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A. 旧石器时代B. 原始人群社会C. 母系氏族社会D. 父系氏族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2、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B. 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C. 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D. 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玉蚕”可知与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有关,C项正确。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但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商周时期,女性地位较低,排除D。3. 三字经中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禅让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3、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禅让制、中央集权制度均不是周朝的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才是周朝的制度,并且这两个制度的确是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4.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A. 唐B. 秦C. 西周D. 清【答案】C【解析】【分析
4、】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体现的是分封建制度下的国家特征,故C正确。【详解】5.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A. 王位世袭制B. 皇帝制度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立伯服为太子,仍然属于王位世袭制的体现,排除A。秦朝时期确立皇帝制度,与材料西周不符,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调的前提下,将功臣和亲族分派各地,广建封国,与材料
5、不符,排除C。周幽王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这说明他破坏了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项正确。6.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6、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不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时期,BCD选项排除。7.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五伯不同法而霸,三代不同礼而王”。上引言论应该是A. 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B. 旧贵族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C.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D. 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依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五伯不同法而霸,
7、三代不同礼而王”等反映的是变法要随着时间和事态的变化进行,属于与时俱进的思想,主要是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依据。故选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家商鞅变法8.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郡县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 分封制和宗法制B. 内外服制度C.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故选C;“封建时代”指西周时期,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没有实行郡县制,排除B;三省六部制是唐朝
8、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9.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B.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答案】C【解析】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C项正确;A项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在北宋,故排除;B项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统治时期,故排除; D项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明成祖设立内阁,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
9、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10.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A. 御史大夫B. 刺史C. 都察院D. 参知政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宋代为了分散丞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所以不是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11.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 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 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 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10、答案】D【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2.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A. 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 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C. 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 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除了科举制,其他选拨官员的制度也可以为国家选拔官员,故A项不是实质,排除。推行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但无法推断为庶族地主掌握政权提供条件,排除B。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科举制
11、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文化,D项因果倒置,排除。13.赵匡胤上台后利用宴会“杯酒释兵权”并且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其主要目的是A. 巩固专制统治B. 奖赏功臣宿将C. 鼓励土地兼并D. 扩大地主队伍【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主要是为了削弱将领的军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故选A;“杯酒释兵权”实际上是削权,排除B;宋太祖的这一做法放任了土地兼并,但是并不能看的出来是鼓励土地兼并,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4.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因喜爱昌南瓷器,将年号“景德”赐于昌南镇,自此天下知景德镇。在景德镇烧制的影青瓷清
12、雅之极,可与汝窑天青瓷媲美。由此可知,宋代景德镇A. 生产青瓷和白瓷B. 瓷业由官府控制C. 制瓷工艺较发达D 瓷器生产量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代景德年间因其烧制的精美瓷器得到皇家赏识而赐名“景德镇”;由材料“在景德镇烧制的影青瓷清雅之极,可与汝窑天青瓷媲美”可知景德镇的影青瓷清新秀雅、端庄,技术水平高;故宋代景德镇制瓷工艺发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白瓷生产,而是强调宋代景德镇制瓷工艺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景德镇制瓷业的经营方式,无法推断出瓷业由官府控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瓷器生产的数量,而是强调宋代景德镇制瓷工艺发达,排除D。15.如图是描绘
13、宋代市井生活的作品,它是A. 送子天王图B. 步辇图C. 清明上河图D. 洛神赋图【答案】C【解析】【详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宋代东京的市井生活,故选C;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的作品,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ABD均不符合“描绘宋代市井生活”,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描绘宋代市井生活”,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绘画的成就分析解答。16.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B.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C. 明朝废丞相制度D. 清朝军机处的设
14、置【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体现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ACD三项都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符合题意。【点睛】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17.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15、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谏官的职能由评议皇帝变为评议宰相,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提高,故D正确;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一定的制约,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故B排除;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故C排除。18.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A. 辽阳行省B. 云南行省C. 江浙行省D. 福建行省【答案】D【解析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设有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等10个行省,福建隶属江浙行省,故排除ABC,所以选D。1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天人合一B. 建筑功能齐全C. 皇权至上D. 国家大一统【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北京紫禁城的相关知识点。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故选C。【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0. 顾炎武说:“易号
17、改姓,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 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B. 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C. 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 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主张, 这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故D正确。2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
18、争的共同之处是A.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逐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故A项错误;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B项错误;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故C项错误。22.2009年2月,佳士
19、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A. 鸦片战争时期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 甲午战争时期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时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被法国掠夺走,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而非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3.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
20、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挽救民族危亡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与“戊戌变法的意义”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没有真正实践民主政治制度,排除。24.据统计,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
21、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有的政党还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说明当时A. 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B. 民主共和开始成为共识C. 民权主义实现阻力重重D. 民间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等信息意在强调民众在参与政治热情高涨,也就说明了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在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舆论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民主共和是早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故B项排除;材料是反映民权主义实现的社会环境好而非阻力重重,故C项排除。【点睛】“评说政府官员、监督
22、政府工作为己任”是关键信息。二、非选择题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业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材料二戊戌政变大事记1898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三),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凤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变权。9月19日(农历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9月20日(农历八月初五),光绪帝先
23、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月21日(农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连和六君子被杀。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整理(1)材料一是基于怎样的史观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从这一视角来讲,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答案】(1)史观:现代化史观。影响: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
24、的起点。(2)原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是从现代化史观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关于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影响戊戌变法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业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可概括为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根据材料一“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可概括为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根据材料一“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
25、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概括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2)第一小问,关于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凤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可概括为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方面思考作答。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
26、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业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凤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2003年出版
27、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陕西临潼下刘村秦始皇陵西刑徒墓秦始皇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江西遂川铁戟2件铁剑1把铁匕首1件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铁铤铜镞80件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答案】评分建议:观点+阐述+逻辑结构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
28、中国开始进人铁器时代。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左传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示例二: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的发明年代。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比例不足10
29、%,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总结:铁器始用年代、冶铁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我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解析】第一小问的观点,首先依据材料可以得出观点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人铁器时代;观点二是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然后对观点进行论证,观点一可从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史实进行说明;观点二可从西汉中期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史实进行
30、说明。27.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三: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2)根据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分析其本质。【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2)变化:秦汉
31、: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或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本质: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变化。(1)材料一比较容易读懂,依据材料归纳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2)回归教材概括归纳,秦汉专制主义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唐宋专制主义表现: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明清专制主义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设军机处等。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的加强。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上。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需要掌握。【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