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094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解析》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年秋A佳教育大联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一、单选题1. 流感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而奥司他韦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药物之一,其抗感机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下列与此病毒及神经氨酸酶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B. 流感病毒内部只含有一种核酸C. 神经氨酸酶中的氨基酸数量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D. 奥司他韦不能直接杀死乙型流感病毒【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奥司他韦能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使流感病毒不能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进而抑制流感病毒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2、。【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在宿主细胞中完成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A正确;B、不管什么病毒,内部都只含有一种核酸,要么是DNA,要么是RNA,B正确;C、双缩脲试剂可检测蛋白质中的肽键,不能检测氨基酸的数量,C错误;D、奥司他韦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奥司他韦不能直接杀死乙型流感病毒,D正确。故选C。2. miRNA是细胞内一类不编码任何蛋白质的小RNA,在动物体内包裹在囊泡中随血液循环流通,找到匹配基因后,与其mRNA的识别区互补杂交,进行转录调控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

3、是( )A. miR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 miRNA上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C. miRNA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D. miRNA通常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miRNA能找到匹配基因后,与其mRNA的识别区互补杂交,可见其通过阻断翻译过程来进行基因表达调控。【详解】A、miRNA与ATP所含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C、H、O、N、P,所以,A正确;B、miRNA是细胞内一类不编码任何蛋白质的小RNA,因此,miRNA不存在密码子,B错

4、误;C、miRNA找到匹配基因后,与其mRNA的识别区互补杂交,进行转录调控作用,说明miRNA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进而调控基因的表达,C正确;D、miRNA在动物体内包裹在囊泡中随血液循环流通,据此可推知:miRNA通常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D正确。故选B。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硝化细菌、颤藻、神经元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桃树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DNA和RNA属于核酸,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和消耗水的场所均为线粒体基质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磷脂、蛋白质、糖类检测生物组织

5、中的脂肪实验必需使用显微镜观察A. 二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答案】A【解析】【分析】原核细胞唯一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和RNA组成,硝化细菌和颤藻属于原核生物,神经元的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DNA的转录和复制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有的是RNA;细胞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反应;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

6、 H与O2结合成水。【详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正确;细胞学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细胞结构的多样性,错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在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分布,DNA的复制、转录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故在桃树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正确;DNA和RNA都属于核酸,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只是DNA,错误;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水和消耗水的场所不相同,前者是线粒体内膜,后者为线粒体基质,错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磷脂、蛋白质,但不包含糖类,糖类在细胞膜上的含量很少,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并不都要使用显微镜观察,

7、若观察固体组织,如花生子叶中的脂肪需要使用显微镜。若检测如奶粉中是否含有脂肪等,则不需要,错误。综上分析,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大量记忆。4.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B. 除磷脂外,胆固醇也是构成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 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D. 胰岛B细胞的核仁被破坏,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细胞质;磷脂和胆固醇都能构成细胞膜的成分;原核细胞只含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详解】A、动物细胞没有原生

8、质层,但动物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等生物膜,因此也能发生渗透作用,A错误;B、除磷脂外,胆固醇也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不是植物细胞膜,B错误;C、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但有的能进行有氧呼吸,如好氧型细菌,C错误。D、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故选D。5. 研究发现,当血糖浓度高于某水平时,肝细胞膜上的某种载体蛋白可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当血糖浓度低于某水平时,该载体蛋白又能将葡萄糖由细胞内转运出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载体蛋白存在于内环境中B. 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与细胞内外葡萄糖的相对浓度有关C. 该载体蛋白转运葡

9、萄糖进出肝细胞均不需要消耗ATPD. 胰岛B细胞合成的激素可以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降低血糖浓度;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升高血糖浓度,可见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高低决定的。【详解】A、该载体蛋白存在于肝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B正确;C、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此时肝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血浆,该载体是顺浓度梯度将葡萄糖运出

10、,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反之,当血糖浓度高于某水平时,肝细胞膜上的某种载体蛋白可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也是顺浓度梯度,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正确;D、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所以胰岛素可以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D正确。故选A。6. 下图为某动物体内不同的细胞部分生命历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c过程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 因为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e、f中的mRNA完全不相同C. bc、ah过程中发生的变异都能遗传给下一代D. 图中h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为体细胞,b、d

11、为经有丝分裂得到的两个子细胞;e、f为分化过程;agh为减数分裂过程。【详解】A、bc过程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错误;B、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分化的过程中,表达的基因,有些相同,有些不相同,所以细胞e、f中的mRNA种类是不完全相同,不是完全不相同,B错误;C、bc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D、根据g图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情况分析可知,细胞h为次级卵母细胞,D正确。故选D。7.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大分子均含有C、H、O、N元素B. 细胞死亡是细胞凋亡的同义词C. 跑步时,人体的能量直接来自有机物

12、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D. 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伴随ATP的水解【答案】D【解析】【分析】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详解】A、淀粉等多糖也是生物大分子,其组成元素只有C、H、0,A错误;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它们不是同义词,B错误;C、跑步时,人体的能

13、量直接来自于ATP,C错误。D、放能反应释放能量,用来合成ATP,因此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D。8. 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这种变异会使基因的种类增加B. 该植株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C. 该植株自交,不能产生基因型为Aaa子代D. 该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3【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14、分析,豌豆中偶尔出现的三体是因为其多了1条2号染色体,即其体细胞中的2号染色体有3条。已知某三体的基因型为AAa,且其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因此其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1:2:2。【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该植株的2号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了1条,因此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这种变异会使基因数目增加,但是不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植株可以产生AA、a、Aa、A四种配子,其中A和a是正常的配子,B错误;C、该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AA、AAa、AAAa、AAA、

15、Aaa、Aa,能产生基因型为Aaa子代,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植株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1:2:2,因此A配子的比例为1/3,D正确。故选D。9. 水稻为雌雄同株植物,其抗稻瘟病与易感稻瘟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稻瘟病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会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弱抗病),bb不影响抗性表达。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是1:1:1:1B. F2中的弱抗病植株中,既有纯合子,

16、也有杂合子C. F2中的抗病植株自交,后代的抗病植物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3/5D. F2中的易感病植株可通过测交鉴定其基因型【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显示:F2的性状分离比为367,是9331的变式,说明2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是RrBb,表现为弱抗性。再结合题意“BB会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弱抗病),bb不影响抗性表达”可进一步推知亲本基因型分别是rrBB(易感病)和RRbb(抗病)。【详解】A、依题意和分析题图可知:在F2中,抗病:弱抗病:易感病=3:6:7,为9:3:3:1的变式,表明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

17、染色体上,F1的基因型是RrBb,F1可产生四种配子,比例是1:1:1:1,不是四个配子,A错误;B、F2中的弱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Bb:RrBb=1:2,全部是杂合子,B错误;C、F2中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bb:Rrbb=1:2,即各占1/3、2/3,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即纯合子)的个体占3/5,C正确;D、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是rrBB、rrBb、rrbb、RRBB、RrBB,其中rrBB、rrBb、rrbb分别与rrbb进行测交,后代都是易感病个体,因此不能通过测交鉴定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D错误。故选C。10.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

18、叙述,错误的说法是(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

19、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正确;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正确;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如Aa),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正确;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不能使所有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它只能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并不自由组合,错误。故选D。11. 下面是某同学使用同

20、位素标记法进行的一些实验,其中错误的操作或结论是( )A. 给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注射用H标记的甘氨酸,一段时间后,可依次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检测到放射性B. 给密闭容器中的植物浇以H218O,一段时间之后,除H218O外,可测到有放射性的物质是18O2,C18O2,(CH218O)C. 用15N标记精原细胞的DNA双链,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所占的比例是50%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应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答案】C【解析】【分析】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

21、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即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转运,因此,给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注射用3H标记的甘氨酸,一段时间后,可依次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检测到放射性,A正确;B、给密闭容器中的植物浇以H218O,一段时间之后,H218O经过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可产生18O2;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H218O与丙酮酸反应,可生成C18O2同时产生的C18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可生成(CH18O2),因此,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物质是18O2,C18O2,(CH18O

22、2),以及未被利用的H218O,B正确;C、用15N标记精原细胞的DNA双链,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复制后每个DNA同时含有15N和14N,故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上的每个DNA均同时含有15N和14N,故含15N的精细胞占100%,C错误;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应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D正确。故选C。12. 香菜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发现,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多,占21%,而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占4%和3%。研究发现,这与人类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基因有关,该基因会让人对醛类物质更敏感,更容易

23、闻出香菜里的特殊味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香菜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B. OR6A2基因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C. 生物界中所有的基因都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 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受香菜,可能与OR6A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

24、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香菜不应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A错误;B、0R6A2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因此,其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B错误;C、生物界中所有的基因并不都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如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上也含有基因。C错误;D、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受香菜,可能与OR6A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D正确。故选D。13. 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含16条染色体(n=16),雄蜂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5、)A. 蜜蜂的性别取决于其所含染色体的数目B.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C. 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该动物细胞含有的DNA分子数始终为16个D. 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和题图可知,雄蜂精子的形成过程是: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16条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内,该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精子细胞,另一个细胞退化消失;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没有染色体,退化消失。【详解】A、由题可知,蜜蜂的性别取决于其所含染色体的数目,A正确;

26、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B错误;C、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该动物细胞含有的DNA分子数在间期复制后为32个,C错误;D、据图,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D错误。故选A。14.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化学反应和生理过程,其中有( )A. 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B. 受精作用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分解【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

27、、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详解】A、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在消化道中进行,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B、受精作用的场所是输卵管,不属于细胞外液,B错误;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中,不属于细胞外液,C错误;D、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分解,突触间隙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正确。故选D。15. 下列关于K+、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这两种离子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B. 神经细胞外K+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C.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外Na+浓度低于

28、细胞内,K+相反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所测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解】A、离子若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时,其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是主动运输。A错误;B、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主要是Na+内流;B错误;C、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29、,C错误;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所测膜电位的峰值指的是动作电位的峰值,因为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因此,降低外界溶液的Na+浓度,所测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D正确。故选D。16.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参与成人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有两个,分别是脊髓和大脑B. 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a上进行双向传导C. 某位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

30、成,其受损部位可能与图中的a、c有关D. 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纤维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控制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有两个,分别是脊髓和大脑皮层,A正确;B、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沿双向传导,但在生物体内的反射过程中,沿反射弧单向传导,B错误;C、已知某位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但都能产生尿意,说明高级神

31、经中枢(大脑皮层)完好,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说明效应器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据此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c或a或a和c部位,C正确;D、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方式,D正确。故选B。17.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B. 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D. 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1.

3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其中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体液调节是指激素、CO2,H+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3.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详解】A、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A错误;B、CO2属于调节因子,CO2需要先进入血液,然后形成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所以CO2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

33、属于扩散,不消耗ATP,C错误;D、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D错误。故选B。18. 下图为一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膜外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a、b、c三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A. 刺激a点偏转2次,刺激b点偏转1次,刺激c点偏转1次B. 刺激a点偏转1次,刺激b点偏转1次,刺激c点偏转次C. 刺激a点偏转2次,刺激b点偏转2次,刺激c点偏转1次D. 刺激a点偏转1次,刺激b点偏转2次,刺激。点偏转次【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为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为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

34、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a点先兴奋,则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d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a点与刺激b点类似,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在c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

35、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a处,因此,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故刺激a点偏转2次,刺激b点偏转2次,刺激c点偏转1次。故选C。19. 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a过程需RNA聚合酶、DNA解旋酶等并消耗ATPB. BDNF具有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C. BDNF和b物质穿过突触前膜时都需要消耗能量D. 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

36、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3、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而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过程是指BDNF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并消耗ATP,不需要DNA解旋酶,A错误;B、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B错误;C、据图可知,b物质表示神经递质,和BDNF一样都是以胞吐的方式穿过突触前膜的,因此都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海马体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所

37、以人脑的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错误。故选C。20. 图甲、乙分别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信号分子A、B、C均为某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雄性激素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B. 人体内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制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C. 三种信号分子在合成后均被定向运送到特定靶细胞处而发挥调节作用D. 图甲中对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的是信号分子A,信号分子B对该细胞无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所示为信息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调节靶细胞的代谢;图乙所示的信息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与细胞质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通过核

38、孔进入细胞核,调节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过程,进而调节细胞代谢。【详解】A、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A正确;B、人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高血糖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其作用机制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B正确;C、信号分子A、B、C均为某种激素,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定向作用于靶细胞而发挥调节作用,而非定向运送,C错误;D、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而发挥作用,分析图甲可知,信号分子A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信号分子B不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此对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的是信号分子A,信号分子B对该细胞无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C。

39、21. 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体温调节和感觉的中枢位于下丘脑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C.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D. 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答案】A【解析】【分析】1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2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

40、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2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详解】A、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B、细胞渗透压升高,释放的抗逆尿激素会增多,否则反之,B正确;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从而促进机体生长,C正确;D、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可调节、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而促激素又会调节控制有关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D正确。故选A。【点睛】22. 人体内的杀伤T细胞(T

41、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e和Th均是在骨髓中发生、生长和成熟的B. Te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与清除功能C. Te和Th中编码CD8的基因均正常表达,发挥免疫功能D. 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淋巴B细胞、淋巴T细胞,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

42、髓中成熟;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详解】A、Te和Th属于T细胞,均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A错误;B、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B错误;C、糖蛋白CD8位于Te细胞膜表面,而Th细胞膜表面没有CD8,因此Te中编码CD8的基因正常表达并发挥免疫功能,但Th中编码CD8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D、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故选D。23. 图为某病的发病

43、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种免疫系统疾病B. 激素A能够抑制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减少C. 图中所示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激素B受体结合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A)的分泌,导致激素B分泌增多,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该病的致病机理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损伤,因此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样,均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激素A表示

44、甲状腺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但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激素B合成减少,B错误;C、由图可知,抗体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均可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C正确;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D正确。故选B。24. 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胰岛素作用机理及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的部分机理,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葡萄糖或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提高血糖浓度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

45、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C. 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故其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D. 以上两种糖尿病均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下降,进而使血糖浓度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为血糖调节过程,抗体1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上受体,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抗体2作用于靶细胞受体,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这两种方式从免疫学角度分析都是自身免疫病。【详解】A、胰高血糖素能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提高血糖,但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A错误。B、由图可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B正确。C、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但不

46、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胰岛素只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C错误。D、抗体1造成的糖尿病会使胰岛B细胞获得的调节信息减弱,胰岛素含量降低,抗体2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所以抗体2不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量,抗体2造成的糖尿病会使葡萄糖转化分解减弱(竞争性减弱了胰岛素的作用),D错误。故选B。25. 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均具有增殖、分化能力B. “物质”指抗体,它不能彻底消灭抗原C. 若物质攻击自身细胞,则引发过敏反应D. 细胞受损,机体可保留部分细胞免疫能力【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细胞是吞噬细胞,细胞是T细胞,细胞是B细胞,细胞是记忆细胞,细胞是浆细胞。【

47、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是细胞B细胞和细胞记忆细胞,细胞为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增殖、分化,A错误;B、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凝集成团,但不能彻底消灭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B正确;C、若物质即抗体攻击自身细胞,则引发自身免疫病,C错误;D、细胞为T细胞,若受损,则丧失一切细胞免疫能力,D错误。故选B。26. 图甲是幼苗某处弯曲部分纵切装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图乙是生长素浓度对幼苗某处组织生长的影响曲线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图甲所示为单侧光照射下幼苗向光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为向光侧且生长素浓度较右侧低B. 若图甲所示为切面上放置了含生长素

48、的琼脂块的去尖端幼苗弯曲部分,则必须在幼苗左侧给予单侧光照C. 若图甲所示为根向地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图乙中c,右侧为m,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若图甲所示为茎背地生长弯曲部分且右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m,则左侧生长素浓度小于m【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图甲显示幼苗某处向左侧弯曲,说明该处左侧细胞生长较慢,右侧细胞生长较快;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a时促进生长作用最强,生长素浓度为m和n时的促进生长作用相同,生长素浓度为b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为c时抑制生长。据此分析。【详解】A、若图甲为单侧光下幼苗向光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为向光侧,由于生长素会由向光侧运

49、输到背光侧,所以左侧生长素浓度较右侧低,A正确;B、若图甲所示为切面上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的去尖端幼苗弯曲部分,由于幼苗的右侧生长较快,所以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左侧,可推知是在幼苗去尖端的切面右侧放置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不需要在幼苗左侧给予单侧光照,B错误;C、若图甲为根向地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为近地侧,高浓度生长素使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素浓度可能为图乙中c,右侧为背地侧,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生长素浓度可对应m,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D、若图甲为茎背地生长弯曲部分,且右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m,左侧生长较慢,应为背地侧,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则左侧生长素浓度小于m,

50、D正确。故选B。27.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描述,错误的说法是( )苯乙酸和-萘乙酸不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部位的运输形式是极性运输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上端运到下端植物的向光性能够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对植物衰老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51、(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详解】苯乙酸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植物生长素,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的韧皮部的运输形式是非极性运输,错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同时环境因素还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正确;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是从上端到下端,错误。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

52、现两重性,错误;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正确。综上所述,错误的是。故选C。28. 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样方法调查跳蝻种群密度B.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会偏小C. 应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某种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D. 黑光灯诱捕法与取样器取样法的原理均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答案】A【解析】【分析】1.样方法(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

53、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详解】A、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如跳蝻)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正确;B、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按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易知计算的结果会偏大,B错误;C、调查某种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进行,C错误;D、黑光灯诱捕法利用的是飞蛾等动物的趋光性。取样器取样法利用了土壤动物的趋暗性,D错误。故选

54、A。29. 下图是在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性别比例保持1:1B. 第10年时该生物种群数量最少,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C. 1015年,该生物种群增长数量不断增大D. 第25年时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05年时=1,种群数量不变;515年时1,种群数量减少;在1525年时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详解】A、据图分析,05年时=1,种群数量不变;515年时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所以,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

55、明性比例保持1:1,A错误;B、515年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B错误;C、1015年,1,种群数量减少;C错误。D、第25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会使得其他种群的资源减少,故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D正确。故选D。30. 以下是某同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图甲表示酵母菌的结构;图乙是用血球计数板(规格是1mm1mm01mm)观察未经稀释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图丙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某一时刻的状态;图丁是用目镜10、物镜10组合下看到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的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B. 图乙在制片时要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56、,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C. 据图丙可以判断此状态下A处溶液浓度大于B处溶液浓度D. 若将物镜换为40后,看到的细胞更少,光线更明亮【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图表示酵母菌的结构,其中结构为内质网;结构为线粒体;结构为细胞质基质;结构为细胞膜。乙图是用血球计数板(规格是1mm1mmO.1mm)观察未经稀释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根据“记上不计下,记左不记右”原则,可以统计出该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为23个;丙图细胞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也可能出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丁图是用目镜10、物镜10组合下看到的细胞图象,共观察到8个细胞。【详解】A、为线粒体,酵母菌的线粒体能将丙酮酸氧化分

57、解成CO2和H2O,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正确;C、丙图若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则A处溶液浓度大于B处溶液浓度,若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则A处溶液浓度小于B处溶液浓度,C错误;D、若将原来10物镜换为40,则看到的物像更大,细胞数目更少,光线更弱,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31. 根据课本原文填空(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_的作用更显著。(2)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_,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3)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_

58、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4)不同物种之间,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5)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_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答案】 (1). 降低活化能 (2). 细胞周期 (3). 基因结构 (4). 生物与环境 (5). 体液【解析】【分析】本题是教材基础知识填空,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1)酶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的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性,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2)原癌基因是存在于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基因,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主要负责调节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

59、进程。(3)基因突变是因为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4)共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5)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血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点睛】本题考查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是对识记层次知识的

60、考查,难度不大。32. 201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揭示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机制所做的贡献。研究发现正常氧气条件下,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IF)会被蛋白酶体降解,低氧环境下,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该研究有望为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希望。请图分析回答:(1)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A剧烈运动时HIF合成减少 BHIF合成导致乳酸的产生CHIF的作用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 D降低HIF的活性可治疗缺氧性疾病(2)氧气参与了细胞有氧呼吸的第_阶段,其场所在_。(3)红细胞中的O2进入到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通过_层生物膜。(4)研

61、究发现,缺氧还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调节,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血液中O2分压增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这种调节机制是_调节,保证了体内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5)据图分析HIF被降解需要_(填条件与物质,至少答三点)。(6)随着肿瘤增长超过了其血管供应,它的内部会缺氧,未来科学家可以研制药物降低癌细胞内_的含量,抑制肿瘤增殖达到治疗的目的。【答案】 (1). C (2). 三 (3). 线粒体内膜 (4). 6 (5). 体液 (6). 负反馈 (7). O2/常氧、VHL、脯氨酰羟化酶、蛋白酶体 (8). 低氧诱导因子(HIF)或HIF-1【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62、和识图分析可知,在正常氧条件下,HIF-1在脯氨酸羟化酶、蛋白酶体和VHL的作用下被降解;而在低氧环境下,HIF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与ARNT的结合,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详解】(1)缺氧诱导因子(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因此剧烈运动时HIF合成增多,A错误;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HIF合成不会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B错误;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HIF的作用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因此提高HIF的活性可治疗缺氧性疾病,C正确,D错误。故选C。(2)O2在组织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63、被利用。(3)红细胞中的O2进入到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通过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两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两层膜)共6层膜。(4)根据体液调节的概念,由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所以,O2是化学物质,其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属于体液调节。同时,红细胞数量增加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来调节O2的产生量,减少红细胞的生成,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5)分析图示过程可知,HIF被降解需要O2/常氧、VHL、脯氨酰羟化酶、蛋白酶体。(6)根据题干中的信息:低氧环境下,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因此,随着肿瘤

64、增长超过了其血管供应,它的内部会缺氧,未来科学家可以研制药物降低癌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HIF)或HIF-1的含量,以使肿瘤细胞不能适应低氧环境,从而抑制肿瘤增殖达到治疗的目的。【点睛】本题以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的研究机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干的条件和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33. 为探究油菜素内酯(BL)对生长素(IAA)生理作用的影响做了如图实验:(1)生长素(IAA)的化学本质是_,_是合成生长素(IAA)的原料。(2)为了探究生长素(IAA)适宜的喷施浓度,在正式实验前有时可以进行_,其目的是

65、_;进行实验时,每个实验组至少设置3个平行组的目的是_;(3)实验一:利用不同浓度的BL和IAA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单独IAA处理,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_;BL与LAA同时处理,在IAA浓度范围为_nmol/L时,BL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4)实验二:用放射性碳标记的IAA处理油菜主根,检测油菜素内酯对于生长素运输的影响,实验方法及结果如图2所示。标记的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方向为_(填单向或双向),BL可以_(填促进或抑制)生长素运输,且对_(运输方向)的作用更显著。【答案】 (1). 吲哚乙酸 (2). 色氨酸 (3). 预实验 (4). 检验实验

66、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5). 重复实验,使结果更准确(减小实验误差) (6). 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 (7). 0-10 (8). 双向 (9). 促进 (10).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表示不同浓度BL和IAA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上面那条曲线表示单独用IAA处理后主根的伸长情况,下面那条曲线表示BL和IAA同时处理后主根的伸长情况。图2表示用放射性碳标记的IAA处理主根,检测油菜素内酯对于生长素运输的影响两种实验情况下,都检测到了放射性碳标记的IAA,这说明生长素

67、在根部的运输方向是双向的,右侧更明显,说明BL对极性运输过程的促进作用更强【详解】(1)生长素(IAA)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IAA)的原料。(2)为了探究生长素(IAA)适宜的喷施浓度,在正式实验前有时可以进行预实验。其目的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进行实验时,每个实验组至少设置3个平行组的目的是重复实验,使结果更准确(减小实验误差)。(3)图甲中上面那条曲线未加BL,是IAA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曲线,与IAA浓度为0的对照组相比,主根长度有大于对照组的,也有小于对照组的,这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

68、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BL与IAA同时处理,在IAA浓度范围为0-10nmol/L时,随着IAA浓度的升高,曲线逐渐降低,说明B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4)从图中看出,两种实验情况下,都检测到了放射性碳标记的IAA,这说明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方向是双向的;加了BL的一组中(阴影)检测到的IAA(放射性)都多于对照组(空白),可以看出BL促进了生长素的运输;图乙中,右侧阴影高出空白更多,这说明BL对极性运输过程的促进作用更强。同时,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关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能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69、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34. 番茄(2N=24)是二倍体植物,缺刻叶和马铃薯叶为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D、d位于6号染色体上),果实的红色与黄色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为C和c),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育种工作者为研究这两对遗传性状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图的杂交实验。请分析回答:(1)缺刻叶和马铃薯叶中,显性性状为_。F2中缺刻叶致死的基因型是_。控制果实红色与黄色的基因位于_对同源染色体上。(2)若F2植株随机交配,则F3中缺刻叶:马铃薯叶=_。(3)若将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马铃薯叶红果植株所结种子,每株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

70、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4/9的株系F3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均为_。(4)已知无正常6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如图一:植株A。若图二: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3条6号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6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其中得到的染色体正常植株占_。【答案】 (1). 缺刻叶 (2). DD (3). 两 (4). 1:1 (5). 马铃薯叶红果:马铃薯叶黄果=3:1或马铃薯叶红果马铃薯叶黄果=9:7 (6). 缺刻叶:马铃薯叶=3:2 (7). 2/5【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缺刻叶红果马铃薯叶黄果缺

71、刻叶红果:无茸毛红果,淘汰马铃薯叶黄果后,让F1缺刻叶红果自交,分析在F2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之比为2:1,说明缺刻叶对马铃薯叶为显性,而此比例不是3:1,说明显性纯合子(DD)致死;分析在F2中红果与黄果之比为9:7,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这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假设为 B/b、C/c)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红果是双显性基因控制,即(B_C_),黄果的基因型有多种(B_cc、bbC_、bbcc)。【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由于F1缺刻叶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番茄的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缺刻叶。由于在F2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之比为2:1,说明此相对性状受一对

72、相对性状控制的,而此比例不是3:1,说明显性纯合子(DD)致死。由于F1红果番茄自交产生的F2中红果与黄果之比为9:7,说明控制果实红色与黄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F2中缺刻叶(Dd):马铃薯叶(dd)=2:1,雌雄各产生1/3D,2/3配子,若F植株随机交配,即雌雄配子自由结合,可得到F3,1/9DD(致死),4/9Dd,4/9dd,所以,F3中缺刻叶(Dd):马铃薯叶(dd)=1:1(3)根据题意,F2中马铃薯叶红果植株(1/9ddBBCC、2/9ddBBCc、2/9ddBbCC、4/9ddBbCc)自交得F3个体,理论上F2中,1/

73、9的植株(ddBBCC)不发生性状分离,全为马铃薯叶红果;4/9的F2植株(2/9ddBBCc+2/9ddBbCC)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马铃薯叶红果:马铃薯叶黄果=3:1;余下4/9的F2植株(4/9ddBbCc)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马铃薯叶红果:马铃薯叶黄果=9:7。(4)让植株B(Ddd)作为父本与马铃薯叶(dd)进行测交产生F1,由于无正常6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为区分正常染色体与异常染色体上的d基因,我们可以将异常6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记为d,则Ddd个体产生的配子有D:d:d:Dd:Dd:dd=1:1:1:1:1:1,但单独的d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测交结果将出现Dd:dd:Ddd:Ddd:ddd=1:1:1:1:1,因此,缺刻叶:马铃薯叶=3:2,其中得到的染色体正常植株占2/5。【点睛】分析此题中两对性状需要采用逐对分析法,即单独分析每一对性状的遗传情况,一方面得出其显隐性,另一方面得出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对数以及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