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脊轩志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年年岁岁,陪伴着古旧的项脊轩,莫非它也像主人一样,不能忘怀逝去的年华和昔日的悲欢?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呵,浸在一汪似水柔情之中,摇曳着满腹绵绵不尽的思念。中国人的情与西方人轰轰烈烈的炽热不同,是一种细致入微的长情。细致入微的情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无意间,猛敲人的心灵,扣动人的心弦!文化传承与理解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古文家,是“唐宋派”的代表(另有唐顺之、茅坤),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著有震川文集。散文佳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清人王锡爵曾评论归有光的文
2、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项脊轩中的细节描写,言仅一分,后甚深沉,甚是巧妙。(一)前后七子自明初以来,“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虚饰萎弱的文风盛行,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到了弘治、正德年间和后来的嘉靖、隆庆年间相继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和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目的在于挽救“正统文学”的危机,由于他们盲目复古,一
3、味模拟,结果使文学的发展陷入了更严重的危机。这种现象在当时就遭到归有光等唐宋派的反对,后来“公安派”兴起,批判复古运动,才使长期统治文坛的复古现象被纠正。(二)唐宋派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文从字顺的唐宋散文,故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归有光名言六则1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2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3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4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5法之理在天下。
4、6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业时间:20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垣墙(2)渗漉(3)栏楯 (4)偃仰(5)冥然 (6)异爨(7)老妪 (8)先妣(9)婢女 (10)汝姊(11)象笏 (12)枇杷(13)迨 (14)吠(15)扃牖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某所,而母立于兹(通,)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1)(2)(3)(4)(5)(6)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1)(2)(3)(4)5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今义:寺院的住持。(2)往往而是古义:;今义
5、:每每,常常。(3)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古义:;今义:学习读书。(4)妪,先大母婢也古义:;今义:指“前面的”,与“后”相对。(5)凡再变矣古义:;今义:又一次。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前辟四窗(2)内外多置小门墙(3)东犬西吠(4)使不上漏(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6)客逾庖而宴(7)乳二世(8)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文言句式。(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妪,先大母婢也(2)省略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日过午已昏使不上漏读书轩中(3)介词结构后置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鸡栖于厅室西连于中闺(4)被动句得不焚,殆有神护者8文
6、学常识填空。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明代昆山人。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代表作品有:、等。9名句名段填空。(1)借书满架,。(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3)然余居于此,。思维发展与提升1.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答:_2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_3探讨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答:_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素材一项脊轩这间书房,悲喜交集,回响着先妣“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讯,见证着先大
7、母“他日汝当用之”的疼爱与鞭策,萦绕着与妻子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的甜美。小小项脊轩,浓浓亲情长。写作应用:此素材可应用于以下作文话题或观点:人间有爱亲情家和谐人性之光等素材二“一枝一叶总关情。”先妣一句简单的问候“儿寒乎?欲食乎?”;先大母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顷之,持一象笏至”;妻子一个无意的动作“凭几学书”。这些不是浓墨重彩,不需豪言壮语,轰轰烈烈,但足以感天地、泣鬼神。写作应用:此素材可应用于以下作文话题或观点:感动温馨大爱无声细微之处见精神等。素材三有些事一旦在头脑中重现,便化为忧郁的甜美或甜美的忧郁。归有光在不得志、孤独落魄时,忆起过去的点滴生活,在过去的温暖中汲取今日前行的力量。写作应用
8、:此素材可应用于以下作文话题:回忆的力量心灵的港湾逝去的温度(二)素材这样运用满分作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
9、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
10、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至情言语即无声读归有光项脊轩志黄秋耘归有光是明代的著名散文家。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很多,却别具一格。他很少写什么重大题材,也不抒发什么
11、豪情壮志,更不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冷僻的典故,丝毫没有矫揉妆束、雕章琢句之态。一般地说,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用平易、朴实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抒写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物身上的深挚感情,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都是至情言语,沁人心脾。王锡爵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可谓知音。如果说宋代词人中可以分为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等)和婉约派(如秦少游、欧阳修等),那么在散文创作中,归有光似乎也可以归入“婉约”一派的。项脊轩志全文不到八百字。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阁子的清幽、静谧而又有点萧瑟、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婉的心情。接着通过老妪回
12、忆作者的童年往事,追述作者早已辞世的母亲和祖母对他的关切和期望,虽然只有几句话,几个小动作,却情深意切,娓娓动人。作者对于自己的怀旧心情,只用了两句话来描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我们读到这里,也禁不住“心有戚戚焉”,产生了共鸣。因为像这样的童年往事,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以往的岁月,总会给我们留下有时模糊、有时清晰的印象,一经别人提起,就历历如在眼前,让我们重温心弦上的旧梦。这些旧梦,有时是那么美好,有时是那么惆怅,有时又是那么辛酸。项脊轩志最后的一节是作者悼念他的亡妻的,只有一百多字,所记述的也只是一些日常生活
13、的琐事。但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却引起读者“人亡物存”的深沉感喟,正因为说得平淡,更显得凄凉,令人落泪,使人心酸。散文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刻画人物但如果要它们打动读者的心,就总归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这样,他的另外两篇名作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是这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守仁的瘥旅文、袁牧的祭妹文也是这样。假如我们要从事散文创作,这种手法是大可以借鉴的。“至情言语即无声”,要打动读者的感情,主要还是得依靠一些作者衷心的至情言语。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辞藻非不华丽,文词非不丰富,但读起来一点也不动人,只因为它们缺乏激
14、发感情的酵母至情言语。项脊轩志语言建构与运用1答案:(1)yun(2)l(3)shn(4)yn(5)mng(6)cun(7)y(8)b(9)b(10)z(11)h(12)pp(13)di(14)fi(15)jingyu2答案:而,通“尔”,你,你的3答案:(1)每逢/常常/每个(2)动词,回头看/动词,顾及,念及/动词,看望,拜访(3)动词,放置/动词,设置/动词,舍弃,丢弃(4)旧指女子出嫁/“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归还(5)得到,获得/能够(6)稍微,略微/逐渐4答案:(1)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来”/介词,根据,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由于。(2)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15、/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3)助词,调整音节/代词,它/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连词,然而,但是/代词,这样。5答案:(1)一丈见方(2)到处(3)学习写字(4)去世的(5)两次6答案:(1)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2)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外(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面(4)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5)手:名词作状语,亲手(6)宴:名词作动词,吃饭(7)乳:名词作动词,喂,养(8)朝:名词作动词,上朝7答案:(1)语气词“也”表判断。直接表示判断。语气词“也”表判断。(2)(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主语)日过午(室内)已
16、昏(省略主语)使(之)不上漏(省略宾语)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3)“于此”作动词“居”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介词结构“于前”在形容词“异”后作补语。“于庭”作动词“植”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于厅”作动词“栖”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于中闺”作动词“连”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4)“不焚”,即不被焚毁。8答案:震川唐宋派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9答案:(1)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3)多可喜亦多可悲思维发展与提升1答案: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
17、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妪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2答案: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
18、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3答案: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受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如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
19、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