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272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2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的统一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2、统一的过程二、统一政权的巩固 1、建立皇帝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自己的至尊地位) 皇位世袭 内容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2、建立中央官制 御史大夫丞相 诸卿三公九卿制度 太尉 四者各自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他们的关系怎么样 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 3、建立新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郡县制的确立(全国分36郡) 郡县制的特点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4、巩固统一的其他举措(理解)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驰道开凿灵渠。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修筑长城。

2、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移民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思考:秦始皇为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1、 汉代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设郡(太)守; 郡国制并行制 分封诸侯王国,设丞相。(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是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时建立刺史制度,刺史

3、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州只是监察区,不是行政部门)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刺史制度 东汉时刺史增添了地方行政和军权;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州变成了地方行政部门)地方全力增加,削弱了中央集权。思考1:我们该如何评价汉代的刺史制度呢?思考2: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汉承秦制”: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有所发展、不断完善。 承袭秦的皇帝制度;承袭秦的中央行政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但也实行封国制,郡国二制并行;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汉设刺史监察;2、

4、隋朝废除汉代的“郡”,实行州县两级制3、唐代(道州县三级制)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时的道还不是地方行政部门,只是监察部门)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4、北宋措施: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改“道”为“路”,监察州县作用:积极: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消极: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5、元代措施: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思考:如何评价行省

5、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1、两汉“中外朝”制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措施:用布衣为相;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声六部制的形成形成: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

6、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该制度形成的意义: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 北宋“一参”“二府”“三司”制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7、。4、 元朝“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二、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宋元明清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思考:如何评价我国古时的科举制度呢?本课思考题:1、 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2、 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3、试简述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变化?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1、 时间、标志2、 目的: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二、 内阁的创立1、 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国家政务由明太

8、祖一人处理,政务繁多。2、 经过: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 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3、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 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思考:中国的内阁与西方的内阁有何区别?(提醒:从双方性质和权力来源上考虑)三、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南书房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目的:扩大皇权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

9、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军机处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1、 特点:极大地强化了皇权。2、 评价: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当

10、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古希腊海洋文明的产生1、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对希腊文明产生的重要性)一方面,古希腊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多海岸线和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它有利于希腊的发展。另一方面,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

11、山谷里和海岛上,从而形成众多小国。 2、本地区政治特色城邦政治 1.小国寡民是突出的特点。 城邦政治(国家)的特点: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雅典1、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奠基:索伦改革 核心内容:按照财 产的多寡来划分社会等级 作用: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核心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制订了陶片放逐法。(特色) 作用: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随着十将军委员会和五百人

12、会议的设立,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时间:公元前5世纪 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顶峰:伯利克里改革 改革公民大会内容: 改革五百人会议熟读 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 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发放工资和津贴(特色) 作用: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古代民主的黄金时代3、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全体公民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平等 法律至上4、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三、 希腊民主的衰落标志: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征服希腊衰落原因:(已记)四、对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已记) 作用 缺陷思考: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美国民主对比如何? 雅典民主体制 现代美

13、国民主体首席将军 总统公民大会 国会五百人大会 陪审法庭 最高法院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于发展一、关于罗马法的概念 广义上: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落马法律。狭义上:指罗马公民法。二、起源于发展1、产生: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特点及影响(见名师一号第28页) 制定成文法的原因:习惯发的弊端,导致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和斗争。 特点: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第一不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意义:是罗马第一不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发展:从公民发到万民法 公民法的狭义性 原因: 罗马扩张和统一的需要 商品经济发展

14、的需要适用对象: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3、形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撰完成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立法 原因: 法学家了积极立法,解释和充实立法 标志: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撰完成用图表示如下: 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产生 公民法 发展 万民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形成四、 核心内容:趁人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五、 作用:(见课本)思考: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是怎样影响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见名师一号29页)第三单元 几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 1215年大宪章确立了“法律之上”、“有限王权1、历史条件:长期的一会传统原则 这是英

15、国宪政史上永远的里程碑。 (理解) 13世纪封建性的议会制度基本形成,14世纪上半期一会出现里上下两院。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原因:(2)过程:1640年三级议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的开始1649年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在此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出现,英国的政党政治开始形成)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成功(但并不意味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意义: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1、确立: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内容:限制王权,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保证一会的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自由。 作用: 确立了英国“议

16、会至上”的原则,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3、 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三、责任内阁制1、形成时间:18世纪前期2、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3、特点:选民直选议员组成下院下院中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 首相提名组成内阁我们用图表示如下:首相议会下院内阁(政府)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对议会负责提出名单组成责任制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内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监督内阁,从而控制行政英国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国王:国家

17、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下院):国家最高权力部门,拥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权、监督权。通过对内阁的不信认案师有权解散内阁。首相: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行政权并可以影响立法。有权解散议会。内阁: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首相和议会负责。四、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产生的影响(记过,要求熟读)思考:你认为18世纪英国的内阁与中国的内阁只有和不同?(见名师一号33页)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1、前提:独立的完成(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2、必要性:邦联值得弊端(有哪些?)3、理论来源: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论发的精

18、神)4、个人作用:华盛顿二、建立1、1787年宪法的颁布 原因:邦联制的弊端 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各有哪些权利)内容: 国会:有上下两院组成,核心权力是立法,还拥有对外宣战及弹劾总统的权力 三权分立 总统:由民间间接选举产生,只向宪法负责。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拥有行政权但需经过国会批准;有权否定国会通过的法律,但-;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 。 最高法院: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产生,终身任职,除非犯罪。核心权力是司法权。三权分立的特点:分权与制衡。用图表示如下: 总统(行政) (图中数字都表示什么?) (立法)国会 最高法院(司法) 评价:3、 根据1787年宪法,1789年美国

19、进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三、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特点:两党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思考:美国联邦共和制(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第9课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 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议会共和制的确立1、 漫长的革命过程(了解)和原因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 法国工业资本之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相对弱小。2、 确立标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时间、机构:1875年,国民议会。 议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又有立法权。内容:选举 负责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政府首脑是总理) 二、德国资本主义制度二

20、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德意志的统一(原因、方式、政策、结果)2、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内容: 宣战、媾和、缔约。 宰相: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制对皇帝负责。(主持内阁事务)议会:名义上拥有立法权,但却不能执行。特点: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评价:思考1、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思考2、英德美法代议制有何异同?思考3、近代以来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有那些共同点? 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3题 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第10课 鸦片战

21、争(课本P50)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 原因: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状况;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资源:直接原因:中国人的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危害中国人的身。2、结果中国战败(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942年8月,南京条约 内容 影响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的门户;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198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2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2、 影响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社会任务和思想发生变化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时间、地点、内容、影响3、影响:政治、经济、思想三、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见名师一号p53第12题)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本P54)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一、兴起的原因 间接原因外国的侵略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二、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了解)18511金田起义(兴起的标志)1851年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北伐、西征,夺取

23、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秋天京变乱(变乱的原因和影响;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攻破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局势暂时稳定)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李玉成东征苏南,进攻上海受挫1862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47天京陷落(失败)三、 治国方略1、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冬性质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农民的发封建的革命纲领。内容(熟读)目的:“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评价: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2、资政新篇 1859年冬 洪仁玕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熟读)评价:革命性、先进性、空想性四、 失败的原因(客观、主观)和教训五、 新特点1、 起义背景半殖民

24、地半封建社会,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2、 起义形式利用外来的基督教思想3、 革命纲领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4、 担负任务反封建反殖民侵略5、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6、 所属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国际意义六、 影响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58)一、 甲午中日战争1、 背景日本大陆政策(根本原因)列强默许纵容态度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中国“避战求和”政策,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2、 经过1894.7丰岛海战8月清政府正式宣战1984.79黄海海战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 结果中国战败,1985.4签订

25、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影响割地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台湾和祖国分离,掀起了瓜分中国和花粉势力范围的狂潮;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免受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方便列强掠夺中国的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内因:清政府的极端腐败(根本原因); 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自保; 清军军事力量弱于日本。外因:日本精心策划,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二、 义和团运动1、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招抚(1898年兴起时)镇压(1899年底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招抚(利用)镇压(八国

26、联军侵华)*目的都是要消灭义和团2、口号:扶清灭洋爱国性、落后性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夏1、经过:1900.6,八国1901.92、结果:中国战败,1901.9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见课本p6061第13课 辛亥革命(P62)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1、 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3、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个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两个中心东京、上海)4、 组织基础: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和政党(1905.8,孙中山,东京,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

27、革命政党)5、 军事基础:黄花岗等武装起义6、 偶然性: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1.5*根本原因:清政府的统治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二、 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10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独立三、辛亥革命的高潮1、中华民国的成立(了解)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2)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3)意义: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1

28、、标志:1912.3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2、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由此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无力量;(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明确反帝,不发动群众,不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3)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且相互勾结。帝国主义 立宪派和旧官僚 革命党人 袁世凯善于运用权术和阴谋五、评价辛亥革命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66)一、五四运动政治:北洋军阀对内独裁,

29、对外卖国,引起国内人民极大不满,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1、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壮大了资产阶级;思想: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2、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 经过阶段时间地点主力口号爆发5.4北京学生(总体上是先锋)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21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高潮6.5上海工人释放被捕学生4、结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5、意义(性质、特点、影响) 见课本p67*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 诞生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外部条件2、 中共一大 1921.7.23 一大党纲的主要内容确

30、定党的名称、确定目标、中心工作、中央机构。*奋斗目标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而不是把资产阶级作为斗争对象。3、意义三、国共合作1、实现的条件2、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四、北伐战争 条件: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整编,革命根据地统一 1926.7开始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军阀基本被推翻,革命形势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五、大革命失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客观原因1、原因 主观原因2、教训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P70)一、 工农武装

31、起义 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经过:1927.8.1南下受阻兵分两路1、南昌起义 转战海陆丰 意义内容 2、八七会议见课本p71意义 3、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9进攻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向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0,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了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毛泽东在19281931年相继写了三篇文章,从中详细的阐述了这一思想:内容1、 土地革命 见课本p71 意义2、 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 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革命发展为燎原之

32、势3、根据地的建设 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1931年冬,江西瑞金,性质工农革命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斗争是形式,土地革命是基本任务,根据地的建设是基础是依托,三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开始:1934.10内容(熟读)遵义会议三、红军长征意义 胜利:1936.10 甘肃会宁意义第16课 抗日战争(P74)形成背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形成:1937.9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正

33、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为主,阵地战一、全民族抗战两个战场表现 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 游击战争 片面的抗战路线:国民党领导,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两条路线 全面的抗战路线:共产党领导,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两条路线的区别在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二、日军的滔天罪行(熟读)认识日军的罪行,尤其是近年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我们要提高警惕,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百团大战:时间、地点、意义中国远征军入缅:原因、时间,意义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胜利的标志:19

34、45.8.15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胜利的原因 中国 国际胜利的意义第17课 解放战争(P78) 原因重庆谈判 时间一、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结果双十协定,意义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夏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6(开始标志、主要 战役、意义)二、全面内战 战略反攻阶段: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8 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 三大战役解放战争的胜利 北平谈判 渡江战役 原因 国民党 共产党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内意义国际 思想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P84) 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思想来

35、源个人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984.2共产党宣言(内容、意义) 成立条件(了解)革命措施三、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历史意义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十月革命的背景(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二、十月革命的进程 过程:1、二月革命(目的、性质、结果)2、四月提纲(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是二月革命的纲领性文件)3、七月流血事件(原因、表明了什么)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表明俄国革命走了什么样的道路、原因是什么)5、 十月革命的结果,性质6、十月革命的特点 7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政治、外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能反映各族人民、经济目的性质意义、人民委员会的成立)意义:

36、思考:请对比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异同。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初步形成;确立;新发展2、性质:1954年前相当于国家的最高权力部门;1954年后回归本位,成了单一的统一战线组织。3、职能:1954年前代行人大职责;1954年后回归本位,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4、基本特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5、影响:组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在中共历史上从建立了4条统一战线,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到80年代是人民主统一战线、80年代后是爱国统一战线)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创立1954年9

3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特点、会议召开地历史意义)2、巩固:1959年二大3、发展:1964年三大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目的:2、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4、作用: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发起的原因: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前期侧重于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上,造成了刘少奇冤案;后期集中表现在对民主法治的破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1、背景: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8、不健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人民的法律意识太单薄 2、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文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国法律事业建设的里程碑。3、民主制度的完善:完善人大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加强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吉林省的海选制度)坚持和加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12字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加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有那些)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

39、政策的提出1、含义:2、针对问题:台湾问题。3、形成步骤:四步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港澳问题的解决1、香港问题: 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由来 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1982年邓撒会谈,否定了英国的“主权换治权”方案,双方同意用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回归过程 1984年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7年7月1日收回 意义: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澳门问题: 1987年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解决 1999年12月20日收回3、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

40、发展:长期隔绝1979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提出三通1987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政策,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海基会、海协会的成立九二共识的提出1993年新加坡“汪辜会谈”2005年连战大陆和平之旅。2、影响统一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和国外反华势力。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提出 背景:美苏对峙的世界形势 主要内容: 建国前后外交方针的不同: 不同的原因:二、新中国中大外交成就1、19491950年出现了第一个外交高潮,同苏联等17国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作用)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意义(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3、步入世

41、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时间、地点、参与国、议题、结果、意义(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 万隆会议:时间、地点、参与国、议题、结果、意义求同存异的含义:思考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标志是什么?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打开中国的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社会制度异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正确政策,它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得到实施,影响深远。思考2:请你对比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答:清末: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辛丑条约

4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列强对中国“分而治之”。“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受到英美控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期间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新中国:打破了孤立、封锁政策,促使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成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思考3:比较新中国的独立外交政策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死牢诧异的原因。答:(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2) 社会制度落后必

43、然导致外交的失败。(3)外交是国内国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内政的延续。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新局面的开创(1)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影响)(2)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3)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3年正式建交。(原因、特点:民间推进官方)(4)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思考: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目标、内容)第25课 两极世

44、界的形成一、两极格局的出现从盟友到对手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1、双方从结盟到: 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谁升、谁降)对手变化的原因 美苏两国矛盾尖锐: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2、对手性质关系形成的表现:杜鲁门主义(目的:遏制社会主义苏联,进而向全球扩张;影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二、两级斗争的方式:冷战1、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 美苏双方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二战刚刚结束,人民厌倦战争。 思考:美国为什么发动对苏联的冷战?(提示:从美苏双方的矛盾和冷战而不热战的原因入手)2、美国的冷战政策: 3、苏联的应对政策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欧洲共产

45、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华沙条约组织思考:华约组织的成立长生了什么影响?4、“冷战”的影响: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不利影响的表现:德国、朝鲜的分裂,美国侵越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特别重视德国、朝鲜分裂的原因及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5、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特点: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思考:简析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及特点。答:原因:战后美国实力和野心空前膨胀,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美国认为是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妨碍了其实现称霸计划,因此必须要压制下去;苏联是当时欧洲最强大、世

46、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美国并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线,采取直接武装冲突的政策;大战刚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陷入战争。特点:国家集团的对抗以美、苏的对立为标志,由此构成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两大国家集团的成员都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政治基础,使两大国家集团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面目出现。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在亚洲和非洲则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热战,如朝鲜、越南战场等。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联合的的原因: 2、联合的过程:三

47、步走(组成欧共体的三个组织)3、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特点: 4、欧共体成立的影响: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内外因两个方面、考虑美国对日本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2、日本经济的崛起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启示?3、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创始人:铁托、尼赫鲁、纳赛尔2、含义: 3、兴起原因:及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4、任务: 4、影响:四、中国的崛起思考:是那些因素促使世界在6070年代开始出现多计划的趋势?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两极格局的解体1、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 表现:东欧各国

48、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波兰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最早的剧变 事件: 德国的统一:1990年10月 苏联解体 时间:1991年底 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1990年放弃党的领导权,实行多党制1991年8月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2、两极格局的解体的原因:3、实质:社会性的根本性变化。二、多极化去世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解体后国际格局的特点: 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向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原因: 美国:世界上唯一的 美苏势力的下降 超级大国 使世界形成了五大力量中心 欧盟:前身是欧共体 世界多方力量的崛起 日本: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俄罗斯、中国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1、特点 2、原因 表现思考:近现代以来国际格局共经历过几次变化,就那几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