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568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的现场,未来的航向阅读导引习近平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下面所选四篇文章,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缅怀,有对历史兴亡的思考,更有对民族文化

2、及民族未来的关注。让我们从“历史的现场”出发,扬帆远航,迈向未来!篇目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

3、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

4、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参考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是把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求取得的成就是深远的,那就必须有所等待;所建立的功业是巨大的

5、,那就必须有所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如果实现了他所说的,即使是三代盛世又怎能超过呢?得到了像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尚且不被重用而死去,那么天下如没有尧、舜一般的圣君,就最终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

6、(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

7、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因为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

8、境。所以如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天下,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然而作为贾生这类人,也应慎重地考虑发表政见的时机啊!篇目隋论苏辙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

9、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

10、。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参考译文】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

11、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守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

12、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

13、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篇目屈原:无路可走(节选)鲍鹏山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

14、受。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揭示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固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

15、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本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

16、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

17、因为他执著于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着,以致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则正因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种政治热情,以及对政治的信念这一点他与孔子相同,他认定:政者,正也不正的东西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与政治目的一样纯洁无瑕,无懈可击。就从这地方,他开始越来越不像“政治家”,并在现实政治中招致失败,但他无疑是我们理想中的大政治家,如周公、孙中山、华盛顿、林肯。无操持与性情的“诗人”往往成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则往往成了真正的诗人。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诗艺上

18、,都不可能是现实的。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他怎么能在这上面安然地生存,诗意地栖息?这当然又是“诗意地栖息”在现实大地之上的众多当代诗人学者无法理喻的。他们不能望屈原的项背,但他们说他们是因为不屑。他们的生存智慧确实高出屈原。屈原“无路可走”(刘熙载语),自杀了,他们却活着,并且越活越觉得四通八达,越活越有诗意。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有优势:他们能说话,能抢占话筒,总能“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当黄钟被毁弃的时候,瓦釜就开始雷鸣了。屈原与现实中的邪恶势不两立,而他们却能游刃有余,甚至与之搞合作,讲互利。他们策高足,踞路津,在屈原与邪恶战死的地方,他们开始讨论幸福。“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

19、中,涵深哀焉。”(鲁迅)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篇目废墟余秋雨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

20、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

21、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

22、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

23、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

24、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有删改)张骞:世界史开幕第一人西汉时期,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招。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出发,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多年。但张骞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以及西域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后人正是沿

25、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梁启超这样称赞在危难中不失民族气节的博望侯张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习近平: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我们从历史中走来,我们生活在历史的天空下,我们在前人的双肩上打磨今天。习近平指出:“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历史,是人类发展的日历,承接着昨天

26、与今天,延续着今天和明天;历史,诉说着过去、定义着现在、引导着未来。班固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赵鑫珊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毛泽东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习近平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今天安在昨天的脊背上,明天又踏在今天的双肩上,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历史睡了,但时间醒着;宇宙睡了,但人民醒着。让我们高举历史的火炬,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游戏历史”近些年,腾讯出了一款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可谓是风靡全球,给广大的青少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然而游戏中也有

27、随意篡改历史的成分,开发商把荆轲变成女性角色,把李白变为刺客,把墨子变为机器人,把古代文人墨客的诗句胡乱安在这些英雄身上虽然这种做法可以引起青少年对游戏的关注,但是作为游戏必须有娱乐的底线,必须保持对基本历史史实的尊重。游戏中随意篡改历史的现象,其危害不可忽视。首先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在初高中生看来,或许觉得把荆轲改为一个美女更有吸引力,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荆轲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英雄,他为了朋友和燕国,抱着必死的态度,义无反顾地去刺杀秦王,这种伟大的人物竟被改为一个女性角色,这是对一个伟大英雄的戏谑。小学生或者更小的孩子,他们并不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不懂墨家思想,他们或许只是觉得墨子这个

28、机器人很酷,并没有想到他曾是我国的思想家、科学家,这是对中国历史和青少年教育的重大误导。其次会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伤害。中国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深厚的文化传统,它已经渗透到国人的每一个细胞中。李白在国人眼中,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诗人,但在游戏中,却改成了一个只会舞剑的刺客,这是对文化的冲击,也是对已经逝去前辈的不敬,同时也伤害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有关“历史”的名句1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雷蒙阿隆2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泰戈尔3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彼得海尔4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

29、的反映。雨果5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歌德6历史是用激情和痛苦创造的。高尔基7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雅斯贝尔斯8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9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克罗齐10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毛泽东11历史还不是一门科学,仅仅靠伪造和删节才会被弄得像门科学似的。罗素12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洛夫13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乔治屈维廉1阅读贾谊论,回答问题。(1)文章开头提出了怎样的论点?_(2)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

30、汉文帝的深厚情谊,有何作用?_答案(1)在贾谊论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2)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2阅读隋论,回答问题。(1)首段得出了怎样的道理?_(2)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_答案(1)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31、2)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3阅读屈原:无路可走(节选),回答问题。(1)选文第2段列举九歌和九章的例子,有何用意?_(2)屈原性情上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会“无路可走”?_答案(1)说明屈原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而又文采斐然,这种理想的生活与原生活无法融合,表现出屈原处境的艰难和无奈。(2)屈原有真性情、“偏激”的特点。他因太纯洁而心性褊狭,太多情而不稳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著于理想而浮躁(或不容尘俗,缺乏圆通,热心理想)。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他生活在一个冷酷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肯与现实妥协,因而无路可走。4阅读

32、废墟,回答问题。(1)怎样理解文章开篇说“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_(2)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废墟?_答案(1)“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散文开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对废墟的矛盾心理。诅咒是因为它“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一堆废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败、辉煌灿烂一股脑地打成包,尘封在逝去的岁月中,感怀伤时,悲今悼古。作者寄情废墟,因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是资本,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人生不能没有废墟;文化不能没有废墟;历史更不能没有废墟。(2)留存会聚着祖辈当时

33、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的废墟。修缮并让废墟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可以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5阅读这四篇文章,分析其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_答案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隋论先摆出自己的论点,通过对人、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过于在乎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屈原:无路可走表明作者对屈原的历史评价,作者比较认可刘安、司马迁的看法,而不太赞同班固对屈原的评价。废墟这篇文章包孕了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深沉思索。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