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答案解析1【答案】“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解析】材料一前面讲的是“清明节”在地理学上的“节气”,后面讲到它的节日内涵。2【答案】“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本中的引用的作用【解析】文本中引用文史资料是为了论证观点的。这个观点就是上文(第4段)。【易错警示】不要照抄原文,要概括性摘抄,否则无法得全分。3【答案】立春 立夏 秋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解析】要记住二十四节气
2、的名称。4【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把握。【解析】A写的是夏天的暴雨;B写的是秋雨;D虽然写的是春雨,但没有“清明雨”的悲意。5【答案】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第二问: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命题立意】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大意并筛选、整合信息。【解析】第一问的答案在材料的第3段,第二问的答案在材料的第4段。分点作答,结合文章结构很容易看出
3、答案的对应位置。6【答案】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解析】三个诗文片段都反映了清明时节人们“踏青”的情景。7【答案】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解析】材料一里有祭奠祖先先贤的介绍,材料二里有追思祖先和扫墓活动的介绍与分析,材料三有
4、踏青、修禊等习俗的描述。回答时要结合“人文精神”谈。8【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鉴:借鉴。9【答案】赞扬美好的;美好的心灵;喜欢(爱好)阅读。【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注意“善善”中前一个“善”活用为动词,“善心”的“善”做定语,“善读”的“善”做状语。10【答案】(1)穷神尽相:水浒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2)不可枚举:儒林外史刻画的人物数量多、类型多样(性情心术多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解析】先要理解两个成语的含义,再结合两部作品解释。11【答案】A【
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析】在作者看来水浒“致为风俗人心之害”,根本不能算野史之冠。12【答案】富贵非吾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名言名句。【解析】根据提示想到应填的名句,不要出现错别字、漏字、添字。13【答案】示例:作者认为西游内容虚幻飘渺,我并不认同。西游中唐僧取经真有其事,即使多写妖魔但也巧妙地表现人世百态和人情人性。本文作者批评西游本有为对比而突出儒林外史的意图,同时也不能因简单的评价而否认西游的价值。【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品的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解析】此题要求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谈。如作者认为水浒“诲人以盗”,这个评
6、价就有失偏颇。水浒中英雄好汉惩恶扬善的痛快淋漓,毕竟有其“正能量”的一面。回答时要观点鲜明,论据可靠(要结合名著内容),分析合理。【参考译文】古往今来的小说野史不少于数百上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人都称它们为奇书,人人乐于得到并且阅读它们。对此,我不敢苟同。野史小说是史书的分支,喜好阅读野史小说的人可以在史学方面有进益;所以那些写野史小说的人一定要赞扬美好的(人事),贬斥邪恶的(人事),使读者浏览后有所警戒恐惧,希望风气习俗、人心能维持不坏啊!西游记虚妄离奇,有人评论说它是谈说义理的书,所说的“意马心猿”(白龙马、孙悟空)、“金公木母”(孙悟空、猪八戒),大致表达的是“心即是佛”的主旨,
7、我不敢妄加揣测。三国志不完全符合正史(官修的纪传体史书),而接近符合魏晋更迭(的史实),(三国志据此)依葫芦画瓢,(表现)天道变化往复回旋,可以说是篡权者的借鉴。另外,蜀国和吴国所以盛衰兴亡的原因,也完全可以促使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我怎敢过分非难。至于水浒传则是拿强盗行径来教导人,长久地触犯条例中所明令禁止的内容,谈论者竟然兴味浓厚夸赞它章法奇特、用笔精妙,并且说它描摹叙述人物、事情,即日常生活、繁杂琐碎,都极其生动逼真,绘画精巧、自然技巧合为一人手笔,从来野史小说没有能超过它的。唉!(他们)大概是没有见到儒林外史一书吧?(作者)称(儒林外史)为“外史”,本是其自身没有定位于“正史”之列;称
8、为“儒林”,(是)与虚妄离奇的谈论完全不同。该书把功名富贵作为整篇的筋骨神髓,有内心艳羡功名富贵而谄媚逢迎行为庸劣卑下的人,有倚仗功名富贵而傲慢自大的人,有假借无意于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被人看破耻笑的人,最终选择辞却功名富贵,品格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成为了中流砥柱。文中所记载的人无法一个个列举,然而他们的禀性情感、思想居心,都跃然纸上。读到它的人无论是什么人品,无不可取来照镜自审。诗集传说:“美好的东西,能够感奋激发人美好的心灵;丑恶的东西,能够惩戒人的纵欲放荡之心。”这本书都有啊。太好了!有水浒传的文采,却没有像水浒传那样招致风俗、人心(变坏)的祸患。那么与其读水浒传,不如读儒林外史。世上
9、有喜好阅读野史小说的人,应当认同我的话啊!”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14【答案】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也”和人物对话的“曰”,可先行断开。【参考译文】我曾经对众子弟说:“读书人生于世,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不能流于庸俗,庸俗就不可救药了。”有人问不俗的情状是什么样的。我回答说:“很难说。看他平时与
10、俗人没什么不同,在生死关头却能够坚持理想、坚贞不屈,这种人就称得上是不俗之人。读书人处世,或出世或处世,或刚强或柔弱,按常规不容易看出他的底蕴。但大致可用这个方法观察他。15【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解析】A项对应注释“天太天党”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16【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解析】原句表达感情: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痛苦。D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17【答案】(1)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表现了
11、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意境。【解析】题干提示从两个方向作答赋分,同时要关注作者张以宁对诗人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18【答案】终刚强兮不可凌 横槊赋诗 樯橹灰飞烟灭【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解析】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19【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析】“斑澜”错,应是“斑斓”。20【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实词的词义。【解析】“笔笔不爽”的“爽”是“差错”的意思。只有“屡试不爽”的“爽”与之同义。
12、21【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析】A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此处指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的感受;B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此处指抚琴与挥毫的配合;C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此处指文化作秀的现象;D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此处的声音、气味于原文没有呼应关系,更不能指没有名声、默默无闻。D处应改为“无声无息”。22【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解析】“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与“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不存
13、在因果关系,作者对这一现象也不是不满,而是“忧虑”。“不满”和“忧虑”相差甚远。23【答案】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琴师抚琴的冲和疏淡映衬书家挥毫的清旷飘逸),以琴声随风而逝来反衬书法可以留存的魅力,突出书法可以让书家忘怀俗事,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带给书法家自由独立而快乐的享受、成为书法家精神上的倚重)【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写作技巧的能力。【解析】题干在问描写琴师抚琴的原因,而文章重点写到是书法家挥毫泼墨,所问内容并不是全文重点描述对象,所以此处琴师抚琴的描述则是通过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使用,来重点突出作者对书法创作的描述。且古琴更是与书法同为古雅艺术,具有共同的精神世
14、界。24【答案】(1)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2)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心性变得从容安闲,是寂寞之道;(3)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析作者的创作意图。【解析】考察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思考和情感态度,这些都分散于整篇文章之中,所以对文中每段的作者思考与情感态度进行提炼总结即可。【举一反三】复习备考要遵循先懂文后读题的原则,做好阅读的四种常见题型(概括、含义、作用、赏析)的归纳总结,确保小分都到位,不漏点不跑偏。2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解析】完成
15、此题,要注意:描写生动,有感染力。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感情真挚,富有文采。2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试题分析】题一:这个题目的背后,包含着两个可以论述的层次:单纯论述宣纸的特点,可以写成抒情散;“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可谈文艺作品往往以质朴取胜,在轻薄的纸页里寄托厚重的内涵。“轻中有重,朴中见华”的哲理:轻不浅,反而是举重若轻,那些单薄的事物中却可能有最厚重的涵义,绝不可轻视;朴而不陋,反而是大智若愚,那些精简过的艺术更有浑然天成的美感,震撼。题二:立意角度: 热爱生活、热爱美、热爱生命;关注、尊重身边的平凡人,如平凡的世界;平凡人做好平凡事,如香港大学的“荣誉院士”扫地大妈。对于平凡世界的思考:平凡世界、常活中,有着惊动魄的、人情、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