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模块检测(A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非网上阅卷的,请将第1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网上阅卷的,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KS5U解析】考查小农经济。
2、材料“倚杖看妇织”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材料“登垅课儿锄”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二者相结合,正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故应选B。 2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C【KS5U解析】题干中“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指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
3、志,B、D项不是根本原因,故应选C。 3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的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B【KS5U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元朝时期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 B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C【KS5U解析】本题考查学
4、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趋势。资本主义萌芽即是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标志。其实质是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ABD项体现不出社会发展的趋势来。所以应选C。 5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江总督高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秉奏说:“以现在各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答案】C【KS5U解析】依据所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是否出现雇佣关系,材料未体现
5、;材料主要说的是松江府很多农民放弃种菽稻转而种植经济作物棉花了,未体现土地兼并,但是却反映了当时的商品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因此AB错误,C正确。封建社会一直采用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所以应选C。6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领域出现了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大型商业公司出现 C欧洲商路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大量金银流入,造成了物价上涨【答案】A【KS5U解析】考查新航路开辟。依据所学,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了雏形,其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A项表述错误,所以应选A。7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
6、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近代史上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B东西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答案】A【KS5U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此后,西方殖民者疯狂地进行殖民侵略,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8“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A蒸汽机的发
7、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 . 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答案】C【KS5U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经济垄断并非新能源应用的直接结果,排除AD;新能源的利用只是对重工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非决定作用,排除B。故本题应选C。9.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答案】C【KS5U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的限定“从人类文明演进
8、的角度看”。分析选项,A和D都着眼于政治角度,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C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10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D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答案】D【KS5U解析】考查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11(1922年)列宁:“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
9、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财。”与材料精神相符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工业现代化【答案】B【KS5U解析】考查新经济政策。解答此题注意时间“1922年”,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题干描述的情况也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所以应选B。12美国历史学家洛克腾堡说:“1933至1938年这六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巨变”。“制度上的巨变主要表现是 A实行计划经济 B普遍推行国有化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福利成为公民权利【答案】C【KS5U解析】考查罗斯福新政。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经济大危机的打击,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10、,加强国家队经济的干预。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13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是A B C D【答案】B【KS5U解析】考查罗斯福新政。依据所学,不对,发放救济不能直接解决增加就业问题;不对,“蓝鹰运动”是试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也与题干无关;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是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田纳西工程就是代表之一。所以应选B。14有人用“殊途同归”四个字来形容胡佛和罗斯福的执政,对“同归”理解正确的是 A维护政府的经济职能 B维护各自政党利益 C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D维护全体公民利益【答案】C【KS5U
11、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不管是胡佛的坚持“自由主义”政策,还是罗斯福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干预,其根本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应选C。15有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C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D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答案】C【KS5U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北欧高福利国家福利政策调整的理解。根据提干提供的信息税前17倍和税后3倍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国家利用政权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国民
12、收入分配,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应选C。16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KS5U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掘墓人”、“守墓人”的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守墓人”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分析选项,C符合
13、题意。A、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 B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人”。17.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D【KS5U解析】根据所学,苏联的经济建设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而材料中八大提出要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显然是和苏联不同的一条发展道路,所以D
14、正确,ABC不符合题意。18阅读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其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中共八大经济政策的指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答案】C【KS5U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其产量出现高峰值是在19581962年,故A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适用于19531957年;中共八大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故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而且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D。联系1958年发动“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故C符合题意。19“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15、: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C【KS5U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人民公社化运动突出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在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两者都超越了当时两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应选C。20右图为1950一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 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 D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
16、答案】B【KS5U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发展趋势是:中国粮食产量在增长,而苏联粮食产量在不断的下降。中国粮食产量在增长是因为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苏联粮食产量在不断的下降,是因为经济改革不符合国情。故应选B。21.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发起的征集“中国新时期的10大流行语”揭晓。其中处的流行语是对其余九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应该是A独立自主 B改革开放 C基层民主 D“一国两制”【答案】B【KS5U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流行语都属于1978年以后的内容,即这一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故应选B。22阅读下图
17、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B点城镇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 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国家动乱导致D点到E城镇人口增长缓慢 E-F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 A B C D 【答案】D【KS5U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推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再加之此时的中国处于和平之中,导致城镇人口激增,故第项的表述与史实相符;1960年左右,我国历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困扰,国民经济严重倒退,故第项的表述错误;第项应为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
18、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故第项的表述与史实相符。所以应选D。2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 B C D【答案】C【KS5U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共同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其成员国为数众多,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很大,所以不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
19、征,三项表述正确是二者的共同点,故应选C。24历史老师把区域性合作组织三种模式的特点归纳成右面的表格。下列组织最能体现模式3特点的是。 A东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KS5U解析】依据所学,东盟与三种模式都不符,故排除A;模式2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故排除B;模式3符合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经济组织,不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故排除D。所以应选C。25有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贫富分化 经济区域化完全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经济全球化加强了
20、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 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方化A B C D【答案】D【KS5U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中,西方是最大的赢家,说明正确,而在这一过程中,“赢家”和“输家”的对比说明正确,经济区域化有利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要积极应对。故符合题意,说法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所以应选D。第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趣,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共计50分。26(15分)农耕文明时代中国手工业发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却没能成功地过渡到工业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瓷
21、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手工业发展在明朝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4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
22、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3)材料三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但最终为什么没能过渡到工业文明?(5分) 【答案】(1)变化: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的繁荣,进一步开拓了手工业发展的市场;私
23、营手工业面向市场;官营手工业管理腐败,成本高。(4分)(2)自由劳动力、产品数量大增;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出现雇佣关系。(4分)(3)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市场的开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府厉行文化专制,鄙薄科技;缺乏必要的资本和科技人才。(5分)【KS5U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总结其“变化”。分析“原因”要联系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极其手工业的经营管理、是长度发展状况等内容。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
24、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归纳总结。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联系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封建制度的发展特点,对外政策及文化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27(18分)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追寻近代化的道路上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一直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 材料一 奕在奏请八旗禁军训练枪炮片中说:“窃臣等酌拟大局章程六条,其要害在于审敌防边,以弭后患。然治其标未探
25、其源也。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一是谁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1)依据材料概括奕的主张,并结合史实指出洋务派在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4分)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民办企业状况一览表 (资本单位银两)(2)材料二反映了甲午战争前民办企业的哪些特点?其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一一中国近代经济史(3)中国近代工业在1911-1919年间出现上述局面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简要概括该局面产生的主要
26、影响。(6分)【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振兴。(2分)尝试: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军用工业;创办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等民用工业。(2分)(2)特点:资金少,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6分)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办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榨。(2分)(3)有利条件: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实业救国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4分)影响: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民主
27、革命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2分)【KS5U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归纳“主张”。联系所学的洋务运动的内容,回答“尝试”。第(2)问,首先要分析表格的内容,再结合时间“甲午战争以前”,联系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的分析与认识。本题实际上就是考查民族企业“短暂春天”的原因,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结合所学中国革命发展的情况回答其“影响”。28(17分)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决定着世
28、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1)依据材料概括“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有哪些有利条件?这一地位是如何确立的?(6分) 材料二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
29、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一苏兹贝克七大洲风云四十年(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在经济方面是如何践行材料中的主张的?其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6分) 材料三 高盛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英文名称首个字母恰好组成了单词“砖”)理论。 奥尼尔的报告认为,2050年以前,金砖四国的GDP将超过目前掌握全球经济话语权的G7(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
30、意大利和加拿大),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3)材料三反映了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怎样的走向?简析“金砖四国”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 (5分)【答案】(1)英国实力大为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济实力急剧增长、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国际地位空前稳固。(2分)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双挂钩原则,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4分)(2)践行:成立欧共体,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3分)影响:欧洲的国际地位不
31、断提高;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3分)(3)特点: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背景: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第三次科学革命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兴起。(3分)【KS5U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材料“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进行归纳。联系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
32、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第一小问时首先要明确戴高乐的观点,再结合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行分析解答。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分析解答。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奥尼尔的报告认为,2050年以前,金砖四国的GDP将超过目前掌握全球经济话语权的G7(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世界的主流等内容归纳总结背景。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计50 分题号l23
33、456789101112l31415答案BCBCCAACCDBCBCC题号161718l9202122232425答案CDCCBBDC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共计50分。26(1)变化: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的繁荣,进一步开拓了手工业发展的市场;私营手工业面向市场;官营手工业管理腐败,成本高。(4分)(2)自由劳动力、产品数量大增;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出现雇佣关系。(4分)(3)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市场的开拓;资本主义萌
34、芽发展缓慢;政府厉行文化专制,鄙薄科技;缺乏必要的资本和科技人才。(5分)27(1)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振兴。(2分)尝试: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军用工业;创办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等民用工业。(2分)(2)特点:资金少,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6分)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办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榨。(2分)(3)有利条件: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实业救国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4
35、分)影响: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2分)28(1)英国实力大为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济实力急剧增长、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国际地位空前稳固。(2分)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双挂钩原则,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4分)(2)践行:成立欧共体,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3分)影响: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3分)(3)特点: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背景: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第三次科学革命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兴起。(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