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高考冲刺历史学科试题选编(一)1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派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据材料可知“天下之害”是因为“以不相爱生”,可知是墨子的思想。近年来江苏高考试题关注主干知识,重视能力。在命题的过程中,坚持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基本原则,
2、试题重视考查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如基本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特征等掌握的熟练、准确程度。本题情境材料的设置与书本知识的关系依存度较高,但又高于教材,注重学生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答案】B2.宋太宗淳化二年诏:“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材料反映出宋代( )A.商业政策比较宽松 B.设有专职征税官员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地方官员与民争利【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
3、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说明政府减轻商业的税收,放宽对商业的控制。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相关考点,这种题目有利于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增加试题的区分度,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开发,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答案】A3.“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今年江苏命题组成员
4、之一对天平天国运动有着深入的研究,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题干所给的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能否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解命题者的意图。试题很灵活,比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记忆、理解、综合归纳和整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答案】A4. 下表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补注: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926家)。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一战期间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 一战后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C. 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D. 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经济侵略方面的知识点。材料反映十九世纪末,列
5、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信息,总体呈增加趋势,说明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注重学生获取、辨析并运用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阐述和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强调对于历史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也体现了江苏高考题目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提升的特点。首先是要从给出的时间信息,联系历史阶段特征,其次要准确提炼、整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才能得出答案。【答案】C5.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A.片面评价历史人物 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C.理性认识孔
6、子本人 D.全面认同传统文化【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对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从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是从不同角度评价孔子。在试题中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深化了对于知识的理解,这也是江苏高考试题尤其强调的一点。【答案】C6.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B.
7、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C. 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 D.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长征的知识点。近年来江苏高考卷的变化趋势,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迁移、阐释、论证等诸多能力。此题就需将零碎的信息合理拼凑,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这是材料型选择题判断选项的基本方法。就本题而言,“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指如雪山草地的自然环境,“边行军边打仗”指长征的作战,“分裂的内部争端”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生存下来”指长征的意义。【答案】A7.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242年
8、,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C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的发展。古代世界民主法律这个专题去年高考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今年如果再涉及应该考查的是罗马法,而且2017考纲在罗马法中增加了“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这一考点。近年来学术界侧重于研究罗马法及其精神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借鉴意义。值得中国借鉴的罗马法精神有两个层面: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国家官吏更应成为知法、守法、执法的典范;为人民普遍服从的法律必须是
9、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体现公平公正的良法。这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罗马法精神对具有两千年“人治”历史的中国走向现代法治无疑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因此,教师在罗马法这个知识点应该强化两点:一、罗马法从公民法走向万民法的完善过程以及其内容中所体现的法律精神;二、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答案】C8.据统计,1500年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A. 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B. 表明西
10、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 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 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今年是迪亚士开辟新航路530周年,而且学术界主流观点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于新航路开辟,再加上2015、2016两年在这个专题考的都是两次工业革命,所以认为今年考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较大。基于此分析,教师在新航路开辟这个知识点尤其要关注其对欧洲社会转型、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特别要理解“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不同表现及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答案】C9.1820年,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
11、以联邦最高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联持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到决过程( )A反映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强化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C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 D表明最高法院取得法定上诉管辖权【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今年正好是1787年宪法颁布230周年,再加上2016年11月的美国总统大选的激烈,美国代议制的模式完全可能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教师在备考时,可以带着学生把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权力的运作、权力的制衡重新梳理一遍,尤其关于美国总统的产生方式再作细化。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
12、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推行整体的法治,而非个体的人治。1787年宪法是分权与制衡的典型,由此扩散开去的话,还可以将英美德三国在分权与制衡的不同做法作一对比和特征总结,这样也可以看出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程度,由此给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以借鉴。【答案】B10.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该事件爆发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激化美苏矛盾 B北约集
13、团成立加大武力干涉 C美国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 D冷战局势加剧促使对抗升级【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冷战对国际关系(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2016年11月“古巴国父” 菲德尔卡斯特罗去世,习近平主席前往古巴驻华使馆吊唁并指出“菲德尔卡斯特罗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这道题目就是在此背景下关注了“猪湾事件”。本题还涉及到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从2016年年底到今年围绕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问题,中韩两国关系紧张,下一步韩国如何处理“萨德”还是未知数。美国在这件事上的作为类似于当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因此认为“古巴导弹危机”这段历史有再度被关注的可能。基于此学生有必要回顾这一知识
14、点,把握该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握大国较量的影响因素。再扩散开来的话要关注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答案】D11.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文中的“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启蒙思想得以实践C. 开辟人民做主新时代 D. 开创国家工业化新模式【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今年是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而去年江苏高考没考这个专题,所以认为今年完全有可能在十月革命这个知识点上作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十月革命的知识点再
15、强化,尤其是关于四月提纲的内容和局限、以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与二月革命的革命对象和革命结果作深入比较。如果扩散可以关注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尤其在革命道路选择上所经历的曲折进行反思。【答案】C12.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常考热点,但目前对经济全球化有新
16、的切入点。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提出“反全球化”的实质原因和意图是什么、中国面对这股浪潮应该如何作为等,都成为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目前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等,中国成为“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实践者、引领者、担当者。基于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有的应对策略。【答案】A 13.疑古是中国文人的
17、品质之一,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
18、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 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
19、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 20世纪
20、的“疑古”思潮。(5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4分)【试题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反应是非常微妙的,经济变化与思想调整相呼应,同时又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宗教矛盾、经济矛盾等错综复杂,重建人们的信仰成为当时文人的使命,所以“疑古”重建之风兴起。到了20世纪初,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清朝统治被推翻了,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封建势力仍然异常顽固,新文化运动的“疑古”就是要彻底否定封
21、建传统,所以此时文人采用极端的方式就可以理解了。宋朝时期新兴经济力量和封建经济相比还是很弱小,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提不出新的可以取代旧的思想体系的东西,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微调。近代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不是直接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其力量的弱小使其只能借助于外力,因而采取全盘否定的方式来反封建。【试题解析】(1) 第一小问背景,材料一“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学经典存在缺失;“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儒学自身也存在缺陷;“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儒者有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社会矛盾尖锐,来自佛道思想的冲击
22、。第二小问特点,北宋儒者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理学。 (2)第一小问不同点:方式上的不同,宋代的疑古主要是“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20世纪疑古是“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目的上的不同,宋代的疑古是为了“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以维护儒学传统为目的,20世纪疑古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是为了彻底否定传统。第二小问影响,需要辩证的分析,一方面疑古彻底否定传统,推动思想启蒙,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彻底否定传统,绝对化倾向有失理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3)第一小问理由:从背景和内容两个方面比较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的相同点,即背
23、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上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第二小问主要从影响方面比较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的区别:启蒙运动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而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没有引发变革推动社会转型。【参考答案】(1)背景:儒学经典的缺失;儒学自身的缺陷;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3分,答出3点即可) 特点: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2分) (2)不同: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
24、目的,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2分) 评价:积极: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辩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局限: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3分) (3)理由:背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上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2分) 说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没有引发变革推动社会转型。(2分,任答两点即可)14.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
25、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26、。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2)概括
27、指出材料二所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9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80字左右)【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史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考查视角具有综合化的趋向。如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汉初的休养生息、江南经济的发展、唐初经济繁荣的原因、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明清时期的经济等。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日趋衰弱,另一方面反映出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积极因素。【试题解析】第
28、(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和提炼能力。根据材料“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根据材料“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可以得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结合材料,可以归纳出市镇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商帮的出现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以得出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参加科举;根据材料“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
29、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得出供应子女读书。第二小问,注意题干给的是“经济政策因素”,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重农抑商”。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材料三中“悖论”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史实,来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即可。从材料中可以解读出两个观点: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中国传统经济是停滞的。然后根据此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关史实,来解答即可。【参考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任答两点,2分)(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
30、女读书。(2分)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2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
31、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方法点拨】历史小论文试题的解答步骤和基本方法(1)开门见山亮观点。亮明观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观点明确与否是论文质量档次高低的前提,也是能否吸引判题人第一注意的关键。注意材料(包括题干和引文)中提供的信息点、关键词,寻找论述方向,确立论证观点。(2)运用材料结和所学。在选择论据的时候,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论据应该“材料史实+所学史实”,即先把材料提供的论据充
32、分用好,再用所学知识来弥补。(3)史论结合多角度。在论证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选择史实,力求证据充分。论证原则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4)格式讲究总分总。论文分段,突出结构。论文总体结构为:总分总。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5)语言精练上档次。语言要精练,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表述要成文,切忌要点式作答。15.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
33、的压力。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王斯德中国现代史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
34、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请回答:(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1分)分析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原因。(2分)指出四国宣言签署的主要目的(2分)(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2分)(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关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这一观点。(5分)【试题分析】2017年是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关于“日本”这一考点一直是高
35、考考查的热点。本题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概括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和多维度分析的能力。【试题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回答第一小问,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最后再提炼材料信息回答第三小问。学生在解答第(1)问时,往往不能对材料进行精准解读,答案偏离核心思想,不能用所学语言对材料进行概括。第(2)问需要根据材料二进行提炼概括。学生往往阅读材料不仔细导致回答不到位。第(3)问,要注意综合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回答。解答本题需要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民族复兴的高度进行再认识,复习时以民族复兴为视角,重新审视
36、这一考点的所有知识点。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注意从不同的立意、不同的史观来审视相关知识,得出新的认识。而学生通常不能对三段材料所体现的“民族复兴”内涵进行全面的解读,回答往往丢三落四。【参考答案】(1)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救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的需要。(2分)原因:中国在境外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目的: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2分)(2)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2分)(3)抗战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增强了中国民族自
37、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5分)16.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掀起了一股“中国之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专家们经常警告新丝绸之路是“单行道”或“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它是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最雄心勃勃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计划。唐纳德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正背离自由贸易原则,中国则填补这个空缺去实现“中国梦”并“崛起”。 奥地利标准报网站5月13日报道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
38、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 人类的趋势是越来越能做出理性的决策。从战略决策的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一度以推翻资本主义世界为国家战略,但在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以挑战国际秩序为目的的国家战略已不复存在,即使对国际秩序有看法,也主张以改革的方式来处理。 周旭东论决策与世界大战的起源请回答:(1) 据材料一,概括奥地利标准报报道的主要观点。(2分)(2) 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国防部报告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略报告中的“担心”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观点加以证明或反驳
39、。(4分)【试题分析】本题的考点是中国的崛起。试题以奥地利标准报对中国“新丝绸之路”的报道、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战略报告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周旭东教授的一段观点为切入点,结合“一带一路”时事热点,从美国等其他国家视角来看中国的崛起。需要提醒的是,教学中,要强化学生提高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答案隐含在材料与所学知识中,学生需要认真审清题意,提炼材料观点,不要机械摘抄原文。【试题解析】第(1)问可从材料一中直接概括获取。“由最雄心勃勃”和“崛起”可得出,奥地利认为中国正借助“新丝绸之路”,促进世界贸易自由,从而实现“中国梦”,并领导世界。第(2)问“概括美国国防部报告的主要内容”,比较容易从材料中获得,
40、即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的最大障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如此“担心”的原因,这就使问题回到教材中。从当前国际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和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角度分析。第(3)问证明或反驳:考生首先要对材料一观点进行判断,中国是不是真的想通过“新丝绸之路”实现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领导。再运用材料三的角度“人类的趋势是越来越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和“当今世界以挑战国际秩序为目的的国家战略已不复存在”来反驳中国不会“称霸”,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中国想通过“新丝绸之路”实现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领导。(2分)(2)主要内容:提出“中国威胁论”;中
41、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的最大障碍。(2分)主要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任意两点给2分)(3)反驳:材料三作者认为当今世界以挑战国际秩序为目的的国家战略已不复存在,中国“新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只是一种改革方式,中国不会重蹈苏联覆辙(2分);中国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中国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任意两点给2分)17.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
42、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
43、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4分)(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6分)【试题分析】今年高考命题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日本史,因而日本的明治维新肯定是我们备考的重中之重。此题以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考生需要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答案要点;还需在尊重材料的基础上,迁移所学知识,链接课本所学得出答案。【试题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得出废藩置县,据材料一中“天皇亲
44、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得出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据材料一中“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得出确立代议制,结合所学得出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据材料二“西化主义泛滥”得出盲目西化,据材料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得出学习西方庸俗化,据材料二“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得出发展不平衡;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一“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得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据材料二“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得出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参考答案】(1)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4分)(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4分)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