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单元跟踪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金庸武侠小说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这位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这种说法_,却经不起推敲。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_。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
2、想立场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因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而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_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_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而更值得反思的,或许还在于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味追求。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在文学现代性的憧憬中排斥古典文学,于是具有章回体小说结构、传统趣味、驳杂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被长期摒弃在经典作品之外。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
3、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冠冕堂皇缘木求鱼一厢情愿盖棺论定B冠冕堂皇南辕北辙自作多情盖棺事已C义正词严缘木求鱼自作多情盖棺论定D义正词严南辕北辙一厢情愿盖棺事已A解析第一处,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义正词严:道理正当,措辞严肃。根据后文“却经不起推敲”可知,应填“冠冕堂皇”。第二处,缘木求鱼:比喻方向、办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强调不能用“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应填“缘木求鱼”。第三处,一厢情愿:处理彼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自作多
4、情:一厢情愿地做出种种表示,想以此博得对方欢心。根据语境可知,应填“一厢情愿”。第四处,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盖棺事已:人死了,事情才算完结,泛指终身坚持或追求某种事业。根据语境可知,应填“盖棺论定”。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令人更是莫名惊诧。B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一种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莫名惊诧。C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
5、人莫名惊诧。D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一种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D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其一,语序不当,“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应改为“一种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其二,搭配不当,“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与“莫名惊诧”不搭配,可在“莫名惊诧”前加上“令人”。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B即使这作品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C即便是创作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D即便拿传统农耕文明的趣味来表现C解析根据前文可知,括号内的句子的叙述对象是“作家”,排除A、B两项。比
6、较C、D两项,“作品”与后文“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衔接更紧密,排除D项。故选择C项。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问君子因何事荒郊来定?再问他住罗郡哪里家门?你问他家何氏_上姓?可在庠可在监可有科名?你问他椿萱茂_欢庆?啊,儿的娘啊!再问他贵_弟兄几人?你问他妙龄儿生辰要紧。再问他、再问他_内可订婚姻?(京剧春秋配唱词)A尊名令堂金兰兰若B下名令正翁婿西席C尊名高堂昆玉闺阃D下名令坦高足东床C解析作答本题,应仔细阅读唱词,根据横线处上下文,判断应填入横线处的词语。第一处是问人家的姓名,应使用敬辞,且横线后已经给出“上姓”,故应填“尊名”。第二处,横线前“椿萱”代指父母
7、,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表父母的敬称“高堂”。而“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敬称,“令正”是对对方妻子的敬称,“令坦”是对对方女婿的敬称,均不合适。第三处,横线后为“弟兄几人”,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表示兄弟的“昆玉”。而“金兰”指结拜的兄弟姐妹,“翁婿”指岳父和女婿,“高足”是对别人学生的敬称,均不合适。第四处,横线后为“可订婚姻”,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表示妇女居住之地的“闺阃”。而“兰若”指佛教寺庙,“西席”指老师,“东床”指女婿,均不合适。5下列诗句中,与如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B独上层城倚危槛,柳营春尽马嘶闲。C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D相逢意气
8、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D解析作答本题,需要观察漫画的构图要素,把握其体现的意境。画面的左下角是两匹系在柳树旁的马,右上角是正在高楼里举杯畅饮的两人,由此可知,与漫画情境最吻合的是D项。二、阅读理解(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5分)往事沈从文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我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
9、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抹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妈拣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啊!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
10、人坐在一只箩筐里为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怎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丫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的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作声。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的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的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11、。“四满,到了?”大哥很着急地这么问。“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得头痛了。他一路笑大哥不济。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在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的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
12、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我偷偷地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地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从大油坛里
13、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地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不然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的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唯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有删改)【注】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抹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
14、方色彩,以儿童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细节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细节可以看出乡下人际关系友善和谐。C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的原因。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和开头“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体现了“我”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烦。D解析“对城市生活的厌烦”错,小说只是体现了“我”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并没有写“我”对城市生活的态度。7小说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作答本题
15、,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文中第一次提到辫子时,说“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辫子没有了,与后文“我”拽四叔的辫子形成对照,情节上前后呼应,情感上写出了对往昔的怀念。文中第二次提到辫子时,写出了“我”的顽皮和四叔的好脾气,突出人物性格,为下文彰显人情美作铺垫。答案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表达“我”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美好的人情关系作铺垫。8小说中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6分)答:_解析作答本题,可从小说的情节设置、形象塑造、主题表达、风
16、格呈现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根据题干“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可知,小说采取了淡化个体、塑造群像的写法,从情节上看,这一写法能更好地突出“往事”这一写作主体;从形象上看,这一写法集中表现了乡村人共有的人性之美;从主题上看,这一写法凸显了往事的美好,使小说弥漫着和谐温馨的气氛;从风格呈现上看,这一写法使小说散文化,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答案淡化个体,突出群众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的人性之善。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凸显主题。叙写了众人之善,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911题。(15分)鸭的喜剧鲁迅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
18、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哦”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
19、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
20、果了。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
21、,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唔,虾蟆?”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唉,唉!”他说。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
22、,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一九二二年十月(有删改)【注】爱罗先珂(1890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世界语者。科斗子:小蝌蚪。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B小说描写爱罗先珂的神态,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棱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
23、社会理想。D小说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A解析不是“不认同”,“我”知道爱罗先珂说的应该是真实的,但因为“我”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感觉不到了。10爱罗先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作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文中对爱罗先珂的描写。比如他十分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叫的声音,说明他喜爱大自然的声音;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想培养“池沼的音乐家”,说明他童心未泯;劝仲密夫人养各种动物,与仲密一家和谐相处,说明他善良温和;等等。答案童心未泯。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
24、喜好天籁。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听觉来感知天籁,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叫的神奇。温和善良。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11小说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作答本题,要注重分析“喜剧”和“悲剧”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所谓“喜剧”,与鸭有关,即爱罗先珂买了四只小鸭子,后来它们长大了,十分自由欢快。所谓“悲剧”,就是爱罗先珂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即小鸡难得长寿,小鸭子把蝌蚪都吃了,未听到小鸭子“鸭鸭”的叫声爱罗先珂便回国了,他想排遣寂寞却最终没有实现。答案鸭的喜剧:四只小鸭终于长成,自由欢快。爱罗先珂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如意:劝告仲密夫人使其
25、养了小鸡,小鸡难得长寿;养蝌蚪指望听蛙鸣,蝌蚪又被鸭子吃了;养了鸭子,鸭子长成之前他却回国去了,未能听到“鸭鸭”的欢叫声。他想排遣寂寞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爱罗先珂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三、语言运用(15分)12请从下列材料中提炼出一个5字短语,使之与所给的其他短语一起,组成对联的下联。(4分)材料: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前后历时14年,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5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今后,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
26、将从3小时缩短至45分钟,珠三角西部都将被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短语:三千里振国威波涛正涌跨海长虹上联:四十年改革犹酣,仰观日月星,望天巨眼施神力下联:_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所给短语和上联,分析出下联所需的5字短语的结构形式。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可知,“四十年”对“三千里”,“改革犹酣”对“波涛正涌”,“望天巨眼”对“跨海长虹”,“施神力”对“振国威”,因此,下联所缺的5字短语应与“仰观日月星”对应,结构上为“2字动词3字名词短语”。然后,通读材料,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符合以上要求的5字短语,如“横贯港珠澳”。最后,将短语组合成下联即可。答案(示例)三千里波涛正涌,横贯港珠澳,跨海长虹振国威
27、13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请假条,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请假条王老师:昨晚我受凉感冒,贵体欠安。作为您的高徒,我本不应该耽误学业,但病情严重,急需到医院诊治。故向您请假,务必批准,不得延误。学生:小明年月日答:_解析“贵体”是对他人身体的尊称,不能用于自己;“欠安”是称人生病的婉辞,不适用于请假条;“贵体欠安”可改为“身体不适”。“高徒”是对他人学生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学生”。请假时间要明确,“请假”可改为“请假一天(或天)”。“务必”语气强硬,可改为“请”。“不得延误”不得体,可删掉。答案“贵体欠安”改为“身体不适”;“高徒”改为“学生”;请假时间要明确,
28、“请假”可改为“请假一天(或天)”;“务必”改为“请”;删去“不得延误”。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6分)2019年2月17日下午,故宫发布名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元宵节灯会活动信息后,引发持续关注和抢票热潮,元宵节当晚的灯会活动预约票几乎是“秒光”。在18日0点时,再尝试登陆故宫门票预售系统时,甚至已经无法打开网站。一场传统灯会竟然能点燃如此巨大的参与热情,元宵佳节在如今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在传统节日中回归传统习俗、品味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今天许多人过节时的首选。不只是元宵节,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假期,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在国家图书
29、馆,小读者们可以参与写福字、画门神、换脸谱、做花灯、剪纸等体验活动;在内蒙古博物院,孩子们围坐在蒙古包里,亲身体验蒙古族小年祭火仪式,品尝麻糖、果条和奶茶等传统食品;在南京的一些老茶馆,不少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南京白局”“苏州评弹”“扬剧折子戏”等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放射出新的光芒。针对以上材料,分析传统文化成为新时尚的原因。要求:观点鲜明,表达连贯,言之成理,不超过100字。答:_解析作答本题,应围绕题干关键点“传统文化成为新时尚的原因”,从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第二段“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
30、,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目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放射出新的光芒”可知,传统文化得到现代人的热捧,创新技术和创新形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结合第一段中“元宵节当晚的灯会活动预定票几乎是秒光”“元宵佳节在如今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可知,传统文化能成为新时尚,根本原因是其背后的价值理念、情感要素。 答案(示例)一方面是因为在创新技术、创新形式的助推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体验更加契合了。另一方面,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情感要素,才是吸引现代人的根本原因。四、作文(60分)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
31、作文。(60分)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枯树和篱笆,本无美可言,却凭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成就了一道道风景。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涉及两类事物,一类是紫藤萝和牵牛花,另一类是枯树和篱笆,它们各自借助对方而成就了一道道风景。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同时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由此可以展开联想,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最佳搭档,比如配合默契、互补的相声演员,
32、比如各类流行音乐组合,比如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等。当然,也可以展开反向联想,因为没有合作互助意识,不善于借助外物而影响发展的人和事也是比较多的。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助人亦助己;合作共赢;借助外物成就自我;取长补短。佳作展台才女之泉,泉之才女新雨过后的漱玉泉。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有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款款走来。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轻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年月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也曾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
33、轻的水波荡漾,才能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醇,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李清照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漱玉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是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盼归女子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因这水这泉陶醉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清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这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把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流水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条,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