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775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说明: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是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古罗马人则认为,沼泽湿地中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口鼻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疟疾。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对治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地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

2、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疟疾也分不同种类,除传统病症的疟疾,还有寒虐、温虐、瘅虐之分。乾隆年间由太医吴谦修编的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了“柴胡截疟饮”一方。该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

3、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而针对寒多热少的寒虐,则有出自于伤寒论的“柴胡桂姜汤”。方子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何人饮”、“达原饮”、“截疟散”也是中国古代医家较为常用的药方。世界各地医生的努力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只要当地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时常发作。疟疾不仅种类繁多,且痊愈后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可以免疫,重复感染疟疾让人们一步步走向死亡。1630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在利马逗留时患上疟疾,药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异乡。幸运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医生,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会用一种树

4、皮治疗疟疾,这种树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用该树树皮熬药汤服后,伯爵夫人最终痊愈。该树后被命名为金鸡纳树。康熙帝也曾受益于此,1693年康熙患疟疾久治不愈,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提炼出的药物,康熙很快被治愈。由此金鸡纳树的特效药也在中国传播开来。但金鸡纳树并非根本良药。一是因为种植难度,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栽种;二则是金鸡纳树本身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即使治愈了疟疾,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虽然后有法国医生在1820年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在探究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

5、西最先指出,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1888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罗斯因此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腾讯新闻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医学无法确定疟疾的传染源,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古罗马人认为沼泽湿地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引发疟疾。B罗马医生盖伦认为疟疾是体液

6、不平衡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就可治愈。但实际上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这种放血疗法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C法国军医拉佛朗在疟疾患者身上发现疟原虫,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D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认为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是蚊子,他的依据是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中医称引起瘴疟的疟邪为瘴毒或瘴气,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运用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B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

7、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治疟的记载,这启发了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C只要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会容易发作,再加上疟疾种类繁多,痊愈后的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所以世界各地医生虽然努力治疗,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D中国传统医学把疟疾分为寒虐、温虐、瘅虐等类型,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的“柴胡截疟饮”和伤寒论中记载的“柴胡桂姜汤”就是治疗寒虐的药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宜普遍栽种,而且有副作用,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所以它并非治疗疟疾的根本良药。B金鸡纳树的树皮熬成药汤可以治疗疟疾,此法不仅治好

8、了秘鲁总督的妻子,还治好了康熙久治不愈的疟疾,因此此树被称为“生命之树”。C英国生物学家罗斯阐明了疟疾的病因和传播方式,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的有效提取物,二人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古人很早就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虽然法国医生在1820 年提纯出了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没有停下探究治疗疟疾的脚步。【答案】1.D2.D 3.B【解析】1.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D项错误.解答时要

9、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考生要能从文中找到选项推断的依据。A项,该项强加

10、因果,由原文“1630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1693年康熙患疟疾”可知,这种树早就被印第安人称为“生命之树”,后来改为“金鸡纳树”。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11、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

12、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C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殆尽:几乎罄尽。D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知:了解,熟知。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

13、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休烈忠诚机敏,刚正不阿,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

14、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3分)(2) 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3分)(3)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4分)【答案】4.D5.D 6.A7.(1) (3分)杨国忠辅佐朝政(任宰相)

15、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2) (3分)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3) (4分)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要充分运用自己已经具备的实词知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实词所在句子意思,进而推断出加点实词词性和解释。D项中的“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中的“知”应该解释为“主持、担任”。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

16、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同时还要关注一些断句的标志,正确断句为:“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断句专注虚词“以” “之”主语“休烈”。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解析:A项“刚正不阿,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

17、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18、,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题中重点词语(1) “排”“出”;(2) “举”“书”;(3) “绝”“图” “南”“且”“适”。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

19、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寻。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

20、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2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8.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9.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8(5分)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9.(6分)“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

22、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不同。题干“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应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情感来分析。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

23、考查修辞手法“比喻和夸张”。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不可只背术语。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题中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分析情感,“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 “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头白

24、”、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陈情表中道出李密孤苦无依,形影相慰的两句是“_,_”(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热爱乡土,从今后愿与村民亲切絮语、亲密无间的两句是“_,_”。(4)庄子逍遥游中,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25、的两句是:_?_ ?【答案】(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4)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解析】试题分析: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易错字,如:“茕”、“ 邪”等。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一要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

26、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防止“口是手非”。二要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三要要注重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四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五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

27、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梁启超面面观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

28、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部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前往 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

29、,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便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便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了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

30、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粱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的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

31、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现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之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他变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有删改)(1

3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

33、又有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6分)(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1)AB (答B项给3分,答A项给2分,答E项给1分。)(2)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

34、,绝不望风转舵。(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3)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意对即可)(4)“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这种生活的优点: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这种生活的不足:在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在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人们难以明晓他的宗旨和原则。(意对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实用类文本的内容和技巧。C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

35、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D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E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然后依据选项所陈述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进行比较,即可辨别内容上的异同;如问的是手法方面的知识,比如本题的E项“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

36、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这是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考生则需要依据选项所列出的方法,逐一到文中找出,再进行比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第一节的最后说“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显而易见这句话应是总领全文,故下文应是先说他的“大智”,按照这样的思绪,考生可以依次从第二段开始筛选信息。第二节说“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第三节说“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

37、袁护国最为惊险”,文章最后一段对梁启超的一生做了点评“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找出这些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2地点变化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方法归纳

38、: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这是考查传记中引用的作用。题干问的是引用传主“梁启超”的话的作用,引用传主的话主要是体现人物的品质,并且帮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传主,可以增加真实性。首先应找出引用的这些语句,再综合其来看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引用的话主要集中在三、四、五段,考生可以结合这几段的段意分析这些话的作用。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39、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解析:本题有两问,一是“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一是“你是怎样看这种生活的”。对于前者,考生应回归文本结合语境回答问题,像这种指代性的问题,一般答题的区域在句子的上文,考生只要结合前面的内容作答即可。对于后

40、者,考生应注意答题的模式,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认识,然后结合现实生活组织理由。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41、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这是_的故事。固原小伙小高正在干活,胳膊不慎卷进了机器里,一瞬间,他的左臂就被硬生生撕离身体。幸亏抢救及时,小伙捡回一条命。咏月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可谓_。有托月言志的,也有赏月写景的,有望月思

42、乡的,也有对月恋情的,风格多样,情怀迥异。这种隐忍不屈、大开大阖,这种坚毅顽强、壮怀激烈,这种同仇敌忾、勇敢担当,无不赋予诺玛阿美以_的民族史诗风范和气派。A不堪卒读 俯拾即是 扣人心弦B不忍卒读 信手拈来 荡气回肠C不堪卒读 信手拈来 扣人心弦D不忍卒读 俯拾即是 荡气回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中的故事是悲惨的,应选“不忍卒读”。俯拾即是:形容多而易得。 信手拈来: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 句陈述的不是写文章,应选“俯拾即是”。荡气回肠:形容音乐或文辞婉转动人,也形

43、容感情充沛而强烈。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用“荡气回肠”形容“民族史诗风范和气派”更为贴切。做这类题目,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

44、的现象。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在约600名记者的聚焦下,两岸领导人微笑着相向而行,紧握双手,这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B在“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一案中,不仅嫌疑人利用QQ群、百度贴吧出售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名字、习性,“不识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早已站不住脚。C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的合龙将是世界级的桥梁、旅游景观工程。它以世界最长、世界最高、世界首座玻璃作为主受力结构的大型桥梁成为国际桥梁建设的典范。D11月初,东北和华北地区出现了比较强的雾

45、霾天气,这次过程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其中主要的成分来源是冬季的取暖和烧秸秆有一定关系,同时气象条件也极为不利。【答案】A【解析】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四大名著均为章回小说,它们不同于西方的小说结构,每章大多有悬念,有包袱,虽然一环紧扣一环,但是又可独立成为故事。它们跨越的时空,涵盖的人文,纵横的历史,凸现了四大作者的手笔之雄浑,视野之开阔。大观园内外的五百多人物饱满了性格的缤纷;三国争霸的惊心动魄宏大了汉末的群雄奇观;_。它们是国人难以逾越的文学瑰宝,堪为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璀璨。A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把斑驳峥嵘的

46、宋代江湖淘尽了B斑驳峥嵘的宋代江湖淘尽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C宋代江湖的斑驳峥嵘被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淘尽了D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淘尽了宋代江湖的斑驳峥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画线句子的前面是“饱满了”,“宏大了”,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此处应选“淘尽了”,所以排除AC两项。B和D 的区别在于句子的主语不同,根据前文句子以“大观园内”和“三国争霸”开头,判定画线句应以“水泊梁山”开头,所以排除B项。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

47、内容和形式。题中这段话前后句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考生由上下文推测答案。答题是注意句式要一致。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5阅读下列材料, 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字。(4分)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 。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

48、造强国。【答案】技艺精湛;敬畏职业;关注细节;追求完美(极致) (“态度”1分,“追求”1分,精神内涵1分,句式1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段的的压缩、概括。压缩语段、筛选要点是指考生按照命题者所给出的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最后概括归纳为符合命题要求的语言表达的高考题型。压缩语段综合考查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题型之一。这类试题一般与社会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大,对信息准确、全面地提取与概括更显重要。题中考证紧抓关键词“工

49、匠精神”“ 内涵”结合材料中要点,概括出答案。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_。【答案】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题

50、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第一处,前面说“不仅”,后面自然是“而且”,具体的内容应结合横线后面的句子内容填写;第二处,“但是”表示转折,前面是说为人类造福,后面自然是说利用不当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第三处,是横线前面这样做的目的。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题中这段话前后句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考生由上下文推测答案。答题是注意句式要一致。考点:语言表达简明

51、、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7. 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要面子,更要底子对于中国人而言,

52、有没有面子似乎是鉴别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造诣成就多少的不二标准。然而殊不知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坚实厚重的底子在支撑的。所以,我们行于世,不仅要面子,更需好底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然而今日有些人所谓的面子却变了味,就文化艺术界来说,不再以清遒的文字抑或绝伦的表演受人敬重,反而由金钱堆砌而成或通过其他的歪门邪道投机钻营。在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引领下,人们重面子轻底子,好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然而这样的追求却往往以惨淡结局或自食其果收场。这样的例子当然绝非偶然。面子和底子,本身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底子是面子的内涵和底蕴,有时底子也需要靠面子来表达;面子是底子的外在表现形式,靠底子来支撑。没

53、有不断夯实的底子的量变,是不可能达到有面子的质变。古人常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我们年复一年在学习中不断累积的底子,厚积薄发,以其特有的印记贯穿于我们的思维、行动与表达之上,这种学习既决定了修养与品性,也框定了成就和未来。唯有拥有厚实的底子,我们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拥有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自信,才会拥有更为绚烂的面子与成绩。而为了达到真正的“有面子”,我们必须不断夯实底子。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在于我们拥有厚实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钻研五千年的精华,将其与时代的潮流加以有机结合,充实人生的同时,也丰富阅历,于万卷书中静心沉思,脚踏实地地努力积累,内化的能力和素养会使你成为

54、一个有味道的人,又何愁没有面子?在当今社会来说,难能可贵的是:在喧嚣的时代环境中去聆听寂静,做一个潜心打底的“隐者”。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方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以贾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效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如此坚持,哪怕未来再喧嚣,拥有厚实底子的人也必能脱颖而出。打好底子,不仅是坚持,更是一种态度。是对事业的热爱,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时代的忠诚。敷衍潦草的准备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徒有面子者只是借助时代的东风,讨得一些便宜。而真有底子的人,他的面子是无法被时代的洪流所抹去的。我们这一代,生于嘈杂,更应静心打底,成为真正有底子有面子的人。我们追求金玉其外,更注重镶玉其中。【解析】试

55、题分析:本题材料是一段生活类材料,借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以及写文章、作书画、唱戏的名人,广阅博览而成名家之事,说明一个道理:名望、名声、成就(面子)来自广阅博览的积累(底子),成就是建筑在积累的基础上的,面子是依靠底子撑起来的,没有底子就没有面子,没有底子的面子不是面子而是面具。一句话,本段材料的中心是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立意导引:本题命题者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这个要求的意思是:立意要从材料的整体含义出发,而不能从材料的局部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意义点甚至某个关键词出发。本材料的中心是:底子(积累)与面子(成就)的关系,所以,这是本题写作立意的基点,也是最佳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本题写作立意要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或从两者关系类比引申开来的社会之事、人生之理。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