暗物质存在证据的干扰,因而是进行暗物质研究的最理想场所。B能证明暗物质存在的理论不止一种,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茨威基的理论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C暗物质虽一定存在但没被天文观测发现,这是它得名的原因。D美国费米实验室天体物理中心的两位科学家提出的新的暗物质效应,推翻了传统的太 阳系外关于生命起源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