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毕业班联考试题(二)(含解析)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 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向有尊医传统: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近些年来,随着人民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可是,医疗资源的匮乏、医疗改革的滞后乃至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让一线医护人员首当其冲地成了“背锅侠”
2、。一些医闹更将非理性怨气倾泄在他们身上,导致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医生的职业尊荣( ) 这场疫情,让国人深切感受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良知良能与大爱大勇。当他们义无反顾扔下热乎乎的年夜饭,离开亲人,掉头踏上空寂的列车、只有几盏孤灯的机场,经过看不到人影的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何时才能归来,疫情的走向会是怎样;他们更经历了医疗物资严重匮乏的窘境,不得以数小时被“封”在珍贵的防护服中,面庞被勒得变形;面对病毒的凶悍、生命的煎热、远离亲人的孤独,他们的身心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和伤害。但是,他们没有回头,( ) 赤胆仁心,尽付平生所学,挽疫情狂澜于既倒,扶生命大厦于将倾终于,赢得了与新冠病毒决
3、战的阶段性胜利,迎来了今天的(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日渐衰落 秉承 收获B. 日渐衰落 继承 收获C. 日渐式微 秉承 凯旋D. 日渐式微 继承 凯旋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而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人民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B.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长寿的渴望,让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C. 人民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D.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答案】1. C 2. D【解析】【1题详解】本题
4、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日渐衰落,事物有兴衰、强大转向没落、弱小;日渐式微,事物逐渐由兴盛转向衰落,有书面语色彩。根据文本的语体色彩,“日渐式微”更恰当。秉承,接受,承接,指按命令或指示办事或处理问题;继承,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 知识等接受过来。此处指医务工作者做事的原则,故
5、选“秉承”。收获,获得成熟的农作物,比喻心得、成绩、战果;凯旋,战胜归来。此处指对武汉的援助任务完成后的胜利归来。故选“凯旋”。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原句存在语序不当和缺少主语两处毛病“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生活水平提高”句子逻辑关系有问题,应调换顺序,排除A、C两项;“随着”“让”两个介词致使少主语,排除B项;D项正确。故选D。【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
6、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3.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中唐抒情诗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B.窦娥冤元代四折一楔子关汉卿只合把清浊分辩C.故都的秋现代写景抒怀郁达夫斯世当以同怀视之D.堂吉诃德法国骑士小说塞万提斯发人深省的笑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中国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国籍)、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
7、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A项,“抒情论诗”错,琵琶行体裁是叙事诗。C项,“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赠给瞿秋白的话,不是写给郁达夫的。D项,塞万提斯不是法国作家,而是西班牙作家。故选B。二、(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
8、。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摘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材料二: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
9、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 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
10、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材料三: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
11、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溫情和敬意,对不同学术繁荣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进行认
12、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在此基础上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一关于公众文化自信相关内
13、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中国公众有着很强的自豪感,因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非常有自信。B. 中国公众对自己的文化发展信念坚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C. 中国公众在文化特色、发展趋同以及对外来先进文化借鉴等方面的意识理念较强。D. 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国家软实力关键来源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并没有与物质财富同步发展。B. 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具备文化自信的根基
14、。C. 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成,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D. 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各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6.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化自信的表现的一项是( )A. 理性对待自身文化,不自卑,不自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进行新的价值重构。B. 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C. 网络上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不少年轻人任凭思想观念与
15、价值观被裹挟而不自知。D. 推崇老子、孔子、架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答案】4. B 5. D 6. C【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A项,“因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非常有自信”理解错误。从材料一图表看,文化自信在文化竞争维度的认知占比为27.1%,所以说中国公众对中国优秀他统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非常有自信是不正确的。C项,“等方面的意识理念较强”理解错误。中国公众发展趋同以及对外来先进文化借鉴等方面占比均未达到50%,因此意识理念
16、较强不正确。D项,“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理解错误,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错误,应是借鉴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范用扩大。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强加因果,年轻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是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D。【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
17、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C项,“不少年轻人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观被裹挟而不自知”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
18、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醉白堂记 (宋)苏轼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
19、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廩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
20、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克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注)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B. 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释:放弃C. 而文采表
21、于后世 表:表率D.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岂其所欲哉! 其皆出于此乎?B. 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 请以战喻C. 天之生是人也 何厌之有D. 乃泣而书之 图穷而匕首见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B.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C.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D.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10.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
22、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A. B. C. D. 11. 下列对原文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B. 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而不得,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C. 第三段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
23、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D. 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较好地体现了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2)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3)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13. 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多方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哪些是“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答案】7. C 8. B 9. D 10. B 11. A 12. (1)文能取得太平盛世,武能够平定乱世和侵犯,谋略能够使国家安定,自己却不认为有
24、功劳。(2)无论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变节操,而道德品质又高过古人。(3)崔浩认为自己是子房这样的人,但世上最终没有人认同他们。 13. 韩公能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带荐贤才,轻视爵禄;讨伐果敢,号令六军;征战边陲、让人仰慕。【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C项,“表:表率”错误,应改“表:显扬”。“而文采表于后世”翻译为“而文采在后世显扬”。 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第一
25、个“其”,代词,“他们”;第二个“其”,语气副词,“大概”的意思。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用”。C项,第一个“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 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1)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君子,他们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永不满足地盛赞他们。(2)抓对称的句子结构:“其处己也厚”与“其取名也廉”是两个对称的句子,分别
26、译为“他们对自己要求繁多”“他们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所以要在“厚”之后停顿,排除AB。抓句子的谓语和宾语:“向使浚井弗出”,翻译是“当初假使虞舜掏井出不来”,“浚”是句子的谓语,“井”是“浚”的宾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3)抓完整的句子结构:“而世诵其美不厌”应为“而世不厌诵其美”,其中“不厌”是修饰“诵”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传主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是针对人物性格的哪一方面,是直接体现,还是间接体现等;然后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一般解答此类型的题用排除法来做,这样准确率更高。本题是找出说明樊哙
27、“勇猛豪爽”的一组,通过分析可知: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说的是白居易。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这三项与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无关,所以排除。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表述不准确。由原文“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可知,不是从白乐天的池上诗取名,而是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
28、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致”译为“取得”,“略”译为“侵犯”,“安”译为“使安定”,“以为”译为“认为”。(2)“穷”译为“困窘,不得志”,“易”译为“改变”,“操”译为“操守,节操”。(3)“以为”译为“认为”,“许”译为“赞同,“莫之许”宾语前置。【13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通读文章,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本题要求分条概括哪些是“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
29、的内容,需要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多方对比,由文中“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的内容分析可知,首先,韩献公“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即韩公能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其次他“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即推荐贤才,轻视爵禄;再次韩公“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表明他讨伐果敢,能号令六军;最后“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说明他能征战边陲、让人仰慕。【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
30、。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已故魏同韩忠献公在
31、自己的府第里建造了一座堂,取名为醉白堂,取自白乐天的池上一诗,并把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其意好像是羡慕白乐天,自己有比不上他的地方,天下读书人听到这件事后都感到很疑恐,认为韩公即使与伊尹、周公相比也毫无愧色,却还羡慕白乐天,为什么呢?苏轼听说后笑着回答说:“公难道仅仅是羡慕白乐天吗?这是韩公想做寻常无闻的人却无法实现的表露。上天降生这样的人,要他们担任治理天下的重担,寒冷的人向他们求取衣服,饥饿的人向他们求取食物,凡是没有收获的人都要求获取,如果都给予他们,将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终生都生活在忧患之中。行走在利害攸关的人生路上,这难道足他们想要的吗?韩忠献公已经辅佐了三位帝王,使天下
32、安定,然后才胸怀坦荡地准备回家养老,但天下的人都挽留他不愿让他离开。在这个时候,他羡慕白乐天,就不足怪了。但如果我们用白乐天的生活来要求韩公,比较他们人生所得的厚薄深浅,谁有谁无,那么后世的人们再议论时,就不会受蒙骗了。文能取得太平盛世,武能制定平乱方略,图谋安定天下社稷,而不自我夸耀功劳。急贤才之所急,看轻爵位与俸禄。而士人还不知道他的恩德。在战场上攻打讨伐坚决果敢,六军安号令。四夷八蛮都想了解他的风度神采,而天下人都视其身体健康为每个人的安危。这是韩公所有,而白乐天所没们的。乞请在身体强健之时,退居还乡,已经有十五年了。天天与朋友们赋诗饮酒,享受山水园池的乐趣,府库里有多余的布帛,仓库里有
33、多余的粮食,家中又有歌伎侍奉,这是白乐天所有,而韩公所没有的。进忠言献良策,效力于当时。而文采在后世显扬。无论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变节操,而道德品质又高过古人,这是韩公与白乐天相同的地方。韩公既不凭自己所拥有的来自我夸耀,也不因自己没有的而轻视自己,而是推崇二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托。当他自身寄寓一醉时,同等看待人生得失,忘掉祸福不同,混淆贵贱之分,同等看待贤愚,视万物为同等重要,与大自然交游,而不是仅仅把自己与白乐天相比。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以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自比于老子、彭祖,将自己与左丘明同等看待,认为白己
34、不如颜渊。后世君子,实质上没有达到这一地步,但都想法夸大。臧武仲自己认为自己是圣人,白圭自己以为自己是大禹这样的人。扬雄自己认为自己是孟轲这样的人。崔浩自己认为自己是子房这样的人,但世上最终没有人认同他们。由此看来,韩忠献公的贤德远远超过这些人。昔日,韩忠献公曾经告诉他的儿子韩忠彦,韩公想请我写-篇文章作为醉白堂记而最终没有结果。安葬韩公后,韩忠彦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苏轼认为要讲求道义而不应推辞,于是哭泣着写了这篇文章。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7分)四、(25分)阅读下面这两首李白的诗,按要求作答。金陵听韩侍御吹笛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度江去
35、,天涯安可寻。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注王子,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鸣声。李白自天宝三年被排挤出京后到处游历,曾来到宣城,与宣城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写下本诗。梅花,笛曲:敬亭,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境内。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诗的一二句都点明吹笛者及引发诗人感慨的由来。“秦声”指下文长安的乐曲,唐朝都城长安旧属于秦地。B. 两诗的三四句都明确交待了“吹玉笛”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十月,地点一为钟山,一为吴山。C. 两诗的五六句都从听者角度凸显了“笛声”的感染力。“王子”二句
36、与“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所用手法相同,即正面衬托。D. 前诗侧重描写笛声的特点,后诗侧重于闻笛声而生发的情感。“绕钟山”、“落敬亭”写出了乐曲的质感以及缭绕不去的特点。15. “万壑皆龙吟”在描写音乐上,与李凭箜篌引中的那一句诗的手法相同?请写出诗句,指出手法诗句:手法:16. 结合诗句,分析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4. B 15. 昆山玉碎风凰叫 以声喻声 16. “听吹笛”一诗侧重描写笛声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对韩侍御吹笛的欣赏赞美之情。“观吹笛”一诗侧重描写作者观看胡人吹笛后的痛苦之情,作者由观胡人吹笛而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表现了自己遭流放之后的怨愤之情和对人主
37、的眷恋之情。【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两诗的三四句都明确交待了吹玉笛的时间和地点”理解错误,前诗没交代时间,后诗地点为“钟山”。故选B。【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
38、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意思是“风吹着优美的乐曲声围绕钟山,山壑顿时响起龙吟般的声音”,是以“龙吟”之声喻“风吹钟山”之声,以声喻声,从而突出风声力度之大。与此手法相似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风凰叫”,以“玉碎声”“凤凰叫声”喻李凭的“箜篌声”,以声喻声,从而突出箜篌声之优美。【16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诗极力地描写笛声的美妙悠扬,说美妙的乐声围绕着钟山,山壑中响起龙吟般的声音。还写到古人听到韩侍御美妙的笛声的反映,主要目的在于表
39、现对其吹笛记忆高超的欣赏与赞美之情。第二首诗主要写的是诗人听到胡人用玉笛吹奏出来的出塞曲的反应,说让我泪流不止,甚至都沾湿了帽子,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处境,想起了长安,不觉悲从中来,抒发的是自己被流放的痛苦与怨愤之情。“却望长安道”,诗人回首遥望长安,心中还想着君王,对其眷念不忘。【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0、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观胡人吹笛赏析:全诗即由观胡人吹笛,闻秦地之声,随寓而发眷恋宗国之情,或谓身在江海,而心存魏阙之意。全诗一二两句点题,叙写感慨的由来,是因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闻国都所在的秦地之声,撩动了忧国之情,从而为下面的叙事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接下四句即写所闻所感。三四两句侧重叙事,“十月”点明时间,“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吴山晓”是写秋季肃爽,吴地
41、的山丘更为疏朗。经过这两句交代叙写,“观胡人吹笛”一事的情况,读者就了然于心了。五六两句侧重抒情,抒写闻笛的的感受。诗人听了苍凉悲壮的出塞古曲,自然会联想起当时北部边境隐伏之患,忧国之心也就油然而生。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然而,自天宝三载遭谗被逐以来至今已近十年之久,在这十年之中,诗人眼看着国事日非,危机四伏,而自己却没有报国之路,作为被放逐的诗人来说他的心情是极其沉痛的。为此写出了“泪满逐臣缨”悲凉慷慨的诗句。更足以见诗人对国家的一腔忠愤。诗至此叙事抒情已经归结到了诗的主题。这就自然引出结尾两句的点睛之笔,“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起身遥望
42、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深感国都遥远,融景生情,流露出诗人一片眷恋人主的苦情!“恋主情”三字之前冠以“空怀”二字,写尽了诗人忧愤之深。全诗先点出“秦声”二字,继而写闻出塞曲以后的愁绪,最后归结到西望长安,空怀恋主之情。叙事抒情层次井然,结构完整。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于自然平淡之中又兼有一种苍凉激越的格调。所谓自然平淡,是从全诗的语言特点来说的。这首诗的语言既无夸张又无藻饰,诚是一派肺腑之言,所谓苍凉激越,是指诗句中寄寓的感情异常激烈。但是这种激烈的感情,又几经压抑,因而又有一种苍凉遒劲的况味。应该说这种特点是和诗人忧思之深分不开的。李白的五言诗,在其全集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少。许多人往往只注意诗人
43、的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以及七言绝句,因为那些诗大都表现了诗人奔腾咆哮、豪迈飘逸的风格特点,但对于他的五言古诗论者却不多。其实这也是应该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王阮亭五言诗选凡例中说:“唐五言古诗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之风骨,变梁陈之俳优,陈伯玉之力最大,曲江公继之,太白又继之”。居易录也指出:“唐五言诗,杜甫沉郁,多出变调。李白、韦应物超然复古,然李诗有古调,有唐调,要须分别观之。”前人的这种观点首先指出了李白继陈子昂“复古”的大旗,一反梁、陈宫掖之风。同时又指出李白的五古,有古调、有唐调,这就是说,李白所提倡的复古并不是一味地走回头路,而是在恢复从诗经到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
44、前开拓,要求诗应该发自真情,真率自然,不因袭别人,不伪饰造作,创造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格调。由此可见,此诗既有“古调”,又有“唐调”,具有推陈出新的新诗风。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终已不顾。(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2)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李密陈情表)(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6)你所在的中学举办成人典礼,会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有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王安石曾言“_,_”,也
45、就是告诉我们无限风光常在险峰;因而人们很少能到达那里。所以,要想看到这种奇景异观,让我们挽携意志,带着理想出发吧!【答案】 (1).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 玉露凋伤枫树林 (3). 烽火扬州路 (4).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8). 常在于险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46、。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轲”“凋”“烽”“陨”“事”“颜”“瑰”。【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人生应有堆花时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传统卤菜。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
47、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这酒过去听人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 被押送元大都途经白鹭洲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到大都后,文天祥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久。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文天祥当年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瓶开伊始,有淡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但在倒
48、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小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读诗读到“惊涛
49、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凌,会想到堆花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细细揣摩,原来作为量词的堆,总是给人多的感觉。求多,多多益善,是人的欲望本性,堆的前提一定是多,给人惊喜、给人满足、给人愉悦,对从小生活在物质短缺年头中的我来说尤其如此。比如,扛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一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成堆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堆砌的快乐。须知,如果我到集市去买,鱼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一堆,会给人一种富足感。如果说量词的堆,对人
50、来说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动词的堆,却是主动作为地去改变物态。比如堆花,绝无“一堆花”的意思,而是让花堆积、集聚。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名句:“堆花压柳桥”。花是雪花,积压在柳桥上,意境是冷清了点,但想到雪化后,桥两岸柳树会抽枝发叶,会飘起春天的飞絮,所以雪虽是冬天的堆花,但也与春天相关。宋代有个诗人叫方千里,名气远不及白居易,但也留下了一阕非常有名的庆春宫:“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篱落堆花,帘栊飞絮,更堪远近莺声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荚,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受不了红销香断,更不堪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是就去葬花。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
51、,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中国是工艺大国。很多传统工艺品都有“推花”的技艺环节,即在物品上凸起花朵或纹理,成为别致的艺术。比如陶器瓷器,就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堆出相关的造型,增加鲜活感与立体感;比如面馍糕点,会在食物上堆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之更美观灵动,刺激感官增加食欲。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中国的昆曲是雅到极致的,男女主角清辞丽曲的唱腔和细腻含蓄的表演,体现出温煦、婉约的剧种特征。但为剧情需要,也有群体的载歌载舞。鼓乐齐鸣,排场热闹,就有了人间烟火
52、的凡俗。譬如牡丹亭著名桥段“游园惊梦”中,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他们手持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花卉绢灯,边舞边唱“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这样的堆花,既再现了良辰美景,也烘托了亦真亦幻的梦境。又比如,年轻时候喜欢插花,追求花枝的疏朗与错落有致。画花鸟画时,也最爱画一枝梅或几瓣菊,喻示不慕繁华、耐得孤寂的清欢之境。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打堆”,由倾心独枝到喜爱花丛,偶尔也就画起大红大绿的牡丹来,在一重一重繁复的绿叶上,把红花一朵压一朵地堆上去,图个热闹图个红火,这就是不能免俗。但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
53、早已是司空见惯了。想到此,突然有所参悟:人生应有堆花时。是的,人们不能老是把眼光落在奇花异卉或闲花野草上,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取材于何永康的同名散文)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围绕“堆花”,“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B. 第段,会计“堆花”的吆喝声,为作者儿时本不繁重的农业劳动更添一份乐趣。C. 第段“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写出了
54、表演滑稽可笑的特点。D. 第段作者从年轻时爱画梅或菊到年长后也画牡丹,触发了他对雅俗关系的思考。E.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如“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和“游园惊梦”都属于直接引用。19.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20. 第段用“黛玉葬花”的情节,是为了说明怎样的观点?对整篇文章起到哪些作用?21. 本文题目中的“堆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中包含的意蕴。22. 作者在第段中说“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作者被“堆花”一词“不断击中”,有经历,有体会,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要求:写出“击中”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答案】18. CE 19. 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艺术
55、手法,写一堆鱼、一堆桃李、一堆红薯,集中表达物质的丰富。将“一条”“几个”“几根”与“一堆”做对比,鲜明地体现了“堆所带来的的富足感,充分表达了作者因物质丰富而生发的喜悦与满足。 20. 观点:堆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化的味。 21. 从生活中看,“堆花”是给我带来美感、乐趣的层层“酒花”和参加劳动时的吆喝声。从诗词和黛玉葬花来看,“堆花”寄寓了希望、春愁与怜惜等情感。就工艺或昆曲、绘画而言,“堆花“或增雅,或添俗.蕴含雅俗工为转移的辩证意味.就人生而言“堆花”是融入平凡的世俗生活,在品味和体悟中使得人生境界的新高度。或“堆花”是珍惜平凡生活,营造美好
56、的生活境界。 22. “咬定青山”是我的敏感词汇,常常击中我。写作文突出主题时,能想起“咬定青山”;谈到坚定“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理念时,想起“咬定青山”;谈到人生中为理想目标不断奋斗时,想起“咬定青山”“咬定青山”让我在许多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解析】【18题详解】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表演滑稽可笑”分析错误,“粉末登场”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本文的意思,结合“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
57、,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可知这里的“粉墨登场”是指本意,即化好妆上台表演。E项,“都属于直接引用”分析错误,“游园惊梦”表强调和突出。故选CE。【19题详解】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划线句子中“扛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一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堆鱼、一堆桃李、一堆红薯,集中表达物质的丰富。句中“鱼是一条,
58、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与前文构成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一条”“几个”“几根”与“一堆”做对比,鲜明地体现了“堆”所带来的的富足感,充分表达了作者因物质丰富而生发的喜悦与满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第段写林黛玉葬花,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受不了红销香断,于是就去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其实她要埋葬的是过去的一段感情。这一情节要表达的观点是,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
59、情感的托付。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增添了“堆花”的内涵,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21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散文标题作用及意义的能力。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身包含的意义;标题的主旨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标题的作用意义;标题的结构意义。可以根据标题的内容指向带到文中具体分析,按方向进行概括。联系文本的结构层次,逐层分析。“堆花”的第一个含义,结合“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
60、入脑入心”可知,“堆花”是给我带来美感、乐趣的层层“酒花”和参加劳动时的吆喝声。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受。“堆花”的第二个含义,结合“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英,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可知,“堆花”寄寓了希望、春愁与怜惜等情感。这是从诗词和黛玉葬花得到的感悟。“堆花”的第三个含义,结合“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可知, “堆花”或增雅、或
61、添俗,蕴含雅俗互为转移的辩证意味。这是就工艺或昆曲、绘画而言的。“堆花”的第四个含义,结合“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可知,“堆花”是融入平凡的世俗生活,在品味和体悟中获得人生境界的新高度。这是就人生而言的。【2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文中被某词“不断击中”,我
62、们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对某句话、某个现象连续两次以上的感悟来写,如对于名言,自己曾经有何感受,在某本书或某个情形下看到又有了新的感受;对于某个现象,第一次见与第二次见的不同感悟等。本题中注意提示语“写出击中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比如“不忘初心”一词常常击中我。我在写作文时,要围绕主题选材,不能跑题,我要说“不忘初心”;班主任在班会上给我们鼓劲时常常说要“不忘初心”,她是指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当我们遇到有的地区有的人受到自然灾害侵害时,我们会积极伸出援助之后,我们说这是“不忘初心”,意思是我们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
63、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六、(11分)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通畅,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说来有趣,21世纪最时髦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现代医学,与中国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的传统中医,_。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据此积累下来千百万人的“医疗大数据”,再通过医生的人脑来存
64、储、“加工”,进而开出药方;而今天的智能医疗,则是给医生加上了一个“超强大脑”,它能海量存储、超速计算、深度学习,给人类增添摆脱病魔的能力。尽管争议与困难重重,但没人能够否认,_。有学者这样描述,未来的医学影像中心好比飞机驾驶舱,是各种各样信息的综合体;_,需要做的是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答案】 (1). 竟有不小的相似之处 (2). 智能医疗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或现代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应用于医疗领域)已成大势所趋。 (3). 未来医生(医务工作者)则相当于飞行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
65、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解题思路:第处,“最时髦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相关联,语意上要表达出乎意料;内容上,结合下文“医疗大数据”和“超强大脑”,可提炼出“相似之处”。第处,前句有关联词“尽管”,语意上要注意转折,内容上要肯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成大势所趋”。第处,句式上应与“未来的医学影像中心好比飞机驾驶舱”保持一致,由“医学影像中心”可知陈述对象为“未来医生(医务工作者)”,由“飞机驾驶舱”可联想到“飞行员”,所以此处应填写“未来医生(医务工作者)则相当于飞行员”。
66、24.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则文字: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我们一直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主张。读了上面的话,才知道其实孔子对此是持批评的态度的。你认为孔子的态度是否有道理?请自主确立观点,并以红楼梦或三国演义的事例作为论据,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文字。【答案】孔子对“三思而后行”的批判态度是有道理的,凡事的确应该考虑利与弊,但是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可能错失行动的时机。林黛玉十三四岁进了贾府,虽有贾母这个后台事事照顾着,但因林妹妹是个敏感的小女子,处处小心谨慎,事事三思而后行!我认为凡事都有一个度,慎重如果过了头就变成怯懦了。孔子对“三思而后行”的批判态度是没有道理,
67、很多事情都要多加思考,诸葛亮并没有将刘备嘱咐放在心上三思,就派马谡当先锋守街亭。马谡也没有听王平的劝告三思而后行,失手街亭。诸葛亮自叹“用人不当”,只好挥泪斩马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分析概括故事情节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考生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本题中问题为“你认为孔子的态度是否有道理?请自主确立观点,并以红楼梦或三国演义的事例作为论据,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文字。”首先要亮明观点,表明对孔子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然
68、后再结合所给的名著作品加以分析。如果观点是支持,认为孔子对“三思而后行”的批判态度是有道理的,可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例,黛玉性格敏感,再加上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让她更是“时时在意,处处小心”,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再三斟酌,考虑良多,所以整日郁郁寡欢,最终落得个红颜薄命、抑郁而终的下场,这就证明凡事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慎重如果过了头就变成怯懦了。如果对孔子的批评持否定态度,认为“三思而后行”是正确的做法,可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情节作为论据。诸葛亮没有将刘备“我看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咐放在心上,就派马谡当先锋。马谡也没有听王平的劝告三思而后行,以致街亭失手。只好挥
69、泪斩马谡。这都是没有三思导致的,这个事例就可以证明做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最后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和语意的完整。【点睛】名著阅读的考点: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名著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一般不会涉及细节,但名著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人物、人物冲突、人物性格等还是要有所了解。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以名著中的相关特征、人物为支点,在比较的前提下完成小作文。七、(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聂荣
70、臻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生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麦家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责任所系,使命必达始于足下,志在千里;持之以恒,使命必达。题记论人生境界可分三层:平庸之人唯有性命;优秀的人拥有生命;卓越的人肩负使命。联邦快递也正是因为在宣传片中体现了“顾客所托,责任所系,使命所在”的理念,使每一个人深深的震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就是两个字:责任。使命,把事情做成了责任。拥有使命的人
71、会把自己的生命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当,骨子里有着神圣的使命。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上,这样彪炳史册的人不胜枚举。为国富民强民族昌盛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怕终身流放;放弃优厚条件,远渡重洋历尽艰辛报效祖国的钱学森;荒凉大漠奋斗数载,为国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高龄病身,冲锋抗疫前线,为生民立命的钟南山使命是什么?是心头的放不下的千钧重任,是生命最后时刻仍在冲锋的勇敢,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责任,脚踏实地采的行动。拥有了责任感,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法则,是一个民族兴盛的法宝。要达成使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念;第二要有坚强
72、的意志;第三要有自觉的责任。把这三点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才能实现目标的达成。理想转变为现实绝非空话,需要终生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生只做一件事,打造大国重器,隐姓埋名奋斗了40多年;“天眼之父”南仁东23载披挂上阵,直到患病去世;院士林俊德生命最后一刻,仍在冲锋的路上行动是最好的证明。担当,会使生命更加优秀。没有使命走不出人生的精彩;没有使命,无法成就宏伟事业;有了使命并自觉担当,就成为一座高山,使人仰止。宣传片的情节并非完全虚构。一九九五年,载着货物和船长巴伦支及其十七名水手的商船,在三文雅岛屿附近的冰面被困住。当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们做出了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打开货物的决定
73、。八个月后,八名水手死去,而货物完好的交到了委托人手上;从前中国的镖局,用生命捍卫诚信。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壮举却震惊世界。正是因为坚守使命,才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有稳定的社会形态。我们,把使命看做动力的源泉。有了使命,需要去寻找责任,有了责任需要担起来。但也要问问使命是否正确,是否值得担当?祖先为我们树立例榜样:文王演周易;仲尼作春秋;孙子修兵法;左丘写国语,司马迁著信史新征程我们应磨砺不屈意志,把使命付于朝暮,努力拼搏无愧今生。不为安逸而苟且,不为平庸而担当,使命必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
74、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第一则材料选自杜甫的诗歌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义无反顾,一个弱女子放弃了歌舞升平的华丽后宫,担负起维系和平安定的重任,用一生的流年换取大汉百姓的安定,撑起大汉王朝的半边天,展现了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则材料的这段话出自聂荣臻1922年6月3日写给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的家书,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留学到底为了什么?“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
75、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是革命家的少年胸怀,展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和担当,表达了海外学子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则材料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关键句为“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意在强调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就在于他们身上多了“使命感”。所以综合三则材料不难看出,本作文的立意应该紧紧围绕“使命”“责任”“担当”等词展开,并且一定要强调个人使命和家国情怀的关系。参考立意:(1)秉承民族使命,照破山河万朵(2)铁肩担使命,共圆中国梦(3)兴国之责,担吾之肩(4)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素材:(1)青春非常宝贵,应该珍惜,珍惜青春最好的方式就是担当时代使命,铸就中华大业,如此,
76、才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2)卓越的人比其他人多了一个使命。使命,是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责任。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同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当,就是神圣的使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这样彪炳史册的人自然不胜枚举。如:为了国富民强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远渡重洋报效祖国的钱学森;在荒凉沙漠默默奋斗数载,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邓稼先。“使命”是他们心头的千钧重任。毋庸置疑,使命是远远高于性命和生命之上的第三种境界。(3)林清玄曾道“相似的人,在融入与对照中泯灭彼此的分别”,他们都是英雄,都有着担当
77、天下重任,为之倾注毕生的气魄。(4)我们是初升的红日,伏出的河流,腾源的蛟龙,咆哮的乳虎,我们更是中国、世界的一份子,自然肩负起振兴中国的责任,为世界负重前行的使命。“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我们自当心怀世界,身担重任,大步前行,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结构层次:文章以排比句式开头,有文采,有气势,将“责任”和“使命”巧妙地嵌入,自然引出论点:责任与使命;主体部分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展开,每个分论点分别列举实例来暗合文章的“责任与使命”的主题;文章结尾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既富有哲理,又能体现青年担当,深化文章主旨。【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