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寡人之于国也平“语”近人习大大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讲话)经典释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就是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
2、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荀子的这个比喻中其实包含着民本思想,就是老百姓是重要的,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根基,荀子的这个比喻,用水和舟来比喻老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非常地形象。朝代更替的历史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水是怎样载舟的,水又是怎样覆舟的。比如说隋朝,隋炀帝做了很多事情,对于隋朝治下的老百姓来说,那么高频率的战争和劳役,就意味着沉重的苦难。老百姓没有办法,愤怒的老百姓像一滴一滴的水,汇成了一个愤怒的巨浪,这种愤怒的巨浪,最终推翻了隋朝的政权。国学经典大学经典名句解读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注释】选自大学第十章。不恕:不
3、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君的修身,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和效仿。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
4、令法制。所以对君子而言,首先自己要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诗海拾贝孟子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赏析】诗人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过程中,遭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元老重臣的反对,被人说成“背儒崇法”,被人视为“迂阔”,其情形与当年孟子相似。这首诗写出了古人和自己的理想抱负彼此相同,且遭遇相似,有共同的孤独感。最后一句“故有斯人慰寂寥”,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才能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心中最深沉的音符。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
5、】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
6、的遗产【作品】 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言论的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评价】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二、人物颂歌亚圣孟子穿越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思想的光芒。你游说执政者,却不忘一个“仁”字;你宣扬治国策略,却不忘一个“民”字。辗转诸国,四处游说,只有“仁”被你看得最重;唇枪舌剑,才思敏捷,要把“民”放在心中。在你的词典里,第一页是“仁政”;在你的路途中,永不踏上的是霸道。 在你的路上,你走得艰难,因为你背上有仁政,心中有人民。大哉
7、!奔忙于天下,为的就是天下。一串串脚印留下的,是你的智慧;一阵阵风吹不走的,是你的精神。仁者无敌!你用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行为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你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你用铮铮铁骨的誓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宣告了什么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你,孟轲,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三、背景探寻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
8、篇上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贤者数人中就有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的孟子。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不断地同他探讨有关治国的道理。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被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四、相关知识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此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的必读之书。2古代学校【
9、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ng】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
10、国子生。【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
11、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就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一、认读字音 (1)数罟(c)(g)(2)洿池(w)(3)狗彘(zh)(4)庠序(xin) (5)孝悌(t) (6)饿莩(pio)二、积累名句(一)课内名句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王无罪岁,斯天下
12、之民至焉。(二)相关名句孟子名句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2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一、诵读第1至4段,回答以下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_(2)邻国之民不加少_(3)王好战,请以战喻_(4)填然鼓之_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里的名词就是用作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2名词后面带了补语,活用作动词。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这
13、个名词活用作动词。4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不是并列关系,也非偏正关系,其中一个用作动词。5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5)弃甲曳兵而走_(6)或百步而后止_(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明确(1)河:古今异义词,专指黄河;凶:古今异义词,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加:古今异义词,更。(3)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以:用;战:这里是“打仗”的意思。(4)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5)走:古今异义词,逃跑。(6)或:古今异义词,有的人。(7)无:通“毋”,不要。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2)以五十步笑百步,
14、则何如?译文:(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译文:(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文:(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明确(1)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固定句式,“何也”是“为什么呢”的意思,表疑问)(2)凭自己跑了五十步来取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您觉得)怎么样呢?(固定句式,“何如”是“怎么样”的意思,表疑问)(3)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状语后置句)(4)有的(士兵)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住脚。(5)(那些人)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判断句)3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15、一项是()A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B凶,凶事,指连年战争。C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D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明确选B。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自己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B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之作为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却不直接阐明意见,而是“请以战喻”。这样说比
16、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含蓄,使对方容易接受。C孟子用“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笑百步”等情况对比,让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的想法。D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明确选A。A项,“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错,本部分只是引出下文的“仁政”思想。二、诵读第5至7段,回答以下问题。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谷不可胜食也_(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动词用作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
17、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如:“屈原疾王听(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之不聪也。”(屈原列传)(3)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4)谨庠序之教_(5)课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链接:以其无礼于晋_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_(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7)课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链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早发白帝城_野芳发而幽香_(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_明确(1)谷:古今异义词,粮食的统称。(2)养生:古今异义词,养,供养;生,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3)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衣(y):穿。(4)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18、”。(5)课内: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于:介词,在。链接:介词,对;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6)然而:古今异义词,这样却;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7)课内:食:动词,吃;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链接:动词,启发;动词,出发;动词,开放。(8)无:通“毋”,不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斯:则,那么。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译文:(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译文:(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
19、: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当代词作宾语时,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称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常用“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译文:(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明确(1)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2)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状语后置句)(3)认真地办好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状语后置句)(4)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
20、上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行走了。(状语后置句)(5)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情况,不曾有过。(宾语前置句)(6)(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判断句)(7)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固定句式,“何异于”)7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指谷类。B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C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D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明确选B。商代叫序,周
21、代叫庠。8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5段中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有余。B第6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百姓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第5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施行仁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明确选D。D项,“
22、和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错,“非我也,兵也”中的“兵”是兵器。注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n)。魏国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于对于。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样。政政治,政事。无如没有像。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民百姓。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
23、口增多为好事。注好(ho)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打和兼并。以战喻用打仗来做比喻。以,用,拿。喻,做比喻。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模拟鼓声。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既接开始交战。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以用,凭,拿。则连词,那么。何如怎么样。注直只是、不过。注如如果。则连词,就。无通“毋”,不要。于比。注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农时农业生产的季节。谷粮食的统称。数(c)罟()密网。数,密。罟,网。洿(w)深。斤锛子。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养生供(n)养活着的人。丧死为
24、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始开端。注树种植。衣动词,穿。豚(tn)小猪。彘(zh)猪。畜(x)畜养。失错过。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t)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戴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百姓。然而这样(如此),却。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注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饿莩(pio)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兵兵器。罪动词,归咎、归罪。斯则、那么。
25、至到,这里指归顺。辨识状语后置句本课出现了一些很典型的状语后置句,这种句式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状语后置句的相关知识,具备辨识这种特殊句式的能力。一、明确相关知识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二、掌握常见类型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以其无礼于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此句中的“于晋”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无礼”的前面作状语。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鸿门宴)应该是“
26、以事具告”,“以事”为介宾短语,作“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相与枕藉乎舟中。(苏轼赤壁赋)“枕藉乎舟中”中的“乎”就相当于介词“于”,“乎舟中”应该移到“枕藉”的前面作状语。三、学习翻译方法1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后置的状语就好安排了。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一句,谓语动词是“枕藉”。2找准句子中的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多为介宾短语,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一句,介宾短语是“乎舟中”。有些省略介词的情况要注意补充介词,如“将军战河北”(史记鸿门宴)一句,“
27、河北”前省略介词“于”。3合理安排后置的状语(介词短语)。翻译时,把后置的状语(介词短语)提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前。【考题印证】(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
28、:“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题目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备屯于樊城。译文:(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译文:解析(1)“于樊城”作“屯”的状语;(2)状语后置句,
29、“于草庐之中”作“顾”的状语,“以当世之事”作“谘”的状语。答案(1)刘备在樊城驻扎。(2)三次到我的草屋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魏略上说:刘备在樊城驻扎。当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攻击的地方,但刘表性格和缓,不懂军事。于是诸葛亮北上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集会议事完毕,众宾客都离开了,而诸葛亮单独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生性喜好制作饰物,当时碰巧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诸葛亮便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于是扔下
30、毦回答说:“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认为自己与曹操相比怎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此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的人少,而是登记在籍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征役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人口多了就可以征兵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
31、诸葛亮有英才大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如此。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屋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去谒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虽然听说的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比喻论证【课内挖掘】寡人之于国也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技巧指导】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
32、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一、比喻描绘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如论证“平凡却自豪”的观点: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 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二、比喻说理1学会用相似的事例论证正在论证的事例。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司马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2学会在喻体中表情达意。如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即使自
33、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三、比喻评价1学会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价人物。示例: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了一朵曼陀罗花灿然开放。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刻,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2学会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评价人物。示例: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炫目的字眼,
34、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场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示例:昭君(联想)曼陀罗花(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示例:嵇康之死带给世界震动鞭打着腐朽的王朝华贵美丽的豹尾(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示例: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4)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紧扣主题。(5)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
35、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6)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7)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针对训练】1以“真情”为主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答:参考示例: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
36、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2任选一个历史(文学)人物,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片段。答:参考示例:是萧萧凉风中那株孤立的青竹吗?是清崖上那壶清冽的美酒吗?还是惨淡夕阳下那片流浪在天边的白云?嵇康呀,为何你活得潇洒淡泊却给后人一壶沉重的浊酒,一杯不羁的孤傲?【课内挖掘】本文的内涵既在于孟子的巧妙说理,让梁惠王接受“仁政”主张,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对百姓教育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是多好的想法。尊敬父母,敬爱兄长,使
37、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在物质上富足,在精神上安乐,民无怨愤,安居乐业。至此,社会和谐而长治久安。适用话题教育、治国、人文关怀、社会和谐【运用范例】苍生之生,在我心兮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人文关怀战国时期,一段流离的苦难岁月。皇族、士人、武夫、书生,无不为一己生存,用尽心机,费尽口舌。茫茫中原,处处是无助的流民,他们随战事四处奔波,饥饿、寒冷、疾病、惶恐终日相伴,苦不堪言。他们没有可以炫耀的学识,没有一搏沙场的武艺,他们只有原始的农耕技术,只会在贫瘠的土地上谋求贫困的生活,可就这些,也极其难得。但是,一些自恃修养极深、学问
38、极高的文人雅士,却视百姓疾苦而不见,为摆脱一己之贫困,游说诸侯,获取高位,静享富贵。孟子,这个出生于山东的汉子流下了泪水。匆忙远去的流民让他心痛,彷徨无助的流民让他伤怀。孟子时时关注民生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农民的生存状况。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梁惠王知晓百姓疾苦,于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能解一时之困,何况移民艰难,只会对百姓造成更多更大的伤害。梁惠王无助了! 孟子关怀苍生,就在于他能从百姓的生存实际出发,将对百姓的关怀转变成向诸侯进献良策的理论根据,阐述维护百姓生存的基本要求。“不违农时”这是对统治者的棒喝,不要在
39、农忙时节征调百姓,保证他们劳动的时间,否则,没有粮食生产,一切政治理想都是虚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是对百姓的忠告。谷、鱼鳖、林木,是百姓生存的最低物质需求,只有保证了最低的物质需求,才能确保百姓有生存的可能,才有可能使国家强大。孟子说,给民“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这里,孟子鲜明地主张分田土,主张将土地分给农民,允许他们有少量的房屋和土地。其实,“五亩之宅”相当于现在的一亩二分多,八口之家的“百亩”,人均也只有两亩多。如果连如少许的土地也没有,那百姓的生活如何维持?这是孟子与周朝奴隶制的果断决裂,是有时代进步性的。孟子关怀天下苍生,关心他们最细微的物质生存之艰难,是真正在用
40、心爱百姓。有观点说,孟子关心的天下黎民,不是真正的民,而是有土地资源的地主阶级的民,孟子关心民,是为统治者的仁政服务的。但是,分析孟子提出的这些微薄的要求,那是一个地主生存的现实吗?如果孟子走在田间关怀慰问百姓叫关怀苍生,孟子在国君前适时以百姓生存为理阐述治国方略,就不是为百姓分忧了?显然,这是单一、片面地理解孟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学校教育应该为民办。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雪中送炭,扶危济困,是一时之人文关怀。那么,为百姓谋求土地,谋求正常生产秩序,谋求百姓的“庠序”,是孟子为百姓谋求的可持续的人
41、文关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
42、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到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43、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
44、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都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佳作赏析】作为儒家的经典,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给人以多方
45、面的启迪。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美文,作者从五个方面赞颂了孟子的思想、学识、人格和文采,表达了对孟子的礼赞之情。文章气势酣畅,语句精美,引用广博,见地深刻。【写作借鉴】1.学拟题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拟题,形象生动地概括出孟子其人的丰富文化内涵。2.学总领开头段总领全文。“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从四个方面概括出孟子这座“文化宝藏”的内涵,总领全文。3.学引用第3段至第6段都大量引用孟子的经典名句,好处有三:第一,引用名句增添文采,使整篇文章文采飞扬;第二,丰富文章内容,所引名句多是千百年来孟子的浓缩和精华,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第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4学整句全文大
46、量使用整句,如第4段的“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句式整齐,声韵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使文章流光溢彩,活力四射,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5.学结构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了排比式结构,五个“这是一个的孟子”分别作为五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放在段首,内容明晰,层次井然,结构优美。6.学总结第7段的四个“作为的孟子”照应了开头提到的四个方面,总结有力,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通道”好声音彰显“中国式民主”的生机与活力随着两会这场“春天的约会”越来越近,不少人早已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会堂的中央大厅和北大厅。备受人们关注的“代表通道”“委员通道
47、”“部长通道”将会在这里再次开启。如果说,两会是观察中国的一扇窗户,“三个通道”则是读懂两会的一把钥匙。有多次参加过两会报道的“老记者”直言,在“通道”采访中,体验越来越好。从最初的采访全靠“堵”、拍照全靠“拉”,到越来越多的部长主动走向媒体、回应民众关切的问题;从专门设置媒体采访区、部长发言台,让“部长通道”成为小型新闻发布会,到去年首次开设“委员通道”和“代表通道”,为大家呈现一幅“国情地图”,细微的变化、点滴的改变,不仅传递着两会开放民主的良好会风,也展示出一个更加自信从容的行进中的中国。“用开放回应期待,以民主凝聚共识”,这不仅体现在“通道”形式的创新上,更体现在内容的“实打实”里。教
48、育部部长陈宝生回应如何解决困扰大中城市父母的“三点半难题”,海南省三亚市市长阿东回应社会关注时,直言三亚绝不当房地产的“加工厂”,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卢春房深入回答如何“让更多人坐上更舒适的高铁”聚光灯下、麦克风前,代表委员、部长主任们,非但不回避敏感话题、热点议题,甚至主动出击、犀利敢言。既有锐度,也有温度,既有金句,也有干货,分量十足的回答让“通道”不断传来“好声音”,赢得媒体、网民的点赞。有人说,离麦克风越近,也就离民心越近。用这话来解读“三个通道”,可谓名副其实。既有沟通的意义,也有发布的作用,借助这些平台,不仅能拉近代表委员、部长主任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还能让人们第一时间、直观有效地了
49、解他们所思所想。这在提升公信力、增加透明度的同时,也能加深人们对热点问题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正如网友所评价的,透明与监督同行,开放与参与并肩,凸显了“中国式民主”的生机和活力,更是“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以更大的视野来看,越来越开放、透明、有序的“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背后是两会新闻发布制度的日益进步。放在以往,如何采访到代表委员、部长主任,对于很多媒体而言,着实需要“花一番力气”;但如今,与他们近距离交流,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仅去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就举行了十四场记者会,全国政协也安排了三场记者会。在代表团开放日、政协小组讨论上
50、,不少代表委员争相发言,更是为媒体提供了丰盛的两会“新闻大餐”。这些,无不得益于新闻发布制度的创新和完善。而这也恰恰是开放自信、务实民主的应有之义。越开放,越自信;越自信,越从容。两会大幕,即将开启。期待尽职履责的代表委员发出更多“好声音”,期待身处治理一线的部长主任回应更多人们关切的问题,以更开诚布公、更务实从容、更“接地气”的姿态,向大众、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开放民主的两会,更加自信笃定的中国。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31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选D。A项,“
51、颁”通“斑”。B项,“涂”通“途”。C项,“无”通“毋”。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数罟不入洿池数:密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敬父母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解析:选B。B项,悌:敬爱兄长。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解析:选C。介词,对于;介词,到;介词,按照;介词,凭借。4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 D谨庠序之教解析:选D。A、B、C三项中加点词都是名
52、词活用作动词,D项中加点词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A。A项,“用心”,古今义相同。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6名句默写。(5分)(1)寡人之于国也中“王道之始”的三个措施是: _;_;_。(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劝说国君除了发展农牧业生产,保障百姓衣食无忧,还应该教化民众
53、:_,_。答案:(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做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5分)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答:解析:本题属于句子主体变化类的重组题,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原句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答案:(示例)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
54、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8下面是某中学青年教师说课活动的构思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特别是要注意相关信息的整合,不超过90个字。(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重点考查流程图。分析时注意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箭头的指向。如:设计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方面;设计教学过程与反复修改部分是并列关系;等等。语言表达时要简洁流畅。答案:教师先确定课题,然后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课稿,之后正式说课。
55、二、阅读提升(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
56、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57、”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梃:木棒。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58、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解析:选D。先将语段放入文中整体理解意思,再根据助词“焉”“乎”来断句。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义:道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早在礼记曲礼上就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B晋国:春秋时韩、魏、赵三家分晋,魏国实出自晋国,所以梁惠王自称
59、其国为“晋国”。C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D郊关: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解析:选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
60、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解析:选C。“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原文是说秦、楚君王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行为。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5分)译文:(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5分)译文: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有“遗”“后”;第(2)句中的关键词有“率”“食”“恶”。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
61、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
62、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
63、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
64、的军队了。它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它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它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那样的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样以后才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像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作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为独夫。只听说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