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淄博市般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 三司B. 行中书省C. 中书省D. 宣政院【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中央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变成常设机构。因此,行中书省与中央的“都省”,即中书省互为表里,故排除C,B符合题意;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握财政赋税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置的专管吐蕃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故AD不符合题意。2. 据
2、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3. 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
3、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导致秦末农民起义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不在于制度,主要是人的问题,A错误。材料说明七国之乱是诸侯叛国,没有郡叛乱的,不是分析七国之乱原因,故B错误。秦朝制度作用明显,材料显然是说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没有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D错误。4. 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一议会规定表明A.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B. 英国责
4、任内阁制尚未形成C. 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制约D. 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43年英国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法的这一规定制约了国王对议会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资产阶级,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国王行为的制约,与责任内阁制形成与否无关,排除B项;下议院议员本来就是由选举产生的,并不是国王任命的,排除D。5. 1877年5月,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内阁总理西蒙辞职,委派布罗伊组阁,随后又解散共和派占多数的众议院。但新选的众议院中共和派仍占优势,对布罗伊内阁投了不信任票。据此可知,麦克马洪A.
5、为复辟帝制扫除了障碍B. 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C. 可以随意解散参众两院D. 可以独立决定内阁去留【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结合材料“迫使内阁总理西蒙辞职解散众议院”可知麦克马洪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B正确,CD错误;A与材料无关,排除。6. 孟德斯鸠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A. 实行君主立宪B. 确立三权分立C. 实行地方分权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
6、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分别指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这三个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享有,这是三权分立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主张,故选B;A不符合美国的史实,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CD。7. 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B. 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C. 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D.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46年
7、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可知,这是抗日战争后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有益的努力探索,C正确;据材料举行的国民参政会委员的选举,没有涉及多党合作,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错误;据材料是在“张家口市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等信息可知,没有涉及农民,D错误。8. 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有利于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A.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B.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C.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D.
8、 “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答案】B【解析】【详解】“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设置,可以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故B正确;“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体现平等思想,与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无关,A错误;“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体现民主选举,不是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C错误;“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是说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不是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D错误。9.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 商鞅变法B. 汉武帝改革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
9、息: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10. 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
10、。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A. 强化了文化专制B.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 平衡了南北势力D. 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平衡了南北势力,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专制,故A排除。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与科举制南北比例录取没有直接联系,故B排除。南北比例录取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11、的演变科举制11. 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这表明该学者( )A. 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B. 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C. 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D. 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根据材料“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该学者肯定了八股取士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仅从政治角度诠释”的绝对化结论,排除B项;材料肯定了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
12、才的选拔,但不能表明是否是“实用人才”,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该学者“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弊端”,排除D项。12. 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A. 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B. 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C. 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D. 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中国古代“学而优则士”的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古代读书以考试做官为目的,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
13、主要是由于八股取士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潮,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学的压制,B选项排除。理学在明清时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C选项排除。13.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现代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而仅指“事务官”,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这种文官制度A. 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B. 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 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其职责是执行
14、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结合所学可知文官制度建立的初衷在于保持政府运作的稳定性,不受政党政治轮替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它的作用主要在于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故D项正确;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是在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材料中并未体现法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明确提出“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所以并不能强化责任内阁制,所以B项错误;与政党政治也没有关系,所以C项错误。14. 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A.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 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C.
15、 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 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说明1870年(工业革命以来),文官承担的任务具有了更多的专业性要求,而文官制度的上述规定等于适应了这一需要,而且将其制度化了,故B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不符合题意;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5. 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 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C. 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D. 秦律
16、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描述的是如何处理盗窃问题,并非规范经济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对继父盗窃继子判罪,没有表明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故B排除;材料中父亲与继父在盗窃子与继子的财物判决上的不同,体现了亲情关系不同,实质上也体现了秦律在尊卑上区别对待,故C项符合;D项内容与“父盗子,不为盗”矛盾,故D排除。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16. 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魏晋皇帝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唐代孝经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典。这反映出A. 道德教化日益受到重视B. 儒学教育走向神秘化C. 民间信仰与朝廷的互动D. 孝道推动了儒学复兴【答案】A【解析】【详解】历代统
17、治者对“孝”的重视,体现了封建王朝利用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维护自身的统治,把孝经与儒家经典并列,体现出对道德教化的重视,故选A项;“以孝治天下”无法体现神秘化,排除B项;民间信仰与材料论述内容无关,排除C项;儒学复兴是唐代韩愈为应对释、道冲击所倡导的思想改革,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孝治天下”“唐代孝经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17.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下令建造无忧夏宫时,遭到了附近一位磨坊主的申诉,因为行宫的修建导致他的磨坊因为风少而必须停工,但他却仍需要支付磨坊的年佃租。最终国王认可了他的申诉,并且出资赔偿,让他在别处建设
18、新的磨坊。由此可知此时A. 国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B. 普鲁士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 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D. 遵守法律成为社会的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国王对法律的服从,即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故选C项;材料未强调国王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国王与磨坊主之间的矛盾,不能说明整个普鲁士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磨坊主敢于用法律桿卫自己的权利,不能说明遵守法律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18. “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第7条)”,“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第8条)”。法国1789年人
19、权宣言的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A. 主权在民原则B. 分权与制衡原则C. 自由平等原则D. 人权法治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和“推定为无罪”,可见,符合题意的是C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体法国议会共和制19. 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其中规定“合众国公民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这一规定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有利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C. 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20、D. 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了公民选举权的规定,不能据此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实现;C选项错误,这一规定是对公民选举权利的保护,与州政府的权威无关;D选项错误,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
21、表明新时期中国A.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C. 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法制建设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排除C项;材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D项。21. 在今天东亚的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北非的埃及等国家、地区都有发现中国宋代的陶瓷。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宋代A. 航海技术的发达B. 抑商政策松动C. 制瓷业技术
22、成熟D. 民营手工业崛起【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的造船技术在当时为世界一流,特别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被用于航海,使得宋代的海船能够抵达材料中所说的国家与地区,故A项正确;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宋代并未松动,排除B项;C项无法解释中国瓷器到达材料中所说的国家与地区的原因,排除;材料没有说明这些出口的陶瓷是官窑还是民窑生产,排除D项。22.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B.
23、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23.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
24、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经济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点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24. 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
25、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A. 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C. 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D. 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依据材料“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可知这体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并不反对基督教,没有削弱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选项错误,“彻底摧毁”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
26、罗马教会的统治,与欧洲的民主政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5. 原本德意志地区没有统一的德语,自从马丁路德以其家乡的中东部德语,融合了部分北德和南德的方言,把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统一的书面德语才初步形成。材料表明()A. 路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B. 宗教改革就是确定“教随国定”原则C 德国要实现统一必须先统一圣经D. 路德的行动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根据材料“自从马丁路德以其家乡的中东部德语,融合了部分北德和南德的方言,把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统一的书面德语才初步形成”可知,路德的行动促进了德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
27、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的行为有利于德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没有体现路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路德的行动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没有体现宗教改革就是确定“教随国定”原则,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马丁路德的行为对德国民族意识发展的影响,没有体现德国要实现统一必须先统一圣经,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26. 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A. 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显著B. 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C. 意识
28、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D. 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在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D选项符合题意。邓小平全面整顿是针对文革对经济破坏现象而进行的整顿,A选项排除。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与20世纪70年代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无必然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的结论,C选项排除。27. 1955年中国政府建议美国就双边问题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释放了数名被押的美国人,并愿意批转15名要求到
29、中国大陆采访的美国记者的签证。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打破了两极对峙的格局C.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 同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答案】C【解析】【详解】新中国试图改善同美国的外交关系,在坚持“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同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独立自主地制定外交政策,故答案为C项。当时中国并未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当时世界上处于两极对峙的局面,排除B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排除D项。28.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
30、期新中国外交A. 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 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C.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由“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B正确;材料反映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无法体现“一边倒”,排除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D时间不符
31、合题意,排除。29.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A. 日内瓦会议B. 万隆会议C.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国家挑唆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获得,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2、,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B项符合题意;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A项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是1961年召开的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C项不符合题意;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0.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A. 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B.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C. 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D. 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33、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信息可知,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要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要支持中国来牵制苏联,故A正确;每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都应是从自身出发,因此B说法错误;据材料“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可知,这是美国开始认识的问题,没有涉及执行改变,C错误;据材料不能明确显示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D错误。31. 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
34、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A. 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 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 严格限制人身自由【答案】C【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严格户籍管理,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元朝的户籍制度问题,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B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规范户籍制度,不能体现严格控制人身自由,D不正确。32.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
35、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A. 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B. 使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C. 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D. 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局面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物力财力应抗战之需,故选A项;币制改革的施行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环境,排除B项;经济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排除C项;国统区通货膨胀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3.
36、 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世界银行建立,并于1946年正式运行。1947年,另一世界性经济组织也正式运行。它是A. 世界贸易组织B. 独立国家联合体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案】C【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的时间是1947年,C正确;A是1995年;B是1991年;C是1994年。34. 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A.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B. 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C. 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 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答案】B【解析】【详解】2
37、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可知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不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故B正确,CD错。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因为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材料的表述无关,故A错。35.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于是,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 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38、B. 君主专制的加强C. 世家大族进一步发展D. 科举制度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唯物史观,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使宋代进行户籍改革的主要原因: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了一定的松弛,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户籍制度的改变没有关系,故BD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世家大族的势力在宋朝遭到进一步削弱,故C项错误。36. 美国国会于1935年通过立法,规定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救济金,对未满65岁的死亡者提供一笔抚恤金,以作为其家属生活之用;对贫困的受抚养的儿童、残疾儿童、妇女保健以及致残者提供救助。该立法的主要目的是A. 恢复工业生
39、产B. 开展以工代赈C. 建立社会保障D. 保护劳工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1935年,以及材料关键语句“提供救济金”、“提供一笔抚恤金”以及“提供救助”可知,此立法涉及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保障,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中旨在恢复工业生产的立法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材料内容不是工业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直接救济,以工代赈是用提供就业机会来代替直接敦济,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死亡者家属以及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妇女保健以及致残者等,主体不是劳工,故D项错误。37. “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享用一日三餐(三
40、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段文字描述的当是A. 中世纪庄园B. 西周诸侯国C. 古希腊城邦D. 中世纪西欧城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可判断出是对中世纪庄园的描述,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诸侯国不信仰教会,B选项排除。古希腊城邦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C选项排除。中世纪西欧城市以市民阶层为主,D选项排除。38.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A. 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B.
41、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 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D. 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商品交易中比较注重“防伪”功能,故选A;材料重在强调交子的“防伪”,不能直接从材料得出B项结论,排除;交子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排除C;交子的使用起源于民间,排除D。39. 下图是汉朝货币五铢钱(铢,计量单位,24铢等于1两)的图片。汉武帝即位后不久,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由材料可知,五铢钱A. 与秦朝货币半两钱的重量相同B. 圆形方孔的形状从没有出现过C. 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近代以前D. 为解决货币私造的弊
42、端而铸造【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私自铸造货币造成币制混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不利于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故实行五铢钱统一币制,故D项符合题意。A项,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排除。B项,方孔钱以秦的半两钱为最早,故排除。C项,圆形方孔钱形式为我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式,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故排除。40.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此后,中国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英方同意。这一规定破坏了我国的A. 关税自主权B. 领土主权C. 司法自主权D. 领海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依
43、据材料信息可知,关税的变动须经英国同意,而关税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由本国确定,协定关税显然是破坏了我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领土方面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司法方面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领海的内容,故D错误。二、材料题4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琉球
44、“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据明史琉球传(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答案】(1)关系: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2)特点: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
45、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得出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依据材料“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等信息概括得出支持明朝抵御倭寇以及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等。第(2)问,依据材料中“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等信息可得出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等。【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对外贸易明代和琉球贸易【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史琉球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明代理藩外交或朝贡外交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周边国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被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并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本题的命制是以当今中日关系为基础的,再次提醒考生复习备考时要注意长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