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峰二中2014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来源:学*科*网 历 史 试 题 2016-4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5页,第卷6至8页。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 卷 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2、“西周
2、的宗法制与领主分封互为补充,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的必然产物。”可见,宗法制A、以分封制为政治基础 B、是古代城邦政治的产物 C、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D、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确立 3、自国家产生以来,“如何治国”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话题。春秋时期的管子曾有这样的看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A、君主的才能 B、人才的任用 C、制度的建没 D、创新的意识 4、唐代赵蕤说,“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为来源:学+科+网Z+X+X+K一人
3、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这反映出A、古代政治制度总是相伴而生 B、作者对早期政治存在一定的误解C、君主制度的目的为社会公平 D、唐人对早期政治制度有深刻见地5、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C、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D、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6、宋代青箱杂记记载:“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
4、,谓之为虚,不亦宜乎? ”该记载表明A、农村集市的形成始于唐朝 B、宋人曾详细研究村市的名称来源:学科网C、唐代岭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D、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存在草市来源:7、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下列对此段史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北宋当时不存在外忧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奏效C、宋代政府多奸臣当道 D、太宗仍将巩固专制集权作为首要目的8、在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城邦对公职人员实行多种约束。其中包括 父母祖籍的要求 民众法庭的监督 陶片放逐法的震慑 任期的限制A、 B、
5、 C、 D、9、“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A、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C、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底层群众10、在梭伦改革之前,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是梭伦却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另一方面,却并不允许无限制的、
6、任何方式的赠与。他所允许的,只限于那些在不受逼迫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这种变化表明A、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 B、财产权摆脱血缘束缚C、社会财富实现了合理分配 D、私有财产得到了维护11、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A、把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C、将传播西方科技
7、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12、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13、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下列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B、维新运动和
8、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和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现代政权。”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 D、从辛丑条约到清末新政15、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
9、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16、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 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
10、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来源:学*科*网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7、“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A、整合了联邦制的主要优点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18、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
11、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来源:学科网19、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20、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
12、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B、多极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之争淡化 C、谈判协调已经代替了战争对抗 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21、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C、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D、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22、据说,宋朝哲宗皇帝
13、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枝柳。程颐遽起谏曰:“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这表明A、两人哲学立场不同 B、宋哲宗善于纳谏C、程颐具有人文精神 D、当时政治环境宽松23、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A、爱国救亡精神 B、自由开放意识C、民主法治观念 D、实业救国愿望24、茶叶大盗一书揭示:1840年代,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均深入休宁、武夷山,盗取珍贵的茶叶资源,转往印度种植,从而将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结构中大大降低,使东印度公
14、司大发横财。据此可知当时A、英国利用茶叶走私扭转贸易逆差 B、中国对英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C、中国闭关锁国体制逐渐趋于瓦解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物种流动历 史 试 卷第卷 非选择题(共52分)25、(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
15、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聚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1)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8分)(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8分)来源:学+科+网Z+X+X+K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嬴秦以降
16、,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来源:Z-x-x-k.Com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薛福成变法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
17、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来源:学。科。网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1)根
18、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6分)来源:学科网Z-X-X-K(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6分)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
19、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开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中国近代史来源:学科网Z-X-X-K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摒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
20、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14分)(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和墨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即主张节俭,这是墨家思想,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指在祭祀所用的食物选上好的原料,尽量精细,
21、以达到仁、礼,所用后者是儒家思想,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排除。【答案】C2【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排除A项,我国古代没有出现城邦政治,排除B项;“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是指该制度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封建社会在战国时期确立,排除D项。【答案】C3【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可知管子强调的是法制对于国家的建设作用很大,即制度建设,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错误
22、,B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C4【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作者认为“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 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 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才设立的天子、三公九卿和诸侯,他没有看到这些制度的设置的积极作用,所以作者对早期政治制度存在一定误解,符合题意的是B项,CDA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5【知识点】罗马法【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这只能说明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C
23、6【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社会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可知岭南地区存在着草市,正确选项是D项,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D7【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统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可知宋太宗将治理国家的重点放在对内部的统治,即巩固中央集权为目标,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D8【知识点】古希腊的
24、民主政治【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在雅典如果想参与政治首先应具有公民资格,这就对祖籍必须属于本城邦的要求,项正确,同时民众法庭、陶片放逐法和任期制都是对官员进行限制的措施,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是D项。【答案】D9【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路德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即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B项正确;“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是指对教会神学垄断地位的否定,C项正确;“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
25、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该思想有利于动员底层群众,D项正确,A项内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A10【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在索伦改革之前,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是在其改革中“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 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可知财产继承方面摆脱了血缘的束缚,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表述错误,C项中“实现了”D项中“得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即可。【答案】B11【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
26、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可知其传教的特点是主动使用中国习俗,符合题意的是B项,题干描述的是利玛窦主动适应中国习俗,不是与中国儒家经典相结合,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西方科技文化,排除C项;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B12【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的法制观念,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中的“宗法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由“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可以分析出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故本题答案选B项。
27、国家观念主要确立的是主权概念,既赋予国家以人格化的权力。近代民族观念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成员。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天朝上国”与材料无关。【答案】B13【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主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属于国内的农民起义,没有“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洋务运动本身也不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所以排除ABC项,明治维新和五四运动符合题干要求,D项正确。【答案】D14【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
28、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和思想变革”这和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相符合,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DA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15【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 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研究戊戌变法要更加注重细节,符合题意的是C项,戊戌变法是否顺利历史发展潮流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以偏概全,D项不是题意主旨。【答案】C16【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
2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口通商口岸的开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五口通商开放以后这些地区成为了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利于中中国的城市近代化,所以ABC项,社会史观是指社会习俗和生活发生的改变,不是指民族工业的兴起,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7【知识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可知是指该理论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表述片面。【答案】B18【知识点】近代中国【试题解
30、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历史,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可知是指中国人民的主动性,B项正确,“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可知AD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把中国和世界对立起来,C项符合题意。【答案】C19【知识点】现代世界【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德国家的历史共识,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法德两国共同编纂历史教科书,“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 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可知该书体现了历史共识需要理性批判思维,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C20【知识点】第二
31、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经济发展全球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冷战结束之后,全球进程加快,各国之间联系加强,为加强各国之间经济的合作和矛盾的协调解决,各种国际组织应运而生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表述错误。【答案】A21【知识点】斯大林模式【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 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可知是指苏联国家利用工业和农业价格剪刀差来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利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形成,符合题意的是D项,新经济政策
32、在1928年结束,排除A项,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该政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排除C项。【答案】D22【知识点】宋明理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文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程颐对皇帝折柳的否定惹怒皇帝,但是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可见当时国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符合题意的是D项,A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项中的“纳谏”没有涉及到。【答案】D23【知识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中华民国八年”可知是指1919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33、”是指通过五四爱国运动启发了民智,各个阶级参加的爱国救亡运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表述错误。【答案】A24【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英国将中国珍贵的茶叶转往印度种植,“从而将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结构中大大降低”,可知是指世界市场促进了物质的流动,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25【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学生从材料中“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的建议”
34、“ 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 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实行汉法的意义,学生从国家收入、民族矛盾、社会封建化和政权巩固等角度阐述即可。【答案】(1)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汉学家建议;吸收前代经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统治疆域扩大到中原地区)(2)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6【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晴社会观念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自秦到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
35、化,学生从材料中得出“华夷隔绝之天下”到“中外联属之天下”即可;(2)本题考查晚晴思想意思变化的背景,学生从外来入侵加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等方面阐述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主义的评价,学生从该思想产生的背景、意义和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难道较大,要求学生较好的材料分析和概括总结能力。【答案】(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3)评析:“国家
36、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和证券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27【知识点】戊戌变法明治维新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日本和中国的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三个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不同,学生分别答出俄国对内改革、日本通过对外学习,明治维新,中国面对着民族危机实施维新变法等内容;第二问三者改革都是通过自上而下这一改革方式进行;(2)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改革的因素,学生主要涉及到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政策是否得当、反对势力的大小等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本题难道不大,要求学生较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案】(1)俄国侧重于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同:自上而下的改革。(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方针是否得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