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302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秦汉时期单元特征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政治特征: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大一统”思想,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的进步和推广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以冶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民族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规模的时期。秦朝对匈奴和越族地区的征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民族交流;两汉的大

2、一统局面以及对西域和西南地区的经营,使边疆地区得以开发,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外交特征:两汉时期,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文化特征: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有,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解析】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秦末农民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秦朝的统一”要注意秦统一的条件、步骤与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要注意分类掌握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措施

3、及辩证与发展地进行评价;“秦末农民战争”重在进行原因和意义分析。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008、2009年新增);(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解析】刺史制度,是新增考点;郡国制与封国制的并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察举制、编户齐民,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刺史制度”(监察制度)要注意刺史的身份与职能的变化;“郡国制与封国制并存”(地方行政制度)要注意西汉王国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察举制”(选官制度)要注意西汉、东汉时选拔标准的变化及纵向联系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编户齐民”(户籍与赋税制度)要注重分析汉朝农民的负担问题。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

4、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解析】匈奴的兴衰、和西南夷,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百越,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匈奴的兴衰”要注意掌握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与和亲关系;对“张骞通西域”要注意其影响及西汉以来对西域的管辖;对“西南夷”要突出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辖;对“百越”要注意地理方位及汉武帝时设九郡进行管辖。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2008、2009年新增)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解析】两汉与朝鲜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是历年高考的冷点;与日本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要深入掌握;与越南的关系是

5、新增考点;要分别掌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开通的意义。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解析】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科学技术”要注意分天文、数学、医学和造纸术四类进行掌握;对“哲学和宗教”要注意掌握董仲舒、王充、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对“史学与文学”要注意司马迁、班固、司马相如等人的贡献;对“雕塑与绘画”要注意区分陶俑类别和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2008、2009年新增);(3

6、)手工业的发展(2008、2009年新增);(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008、2009年新增)。【解析】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北方农业和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08年高考的新增考点。对“江南经济的发展”,主要掌握其发展表现、影响和原因;对“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应注意环境状况与生产力水平;对“手工业的发展”,应分丝织、冶炼、制瓷、造纸四类掌握;对“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应注意相关历史信息折射出的时代特点。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解析】科学技术、道教与

7、佛教、唯物论思想家,高考关注较多;文学和艺术,高考关注少。对“科学技术”应分类掌握数学、农学、地理学代表人物及贡献;对“道教与佛教”应注意葛洪与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佛教盛行的原因与危害;对“唯物论思想家”应主意掌握范缜的唯物论观点;对“文学和艺术”应分类掌握其发展状况。【知识梳理】 本单元包括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和魏晋南北朝(220581年)两个时期。1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1)政治: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实行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8、,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了。一秦朝的统治(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一)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1)基础:生产力提高,民族联系加强,有必要的社会基础。(2)民心: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实力: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统一的条件。2统一措施(1)搜罗外来人才(谋臣良将)注意:关于秦国搜罗的外来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统一前,秦国知名的客卿有茅焦、尉缭、王翦、王贲、蒙恬、蒙毅、李信、昌平君、昌文君、王绾、冯劫、王离、赵亥、冯无择、五戊、赵婴、宗胜、隗林等二十多人。另李斯的谏逐客令也使秦王重新重视对客卿(外来人才)的安抚与重用。(2)部署统一策略(远交近攻:张仪的

9、“连横”)3统一过程(1)统一中原:灭东方六国(2)平定边疆:南方:开凿灵渠(广西兴安,史禄,长江和珠江,陡门船闸);统一越族;设置三郡(桂林、象郡在广西;南海郡在广州)北方:击退匈奴;取得河套;修筑长城(大将蒙恬;起止为东起辽东,西至陇西)附:评价长城积极:长城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消极:但它也极大地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加快了秦朝灭亡。4秦朝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5秦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战乱,奠定基础;(2)经济恢复,人民安定;(3)大势所趋,功不可没。互动:古人评长城1汉代贾

10、谊曾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2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3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清赵翼)(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朝的建立(1)时间:前221年 (2)人物:嬴政 (3)都城:咸阳(4)地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专制主义:中央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2加强集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皇: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官: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法: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集中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刑法

11、严酷;但也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2)经济方面地:土地私有,按亩纳税产:统一度量衡(长度、容积、质量)卖:统一货币(齐刀赵铲楚蚁鼻秦半两)(为圆形方孔钱,称“孔方兄”)运:统一车轨(约1.5M),修驰道(咸阳到各地)(3)文化方面字:字同文。六国文字小篆(李斯为“小篆之祖”隶书)书:焚书坑儒。(起因:儒生攻击郡县制。好处:加强了中央集权。坏处: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注意:唐代诗人章竭在焚书坑中写道:“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中,“竹帛烟消”反映当时的书写在丝帛或竹简木片上;“山东乱”指农民起义;“不读书”指缺少必要的儒家经典。教:以法为教(内容),

12、以吏为师(老师)(教育官办,严禁私学,愚民政策)3评价(影响)(1)积极:封建经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中华民族。(2)消极:凭借专制权威,加强统治力量,人民处境恶劣。(三)秦末农民战争1爆发原因(1)徭役繁重。 (2)刑罚严酷。(3)赋税十分沉重。 (4)土地兼并严重。2战争经过:(1)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前209年,大泽乡(安徽宿州),“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建立张楚政权(河南淮阳,“张大楚国”,名不正言不顺,理不直气不壮)。陈吴被害:吴广被田臧假传陈胜命令杀害,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害(农民阶级不能保持内部团结,联系太平天国“天京变乱”)(2)刘邦

13、、项羽起兵刘邦,沛县亭长。 项羽:楚国贵族项燕后代。刘邦取胜善于用人:自己承认带兵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调兵运粮不如萧何。项羽失败刚愎自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巨鹿之战(河北平乡):破釜沉舟,三天干粮垓下之围(安徽灵壁):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安徽和县乌江亭):无颜见江东父老(3)秦朝灭亡前207年,刘邦至咸阳,“约法三章”嬴政胡亥(矫诏杀太子扶苏)子婴(赵高“指鹿为马”)3历史意义(1)直接:第一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打击地主阶级,汉初休养生息。(2)间接:首创精神树立榜样;“布衣将相”奠定基础。二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三节)分

14、析“汉承秦制”1含义:在废除严刑苛法的前提下,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又有所取舍2体现:从根本制度、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赋税制度几方面掌握(见课后习题)(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两汉的刺史制度;(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及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4)承袭秦 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发展为编户制度。(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1确立时间:汉武帝后期,由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这一职能发展而来2西汉概况(1)州作监察区,设刺史一名;(2)刺史巡查,无固定治所(流动办公);(3)刺史级别低权力大(可监察诸侯王、地方高官)。3东汉概况(1)

15、有固定治所;(2)权力加强(监察权加强,增加行政权和军权);(3)东汉末年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二)郡国并存(地方行政制度)1时间:西汉初期2概况:(1)郡县与封国同时存在并交叉混合;(2)封国分两级:王国是割据;侯国不治民(衣食租税)。3王国问题的出现及解决(1)出现原因:为合力打败项羽,分封异姓王(如韩信“齐王”,篾签)对秦朝迅速灭亡进行了错误反思(海内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王。(2)解决措施:暴力: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非暴力:汉武帝时分化限制(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3)历史影响: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

16、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察举制(选官制度)1含义:从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封建选官制度。(察举:由下向上推荐; 征召:自上而下招聘)2概况:(1)西汉时重视才能品德,不注重门第出身;(2)东汉时门第族望(名门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士族)形成并发展起来;(3)汉代用官特点:回避本籍、重视政绩等。(四)编户齐民(户籍和赋税制度)1含义: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源于秦朝,秦朝时我国就有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秦朝户籍上有年龄、土地等项目,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2汉代农民负担:(1)赋税:含田租(较轻)、人口

17、税(较重)(算赋、口赋)和更赋(较重)(交钱代役);(2)徭役、兵役:无偿义务劳动和当兵;(3)杂税、杂役:田亩附加税(特产税)和额外劳役(含妇女服役和超期服役)。(2)民族:秦汉是我国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规模的时期。边疆得到开发与管辖,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三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一)匈奴的兴衰1战国时的匈奴: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源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匈

18、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2)大规模修筑长城。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

19、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治标不治本)(2)西汉中期反击“战争”原因或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过程:十年反攻,三次大战(卫青、霍去病)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双方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性质:国内民族战争,没有侵略反侵略性质。(3)西汉后期主动“和亲”背景:匈奴内部混战,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汉朝,其余各部或游牧或西迁(欧洲匈牙利人)事件:汉元年竞宁元年(前33年)“昭君出塞”意义: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四十多年。5东汉与匈奴的关系(“战争”)(1)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2)东

20、汉前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二)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1“西域”的地理范围(1)狭义: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南南北;(2)广义: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含新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2第一次通西域(前138年,路线见教材附图)(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2)结果:未达到出使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生活状况及西域各族希望同汉朝往来的愿望,并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为沟通汉与西域的关系奠定了基础。3第二次通西域(前119年)(1)目的:加强同西域的联系。(2)结果:汉朝终于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互

21、派使节)。西域葡葡、苜蓿、石榴、胡豆、胡瓜、胡桃等种子传入内地,中原大量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传入西域。4通西域的意义(1)整体: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2)联系: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3)互动: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5评价张骞通西域:(1)评价“事”:张骞通西域,沟通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关系,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丰富了内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汉朝同中亚、西亚及欧洲的相

22、互贸易和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2)评价“人”: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但他不怕困难,执著顽强,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开发和中西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6西汉开始管辖西域前60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7东汉与西域(1)东汉初年,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2)东汉明帝时,班超开始经营西域(三)西南夷与百越1两汉与西南夷(1)含义:两汉时对西南地区几十个少数民族的统称(2)西汉中期管辖(汉武帝时设郡,赐“滇王之印”)(3)西汉末年反抗 (4)东

23、汉初年回归2两汉与百越(1)含义:汉朝时对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浙江温州称东越,广东广西称南越)(2)汉武帝时在南越设九郡进行管辖(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管辖始于秦朝)(3)外交: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发展起来,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文明源源不断地传到西方。四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六节)两汉对外交往的背景和条件:1背景:两汉时期,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中心及相应的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2条件:两汉国力的强盛;高度发展的两汉文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一)与朝鲜的关系1朝鲜半岛的社会状况:朝鲜半岛南部有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2密

24、切往来:(1)迁移:秦汉之际,许多中国内地人迁往朝鲜。(2)使节:三韩多次派人会见西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3)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称“秦韩”。(4)经贸:中朝保持频繁贸易往来(如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传到朝鲜)。(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1两汉时日本社会状况:处于分裂状态,百余小国林立。2同日本交往:(1)秦朝: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徐福东渡”)。(2)西汉: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3)东汉: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4)经济交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3同越南交往越南输出(向

25、中国输出象牙、犀牛、珍珠等)和输入(从中国输入铁犁牛耕技术、水利技术等)的项目都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三)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1)开辟过程:零星交往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运; 丝路开通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有效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 丝路延伸甘英出英大秦,抵达波斯湾,进一步了解了西行路线。(2)路线:见教材P45示意图陆上丝路解读: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东面起点是西汉首都长安或东汉首都洛阳,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然后到达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

26、(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等地到疏勒(今喀什);南道过鄯善(今若羌)经于阗(今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到大宛(今前苏联费尔干纳地区)。从大宛向西北行可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直到里海北岸地区;从大宛向西南行,可到大月氏(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部交界处)、大夏(在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轩(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和条支(今阿拉伯地区)。(3)意义:广泛:中国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频繁: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双向:产品技术西传;佛教传入中国。2海上丝绸之路(1)概况:时间:汉武帝以后; 出发点:广东沿

27、海港口;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2)意义:相互: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整体: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交往(伊朗)(1)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交往频繁 (2)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转手贸易2与大秦的交往(古罗马)(1)双方在陆上无直接交往(安息阻隔、路途遥远、海路不畅)(2)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后半途而废(胆怯)(3)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中国(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4)文化:科技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确立了在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五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文化特点1地

28、位:(1)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2)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奠定基础2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统一措施;多民族)(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外互传)(3)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数学、天文、医学等)(4)气势恢弘(长城、兵马俑、史记)3成因:(1)政治统一; (2)经济发展; (3)交流频繁。(一)科技:先进的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1)西汉:制订太初历(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世界上最早记录太阳黑子。(2)东汉张衡:对月食作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2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3医学:(1

29、)三典:(西汉时编定)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2)二医:“神医”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医圣”张仲景。4造纸术:(1)西汉前期:最早的纸(西汉前期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的纸)。(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3)外传(口诀):四七朝日八世阿,十二欧非去安家,十六美洲十九大,造纸外传誉天下。(二)思想:哲学和宗教1特点:两汉时期哲学观点截然不同;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佛入道兴)。2董仲舒的新儒学(唯心):(1)主张:依天行事;儒家独尊;儒学教育。(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

30、授”。(3)背景:适应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3王充的唯物思想(唯物):(1)代表作:论衡(评论衡量)。(2)思想:一认为三反对。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客观物质;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反对厚葬。4佛教东来:(1)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2)东汉明帝时建造白马寺。5道教兴起:时间:东汉 来源: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经典:太平经 理论:阴阳五行(三)史学:史学的巨大成就1司马迁与史记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内容: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诸侯),七十列传(除前两类之外的重要人与事的单传、合传、类传),十表(分类大事),八书(典章制度

31、)。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班固的汉书:记载西汉和“新莽”时期历史(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3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东汉历史。(四)文学:文学的新成果1汉赋(1)时间:兴起于两汉 (2)特点:讲究排比,散韵并用(3)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2乐府诗(1)特点: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2)名篇: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五)艺术:雕塑与绘画1雕塑:兵马俑、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汉砖瓦与瓦当2绘画: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画像石、画像砖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国家发生分裂、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的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经济:江南

32、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六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三节)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1表现(概况)(1)开发范围扩大:由东往西再向南;(2)总体水平提高:面积、耕作、水利、品种、单产;(3)地区差异明显: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两湖一平”重产粮(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江绍兴一带)。2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3原因:(1)北民南迁;(2)民族融合;(3)政策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二)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1特点:(1)行业:农耕缩小,畜牧扩展。(2)生态:因过渡

33、开垦导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2表现:技术进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三)手工业的发展1特点:门类一致;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2概况:(1)纺织:魏织造机构;吴八辈之蚕;蜀锦。(2)冶炼:相州军刀;百炼钢;灌钢法。(3)能源:南北朝开始用石油、天然气。(4)制瓷:白瓷产生,为制瓷业开辟广阔前景。(5)造纸: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长建扬是中心。(四)商业的发展1总体:有破坏有恢复。2北方:有所恢复(战乱多)。3南方:相对活跃(战乱少)。(2)文化:取得不少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北文化领域出现不同特点。七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四节)(一)科技:科学

34、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二)思想: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1)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工具;(2)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2佛教盛行与危害(1)盛行原因:教义符合需要(人民摆脱苦难;统治者愚弄人民);中外佛教交流(法显西行取经)。(2)盛行危害:愚弄人民;浪费钱财;加重负担。(3)反佛、灭佛:反佛:南朝齐梁间范缜神灭论;灭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三武灭佛”外加唐朝唐武宗)。

35、(三)文学:承上启下的文学1特点:承上启下2建安文学:建安诗人(代表、风格、代表作)3田园诗:东晋陶渊明(风格、代表作)4南北朝民歌:南方缠绵婉转如采桑度;北方慷慨激昂如敕勒歌、木兰辞。(四)艺术:大放光彩的艺术1书法:(1)东汉末年成艺术(蔡邕)(2)曹魏时期变楷书(钟繇)(3)东晋“二王”特有名(王羲之、王献之)(4)北朝“魏碑”是精品(“龙门二十品”)2绘画:(1)三国曹不兴是佛像画始祖。(2)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石窟艺术:(1)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后)【要点透析】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和条

36、件(1)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封建地主经济,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2)政治上,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秦灭六国,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巩固统一。(3)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的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4)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控制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5

37、)客观条件:秦的统一和强盛,提供了客观条件。2秦汉时期三种治国思想的选择(1)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的原因:秦国商鞅变法符合法家主张,秦国因此国势增长,最后统一全国;秦朝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的思想正好被秦应用;同秦始皇个人认识有关,他认为只有衽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推行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的反抗。(2)西汉初期用道家思想治国的原因:刘邦认为秦采用法家思想治国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吸取教训,不用法家思想而采取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制而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3)西汉中期以后用儒家思想治

38、国的原因: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西汉儒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理论,这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强调思想统治的儒家思想比强调人们行为规范控制的法家思想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秦亡汉兴的原因(秦仅15年,西汉延续200余年)(1)在王朝建立前是否经过农民战争的改造;(2)是否注重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缓和社会矛盾;(3)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建设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秦的长城、灵渠有利而骊山陵、阿房宫等不利;西汉多为水利工程);(4)在对待王国贵族、割据势力、少数民族和思想文化等具体政策上也有差异;(5)秦始皇、秦二

39、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也有所不同。4评价汉武帝的主要政绩(1)史实:政治上,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颁布“推恩令”、“附益法”,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经济上,实行盐铁专营,铸五铢钱,兴修水利,推动了西汉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上,击败匈奴,有利于北部边郡的安定和生产发展;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疆域大大扩展。外交上,通朝鲜、日本等国交往,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文化上,颁布“太初历”,采纳“独尊儒术”主张,设太学,令司马迁修史记,文化成果丰硕,丰富了中华文明。不足之处:连年出击匈奴,大量征兵纳税,给人民

40、带来了极大的痛苦。(2)结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的政绩是多方面的、卓越的。5对秦长城、秦兵马俑等重大工程的综合认识(1)这是秦朝强大国力的见证,体现了国家的职能,从侧面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2)这些重大工程,直接反映了秦的暴政和劳动人民负担的沉重。(3)秦长城反映出中国当时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关系。(4)秦长城、秦兵马俑还是当时统一国家“大一统”观念的体现。(5)秦长城、秦兵马俑等举世闻名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历史发展的见证,特别是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心理上的重要象征。6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和原因(1)过程: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江南

41、地区的经济都有发展,但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南方。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故而南北经济的差距缩小,相对平衡。隋唐五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转移到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原因:客观上南方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南方少战乱,相对稳定,或实现局部统一,或通过篡位实现改朝换代,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不大。北方农民南迁的因素。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导致农民大量南迁,既带来劳动力,又带来先进的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南方的提高。南方的资源、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如农业发展需要的气候、土壤、

42、水利条件,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港口优良、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主观上南方统治者为了生存发展,都注重发展经济,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真题再现】1(2009年全国卷文综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答案】B【解析】突出“楚歌”流行的社会背景,即秦亡汉兴。2(2009年北京文综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

43、交流”。3(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答案】C 【解析】只有C项符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4(2009年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 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 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答案】D【解析】造纸

44、术最早也要到4世纪(南北朝时)才传到朝鲜半岛,A不选;西汉末年佛教才由中亚传入中国,汉武帝时不可能在朝鲜半岛出现佛事活动,B不选;C项只有隋唐时期才会有。5(20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答案】C【解析】A项在商鞅变法时就有,B、D两项秦始皇时期就已存在。6(2009年四川文综12)图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 D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百姓民族构成情况 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答案】D

45、【解析】仔细观察两幅图,可以判断这是“饮食”场景。7(2009年四川文综39题第(1)小题)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

46、第12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4分)【答案要点】(1)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分)。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2分)。【解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影响。历史价值应突出研究价值等。申报的有利条件一般都是既“久”又“好”。【名师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但并非第一个专制君主,第一个专制君主应是夏启。2秦朝短命而亡并不是由于其制度

47、的腐败造成,而是由于其残暴统治而亡。3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但并未确立,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立,从此以后,它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4张骞通西域,直接沟通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丝绸之路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开拓出来的,不可理解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设置于汉宣帝,而不是汉武帝。5区分道家与道教:道家学说是春秋末年老子所创,战国时发展,其主要经典为道德经;而道教是东汉时期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才形成,其主要经典为太平经,东汉时期为民间宗教,魏晋时期才开始官方化,并建立起神仙系统。6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也是政权更迭变化最频繁的时期,但有两点必须认识:一是分裂中孕

48、育中统一的因素,二是封建化伴随着民族融合逐步展开。7经济重心南移。魏晋时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两宋时南移完成。8封建化,是指社会制度的封建性质,而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际上就意味着封建化,但不能说是少数民族汉化。9范缜的神灭论是针对佛教宣传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们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东汉王充论衡是针对秦汉时期的封建神学思想进行深刻的批判。二方法点拨1秦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各方面的历史状况。复习时要把本单元作为封建社会的缩影,应多角度地进行剖析。

49、2学会抓重点:秦朝历史以秦始皇为中心,把统一、巩固、暴政各方面的史实变化串联在一起,把握其巩固统一、短命而亡的特点;西汉则以汉武帝为中心,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总结施政措施,体会西汉强盛的时代特点。3对南北朝社会经济发展,可将其内容处理为三大板块即农业、手工业和商贸。如农业发展可以进行南北方对比记忆。4在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文化必然明显地带有时代特征,即胡汉交融;玄、佛、道思想作为一种新思潮,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且文化发展承上启下。【知识网络】 政局变化:秦灭六国秦朝楚汉之争西汉新东汉。政治 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汉:刺史制度、郡国

50、并存、察举制。制度沿革 经济:秦汉土地私有制,汉代编户制度。思想:法家独尊(秦初)道家“无为”(汉初)尊儒尚法(武帝后)。 同匈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民族关系 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两汉对西南夷的管辖。同东亚朝鲜、日本及西亚、欧洲的往来。 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科技:天文、历法、地动仪、数学、医学、造纸术。 哲学:董仲舒新儒学和王充无神论相对立。文化昌明 宗教: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史学:史记、汉书、后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诗。 艺术:雕塑、绘画。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政治更替、民族融合(不作考试要求、略)。江南农业的开发(表现和原因)。 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51、 社会经济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数学:刘徽、祖冲之和圆周率的计算。 科学技术 农学: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地理: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道教的改造。 科技文化 宗教哲学 佛教盛行。 反佛的无神论:范缜神灭论。 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 文学艺术 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音乐。【考点测试】考点一 秦朝的统治(前221年前207年)1秦的统一(1)条件:具备社会基础 渴望统一; 国富兵强; 个人因素(2)经过:(略)(3)疆域:东临 ;西到 ;南濒 ;北抵 一带。(4)意义:结束战乱;统一奠基;有利于经济、人民;符合历史发展。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2、度:(1)措施:政治上:确立皇权;建立 和 机构;颁布 。经济上:土地 ;统一 ;统一 ;统一 。文化上:书同文; ;以 为教;以 为师。(2)影响:积极的在于加强统治;巩固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形成。消极的在于地主阶级凭皇帝权威加强统治,人民处境日益恶劣。3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秦的 : 繁重;刑罚严酷; 沉重;土地兼并。(2)经过:前209年,陈胜、吴广 起义,建立 政权 ;后由 、 领导。前207年,秦朝灭亡。(3)意义:第一次;推翻暴秦;改善统治;首创精神;布衣将相。考点二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是 制度,(秦 监察百官);西汉时代表中央监察 和 ;东汉时刺史监察权力加强

53、,末年执掌州军政大权,成为州的 。旨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必要的,但后来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膨胀,失去监察作用。2郡国并行制是 制度(秦:郡县制);汉初地方郡县制与 并存,导致王国问题出现;武帝颁布“ ”和“ ”,诸侯王国问题得以解决,中央集权加强。3察举制是 制度;西汉建立包括察举、 等内容在内的选官制度。 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东汉察举最注重 科,称为 ,后来 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东汉后期 的世家局面的形成。4编户齐民:既是 制度,又是 制度;被正式编入政策户籍的平民称为 ;编户齐民据 多少承担国家 、 、 。考点三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 匈奴族(北方) (1)社会状况:

54、经济上以 为主,也从事农业,开始使用 ;政治上秦汉之际, 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 国家。(2)与西汉的关系:初期, ,进行贸易往来;武帝时进行大规模军事反攻;后来, 归汉, 出塞。(3)与东汉的关系: 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东汉前期, 、 先后大败北匈奴,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解除。2西域(西部) 西域是指 和 以西, 以东,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前138和119年 两次出使西域,前60年西汉设置 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派 经营西域。3西南夷(西南): 时先后在西南夷设郡。4百越(南方):汉武帝时设置 等九郡进行管理。考点四

55、 两汉时的对外关系1朝鲜: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人称“ ”;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 生产工具传入朝鲜。2日本: ,日本“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 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3丝绸之路:(1)陆路:从 出发,经 ,出 关和 关,分南北到疏勒,跨 ,至安息、大秦。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 法、 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 传入中国。(2)海路:从广东沿海出发,经海岸航行,最远到达 。4大秦(欧洲):97年,班超派 出使大秦,到达了 ;166年,大秦 王朝使者到达东汉。考点五 秦汉时期的文化1特点:统一与 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2科

56、技:(1)天文,西汉的“ ”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世界上公认的有关 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 作了最早的科学的解释,同时发明了 ,比欧洲早 多年。(2)医学,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 著作;“ ”华佗发明的 比西方早1600年;“医圣”张仲景的 是中医的重要经典。(3)造纸, 前期已有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 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3哲学与宗教:董仲舒发挥儒学,核心是“ ”和“ ”,唯物主义思想家 批判神学,著 ; 初年, 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东汉 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建 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形

57、成,主要经典是 。4文学: 是两汉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以“ ”为代表,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5艺术:雕塑代表是 ;洛阳和成都的 和 。考点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特点:(1) 迅速开发, 发展相对缓慢;(2) 经济和 经济占重要地位;(3) 水平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农业:(1)江南的开发的原因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 ,带去了先进的 (根本原因)南北方的民族融合一些统治者推行的 、 、 、 、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 。表现(略)影响: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特征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表现:研制新农具 ;兴修水利;

58、开发边疆3手工业:特征品种更加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1)纺织业:襄邑、洛阳是中心,吴国培养出 ,蜀有 。(2)冶炼业:相州以制造 著称,有 和 法。(3)制瓷业:南方的青瓷,北方有 。(4)造纸业:纸张逐渐取代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 、 ;南方的 、 是有名的造纸中心。4商业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1)商业发展: 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 。(2)社会生活变化:南方的主食是 ,北方盛行面食。 时,蜀汉发明了馒头。 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在穿鞋方面,南方流行穿 和 ;南方多兴穿 。考点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特点:带有分裂割据烙印;体现民族融合;思想领域异常

59、活跃;科技成果突出。2科技:(1)数学 运用极限理论,提出圆周率的方法; 精算了出小数点七位后的圆周率。(2)农学 贾思勰的 是中国 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 西晋 绘制出 ,还提出了 原则;北魏郦道元著 ,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专著。3宗教思想:(1)佛教盛行的原因 , , (2)道教东晋葛洪结合 改造道教;陶弘景丰富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 体系。(3)反佛南朝范缜写 ,从理论上学生打击佛教,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 出发,先后灭佛。4文学:特点承上启下(1)建安文学 代表诗人有曹操父子、 、 等,代表作品有 、 、 等;(2)田园诗 陶渊明,代

60、表作有 、 等;(3)新乐府 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如 ;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如 、 等。5艺术:(1)书法: 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书法家有东汉 ;曹魏 创楷书;东晋“书圣” 。(2)绘画: 画流行。三国时 为佛像画始祖;东晋 擅长人物画,作品有 、 等。(3)石窟:大同 、洛阳 。【参考答案】考点一 秦朝的统治(前221年前207年)1秦的统一:人民 秦国 秦始皇 大海 陇西 南海 长城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地方 秦律 私有 度量衡 货币 车轨 焚书坑儒 法 吏3秦末农民战争:暴政 徭役 赋税 大泽乡 张楚 刘邦 项羽考点二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监察 御史大夫 诸侯王 地方高

61、官 最高长安2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 封国制 推恩令 附益法3察举制:选官 皇帝征召 察举 孝廉 门第族望 累世公卿4编户齐民:户籍 赋税 编户齐民 资产 赋税 徭役 兵役考点三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 匈奴族(北方):畜牧 铁器 冒顿 强盛的奴隶制 “和亲” 呼韩邪单于 昭君东汉 窦固 窦宪2西域(西部):玉门关 阳关 葱岭 张骞 西域都护 班超3西南夷(西南):汉武帝4百越(南方):南海考点四 两汉时的对外关系1朝鲜:秦韩2日本:汉武帝时 “汉委国王”3丝绸之路:长安 河西走廊 玉门关 阳关 葱岭 井渠法 造纸术 佛教 印度半岛南端4大秦(欧洲):甘英 波斯湾 安敦考点五 秦汉时

62、期的文化1特点:多样性2科技:太初历 太阳黑子 月食 地动仪 1700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神医 麻沸散 伤寒杂病论 西汉 改进3哲学与宗教: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王充 论衡 西汉 明帝 白马寺 道教 太平经4文学:赋 乐府5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 说唱俑 杂技俑考点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特点:江南 中原 士族庄园 寺院 商品经济 2农业:劳动力 生产技术 劝课农桑 奖励耕织 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社会秩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翻车、水碓、水磨3手工业:八辈之蚕 蜀锦 军刀 百炼钢技术 灌钢 白瓷 简牍 洛阳 长安 建业扬州4商业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1)商业发展:北魏 活跃(2)社会生活变化:稻米 三国 三国 屐 芒屩 靴考点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特点:(无)2科技:刘徽 祖冲之 齐民要术 现存 裴秀 禹贡地域图 绘制地图 水经注3宗教思想:教义的吸引 穷苦百姓寻求精神解脱 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儒家思想 神仙 神灭论 加强统治4文学:王粲 蔡文姬 蒿里行 七哀诗 悲愤诗 归园田居 桃花源诗 采桑度 敕勒歌 木兰辞5艺术:东汉 蔡邕 钟繇 王羲之 人物画 曹不兴 顾恺之 洛阳赋图 女史箴图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