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627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解析》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9高二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历史人物伊尹的记录记述出处“出处【桀】十五年,商侯履(汤)迁于亳。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二十年,伊尹归于商,”竹书纪年“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孟子告子下“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韩非子难言“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毫。”史记殷本纪 史记殷本纪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伊尹曾是夏继商汤时期的重臣B. 伊尹与商汤齐名C. 伊尹生于夏桀卒于商汤时期D. 伊尹一生身经夏商两朝【答案】D【解析】【

2、详解】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可知,相关史书都记载了伊尹经历了夏商两朝,D选项符合题意。韩非子难言里未体现伊尹是夏朝重臣,A选项排除。史记殷本纪未体现伊尹与商汤齐名,B选项排除。史籍中未体现伊尹生于夏桀卒于商汤时期,C选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分析能力,关于四则史料的分析需要找准共同点,不同点进行找出反例进行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相关史书都记载了伊尹经历了夏商两朝。2.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答案】B【解析】依

3、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形成了士人参政的新局面,从而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故错误;士人参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公平公正,故C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开启了官僚政治的先河,故D项错误。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

4、,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

5、方战祸较少学科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4.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A. 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B. 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C. 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D. 是官僚

6、间权力斗争的产物【答案】B【解析】【详解】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是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古代监察官只能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项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答案】B【

7、解析】根据材料中“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传承不已”“历史价值”“现时价值”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表达的是百家争鸣影响到了历代和现在,即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秦代曾以法家思想为官方思想,所以A项错误;C项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可排除。6.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刺史

8、是西汉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说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A正确;建立监察区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非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7.北宋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午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其目的在于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B. 使通判绝对服从中央C.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

9、督D. 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通判与中央的关系,排除B;根据“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可以推断出其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C正确;设通判监察知州,排除D。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通判8.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A. 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

10、争激烈B. 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 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D.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可知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商业公司之间竞争的有效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只保留广州作为开放港口的情景,没有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广州十三行的地位,没有强调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9.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

11、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A. 是基于事实的比较客观的评价B. 反映出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否定C. 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D. 说明了他们与张之洞政治立场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湖北进行洋务建设本意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发展军事企业是为了抵御侵略和镇压人民,故“第一号罪臣”绝非客观评价,排除A;材料中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发展军事工业铸造的武器成为推翻清朝的武器,排除B;清王朝腐败无能,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革命派拿起何种武器造反是偶然现象,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排除C;清朝遗老和张之洞都属于地主阶级立

12、场,排除D。10.辛亥革命后,由知识分子和商业贤达掌控下的中国报刊大量介绍各国变政史、革命史以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实现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抱负。这说明当时的报刊A. 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B. 以宣传革命思想和共和理念为宗旨C. 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 把批评和监督政府作为职贵所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可知此时的报刊关注时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项;此时是辛亥革命以后,宣传革命思想为宗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当时的

13、报刊大量介绍各国变政史和革命史,而不是致力于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更不是在批评和监督政府,故排除CD项。11.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A.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B. 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C. 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D. 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和“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以戏曲容易被民众接受的特点,进行启蒙教化,应对“国势危急”的形势即以求救亡图存。故

14、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的主张是为了“适应革命思潮”,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排除D项。12.中国某领导人在1957年初指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采取的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计划的办法,应及时纠正,并且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使个体经营成为国家、集体经营的补充,使自由生产成为计划生产的补充,使自由市场成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这位领导人认为A. 单一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当时生产力实际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C. 中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 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答案】A【解析】从材料

15、可知,这位领导人认为单纯的统一计划的方式应及时纠正,承认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即他认为单一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当时生产力实际,A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要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该领导人认为个体和市场作为补充存在是合理的,B项与材料无关。该领导人只是认为个体和市场是补充,并不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C错误。D项的“必须”过于绝对,排除。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材料中强调市场作为补充存在的必要性,而不是强调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并不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13.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

16、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A.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B. 造成了军阀割据局面C. 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当时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属于民主政治,A错误;军阀割据是20世纪20-30年代,B错误;清政府的残局并没有遏制住晚清半殖民化趋势,C错误;洋务运动的出现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D正确。14.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

17、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B.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牛了根本变化C.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D.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不同的思想主张是由不同的政治力量派别提出的,是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表现,也是思想多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当时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B项;帝国主义对化文化侵略放松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15.1913年张謇说:“

18、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材料反映出A. 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C. 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门的共识D. 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捍卫图存计”反映了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反映了抢占国际市场,表示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思想潮流,B为正确答案。一战时间是19141918年,与题意不符,不选A。 材料只反映张謇的主张,未反映实业家们的共识,C项与

19、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只反映张謇的主张,未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D与题意不符,不选。16.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A. 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B. 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C. 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D.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答案】C【解析】任何国家处理外交关系的最根本原则就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苏联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的态度变化,则取决于

20、苏联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相互关系,故选C。点睛:在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包括在冷战背景下,虽然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考虑,但是这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或者说这是其中的表现。因此,在考虑国际关系或者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题目时,尤其需要关注国家利益,这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7.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

21、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 时间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统一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旧有的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方式发生改变,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人们必须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

22、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反映出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因此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时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未反映出其有利于国家管理。因此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18.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A.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B.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C. 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D.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23、【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卡尔波普尔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分析,有肯定也有否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工业社会的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非常有见解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故B项正确。C、D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点睛:材料中的“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是工业革命的产物。19.“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中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B.

24、 战时同盟解体C.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D. 国家实力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冷战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同盟解体、世界霸权、实力的变化,不选BCD。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名师点睛】20.雅典民主通常被认为是大众政治。但是学者的研究发现,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这说明A. 雅典民主实质上是间接民主B. 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C. 民主政治是

25、利益妥协的产物D. 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答案】B【解析】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这说明雅典民主制下,精英阶层是参政能力高带来的,而精英阶层就是贵族或者富人阶层,这就是出身,故选B;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故A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由题干信息看,民主领袖的产生是遵循了民主原则的,所以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点睛:准确表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础能力,这一题就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表达不准确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史实,二是不符合逻辑,三是偷换概念。这一题主要是不符合史实这种情况。2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

26、通史中说:“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分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A. 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D.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题干可知考查的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符合了人民渴望和平的心声,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是十月革命的历史事件。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退出战争。22.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

27、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指A. 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B. 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C. 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D.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可以知道这种经济现象就是垄断,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正确答案为D。工业革命后的大机器工业与“独占一业,莫之与竞”不符合,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公司制,排除B。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与材料内容“独占一业,莫之与竞”不符,C错误。【点睛】19世纪晚期,在第

28、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因此,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3.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但是,这种选择不可避免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100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

29、行业,也至少有10%到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A. 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B.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D.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机遇和挑战并存,故A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比例,故B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部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困境也获得了新机遇,故D项正确。24.20世纪推出了4个新的世界性大国或准大国:首先是欧陆的德国和俄国,其次是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对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除

30、了俄国而外,这几个新兴大国可以说都是“暴发式”的,而以美国尤甚。上述现象的出现A. 源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推动国际关系朝民主化方向发展C. 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D. 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爆发式新兴大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对新技术的利用程度及工业化水平的差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关系并没有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而是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排除。C项,新兴大国“暴发式”成长是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并非世界

31、一体化的结果,排除。D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德国和俄国的发展不是十分明显,排除。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本卷共5题,第25题第28题,共52分,29题附加题1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貴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

32、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

33、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資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答案】(1)差异: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改变,英国是随着社会变革自发的改变;中国服饰变迁晚于英国;中国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英国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

34、对传统保留多。原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近代化起步晚于英国;近代工商业起步晚,规模有限,传统经济占主体;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进步思想影响有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民主化程度高;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2)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加深对西方的了解;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主要从是主动变迁还是被动变迁、变迁的时间的早与晚的不同、变迁的范围是在部分地方还是全国范围等。至于原因则要分别进行解释,例如,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是被动的,这是由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而被迫吸

35、收西方文明而被迫变迁等。(2)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要分对政治方面影响、经济方面影响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分开叙述,例如,在思想方面服饰变迁可以有利于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政治方面服饰变迁可以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等。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序号信息康熙皇帝以法国科学院为模型,在皇宫里建立了以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制造钟表的铁匠和匠及制造天文仅器的其他匠人为会员的科学院,为激励会员

36、的上进心,展览了西洋的尤其是巴黎的美术品,作为学习的榜样。但对于西方的断知识康熙帝提出“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组织拜上帝教,并仿效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太平军所到之处,将儒家学馆全部硬毁,大平天国空布将一切孔孟诸子百家的妖书邪说全部焚毁,禁止私藏阅读,对古籍造成了大量破坏团中云,最悉洋货,如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必毁而后快”;义和团还杀害了很多无辜卷入的教徒和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有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

37、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钱玄同,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他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的、野室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子辞典中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请从所给表格中选定三条或三条以上材料信息,确定一个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主题

38、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主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答案】示范一:主题:不同人士从不同立场出发对儒学所持态度不同。太平天国运动中砸毁儒学馆,破坏古籍,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将领的斗争目标为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因此将儒学和古籍看成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奴役的象征,将反对清朝反动统治与之结合。张之洞推崇儒家的经典之学,将儒学为主体的中学作为基础,并提倡加强对西学的学习,主要因为他属于开明的地主阶级,应对民族危机提倡改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及思想文化,以维护清朝统治。伏尔泰孔子与儒学进行推崇,是因为他作为启蒙运动的开明人士,反对欧洲天主教会的专制与黑暗。孔子以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社会而非

39、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以考核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为特征的中国的文官制度给下层人民晋升的机会,成了伏尔泰反对教会的依据。示范二:主题:因政治需要,不同政治派别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不同。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阶级矛盾激化。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为了宣传拜上帝教,动员农民阶级推翻清政府统治,猛烈抨击清政府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破坏。甲午战后,维新变法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为了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纲常名教为主,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维新派“开议院”、“兴民权”的

40、政治改革,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危机严重,民主政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袁世凯又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旧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过于偏激。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不同阶级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取决于儒家思想能否帮助其实现政治主张;对待儒家思想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示范三:主题:在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人物对待西学态度不同。清朝康熙时期,国家走向强盛,政治稳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对西方先进技艺虽然有好奇和部分学习,但为维护封建统

41、治,并未在国家层面全面学习西方文明。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列强加紧侵华,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危险,为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抗击西方列强侵略,因此对西方文明表现出排斥的态。面临民族危亡和统治危机,晚清的部分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但由于坚持传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难以实现挽救民族危亡、国家富强的目的。【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材料以“不同人士从不同立场出发对儒学所持态度不同”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启蒙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及其目的进行分析阐述;根据表格材料以“政治需要志不同政治派别对待儒家思想态度的关系”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思想、洋

42、务思想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及其影响解答即可。根据材料可以“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人物对待西学态度不同”为主题结合所学从康熙帝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以及洋务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阐述。27.材料:金章宗完颜璟,金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史称“明昌之治”章宗自幼对祖父的文韬武略耳濡目染,对儒家文化融会贯通。他登位后,极力效法北魏孝文帝文帝的全盘汉化改革,政治上,即位当年,将宫籍监户原系奴杵者放为良人,解放了女真奴隶;原寺院僧道拉制的契丹奴埤也急放为良。他先后制定了有关猛安谋克的一万列规定,如,镇边以后放免投官格、军前息悦罢世袭格、斗殴杀人遇赦免死罢世袭格、放老入除格

43、、承袭程式格等等。1191年,完颜璟同意尚书省建议,认为女真猛安谋屯田户与当地汉户“递相婚姻,实国家长久安宁之计”。经济上,完颜璟规定猛安谋克只能在冬季率属户攻猎两次,每出不过十日,此华改变了女真猛安谋克图占猎地习武的习惯。针对金代币制极度混乱局面,1162年,开始铸造“承安宝货”,有1两至10两共5导,从此成为法定货币。文化上,他即位次年,就修络曲阜孔子庙学,还下诏全国州县各修孔庙,避孔于名讳。此外,完颜璟还增设经立科、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明昌年间,编成明昌律义,另端榷货、边部、权宜等枚条。1201年,又修成泰和律),这是金朝最称完备的法典。(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金章宗的改革措

44、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金章宗改革措施的作用。【答案】(1)措施:政治上,废除奴隶制度,限制女真特权,允许蕃汉通婚:经济上,保护封建农业,进行币制改革:文化上,尊崇孔子,完善科举,编订法典。(2)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加快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利于封建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开创治世局面,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政治上,解放了女真奴隶制定了有关猛安谋克的一系列规定,经济上规定猛安谋克只能在冬季率属户攻猎两次开始铸造“承安宝货”文化上,就修缮曲阜孔子庙学,增设经立科、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又修成泰和律),这是金朝最称完备的法典。”从政治、经济、文化方

45、面进行概括即可。(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缓和社会矛盾、封建化、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后世影响进行分析解答。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46、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

47、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点睛: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国家统一的根本因素;民族融合、内部凝聚力的逐步加强也是国家统一的基本因素;具体看,秦汉以来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以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些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巩

48、固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而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古代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的重要手段。29.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1925年开始,德因工业经济不断走向高涨。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急切希望恢复与各国的通商关系。1928年,中德两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德国主动开了“协定关”的特叔、中国向德国输出农、矿产品等,而德国输华产品主要有钢铁制品

49、、机器及零件、军火产品、化学药品、科学仪器、车辆等。1934年后,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它解决了因内战和巨大预算赤字导致的无法向国际货款的困境,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也给中国军队的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德国而言,条约签署后,中国向德国提供的原材料 几乎满足了德国的全部需求,使德国几乎不用在国际原材料 市场采购其他任何产品。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28至1933年中国与德国经济合作的历史背景与特点。【答案】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刚刚成立,需要得到国际上的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镇压革命活动及维护统治的需要;中国受到

50、日本侵华的威胁;德国面临一战后崛起与发展的重任。特点:基于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合作;中国进口产品以工业尤其军事工业产品为主要内容;德国从中国进口主要为工业原材料。【解析】【详解】背景:根据“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急切希望恢复与各国的通商关系”、“解决了因内战和巨大预算赤字导致的无法向国际货款的困境”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等内容可知此时中德经济合作的背景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需要国际支持以及发展经济需要,当时中国还面临这日本侵华的威胁,而德国则面临一战后崛起与发展的重任。特点:根据“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也给中国军队的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几乎满足了德国的全部需求,使德国几乎不用在国际原材料 市场采购其他任何产品”等内容可知当时中德合作的特点主要是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中国进口产品以工业尤其军事工业产品为主要内容;德国从中国进口主要为工业原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