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281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5(人民版必修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知识线索】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并且初步发展。秦朝适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初期实行王国分封制,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汉武帝采取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同时又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地主势力在国家政权的保护下恶性膨胀,成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阶级基础。 秦的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

2、发展与交流。西汉初年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迅速恢复了因战争而凋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东汉统治者也注意到调整统治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建立起规模很大的田庄,成为东汉后期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都发展起来。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同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西南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也加强了。同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各民族联系加强,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

3、这对后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础知识】一、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朝的统一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统一提供了社会基础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统一简况:十年兼并战争扫灭六国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匈奴,夺河套,修万里长城疆域的四至: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灵渠: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沟通湘水和离水,联系长江流域与珠江两大水系。它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4、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治: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经济: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统一文字: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流行更简化的隶书。 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3秦末农民战争起义原因:社会矛盾尖锐、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起义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建立张楚政权。项羽、刘邦继续领导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克咸阳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5、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历代农民反封建斗争树立了榜样。二、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实行的一种监察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东汉时期,刺史权力增强,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2郡县制度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与割据无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还颁布“附益之法” 以限制藩王: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活动,诸

6、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即“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两项措施,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3察举制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4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三、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

7、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汉初期:匈奴南下进攻,汉政府不得已与匈奴进行“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汉武帝:组织三次出击匈奴之战,匈奴被迫迁徙漠北。汉元帝:昭君出塞远嫁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双方和睦相处。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东汉前期,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2张骞通西域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首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双方通好。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

8、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班超经营西域30年。3西南夷和百越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设郡,东汉将西南夷并入版图。“百越”:东越指温州一带,南越指两广地区。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四、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燕、齐、赵仁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马韩、辰韩、弁韩)赴汉学汉,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中朝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2同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使译通于汉”(日本30多个小国与汉交往)东汉

9、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两汉时期,中越交往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3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者来汉: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五、秦汉时期的文化【重难点知识讲解】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

10、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产生这一政治制度的原因:(1)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2)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

11、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演变过程: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秦统一后,割据局面结束、疆域范围扩大。中央:皇权至高无上,下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任命方式: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结果:使地方的权力集于中央,中央的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政令,可以一直贯彻到地方最基层的机构。 积极作用:(1)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2)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独立。 实质: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工具。 不利:(1)这套制度

12、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2)君主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2、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三条“丝绸之路”,即北方、西南和海上。如此命名是因为在这几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影响。一致公认,如此命名比较合适。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2000年前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后打通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也就是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自长安,经甘肃、穿狭窄的河西走廊,到达敦煌,遇大漠阻拦,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往西达大宛;北路出玉门关,到达大宛。在大宛

13、南北两路会合继续往西到达安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和大秦(即罗马帝国),全长7000公里。 在打通北方“丝绸之路”的同时,汉武帝又遣官,打通了一条与北方丝绸之路平行的南方航路,原因是:陆路通道,因气候干燥炎热,经过沙漠、险山,加上因战乱、盗寇、瘟疫等影响,交通经常阻塞,甚至完全中断。因此在我国南方又开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为:从雷州半岛乘船出发,经今印尼、缅甸等地,航行至印度洋,印度南部。 宋时,因辽金战乱陆上丝路中断,海上通道,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盛极一时。从泉州、广州等地出发,至南海,达菲律宾、印尼,绕马来半岛,入印度洋,抵达南亚各国;向西北可达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它把

14、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联系在一起,贸易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加强了我国对外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往。【例题讲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帝时,西域内属,在三十六国,汉为置吏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材料二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冤叛,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材料三 章帝不欲废中国以事夷狄,乃迎戍己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窦,绥集诸图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尉,居龟兹。材料四 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请回答:(1)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有何历史意义?(2)根据材

15、料二指出西域与内地关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军司马班超留于窦”的目的是什么? (4)班超为什么“遣掾甘英穷临西海”?“备其风土,传其珍怪”有何意义?命题目的:考查对汉统治西域的了解。解题关键:注意几个时期的变化。错解剖析:没有注意材料二,王莽时期的变化。参考答案:(1)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西汉和西域的联系,使汉和西域的往来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使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关系开始发展起来。(2)王莽破坏了与西域的关系。(3)班超在窦固军中,等待东汉任命他出使西域,恢复东汉政府和西域各国的交往。(4)为了和大秦建立直接的联系。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线

16、测试】1始皇说:“天一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焚书坑儒推行郡县制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2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农民政权的地点处在今天的 河南荥阳陕西西安安徽宿县河南淮阳 3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社会十分贫困秦朝灭亡教训 大臣的建议刘邦远见卓识 4西汉建立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有耧车播种 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二牛一人犁耕法 恰当处理土地的坚、松、燥、湿 5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铲除异姓王,欲借此确保刘家天下。但后来却出现了“七国之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分封制

17、违背历史潮流 休养生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增强 封建经济自身的分散性 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6下列关于东汉豪强地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东汉地主阶级中享有特权的阶层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东汉初年,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不利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渊源 7西汉与东汉时期,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当时在位的皇帝分别是 汉文帝、光武帝汉武帝、光武帝 汉武帝、明帝汉文帝、明帝 8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北匈奴南匈奴鲜卑羯9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209年210年211年212年1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了东

18、汉时期国际交往情况的是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原地区 开始探索到中亚、西亚的商路 政府与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往来与日本小国的交往开始形成【答案与解析】答案:1B2D3A4D5C6C7C8B9B10C 解析:1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吸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抓住“始皇”两字的基础上读懂材料,联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专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秦始皇对“天下共苦”的主要原因诸侯争霸的认识,就能明确要“求其宁息”就必须废除“侯王”,改革政治统治制度即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识记历史地图

19、及古今地名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记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是陈胜和吴广农民起义军在“陈”建立的张楚政权。再要记住陈在今河南淮阳。 3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客观原因,即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而客观存在的原因,选项、都属于人的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主观原因,只有选项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所以正确答案为。 4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以上四项一般考生比较熟悉的是西汉的使用耧车播种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情况,把属于西汉时期的和排除,答案是。 5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历史结论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造成“七国之乱”的根本原因。关键是要理解根本原因的

20、含义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原因。项的迷惑、干扰性都特别强,这就要我们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来分析辨别。 6东汉王朝是在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地主豪强、官僚集团支持下建立的,刘秀本人就是豪强地主。因此,东汉初年豪强地主对于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加强都是有益的。C选项错就错在这个时间限制上。 7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教材叙述汉代几位皇帝的作为时,提到大规模治理黄河的是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8该题考查“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知识点。题干考查民族融合,经对题项分析可知:C,D两项在后,即西晋五胡内迁时;A,C两项相比,A项“北匈奴

21、”外迁欧洲,B项“南匈奴”符合题干之意,B项是正确答案。9本题选项C是最易错的干扰项。只要你知道没有公元零年,那你就会在把两个公元前后年代相加时减去1,这样你就算对了。此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正确答案为B项。 10A项应知佛教在西汉王莽时期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B项应知“丝绸之路”已经开通,D项与日交往在秦朝时就有“徐福赴日本”之说,C项符合题干之意。【高考题萃】1、在图中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A山戎 B匈奴 C突厥 D回纥答案:B。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答案:B。3、图五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

22、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答案:C。4、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艺术,涉及长安民俗生产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答案:A。5、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同车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答案:A。6、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做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

23、案:A。7、20世纪90年代,山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C。8、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C制定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做了科学的解释答案:D。9、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回答:(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

24、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参考答案: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秦汉时期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13题1、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2、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需要,最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

25、是君臣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3、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A、统治者的权欲B、地主阶级的要求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法家思想的启示4、判断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叙述是否正确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制造的样式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最早建立县制秦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能够推行“车同轨,书同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统一A、都正确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D、正确,不正确加强思想控制是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对此秦汉采取了不同方式,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截然不同,据此回答56题5、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

2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表明了统治阶级A、打击或扶植儒家势力B、为选拔封建知识分子扫除障碍C、打击思想领域的敌对势力D、在思想领域加强封建专制6、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倒退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秦汉时期,封建制度建设成就显著,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712题7、下列秦汉的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太尉尚书令御史大夫刺史A、B、C、D、8、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A、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

27、会经济基础的崩溃而瓦解9、与秦朝相比,两汉时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加强相权中央权力加强监察制度不断加强郡县与封国并存A、B、C、D、10、东汉时期,察举选官的制度逐渐发生改变,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宦官把持选官大权B、丞相垄断举荐官吏大权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D、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11、下列关于编户齐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具备独立身份B、依据资产的多少分为三等C、不属于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理D、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征发对象12、“汉承秦制”主要体现不包括A、中央机构的建制B、地方行政区划C、官吏的控制和管理D、严刑峻法统治人民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

28、和为主。据此回答1316题13、下列对秦、汉时匈奴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B、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C、对秦汉北部郡县的进扰,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匈奴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14、秦汉时期,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的战争B、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C、单纯防御战争D、先进对落后的战争15、西汉和东汉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相同之处有打败了对两汉有威胁的匈奴建立发展了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条件建立了同西南各族的联系A、B、C、D、16、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间范围内的有卫青、霍

29、去病大败匈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东汉的建立张骞出使西域A、B、C、D、17、两汉时期,中外交往频繁,与亚欧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包括甘英到达大秦中国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中西交通有陆路和海路汉朝丝织品远销欧洲,铜镜传到日本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冶铸技术西传欧洲,东传日本A、B、C、D、2001年11月19日凌晨1时至3时,200年来最壮美的天文奇观流星暴雨现象发生,据天文专家介绍,此次狮子座流星雨来自于33年回归一次的坦普尔塔特尔彗星,中国是最佳观测地点,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目睹了此奇观。据此回答1819题18、古代中国人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记录,它记载在A、春秋一书中B、墨经一书中

30、C、诗经一书中D、尚书一书中19、针对有人认为彗星的扫过、流星的坠落意味着灾难的降临、人类生命的陨落的唯心说法,古代直接批判这一说法的思想家是荀子王充范缜黄宗羲A、B、C、D、20、下列关于郡县制评价,正确的是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C、D、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时期,不仅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此回答2125题21、下列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居世界第一的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太初历”张衡发明制做的地动仪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纸的发明

31、神农本草经A、B、C、D、22、查找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可查阅的史学著作有春秋史记汉书乐府诗A、B、C、D、23、张仲景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医圣”主要是因为他A、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B、最早提出了病理学说C、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D、是世界上第一位采用麻醉法的医生24、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国家的大统一生产的发展民族联系的加强中外互相交流的影响留学人员的作用A、B、C、D、25、西汉前期,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

32、理解与评议,正确的是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当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强大主张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A、B、C、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共23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令清丈田亩和重新登记户口。但是,地方上的豪强贿赂地方官员,隐瞒田亩和依附农民人数,而把农民的房屋院落当作田亩丈量,引起农民的反抗。刘秀得知内情后,下令对贪官严厉追查。查出刚升任大司徒(丞相)的欧阳歙任汝南太守时贪赃一千万钱;河南尹张汲,诸郡太守等十余人,皆下狱处死。材料二:光武帝调郭汲任颖川太守,他

33、到任后,得知赵宏、召吴占山为王,手下有数百人,这些人不仅影响当地治安,还分别到江南和北方作案。郭汲派人说服他们下山;然后遣送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安心耕种土地。然后上奏皇帝,说自已擅自放回招降的盗贼。光武帝没有怪罪他。赵宏、召吴在外地同伙得知这一消息,都很佩服郭汲的威望和信誉,纷纷从南方或北方回来,向郭汲投降,郭汲也安排他们回乡种地,对以前的罪过不予追究。材料三:南阳太守杜诗,为官清廉公正,在任期间,兴利除害,百姓安乐。他发动南阳人兴修水利,大量开垦荒田。南阳郡内,家家衣食丰足。人们把他比作西汉元帝时的召信臣,南阳流传着称赞他的歌谣:“前有召父,今有杜母”。他还“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

34、多,百姓便之”。回答:结合材料从目的、措施和客观作用方面评述光武帝时期的吏治。要求:概括成文,限150字,最多不超过180字。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为天下王。” 引自管子材料二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搏兽者,杀之。” 引自湖北云梦出土秦简田律材料三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 引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四 初,(东汉)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地名)河决,尚

35、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引自后汉书王莽传回答:(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有何具体规定?(6分)(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造成黄河水患的原因是什么?(2分)(3)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3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3分,第29题14分,共29分。28、有人说:“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们的政治主张中,有何矛盾之处?(2分)原因是什么?(2分)他们的政治主张又是对哪些历史现象的反映?(3分)儒法两家后来是怎样统一起来的?(3分)简要分析统一的根源和影响。(3分)29、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一条走北方

36、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为什么叫这两条路为“丝绸之路”?(2)为什么有了陆上丝绸之路,还要开辟海上丝绸之路?(3)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结合汉唐时期有关史实说明。后来为什么逐渐衰落下来?参考答案及解析: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即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

37、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中央的一切权力归皇帝,据此可以判断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皇权至高无上。秦朝的郡县制规定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一规定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因此正确答案应选D。 【答案】D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然后判断出起决定意义的因素。这一制度的建立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原因,其中经济方面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封建经济是这种制度的基础,因此秦朝建立的

38、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这样才能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更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项中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的时间出现错误,应该是秦国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项中的时间也出现了错误,应该是秦国,商鞅变法时就“废分封,行县制”。项中的秦国应为秦朝。以上三项均混淆了秦国与秦朝的概念,故出现了错误。项秦朝能够推行“车同轨,书同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统一是正确的。

39、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D 【答案】D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焚书坑儒”是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防止旧势力复辟,加强思想控制,建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这一思想,这里所提倡的儒学本身广泛吸收了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故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以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40、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其本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正确答案应选B项 【答案】B7、【解析】秦始皇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中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武帝在位时,组建“尚书台”,设立尚书令,主管尚书台的一切事务,无监察职能,由此可排除选项。汉武帝后期实行刺史制度,设刺史主要负责对监察区进行监察。由上述分析可知掌握监察职能的有,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8、【解析】西周是奴隶制国家,西周的分封并非“封建”中央集权制,并非“封建”君主制的产生,故应排除选项A和B。西周的分封制的经

41、济基础是井田制,分封制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而瓦解;但西汉初年的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到汉武帝时基本崩溃,但经济基础并未发生变化,因此D项不正确,统治阶级实行的政治制度主观上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服务的,故正确答案应选择C。 【答案】C9、【解析】西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政治方面改革了官制,组成了内朝和外朝,实质上是削弱了相权,因此可排除;两汉时期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秦朝相比显然中央权力加强了,故应选;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故应选;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朝除郡县制外,还实行了

42、封国制,故应选,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B。 【答案】B10、【解析】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这时的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东汉时期,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地主把持察举选官的大权,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故正确答案选C。 【答案】C11、【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要求学生对两汉的编户齐民制度有一个全面了解,选项中所给的答案不一定是学生全部知道的内容,如选项B、C教材是没有这方面的介绍的,是正确的但这不需要学生知道,而A、D两项教材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叙述,很明

43、显编户齐民是具有独立身份的,故A是错误的,这里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解题的技巧。 【答案】A12、【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特点的掌握。分析本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明确西汉前期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从而施政思想是采纳儒、道、墨三家的思想。儒家主张施行“仁政”、“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墨家主张“兼爱”即爱一切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D项“严刑峻法统治人民”不是汉制的特点。另一方面,教材上明确表述了:两汉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汉朝是在除秦苛法的前提

44、下,对秦朝的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可见,这也可以判断D项不是汉制的特点。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明确“华夏族”和“中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匈奴族是我国境内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北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A项的表达是不正确的。秦汉时期,匈奴族经常带兵南下进扰北部边郡,破坏了当地经济,因此,秦汉中央政权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击,具有正义性,因此B、C、D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的要求,故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A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战争的正确认识和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问

45、题的能力。匈奴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不属于外族,因而不能定性为侵略和被侵略的性质。之所以定性为正义的和进步的战争,是因为秦汉对匈奴的战争反击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对北部边郡人民财产与生命安全都起到了保护作用。故正确答案选择A 【答案】A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即再认、再现西汉和东汉民族关系的能力。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先后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重创匈奴,解除了其对西汉的威胁,东汉前期,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故应选;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又任命班超

46、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故、应选;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加强了与西南各族的联系,东汉初年,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的版图,故也应选。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A 【答案】A16、【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时间概念的掌握理解。首先学生应清楚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是指公元前公元前100年(或公元前99年)至公元100年(或99年)。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分别是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都属于公元前二世纪,故可排除;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是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故也可排除;西汉设西域都护是在公元前60年,属于公元前1世纪;东汉建立于

47、25年,属于公元1世纪。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B。 【答案】B17、【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有关史实。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不符合题目要求,由此可排除选项C;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由此可确定应选,因此可排除选项A;张骞通西域以后,沟通中西的陆上要道即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开通,通过“丝绸之路”中西交通开通了,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它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48、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由此可确定应选,因此可排除选项D。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正确答案是B。本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再认再现外,同时考查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值得重视。 【答案】B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这道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求学生知道各项科技成果是如何被记载下来的。题中所列的四个选项中,C、D两项比较容易排除,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春秋和墨经能清楚的准确的记忆,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北斗”,这就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要早六百多年。而墨经主要是记载物理学方面的成

49、就,墨经里面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得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A。 【答案】A1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进步的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特点的掌握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思想,可见荀子对题干中的唯心说法是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的,故应选;王充是东汉前期人,是我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

50、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可见王充也对题干中的唯心说法是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的,故应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A。同时我们应通过此题了解其他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范缜是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他在神灭论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这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极力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这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重要影响。 【答案】A20、【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分封制、郡县制这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

51、价的能力。我国古代的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受封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军事上都有较大的独立性,并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中央对其基本无法控制,而郡县制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分封制的前提下实行的一项地方行政制度,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这有利于中央集权,所以郡县制不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故可排除;秦二世短暂而亡的重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而并非是废分封,立郡县,所以可以排除;分封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而郡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一项地方行政制度,所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故应选择;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应选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

52、选择D 【答案】D2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故应选择;“太初历”是西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而不是世界第一,故不选;张衡发明制做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的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做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故应选择;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要早一千六百多年。故应选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就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故应选择;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

53、部完整的药物理学著作,而不是世界第一,故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A 【答案】A22、【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备选项记载的史实和时间的范围,春秋是一部以鲁国为主的编年体史书,故从中无法查阅到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可排除;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记事为辅,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显然可查找到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应选择;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写出的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著作,它是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故可查找到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应选择;乐府诗即“乐府”是汉武帝时期由政府掌管音乐

54、歌舞的机构,乐府采集民间诗歌编选配乐而成诗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虽然能够涉及到了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但它不是史学著作,故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B。 【答案】B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医学成就的掌握。“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扁鹊采用的诊断法,故可排除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因此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D项属于华佗的医学成就,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就选择C。 【答案】C2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再认、再现历史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学生必须知

55、道,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此要分析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就应该从此时期的经济、政治着手进行分析,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因此国家的大统一和生产的发展是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这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故、应选择;秦汉时期我国是东方大国,与外国交往频繁,这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故应选择;而我国的留学教育一直到中国近代时期才出现,所以项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 【答案】B25、【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主要

56、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学生应把材料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材料中反映出的情况正好与西汉前期的政治状况是一致的。西汉前期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所以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而到汉武帝时期这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所以不存在“地方割据势力仍很强大”,故正确答案中应排除;材料中的“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说明了西汉前期的思想很活跃,故应选择;同时针对“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这种情况,董仲舒认为不利于中央集权,因而主张加强对思想的统一,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故应选;董仲舒的这种主张明显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故应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C。 【答案】C26

57、、【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依据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该题为“小论文”式评析题,首先应弄清上述三则材料产生的历史背景。东汉政权是王莽改制使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统治后建立起来的。战乱使社会动荡、生产破坏,不利于东汉政权的巩固,据此可得出光武帝整顿吏治的目的。三段材料都反映了光武帝整顿吏治的措施,可分条去归纳:材料一是严惩贪官酷吏;材料二、三是任用公正廉明的贤臣;而材料二又侧重安抚农民,材料三侧重发展生产。“客观作用”难度不大,联系教材回答即可。【参考答案】目的:东汉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恢复和发展经济,而社会环境的安定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

58、保证。为此,必须大力整顿吏治。措施:光武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严惩贪官污吏,如大贪官欧阳歙、张汲等十余人,皆下狱处死,毫不姑息。二是任用清正廉明的贤臣郭汲、杜诗为太守,安抚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客观作用:经光武帝多年努力,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27、【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把历史的问题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现实服务宗旨。要解决本题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其次结合题目的试题设问,从材料里找出答案,最后明确材料之间的关系,由

59、一个主题串联起来。因此,要围绕该主题展开思维,第三问的“启示”就容易答出,只要是围绕主题展开,言之有理都可以。【参考答案】(1)不能保护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材料二实施了材料一的思想。规定在一定的季节内不得砍伐树木,堵塞河堤,捕捉动物。(2)因发展经济而放松对山林河泽的保护;人口增加,导致过度垦殖;水利失修。(3)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列入治国方针。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是造成两汉黄河多次泛滥的人为因素。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重视环境问题。2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第(l)问“矛盾及原因”,实际上是要求答出儒法两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再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不同立

60、场即成因。第(2)问的“反映”,实际上是产生儒法不同思想主张的社会背景。第(3)问中的统一过程,只要理清从秦始皇应用法家理论到汉武帝尊儒尚法的变化即可。最后一问“统一的根源和影响,”应从巩固“大一统”需要出发去分析根源,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影响。【参考答案】(1)矛盾及成因:矛盾:儒家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放宽刑罚。而法家主张实行法治,要求臣民遵守法律,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反抗。成因: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潮流,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分别从各自代表的不同集团利益及各自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提出的。(4分)(2)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给人民加重灾难,故儒家提倡仁政;

61、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兴起,中央集权软弱,导致七国并立,故法家强调要进行政治改革,提倡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3分)(3)统一过程:秦统一后,运用和发展了韩非的理论,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用神权来维护君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根本目的上与法家思想主张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一致的。(3分)(4)根源和影响:秦汉时前,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要求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法两家统一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为其确立巩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保证。但后来逐渐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和限制思想科技的发

62、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3分)29、【解析】本题为一道材料型问答题。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应结合相关课本内容全面准确地诠释“丝绸之路”的概念,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时期的特点说明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必要性,分析丝绸之路的衰落的原因。第三问注重考查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开辟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此问应从中国文化西传和“西学东渐”两个方面分析说明,其逐渐衰落的原因应结合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因为在这两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中国丝织业发达,丝绸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分)(2)由于古代陆路通道困难重重,陆上丝绸

63、之路途中要忍受炎热干燥的天气,跨越浩瀚无垠的沙漠,翻越崎岖艰险的山岭,加上因战乱,盗寇等影响,经常阻塞甚至中断。故汉武帝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即海上丝绸之路。(3分)(3)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到公元15、16世纪之交,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金和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唐文化在科技,尤其是造纸、纺织、印刷术等方面对西亚和欧洲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唐时,瓷器、丝绸、纸张等运销西方。西方文化东来:唐时,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人、僧侣来华;印度的一些科

64、技,波斯的胡椒等物产传入中国,佛教、伊斯兰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5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是因为它有着难以克服的致命弱点:陆路运输,要穿过一连串国家和民族。而西夏和奥斯曼帝国对商路的控制,影响到全线畅通。陆上“丝绸之路”位于我国西部,深处内陆;而我国主要的外销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区,大多在东南沿海。陆路外运,既不经济,又不方便。陆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超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苦,依靠骆驼为运载工具的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限制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缺点,恰好是海路的优点。自14世纪至16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以来,“丝绸之路”走向衰落。(4分)-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