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468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滕州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单元检测历史试题 命题人:戴媛媛 2022.10.06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史记周本纪载:周“穆王将征犬戎”,但大臣祭公谋父反对,向他讲了“先王耀德不耀兵”的道理,但穆王不听劝谏,遂征之。周厉王贪财好利,霸占山林川泽,实行掠夺性的“专利”政策。大臣芮良夫劝谏厉王放弃专利,但厉王不听。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贵族谏政无法制约王权暴政 B周王对政务拥有最后决断权C原始民主制防止了决策失误 D资源垄断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汉书艺文志记载,子产在郑国为相时进行改革, “铸刑书”使得

2、郑国小有中兴之势。孔子对子产持赞赏态度,且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采用刑罚来治理鲁国。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借助法家生存 B.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C.改革成为百家共识 D.法家备受统治者重视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曲沃代翼”的过程中,梳理了曲沃一脉与晋国翼城一脉的国君对比(如图1),由图1信息可知当时A礼崩乐坏局面拉开序幕 B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C分封宗法体制趋于崩溃 D周王共主地位发生动摇4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

3、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5.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既掌管天下文书、颁布皇帝诏令,又掌管朝廷内外监察;汉武帝时,其机要秘书工作分割给尚书署办理;东汉时改名为大司空,掌管水利、工部。御史大夫职能的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权原则的落实C监察体制的破坏 D文书制度的成熟6魏晋时期,中正官负责品评人物,吏部以此作为授官的依据,中正官掌握在门阀手中。唐代,各级学馆荐举生徒,州县逐级选拔贡士。该变化反映了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社会思想观念发生变化C国家对社会控制力加强 D人才选拔标准日趋严苛7图2是魏书中记载的有关北魏孝文帝的两则言论。据此推知,上述言论旨在A发挥中原的漕运优越 B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C

4、减轻迁都洛阳的压力 D为统一南方创造条件8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亲自参与并制定了开皇律,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朝廷,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这反映出隋朝A开皇律令推动了开皇之治 B法律制定满足了百姓利益C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D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9“二十七最”是唐代根据官员职务分类而确定的考课具体标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等等。下表所示为唐代的官员考核结果。据此可知,唐代等级考核结果等级考核结果等级考核结果上上上一最四善中中上无最二善下下上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上中一最三善中中无最一善下中背公向

5、私,职务废國上下一最二善中下职事精理,善最不闻下下居官陷诈,贪浊有状A九品中正制未完全废止 B廉政建设不断加强C官员考核强调德能并重 D选官制度趋于僵化10唐肃宗以来,翰林学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律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一制度设计A避免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B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C形成了中央双轨辅政制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1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6、 B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12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13明朝仁宣时期,阁臣地位骤显,并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在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加之阁臣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这A削弱了内阁的行政大权 B约束了君上大权

7、的实施C确保了明朝的政治清明 D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失误14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1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史料记载出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君之养民,五教五用马。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顾钧集第5卷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C伦理纲常为立法

8、基本原则 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1619121915年,北京政府参议院在处理与中央行政总机关国务院的关系时,往往居于主动地位,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弹劾案;而国务院因没有法定的解散国会权力,在政争面前,一般以退缩为主。这说明,民国初年A中央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 B责任内阁制形同虚设C中央出现单向权力制约关系 D政党政治逐渐走向失败17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效C关注提升民众民主意识

9、D收缩了统一战线工作18下图所示是新中国发行的主题邮票。该邮票表明土地改革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1953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当选的少数民族代表李大娘笑了,“旧社会妇女没有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法制化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贯彻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落实 D人民代表大会制得以确立20下表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部分)这表明时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10、,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执政能力B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相得益彰C调节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21“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

11、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罗马共和政体 B斯巴达寡头政治C罗马元首制 D雅典民主政治22公元前445年,罗马制定坎努利斯法案,允许平民可以与贵族通婚,破除了婚姻方面的阶级界限。次年,罗马又设立了一种军事保民官的职位,规定军事保民官享有执政官的权力,并可由平民担任。这些做法意在A实现公平正义 B维护平民利益 C完善法律制度 D稳定社会秩序23查士丁尼学说汇纂第一部开篇说:“万民皆受法律和习惯的统治。”这为后世社会治理提供的重要理念是A社会习惯具有法律效力 B社会管理应该依据法律C统治者不受法律的约束 D法律建设必须遵循传统24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

12、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25大宪章第13条规定:伦敦城,无论水上或陆上,俱应享有其旧有之自由与自由习惯。其他城市、州、市镇、港口,余等亦承认或赐予彼等以保有自由与自由习惯之权。大宪章的这一规定A顺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 B兼顾了国王和教会的利益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确认了议会具有征税权力261846年以后,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丈夫坚决反对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对外政策,逼迫帕默斯顿辞职。她在位后期,转向保守党并同首相本杰

13、明迪斯雷利结为至交,积极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这表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A内阁地位得到巩固 B国王仍有较大影响C政体发生明显变化 D国王权力得到加强27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大革命A摧毁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B建立起人人平等的政治秩序C完成了国家政治体制的转变 D建立了真正意义的理性王国281824年,英国立法允许工会合法存在。1860年代和1880年代,德国、法国也制定工会合法存在的法律。这表明当时欧洲国家A社会主义

14、运动日渐深入 B工人阶级国际团结逐步加强C政府借立法调和劳资矛盾 D议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强29.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任命独立检察官纠察官员腐败,以此排除政治干扰和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但这一制度被称作“第四权”而遭到诟病,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这一制度说明美国A惩治腐败情况不甚理想 B国会权力迎来新的增强C司法独立原则遭受挑战 D分权制衡传统动态发展30. 在英国1983年大选中,工党的得票率为276%,仅比自由党多了两个百分点,但工党所得席位却是209个,是自由党的9倍。事实上,后来历次选举都出现了类似情况:2010年英国大选,工党和自由党的得票率分别是29%和23%,而所

15、得议席分别是258个和57个。上述史实表明英国A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两党政治加剧政治腐败C文官制度确立的可行性 D渐进式改革道路仍漫长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两小题,其中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

16、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材料二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1)材料一中荀悦“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

17、明。(6分)(2)结合材料一、二中学者对郡县制的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32.(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帝(宋太祖)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端矣。”摘编自宋史周进监管广东院试的时候,连试卷都还没有全部收齐,就把魏好古定为了秀才第20名。范进监管山东院试时,有人冒认为周进的学生,虽然其成绩很差,但范进也因周进是自己的恩师,而寻私放过了。摘自儒林外史材料二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

18、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

19、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材料三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

20、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1)指出材料一中的史料对研究科举制的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10分)(2)指出材料二、三中近代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对其作出合理解释。(12分)高二单元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BBBAACDCCCADDA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CCABD

21、DDBCABC C DD二、非选择题31.(18分)(1)参考一:符合史实。(2分)说明:汉武帝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荀悦是东汉人,东汉未实行分封制。秦汉以后,历朝均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偶有分封,但也和西周分封制有本质的不同。(任答两点4分)参考二:不符合史实。(2分)说明:西晋初年,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酿成“八王之乱”;明初统治者封建藩王,导致“靖难之役”的叛乱。(4分)(2)(观点2分,结论1分,但不能与观点重复,围绕背景、和分封制比较优势、影响等进行论证(每点3分)。)建议: 答题时以材料为依据,阐述由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相较于分封制的缺陷,进一步阐释郡县制的有点

22、及其进步性即可。观点示例:郡县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郡县二级管理体制,使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利于确保政令的畅通;郡县制的实施,改变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这一制度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23、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基本沿用。(2分)结论:郡县制的推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1分)。32.(22分)(1)材料一中第一则材料:是官方史书记载的宋太祖对于实施科举制的看法,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制的起因和目的等问题;(3分)第二则材料:是小说对于研究科举制影响的描述,可用于研究科举制对于学风和政治的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和意图,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3分)影响:扩大了选官的社会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提高官员的素质;推动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和公正;形成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明代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世人思

24、想,腐败丛生。(任答三点4分)(2)演变:清末废科举,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辛亥革命后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等改革;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各党派的职官团体。(3分)阐释:中国:清政府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弊端、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学的传播,在各方人士的推动下,政府改革(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设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3分)。辛亥革命后,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随着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了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等改革(2分)。英国:由于旧文官制度容易造成贪污、运转低效的弊端,以及对外战争惨败的刺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发展对高素质行政官员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推动了官职改革,最终相对独立于各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3分)。综上可知,选官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改革调整;选官制度的改革应该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