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303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北魏孝文帝改革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

2、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4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4分)【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可知政治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第一小问批评,从材料二“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可知孝文帝批评元澄原因是:仍然

3、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第二小问说明,从元澄认为出现“著犹少于不著者”的局面就已经满足,可知说明了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从孝文帝批评元澄,可知孝文帝主张彻底改革,说明了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第一小问评价,从材料三可知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容即可总结作者的评价;第二小问认识,总结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措施:均田制。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分)(2)批评: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2分)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2分) (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

4、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分)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王安石变法1(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O材料二 “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

5、,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述变法措施相同的积极作用。(5分)(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5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可见以理财为中心,“以农事为急”可见调动农民积

6、极性,“抑兼并”可见抑制豪强地主。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理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豪强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2)第一小问缺陷,由材料二可知,“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政府垄断了商品买卖;青苗法使得地方官强制借贷,利息偏高,盘剥农民。第二小问认识,在政府是否干预市场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关系;改革可能会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答案】(1)主张:以理财为中心;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抑制豪强地主兼并。(3分)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2分)(2)缺陷:政府垄断商品买卖;地方官强制借贷,盘剥农民;青苗法利息偏高。(3分)认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

7、的关系;防止改革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2分)2(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63006800万缗军费约4800万缗官俸约1200万缗皇室约720万缗祭祀约325万缗岁币75万两绢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材料二 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叶坦大变法材料三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

8、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3分)(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3分)(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3006800万缗,但是

9、其支出却高达7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材料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益处”,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可知,作者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特急于见功”、“ 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可知,制约王安石变法措施效果的因素有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

10、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变法手段简单粗暴。【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1分)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2分)(2)措施:均输法;(1分)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2分)(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2分)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2分,任答2点)3(2015江苏淮安四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

11、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 吕诲:(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褰慢上,荫贼害物,众所共知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是人也。摘自吕诲弹劾王安石的奏章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

12、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2)据材料二,指出吕诲弹劾王安古的主要理由,对其观点你如何认识?(2分)(3)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2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材料一中“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五曰市易”, 即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第二小问作用,青苗法、免役法缓解了民众负担;市易法促进了商品流通;这些措施都增加政府收入。(2)第一小问理由,材料二中吕诲认为“(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品行不端。第二小问认识,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不够客观公正。(3)第一小问含义,材料三中“美意”即王安石变法富

13、国强兵的目的。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梁启超所处时代特征,得出他推崇王安石变法,是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答案】(1)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作用: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6分)(2)理由:品行不端。认识: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2分)(3)“美意”:富国强兵。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2分)俄国农奴制改革1(2015江苏南通一模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

14、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

15、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妈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2分)【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材料一中“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等角度回答即可。(2)从材料二中“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

16、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来概括作答即可。(3)材料一指出改革的消极面、材料二指出改革的积极面,都体现了论从史出,但不够全面。由此概括提炼出科学评价改革的方法即可。【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2分) 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2分)(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辨证地分析。(2分)2(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

17、迁、淮安一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

18、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关于纪念日请回答:(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4分) (3)指出材料三中

19、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3分)【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源;第二小问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来分析,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本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的控制与掠夺即可。(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是正确的”可以看出着眼点是国家结构的变化;第二小问回答从经济、政治角度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作用。【答案】(1)根源:农奴制问题。(1分)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分)(2)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受仍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

20、赎金。 (4分)(3)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1分)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分)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1分,答具体措施也可得分。)3(2015江苏盐城三模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解放者”、“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美)斯塔夫里阿诺

21、斯所著全球通史材料二 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参加委员会的大多为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心改革,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人民版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

22、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刘祖熙改革与革命请回答:(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4分)(2)据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为推进改革进程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这场改革中得到的启示。(3分)【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析】(1)结合所学从欧洲当时政治和经济角度

23、分析,俄国状况从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说明。(2)依据材料二中“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的角度说明对策。(3)第一小问“理由”,依据材料三中“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以及所学从改革的内容以及作用来说明;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从改革对经济发展、改革实行必要条件以及改革要注意利益均衡的角度说明。【答案】(1)理解: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2分)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2分)(2)对策:沙皇政府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

24、自封建地主的阻力;改革法令规定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大贵族地主的不满情绪。(3分)(3)理由:改革是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各方面,实现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转型。(2分)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来推行;在保证改革方向的同时,改革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1分,言之有理、任答一点即可)明治维新1(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近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保元平治以后,朝纲废弛,兵权终坠武门之手,国为封建之势,人有兵农之别,降至

25、后世,名分皆泯灭,其弊不可胜言。大政维新后,四民渐得自由之权,此乃平均上下,齐一人权之道,亦即兵农合一之基也。于是,兵非从前之士,民非从前之民,均为皇国一般之民,报国之道本无其别。(日)由井正臣日本近代思想大系材料二 第732条 户主的亲属且在其家者及其配偶,谓之家族。第749条 指定家族成员的居住地点;家族成员不得违反户主之意而自己决定其住所;若不服指定,户主可免除对该成员的抚养义务,直至使其离籍。第750条 家族成员的婚姻和有关实行收养等事宜,要经户主允许,否则可使其离籍并拒绝其复籍。1898年明治民法材料三 子敬感父母乃人情自然的流露,忠孝之大义乃发自此至情。我国以家族制度为基础,举国成

26、一大家族,皇室乃我等宗家,我国民以子对父母之敬爱之情崇敬万世一系之皇位,是以忠孝一致不相分,忠孝一致实乃我国体之特色。(日)唐泽富太郎教科书的历史材料四 谈近代化,仅强调工业化和经济近代化是不够的,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近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近代人格、近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使“四民渐得自由之权”的具体改革措施。“四民”“均为皇国一般之民”对日本历史发展有何意义?(3分)(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现象对日本社会的

27、影响。(4分)(3)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3分)【考点】明治维新【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涉及到“四民渐得自由之权”的为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和宣布四民平等;第二小问意义,从该措施对于日本历史发展的意义来说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第一小问现象,材料二体现了具有封建性,户主仍然享有很重要的权力,家族成员要受制于户主,材料三“我国民以子对父母之敬爱之情崇敬万世一系之皇位,是以忠孝一致不相分”体现了家族亲情与忠君思想相结合;第二小问影响,从上述现象与明治维新的特点和影响的角度来回答。(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四可以明显的

28、看出人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前提,或说人是近代化的主体;没有人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的近代化;第二小问认识,材料一、二和三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来讲,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材料四从明治维新未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角度来讲。【答案】(1)措施:明治政府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贵族称号);宣布“四民平等”(规定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通婚)。(任两点给2分)意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分)(2)现象:个人依旧受到家族(家长)的控制;利用家族亲情宣扬忠君思想。(2分)影响:使日本近代化带有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走上侵略扩张道路。(2分)(3)观点:人是

29、近代化的主体;没有人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近代化(或近代化的实现必须保障人的自由与权利)。(1分)认识: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并未真正实现人的近代化。(2分)2(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

30、、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3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7

31、分)【考点】明治维新【解析】(1)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 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2)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

32、可。【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3分)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1分)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1分)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分)3(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4)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

33、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材料四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

34、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4分)(3)材料三和材料四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考点】(1)明治维新(3)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解析】(1)依据教材内容概括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2)评价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属于开放式设问。如果同意,从百日维新改革内容看,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如果不同

35、意,则列举百日维新的局限性,即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制改革的内容。(3)第一小问,材料三作者认为明治维新的成败表现在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同时也保留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走上扩张之路。第二小问,材料四作者认为百日维新的成功败表现在,“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但“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未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目标。【答案】(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废除幕府体制,建立近代天皇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任答2点,2分)经济方面: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2分)(2)同意

36、。理由:因为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推行的改革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不同意。理由:因为光绪帝没有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没有涉及设议院、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同意与否不得分,理由2分)(3)说明: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崛起为东亚强国;但保留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走上扩张之路。(2分)百日维新的失败,未能确立君主立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思想领域起到启蒙的作用。(2分)戊戌变法1(2015江苏泰州二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

37、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雷颐维新的挫顿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

38、、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分)(2)就戊

39、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2分)两位作者有何共识?(2分)(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2分)【考点】戊戌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可知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可知是从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视角分析;第二小问理由,选择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比如选择材料二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方面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侧重点,依据材料三“由于对

40、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可知,材料三侧重于戊戌变法对民主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材料四侧重于戊戌变法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小问共识,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归纳。(3)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可以从辩证的、历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角度回答。【答案】(1)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2分)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

41、不给分;如果认为材料一分析更合理,理由充分亦可得分)(2)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2分)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2分)(3)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言之成理即可)(2分)2(2015江苏泰州一模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

42、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苏继祖戊戌朝变记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

43、厉风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2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1分)(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2分)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2分)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1分)【考点】戊戌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可以归纳出“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结论,依据“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可以归结出“慈禧握有实权。”的答案;

44、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以归纳出慈禧太后“不反对光绪帝改革”。(2)依据材料三中“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以及材料四中“以君权雷厉风行”的信息可以归纳出“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明治维新的成功以及材料四中“中国风气未开”的信息来概括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的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启示从“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等角度说明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

45、的权力;(1分)慈禧握有实权。(1分)态度:不反对光绪帝改革。(1分)(2)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2分)(3)缺陷: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2分)启示: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改革阻力。)(1分)3(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4)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1898年年轻而思想开放的光绪帝被他们的思想打动,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46、,保障国民自由,根除腐败,重塑教育体制,促进外国在中国的影响,使军事力量现代化,并刺激经济发展。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材料四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2)材料二作者认为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你是否

47、同意并说明理由。(2分)(3)材料三和材料四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考点】(2)戊戌变法(3)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解析】(2)评价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属于开放式设问。如果同意,从百日维新改革内容看,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如果不同意,则列举百日维新的局限性,即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制改革的内容。(3)第一小问,材料三作者认为明治维新的成败表现在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同时也保留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走上扩张之路。第二小问,材料四作者认为百日维新的成功败表现在

48、,“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但“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未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目标。【答案】(2)同意。理由:因为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推行的改革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不同意。理由:因为光绪帝没有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没有涉及设议院、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同意与否不得分,理由2分)(3)说明: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崛起为东亚强国;但保留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走上扩张之路。(2分)百日维新的失败,未能确立君主立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思想领域起到启蒙的作用。(2分

49、)4(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

50、“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2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

51、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2分)【考点】戊戌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观念,据材料一“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得出全民教育;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瓜分危机。(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中“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材料二“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得出兴学堂,据材料一“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得出办报刊,据材料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得出立学会;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中“读书人无不喜阅”得出宣传维新思想,据材料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

52、云人物”得出孕育民主革命力量,据材料二“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得出扩大政治参与。(3)据材料一得出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据材料二得出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观念:全民教育。(1分)背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分)(2)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3分)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3分)(3)关系: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2分)5(2015江苏南京三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兴起的

53、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各项考试,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 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材料二 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非废四书五经也。乡会试的三场考试中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三场试四书义

54、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其磨勘之日,于三场尤需从严,如有四书义、五经义理解缪妄、离经叛道者士子、考官均行黜革。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 清张之洞等妥议科举新章折材料三 朕(光绪帝)详加批阅,所奏(妥议科举新章折)各节剀切周详,颇中肯綮,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两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清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一日材料四 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

55、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茅海建阅读笔记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教育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育改革作用的认识。(3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主张上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5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综合材料三、四,指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2分)【考点】戊戌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由材料一“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可以分析出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是

56、为变法培养人才。第二小问认识,由材料一“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可以分析出教育可以改造社会,开启民智。(2)第一小问异同,由材料二“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可以看出张之洞更加强调中国四书五经的地位;相同部分从材料一“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各项考试,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和材料二的“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可以看出相同点

57、是都主张废除八股,考试内容注重时务策论。第二小问理念,由材料二“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第一小问意图,从光绪帝自身角度考虑,不难发现意图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第二小问因素,由材料三光绪帝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和材料四“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可以分析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反对。【答案】(1)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1分)认识:改造社会;开启民智。(2分)(2)异:更加强调中国四书五经的地位;(1分)同:都主张废除八股,考试内容注重时务策论。(2分) 理念:强调(固守)中学为体,新学为用。(2分)(3)意图:巩固统治。(1分) 因素:最高统治集团的反对。(1分)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