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弥勒一中高二语文月考3I、(3小题共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
2、是有所不同的。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起国风来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
3、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
4、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的如太阳一般的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一个诗歌时代总的成就,无数优秀的诗人都为这一气象平添了春色。它
5、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谐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不是只有揭露黑暗的作品才有思想性,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而有思想性的作品不会出现揭露黑暗的文字。B. 盛唐时代,人民的力量高涨,人民喜欢歌颂正面力量的作品,比如李白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C. 李白将进酒中有关“万古愁”的文字,是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境界的发展,感情虽然沉重,但气象万千,充沛饱满。D. 盛
6、唐时代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所以盛唐气象呈现鲜明、开朗、深入浅出,以及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等特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总结论点,环环相扣。B. 文章将文学作品追求理想和描述黑暗并举,分析两者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C. 文章将李白将进酒和李煜虞美人中的愁进行了对比,突出两者的差异。D. 文章以王昌龄的诗歌为例,论证了饱满蓬勃、以小见大才是盛唐气象的特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艺术风格与盛唐气象接近,是盛唐气象
7、的渊源和先声。B. 诗风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盛唐时代,性情相对于战国时期更为平易开朗,是因为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C. 李煜的虞美人中,描写愁的文字是名句,与李白的将进酒有相似的地方,但李煜虞美人中的相关文字境界不高,没有盛唐的气象。D. 盛唐时代具有饱满的生活热情,对新鲜事物敏感,诗歌作品中,即使是千愁万绪也仍然开朗,这个时代的美学造诣像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答案】1. C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
8、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有思想性的作品不会出现揭露黑暗的文字”表述不严密,原文“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仅指离骚。B项,“人民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于文无据。D项,“盛唐时代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所以”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
9、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以小见大才是盛唐气象的特点”表述不严谨,以小见大只是盛唐气象的特点之一,参见原文“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
10、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艺术风格与盛唐气象接近,是盛唐气象的渊源和先声”错,据原文,盛唐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不同,楚辞的风格与盛唐风格不同,因此A项的判断错误。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
11、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II.(3小题共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我国的网络直播兴起于2005年,到2016年出现井喷式发展。截至2018年,我国直播行业的规模已经超过4.5亿人,即超过一半的中国网民都玩过直播。庞大的市场规模,导致主播群体良莠不齐。为了吸引眼球,一些主播无所不用其极,出格的直播行为一再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这说明网络直播活动和网络主播的行为亟须规范。为此,2018年,全国“扫黄打非”
12、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推出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加强网络直播行业的基础管理。无论是从维护网络空间风清气朗的角度,还是从维护网络主播长远利益的角度,对网络主播进行教育培训都十分必要。黄轩婷呼吁更多直播平台加入对主播的培训中,通过人才教育培养的方式为行业孵化赋能,早日把网络主播变成能出状元的“第361行”。(摘编自韩业庭网络主播能否成为“第361行”)材料二:网络直播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拿来直播。为何网络直播乱象屡禁不止?新时代如何利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来弘扬网络直播正能量,是当前亟须正视和解决的新问题。网络直播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展
13、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普通大众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直播的这些优势,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近年来,“直播+教育”“直播+公益”“直播+扶贫”“直播+非遗”等模式也日臻成熟,网络直播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善用“四力”,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已在学界业界达成共识。做好了前三力的建设,公信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使网络直播不仅有流量,还有受众的信任。同时公信力也会与其他三力产生合力,发挥良性的综合效应,使网络直播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摘编自刘晓燕网络直播为何“猎奇”不止)材料三: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体现参与式文化的社会媒介,在传播资源盈余的时代,具有全民参与性、场景丰富性、场景互
14、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征让网络直播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社会心理需要,因而吸引了大批用户。许多针对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休闲娱乐是网民选择观看网络直播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使得适时和适当的休闲娱乐成为调节身心健康的必需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技术上为网络直播赋能。直播的便捷性和参与式互动,结合丰富多元的内容,为有休闲娱乐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直播的低门槛,为几乎所有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传播信息的机会,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网络直播在创造了新的文化、提供了新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副产品”,比如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低俗的网络亚文化在直播平
15、台发展初期或许可以带来一定的流量,但短期的饮鸩止渴无法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规范化的核心对象是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一方面,直播平台应主动作为,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把关,加强对网络主播的引导、管理甚至线下培训,通过建立一定的协同和联动机制,如灰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严格规范主播的直播行为与内容;另一方面,直播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用技术手段减少不良直播内容的生存空间。(摘编自何祎金网络直播:要“颜值”更要价值)4. 下列关于网络直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直播可为网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够激发普通大众的创造力。B. 图表显示,20152019年中国直播用户人数逐年增加,增速逐
16、年下降。C. 网络直播具有全民参与性、场景丰富性、即时性、场景互动性等特点。D. 网络直播规模庞大,20162018年,中国半数以上网民都在玩网络直播。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的网络直播到2016年出现井喷式发展,但是一些主播为了吸引眼球,一再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网络直播市场亟待规范。B. 不少网络直播利用自身优势,传递正能量,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如“直播+教育”“直播+公益”“直播+扶贫”“直播+非遗”。C. 网络直播也会带来不好的“副产品”,比如低俗的网络亚文化虽然能够不断地带来一定的流量,但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D. 直播具有便捷性和参与式互动的特点
17、,内容丰富多元,许多网民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选择观看网络直播作为休闲娱乐的方式。6. 请结合材料,说说如何解决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答案】4. D 5. C 6. 对网络主播进行教育培训。善用“四力”,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直播平台应主动作为,加强对直播内容审核把关。直播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用技术手段减少不良直播内容的生存空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以及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中国半数以上
18、网民都在玩网络直播”表述错误,原文是“截至2018年超过一半的中国网民都玩过直播”。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不断地带来一定的流量”错,原文是“在直播平台发展初期或许可以带来一定的流量”。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把握相关内容,并对
19、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综合,答题时难度并不大,只要找准内容,进行分类,再稍做概括即可。结合“无论是从维护网络空间风清气朗的角度,还是从维护网络主播长远利益的角度,对网络主播进行教育培训都十分必要”分析,对网络主播进行教育培训。结合“善用四力,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已在学界业界达成共识。做好了前三力的建设,公信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使网络直播不仅有流量,还有受众的信任。同时公信力也会与其他三力产生合力,发挥良性的综合效应,使网络直播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分析,善用“四力”,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结合“一方面,直播平台应主动作为,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把关,加强对网络主播的引导、管理甚至线下培训,通过建立
20、一定的协同和联动机制,如灰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严格规范主播的直播行为与内容”分析,直播平台应主动作为,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把关。结合“另一方面,直播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用技术手段减少不良直播内容的生存空间”分析,直播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用技术手段减少不良直播内容的生存空间。【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
21、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III.
22、(3小题共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
23、,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
24、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
25、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
26、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
27、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
28、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文章有删改)7.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 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D. “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
29、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8.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9.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答案】7. D 8. 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9.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
30、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及概括的能力。D项,分析错误,“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误,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曾志的身份与感染力、文章主题等角度考虑。曾志是井冈山的老战士,“人”与“物”相映,这样,真实的人物使文章更加真实,更有感染力
31、;同时,在曾志的身上,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品格,以物喻人,以小见大,写曾志更有利于丰富文章的内涵,深化文章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侧重回答为什么“唯有敬畏才能心安”,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井冈山的特殊性,即它不单纯只是一处自然风景;二是文中所写革命者的品质,他们意志坚定、不畏牺牲,令人敬畏;三是此行对自己的意义,即一次朝圣,一次精神洗礼。这些要点可以通过在文中寻找关键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来分析、概括。IV.(5小题共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温疫论原序(节选)吴有性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
32、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
33、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
34、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B.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C.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D.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11. 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
35、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B. 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C. 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D. 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
36、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B. 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C. 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D. 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
37、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2)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大概意思是“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AC项,“纷纷”是很多的意思,修饰“嗣后论者”,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D项,“临症”是面对患者,“所见”为“临症”的结果,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临症所见”表示完整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D
38、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题目为“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B项,“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抚摸、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的“按”字是“依照、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验”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错误,是对“合门传染”理解错误,“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1)“系”,动词,是;“竟”
39、,最终,终究;“希有”,很少有;“霄壤之隔”,比喻差别极大。(2)“守”,遵守;“则”,连词,就;“合”,契合;“舍”,舍弃,丢下;“别”,另外;“搜”,搜寻;“斯”,代词,这,这样;“剂”,药剂;“投剂”,指用药;“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天比一天;“笃”,严重。【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
40、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温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病例,温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寒患者,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无汗、发烧等症状,每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
41、,并没有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真正的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现在鹿和马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害是一种急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症,因为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
42、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
43、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切,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佚遗忘。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V.(2小题共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梦中作四截句(其二)龚自珍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已亥杂诗(其一百七)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
44、梦中身。注 截句,就是绝句。此诗作于道光七年,龚自珍36岁,中举十年还未考上进士。周易中卦的阴爻称“六”,阳爻称“九”,六九指阴阳、天地。这组诗作于道光十九年,作者厌恶仕途,辞官离京。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前两句意为诗人长久漂泊在外,虽然黄金般的年华逝去,头发变白,但真纯的童心犹在。B. 第二首后两句意为诗人壮年后与世周旋,具有痴心与种种狡黠,童心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回己身。C. 第一首诗虚实结合,以虚笔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看到月光映照下,四周花影如潮的汹涌起伏的景象。D. 第二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少年”与“既壮”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少年时代的怀念。15
45、. 请比较两首诗中的“童心”有何不同。【答案】14. A 15. 第一首:童心未消,在梦境中具化为比海潮还汹涌的花影,表现诗人虽求仕未果,光景窘迫,但壮志犹存的昂扬追求;第二首:童心消逝,只在梦中返回,表现诗人历尽人事,穷于周旋后,对失却少年单纯真实的惋惜怅恨。【解析】【14题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
46、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虽然黄金般的年华逝去,头发变白”理解有误。第一首中“黄金华发两飘萧”指自己黄金散尽,青春已逝,事业无成。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回归意象所在诗句,翻译诗句内容;再结合写作背景、手法及诗歌整体内容,全面体会意象所传达的作者情感;最后组织语言,概括回答。第一首诗,“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是写自己虽然黄金散尽,青春已逝,事业无成,但可幸的是,在这六九的衰世,自己未染世俗,尚保有童心。这里的“童心”指作者的初心、人生的志向,“尚未消”是指作者随岁月增长仍
47、保有人生的本真,初心未改,壮志未移。第二首诗,“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是写已经到了壮年却要经常周旋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当中,令人懊恼;在梦中寻找那一颗童心。这里“童心”指的是少年时代的纯真,但是在现实的周旋繁杂中“童心”已逝,所以作者只能在梦中寻找。据此整理作答即可。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2)李白蜀道难中,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3)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虚心、刚正的句子是_,_。【答案】 (1). 吾师道也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连峰去天
48、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中通外直 (6). 不蔓不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注意题干关键词“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提示,注意“庸”的写法,不要漏掉“也”“之”等虚词;(2)要抓题干关键词“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语境提示,注意“连”“倚”的写法;(3)抓题干限制语境“莲虚心、刚正”语境的限制,注意“直”“蔓”的写法。VI.(3小题共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史诗性革命历史电影不仅要关注往事再现的忠实性,也要关注对这些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合理想象的自由。如在决胜时刻中,创作者 ,不再拘泥于以往那种依赖宏大战争场面的
49、模式,而是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历史上的普通人,用人物的命运来映射时代 。历史虽然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观众的内心,更能抓住一个个有故事的普通人。从而让他们随着电影一同走进那个年代,回望那段历史。从革命历史电影到民族史诗的 ,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升华。其中,想象力是 的工具。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这时,( )。这样的作品再向更广大的公众传播,也更易于被人们接受。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另辟蹊径 变故 建构 缺一不可B. 推陈出新 变迁 建造 缺一不可C. 推陈出新 变故 建造 不可或缺D. 另辟蹊径 变迁 建构 不
50、可或缺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历史虽然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B. 虽然历史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C. 虽然历史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吸引观众的一个个内心。D. 历史虽然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有故事的一个个普通人,更能吸引观众的内心。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就会让人物更有血肉,让情感更加充沛B. 历史电影中的情感就会让人物更有血肉,让想象力更加充沛C. 历史电影中的人
51、物就会让想象力更有血肉,让情感更加充沛D. 人物有血肉就只会让历史电影中的情感以及想象力更加充沛【答案】17. D 18. B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另辟蹊径:意思是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结合“不再拘泥于以往那种
52、依赖宏大战争场面的模式”分析,选用“另辟蹊径”。变故:意思是指改变原来的气质;也指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意外发生的事情,家变,灾难。变迁:是描述事物变化转移的意思。结合“时代”分析,用“变迁”。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有美化,建立,建全的意思。建造:打造一些楼房等建筑,制造依照规划而建,造成规划的实施。结合“从革命历史电影到民族史诗的”分析,指史诗的构造,选用“建造”。缺一不可:意思是少一样也不行。不可或缺:意思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结合“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分析,选用“不可或缺”。故选D。【18题详解
5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在“历史是背景”的前面,排除A项、D项。搭配不当,“一个个”应该修饰“有故事的普通人”,排除C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
54、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这样的作品再向更广大的公众传播,也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分析,主要讲“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分析选项,A项衔接恰当。故选A。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我们很多人都会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老想着先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完再吃饭,等真正吃的时候就会很饿了,往往就会吃得比较快,如此会加重肠胃的负担进而会诱发急慢性胃炎、胆囊炎、胃溃疡等,所以要尽量避免过度饥饿后进食。吃饭如此讲究, _。什么时候喝水,喝水量是多少
55、,是有讲究的。最好的喝水时机, _。因为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事实上机体的细胞已经处于疲劳失水的状态了,这时再狂喝一气,也很伤身体。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胃密切相关,如果 _,肠胃来不及消化吸收,这些水液就会积聚起来,最后成为留饮和痰邪,最终损害人体的健康,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答案】 (1). 喝水也不能马虎 (2). 是在你不渴的时候喝 (3). 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液体【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
56、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什么时候喝水,喝水量是多少,是有讲究的”分析,此处应该是讲喝水也不能马虎。第二处,结合“因为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事实上机体的细胞已经处于疲劳失水的状态了,这时再狂喝一气,也很伤身体”分析,此处主要讲应该在在你不渴的时候喝。第三处,结合“肠胃来不及消化吸收,这些水液就会积聚起来,最后成为留饮和痰邪,最终损害人体的健康,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分析,主要讲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液体。【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
57、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58、。(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广东高速6日迎来国庆长假返程高峰,乐(昌)广(州)、广(州)深(圳)、南沙大桥等多条高速公路出现交通管制或者拥堵情况,通往广州、深圳、珠海等主要城市的车流量增加。广东交警发布实时路况,全省高速通行缓慢长度超过5公里、拥堵时间超过30分钟的路段共5个。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每天下午缓行路段双向均有较大车流,表明到珠三角乃至广东的车流量明显增加。【答案】广东高速
59、6日迎来国庆长假返程高峰,多条高速公路出现交通管制或者拥堵情况,今年到珠三角乃至广东的车流量明显增加。【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
60、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结合“广东高速6日迎来国庆长假返程高峰,乐(昌)广(州)、广(州)深(圳)、南沙大桥等多条高速公路出现交通管制或者拥堵情况,通往广州、深圳、珠海等主要城市的车流量增加”分析,主要讲广东高速6日迎来国庆长假返程高峰,多条高速公路出现交通管制或者拥堵情况。结合“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每天下午缓行路段双向均有较大车流,表明到珠三角乃至广东的车流量明显增加”分析,主要讲今年到珠三角乃至广东的车流量明显增加。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
61、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范文:新时代新青年“为天下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我们应当思索,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中国之崛起,中国
62、之日强,亦代表着国民的自强,我们迎难而上的背影,我们手拉手顶起千斤巨石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在表现着:今日之中国正积赞着新鲜的血液,东方巨龙正在蓄势腾飞。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跳水名将伏明霞在位亚特兰大奥运会做准备时,大大小小的伤痛不断发生。但是,顽强的拼搏精神驱使着她,坚强的斗志激励着她,因此,她把一切伤痛抛诸脑后,带伤上场。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才让她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拼搏精神是成功的前提。拼搏精神是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走在中国的富强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追求、是信念、是无畏,是一种越过冷漠荒原后,看到绿洲的快乐。“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用了六年时间,做了三千多个杂
63、交组合,历经千次失败,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满意的成果。他凭借着这份执着与追求,一次次挑战奇迹,在连野草都无法正常生长的沙漠,养出了世界又一奇迹沙漠水稻。他开创了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的绿色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无法前进没有创新,国家也无法发展。”纵观古今,凡有成者,无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世上有三样东西是追不回来的:一是说出的话,而是泼出去的水,三是错过的机遇。机会,往往是被善于发现的人抓住。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出高度评价: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
64、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善于发现即在平静中发现波澜,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善于发现是建筑祖国高塔的材料。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行动展现新时代。在新的时代里,中学生要具备新的形象: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为新中国补一块砖,天一片瓦。在新时代做与祖国同步发展的新青年。【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由三段话组成:(1)第一段从“拼图游戏”切
65、入,阐明一个事物的哲理:拼图单片与完整拼图的关系既独立(特征)又不可替代(价值),前提是“恰当的位置”。可见,一个事物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个体的价值,才能成为整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关键词是:孤立的个体、恰当的位置、不可替代的存在。(2)第二段谈到“人”这一个体与“宏大图景”的关系。人,个体个性独立,但又与时代图景紧密相连,只有成为“宏大图景”中一块“拼图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考生在前文物理寓意的基础上,读出本段的比喻含意,才能对命题含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人是宏大图景的一部分,只有与宏大图景“相融”,才能发挥其个体的“独特”作用,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关键词:每个人、宏大图景
66、、独特又相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3)第三段对写作意图进一步限制,即“宏大图景”指向“中华民族复兴”,人限制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并提出写作指向:思考与行动。(4)综合以上三段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个体整体条件价值拼图单片完整拼图恰当位置不可替代每个人时代图景独特又相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新时代青年中华民族复兴-参考立意:1、从个体与整体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的位置与价值”;2、从人才的品质的角度,可立意为“时代青年需要独立自由,又需要胸怀家国理想“;3、从人才的价值的角度,可立意为 “只有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才是让自身的价值最大化”;4、从人才的意识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
67、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洪流”;5、从人才的多元发展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独立个性、自由思想、社会理想、国家情怀、世界视野”;素材积累:1、与国偕行,强国有我。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一代,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前有投笔从戎的五四青年,后有投笔下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前敢为人先高举“科学、民主、进步”大旗的青年,后有90、00后青年投身科研领域前沿;:前有为国流血牺性的五四青年,后有为国守边疆的北大青年新的时代,青年们与国同行,奋斗不止,复兴祖国。2、青年有为,奋斗无悔。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奋斗是青春最美的颜色。无论是在广阔东北黑土地上奔走的秦玥飞,还是在病
68、床上坚持自主创新研发的邹勇飞;无论是海南“最美”村官张译尹,还是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他们都以自己青春的奋斗姿态,在祖国的复兴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时代同心同向,为祖国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3、最高领导人说过,“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科学家摘得学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轻的奥运冠军能够让国歌响彻寰宇,技术工人可以锻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个创新的成果,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哪怕是跨越一个小小的障碍,都留下我们向上的印迹,焕发璀璨的光芒,给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的路程。层次分析:本文由张载名言引出话题: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然后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第一,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第二,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第三,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最后总结全文。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