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050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相关素材:1.1沁园春长沙(人教新课标必修1)第1课 沁园春 长沙课文相关资料1.继承传统 创新发展公木谈毛泽东诗词(长白论丛1997年04期 郭春燕)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国现当代诗词的典范,从思想到艺术都闪现出辉耀古今的奇光异彩。著名学者、诗人公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毛泽东诗词研究,近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欣赏就颇受欢迎,一版再版,第八届全国书市将其作为重点书目参考。本刊记者慕名采访了公木。他虽已届八十八岁高龄,却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公木就我们提出的问题以一个诗人的感受侃侃而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首先请您对毛泽东诗词作一概括性评价好吗?毛泽东诗词堪称诗词中

2、的泰山北斗。它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的根须深深扎在现代中国的战斗生活土壤中,又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雨露阳光的滋润,真切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生命活动,可以说,毛泽东诗词为我们矗立起一个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抒情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形象。毛泽东诗词无论就创作主体的才德胆识力,也无论就描写对象的理事情景神,都可称得上是千古独步了。一般都认为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诗词的民族传统,并熔铸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思想感情,将古典诗词升华到新的高度。那么,您认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借鉴传统并有所发展的呢?这并不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我还是愿意略陈己见,权作抛砖引玉

3、吧!大家知道,毛泽东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尤其是古典诗词成了他的审美趣味中心,或者至少说是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三百篇”到人境庐,中国古代一切伟大和杰出的诗人,他无不结识神交,所有重要和优秀的诗篇,他也尽量搜求饱览。而历代诗人以生命写成的颇见真性情的诗篇,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以及情致婉约、刚柔兼陈、隐秀错采、风骨挺拔还有操守、格调、丰神种种,都有一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情感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所在。所以,毛泽东深爱中国古典诗词并把审美趣味放在古典诗词上。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诗歌“言志”的传统,把立足点放在“干预”生活和“设计”生活的结合

4、点上,但他并没有循入于传统“载道”的轨迹中。因为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以一个旧秩序的挑战者和反抗者的姿态出现。尽管在理性上他深刻理解并尊重传统,但在审美需求上则与那种古典和谐美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是反“中和”的,甚至是学“异端”的。在诗词的欣赏中,他总是把首肯的天平倾向于主观个性情感的自由抒发,而对那些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弃之不顾,甚至视为须待冲决的“词章之罗网”。他曾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联句旁用红色画上重线,且对原注解所说:“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打上黑线,并批注说:“此种解释是错

5、误的。”毛泽东意谓诗中虽自比为“沉舟”“病树”,而“千帆过”“万木春”却暗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还是向前发展着,这种看法,纠正了原注语对诗的形象意义的歪曲,否定了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生哲学,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毛泽东是以这种审美取向,以这种追求生命跃动、抗争和奋进的精神,来畅游于中国古典诗词长河中的。自然,毛泽东诗词的源泉离不开近现代中国和世界波诡云谲、石破天惊的生活实践,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借鉴传统精华。对一位诗人艺术家来说,所采取的艺术形式便是感性个体的生命投影,诗人毛泽东以传统诗词的形式来抒情言志,驰骋想象,创造意境,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具体生活经历和一定艺术修养所决定的。毛泽东

6、提倡尊重传统,继承遗产,但他也说:“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便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你是一个诗人,请您从诗学角度分析一下毛泽东诗词体现的美学思想。这个问题很大,但毛泽东诗词的美学思想,一个最根本、最关键的出发点,就是以整个世界天、地、人作为他的诗词所描绘和表现的对象,“只有以整个世界天、地、人为对象的诗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而这样的诗人,一方面他的心灵空间必然是“三维空间”,由天、地、人三个坐标相交在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灵之点上;另一方面他必然踩在诗与哲学的交界线上,因为仰观宇宙之奇,俯察万物之理,是诗人和哲人共有的气质与情怀。毛泽东以诗人兼哲

7、人的独特禀赋,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整体化自然哲学的合理内核,又汲取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思想,从而对由太空天体系统、地球物质系统、地表人类系统组合而成的天、地、人巨系统,即自然、社会、历史的综合体,拥有很深的透视力、很高的洞察力和很强的思维力,终于达到了我国梁代著名诗论家钟嵘所说的“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的至高境界。这种至高境界的创造并不是偶然的。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曾以与宇宙万物为友、以人间哀乐为怀的胸襟与气度,用诗的语言发出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战斗呐喊。参加并领导中国革命后,更成为一个与大地谈心、与高山交流的视野开阔的诗人,从沁园春雪这首词里

8、就可以看到毛泽东从大自然的壮丽转向自己理想志愿的壮美。这一诗情画意的转换,是毛泽东所独有的,他以其高大壮美的形象,屹立在传统的基地上,并从天、地、人这个审美对象出发,把他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邃密考察与深沉思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熔炼和凝铸了诗人炽热的灵魂与血肉,注入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去,才使这些传世杰作,放射出永恒的光芒。听了您的分析,我们对毛泽东诗词的美学意义有了全景而立体的认识。但是人们又常说: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那么,毛泽东诗词又怎样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呢?毛泽东诗词,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溢着一种博大的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

9、,成为中国诗坛上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这是毛泽东人格的魅力在毛泽东诗词中的显现,也是毛泽东诗词能获得广泛喜爱、雅俗共赏的奥秘之所在。毛泽东诗词直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在毛泽东诗词中,人格美往往表现为阳刚之美、壮丽之美、崇高之美、奔放之美,这是他在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伟大人格对象化、生命化、客观化的必然反映,是他人格美的主旋律。但人格美在毛泽东诗词中的表现,也有柔婉绮丽的一面,如贺新郎一词,便巧妙地将革命激情与爱侣柔情融合到一起,收到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艺术效果。毛泽东以阳刚之美(壮美)为诗词中人格美的主体,不仅显示了人格的主

10、体地位和主体力量,而且显示了他对生命的主体意识以及表现强大生命力的哲理追求。那么在语言的熔铸和运用上,诗人毛泽东又是怎样对传统精华加以创造性继承革新的?在毛泽东诗词中,毛泽东运用比喻、象征等习惯手法不落俗套,巧妙地采集神话传奇借以构筑独辟蹊径的艺术图像,用典而不为典所用,遵循格律而又不受其束缚,从而别开生面地遣词命意,创造独特意境。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尾联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全用李贺诗句,原诗说的是仙人辞汉,凄冷荒凉,苍天若是有情,也会为之黯然神伤的。而毛泽东诗词中则完全赋予了新义,把它放置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处,配合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形象地道出了一整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

11、道理,全然改变了原诗句义,境生象外,意酣词畅,足见毛泽东作为诗人的大功力、大手笔。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对新与旧的辩证处理,实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在虚实庄谐上,在形神情理间确实达到了意味深长、魅力无穷的境界,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您是诗人,结合您的创作实践来看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因为现在诗歌创作也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涌现了许多诗歌流派,您又怎样看待古典诗词今后的发展趋势?我认为现代化并不等于现代派。现代化当是中国诗歌的主要趋势。可是现代化之后,还有个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即使专作新诗,立志“以古典加民歌为区别对象”,只“把瞳孔对准国境线外的花朵”,那久了也难免变成色盲,失去了从民族的人民的母

12、体深处吸取营养,只能步入空虚,这样是不可能一蹴而“走向世界”的。从事“现代诗歌”即新诗创作,不读中国古典诗词,缺少源远流长的传统诗歌的熏陶,怕是不行的。时代在发展,新诗也必然要发展下去,我主张用“古典形式”写成“现代诗歌”,毛泽东诗词就是这样的“现代诗词”,它使用了传统的古典的格律,这是专指体裁形式,而内容实质则属现代范畴,这样的现代诗词已成为百花中的一朵。现代诗歌发展“多样化”是势不可当的。百花齐放,和而不同,主旋律不在形式上,让万紫千红、争芳吐艳在创作实践中去自由竞争吧!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为我们做了精辟的阐述,真是上了一堂精彩的毛泽东诗词美学的欣赏课。对此,我们再一次表示感谢!最后,

13、祝愿您身体健康,更相信您的诗歌研究与创作像您所谱写的八路军进行曲(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所唱的那样“向前,向前,向前”,永远“向太阳”!2.诗人毛泽东前四集解说词(附视频资料)第一集 宏程心路北京 中南海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八十岁了。这年夏天,他还劳费情思地做了一件词墨韵事。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作些修改。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以老病之躯,如此这般,反复多次,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又好像是在进行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总结。他或许是为自己的心

14、灵世界,留住一片珍贵的情感空间,留住几多动人的历史回声;他或许是在用诗人的目光,审视自己一生的行程,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漫长,是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短促,是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险峻,是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雄壮,依然是心路。数量并不太多的七十来首诗词,正是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心灵花朵。诗人毛泽东,该汇聚多少感情;毛泽东的诗,该传递多少消息。这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这里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霹雳暴动的风烟;这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这里有临海而迎潮搏浪的激情,有登山而倚天抽剑的呼喊;这里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这

15、里有鲲鹏展翅的恢宏遐思,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气象;这里有宏图惊世界,更有腊梅傲雪霜;这里有坐地巡天的浪漫华章,更有闲庭信步的击水新唱。心路上的风景是这般灿烂。细细检视笔下天地,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色、革命风云,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悲欢、历史巨变,在晚年毛泽东的心底,该唤起怎样的波澜?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作为诗人,毛泽东是自信的。四十多岁的时候,在陕北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便举起套着灰色棉袄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韶山从那个时候往前大约四十年,这位创造性的诗人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和平常的孩

16、子并没有两样。不过,忽然有一天,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抱着他第一次走出家门口时,越过坪坝下面的一方池塘,他看到的却是一脉诗乐之山韶山。据说,远古时代,勤政爱民的虞舜从北方一路南下巡游,途经现在湖南湘潭和湘乡交界的山峰时,在这里建起了一座行宫。人们在行宫里载歌载舞,还演奏了当时的流行乐曲韶乐。不久,虞舜南去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则留在了这里韶山、韶峰。钟灵毓秀的韶山终究没有留住虞舜的脚步和动人的音乐,郁郁葱葱的韶峰和缭绕的白云,寂寞相伴了无数个春秋。1993年,在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的时候,绿荫掩映的韶峰半腰却长了一片占地二十五亩的诗词碑林。上面用花岗岩精心雕刻着诗人毛泽东的作品。一条蜿蜒小道伸进这灌木丛生

17、的山坡,正是他小时候经常放牛或玩耍的地方。那时的乡村少年毛泽东绝不会想到,在传说中曾演奏韶乐的地方,将会长出自己的诗林。不过,十七岁那年,在第一次走出家乡这一人生转折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在不经意间作了一次诗人方式的告别。1910年,即将出外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本一个叫月性的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匆匆地行走,意味着任重道远。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前行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一个别

18、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他先是一名学生领袖,在湘江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五四大潮,成为湖南革命的播火者。他成为了一个革命家,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引导泥腿子们奔向解放的大道,被人们称为“农民运动的王”;他成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他站在遥望东方看得见曙光的山头点燃了星星之火;他还成为了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他开始更为艰苦的理论进军,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革命者说他是领袖,敌人说他是“匪首”,同情革命事业的朋友也会开玩笑地称他为揭竿而起的“山大王”,但没有人说他是诗人。直到1937年,人们才惊讶地发

19、现,长期在山沟里,在马背上战斗的毛泽东,竟然还会写诗。人们更为惊讶的是,正是毛泽东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格素养,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就是他,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1936年7月,二十三岁的斯诺来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的陕北保安。他是第一个深入苏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有激越飞扬的歌声,有平等全新的生活,有始终如一的希望和永远乐观的情绪,更有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灵魂。在昏暗的油灯下,斯诺和毛泽东陆续谈

20、了十几个晚上。一向不大喜欢谈论自己的毛泽东,向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敞开了心扉。谈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谈了自己的经历,顺便,也谈起了诗词。毛泽东把自己的七律长征抄写给了斯诺。斯诺他在书里写道,“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既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从此,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世界,人们也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个会写诗的红色领袖。真正让世人领略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件,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那年,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到重庆谈判。他把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透露了出来,结果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记者斯特朗,曾评述说:“毛泽东写的这首词

21、震惊了重庆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历史,不强求每一位重要人物都具有诗人的才华。可是,历史更钦佩一位伟人具有独领风骚的手笔。毛泽东独领风骚的手笔不仅震动了重庆文坛,更震动了十分敏感的政坛。一桩笔墨韵事陡然转化成了政治斗争。重庆的一些报刊连篇累牍发表批判文章,有的甚至刊登谩骂式的和词。一首署名“雷鸣”的和词说的是那样的透底,“草莽英雄,林泽豪杰,巧饰文词虫贝雕。休夸耀,看青天白日,旗遍今朝”。谩骂归谩骂。敏感的国民党宣传部门十分清楚,一首沁园春雪,使毛泽东及其主张在政治的天平上增加了文化人格的几多分量。他们私下组织一些舞

22、文弄墨之士,试图写出一首超过沁园春雪的词,然后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发表。可策划半天,最终也拿不出像样的词作,只得悻然罢手。已经回到延安的毛泽东,看到重庆报刊上那些曲解生事的和词,只说了一句,“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诗人只是毛泽东诸多身份中并不那么重要的一种。他有更多更大的历史使命,他有太多太大的事情要做。于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人们看到了: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他以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剧;在开天辟地的庄严时刻,他和战友们踏着古旧尘封的皇城砖道,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他和战友们领导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重振山河,荡涤了旧社

23、会的污泥浊水;在战火烧到国门口的时候,他毅然决策,打了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在凯歌行进的岁月中,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更深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他又艰辛地探索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东西方冷战对峙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面前,他始终警觉地关注着祖国的独立和安全,并在迟暮之年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格局。历史给了毛泽东激情,历史演变的波澜壮阔也给了他独有的创造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昆仑之巅,长城之墙,仿佛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仿佛是他笔下的纸;黄河的水,长江的浪,仿佛是他纸上的墨。炮声隆隆,千里莺啼,是诗

24、人诗中的平仄和韵脚;万丈长缨,百舸争流,是诗人诗中的遣词和意境;屹立山顶的松,扎根原野的草,翔飞中天的鸟,游弋江湖的鱼,还有那一年四季无比绚丽的花,从南到北迎风招展的旗,这千般风情,这万种生灵,便是跳动在诗中的字符。每一首诗,似乎都成为了一次事件,一段岁月,一种激情,还有他的理想的形象见证;每一首诗,似乎都洞开着一扇窗户,往里看,那里有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正是在和人民一道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毛泽东也创造了只能属于他的诗。这是一部史诗,真切地写照了在中国革命洪流中昂扬进取的人格精神,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壮阔场面。毛泽东一生奋斗,所以他一生有诗。他的革命的一生,同时也自然地成为了伟大的政治家

25、诗人的一生。第二集 青春意气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结果引来一些学校的校长到第一师范查问,是不是有“二十八画生”这个人。他们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当时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征友启事引来三个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当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二十八画生”和“纵宇一郎”在湖南省图书馆见面了,他们畅谈了三个小时。兴奋不已的罗章龙当天晚上写了一首诗:

26、“策喜长沙赋,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两个青年学生,以风流自期,所谈不是屈原,就是贾谊,好一派书生意气。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是毛泽东刚上师范时的听课笔记,一共四十六页。前面的十一页,都是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毛泽东还把离骚的内容分段提要,写成了眉批。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

27、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呼朋携友,观览名胜古迹了。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还有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寻访远逝的文人骚客,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发抚古思今的感慨?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符合他性格本色的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大概可以叫做“诗文意气”。青春是美好的。它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无

28、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它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无不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1917年暑假期间,为了了解更多的社会风情,毛泽东邀了两个好朋友,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上路了。他们靠作点诗,写点对联送人,换几个钱,解决途中的食宿。按湖南旧时习俗,他们被称作“游学”先生。在湖南安化县城,他们去拜访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时,对方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摆在桌上,“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意在试试来人的学问深浅。毛泽东即书属对,写了一个下联说,“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对得工整且不说,语中内涵也让这位老先生有些不太好意思,顿然亲近有加。这次“游学”,

29、他们走了五个县,行程九百多里,历时一个多月。人在旅途的生活显然让毛泽东收获了比他期望所得还多的东西,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诗句。这些诗句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是从他的朋友们的记载中,知道有这样一些联句“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这些即景而吟的诗句,虽写得认真,也很工整,但总难免是为赋新词强登楼的少年之作。因为他的生命还没有走进沉重的历史,他的个性还没有融进困顿的现实,在对景物的观览中,那视线还是青春的单纯,学子的轻松。当青年毛泽东的视线投向他所处的现实社会,我们看到的,便是另一种诗情,另一番意境了。那是1915年的5月,毛泽东的同班同学易昌陶因病去世了。悲从中来的

30、毛泽东写了这样一首挽诗:“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在毛泽东的感觉中,一阵飙风掀拂亡友的灵帐,好像天地为其悲泣。好友的早夭壮志未酬,活着的人们长歌当哭,以青碧的群山来试试自己报国的长剑如何。诗人与亡友有共同的报国之志,所以,亡友死后自己的那惆怅像长天江水一样,绵绵不尽,混茫一片。为什么呢?因为“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这两句正是全诗的“诗眼”。对这个“诗眼”的最好注脚,是当时中国

31、发生的一件大事。日本以赞同袁世凯称帝为诱饵,要他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师生,将国内知名人士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为明耻篇。毛泽东读后,在封面上愤然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毛泽东的同窗好友易昌陶恰巧就是在这个时候病逝的。易昌陶的病故使毛泽东更牢固地树立了一个信念,强健体魄,对于人生奋斗,对于报国救民,有着重要的前提意义。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平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鲜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列举大量

32、中外名人事迹,说他们之所以成就大业,都是因为身健气雄。令他期期向往的是那些尚武的先贤、勇烈的壮士、洒脱的剑客,因为他们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烈”和“不畏”。说到做到的毛泽东潜心实践着他的这个信念。寒冬时节,他用冷水擦身;大雨滂沱,他在野外奔跑;江水滔滔,他去搏击风浪;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强身健体的广播体操,四处推广。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浓烈气息扑面而来。“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青年毛泽东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的人生箴言。重朝气,重奋斗的青年毛泽东,被同学们称为了“毛奇”。同学们感叹他的行为之奇、志向之奇,也感叹他写诗作文的“戛戛独造”之奇。在毛泽东周围,

33、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他们成立了一个决心要“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社团,叫“新民学会”。在成立会上,他们赋诗高歌,“济济新民会,风云一代英”。这是一群在中国大变动前夜孕育出来的热血青年。生逢国难当头的岁月,奇士们的青春是那样地耀眼,让人生的青春融入扶危救国的“新民”又是那般灿烂。节假日,新民学会的成员常常相约,到长沙的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步韵唱和。这样的情景,毛泽东终生难以忘怀,晚年还不时回忆。在新民学会成员中,被朋友们称为“老大哥”的何叔衡,和毛泽东一起作为湖南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

34、一。蔡和森、李立三、向警予、李维汉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抛洒热血甚至牺牲生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壮丽的篇章。青春的聚散,犹如人生的云朵,这一朵云和那一朵云在时代之风的吹拂下相聚了,又在时代之风的吹拂下分开了,各自带着往事的回忆,各自带着远大的抱负。新民学会成立不久,罗章龙准备赴日本留学。大家在长沙平浪宫聚餐,为他壮行。毛泽东为此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相赠。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湖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

35、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大凡送别之诗多为托酒伤感,即景劝勉。毛泽东这首诗虽不免有历来送别诗的伤感之词,但更多的是自发的豪情和相互的勉励。一开始便是开阔的景致,造出明朗高华的气韵;接着以屈原、贾谊这些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前贤来自喻和喻人,以湖湘地灵人杰的文化土壤来自励和励人。他们鄙视那些昙花一现的碌碌诸公,俯视沧海横流和纷纭世事,一派斯人当大任的雄心气概。这使人联想到毛泽东经常光顾的岳麓书院门前那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当年湖南第一师范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

36、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不久,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学生时代,此后,他再也没有进学校读过书。这年,他二十五岁。鲲鹏激浪从兹始。仿佛是在诗意的想象中,为一段生命历程画上了句号。可想象中的下一段辉煌历程的起点,却犹如绚丽的云彩,还在空中漂游。一心要大展宏图的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将从哪里去开始自己的救国之路呢?第三集 爱情之歌1918年,二十五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时,萌发了爱情。爱情是在一片冰雪的世界里开始的,充满着诗情画意。1936年,毛泽东曾对斯诺作过这样的回忆,“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

37、。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和毛泽东一道享受这一美景的,是一位十八岁的姑娘,她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正是在北京的公园和名胜一同观赏冬春景色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杨开慧确立了恋爱关系。初恋,是人生最为珍贵的情感经历。在情人眼里,河床上总是流淌着如梦如幻的清波,清波里总是倒映着绿得发亮的垂柳,垂柳下总是生长着如诗如画的花草,花草间总是旋转着金黄的太阳和银白的月亮。作为书香门第的闺秀,杨开慧生活在高尚和浪漫的理想之中,她对毛泽东的爱

38、慕之情也是那样地富有个性。杨开慧在日记里说,“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是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又都富有个性和远大的追求。杨开慧后来回忆:她虽然爱毛泽东,“但绝不表示”,“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唯恐他看见我的心。”“他因此怀了鬼胎,以为我是不爱他。但他的骄傲脾气使他瞒着我,一点都没有表现。”毛泽东和杨开慧,常常被深沉而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所困扰。爱情成为了甜蜜而痛苦的心理感受,特别是在离别的时候,在夜晚独处,地上那双星星般的眼睛和天上无数眼睛般的星星深情对视的时候,

39、毛泽东的情丝是那样的深沉、缠绵,似乎轻轻一拨,就能响起动人的心曲。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在1921年一次短暂别离时写给杨开慧的。这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的一首纯粹写爱情的作品,唯一的一首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社会背景在诗中淡然远去,唯有“我”在夜晚的相思、在拂晓的所见,而所见更引起相思,恰如李商隐说的,“一寸相思一寸灰”。对不大用笔墨表达爱情的毛泽东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此前他写有青春诗,唯独没有爱情之作。当时的毛泽东,已接近而立之年。在过了青春时节再来讴歌爱情,或许

40、更见其执著的性情。诗人的爱情故事,还在延伸。1920年冬天,杨开慧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不坐花轿,不备嫁妆,没有媒妁之言,不作俗人之举,自由地和毛泽东结了婚。一年后,毛泽东辞去了教职,把家搬到了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行踪不定的职业革命家。除了肩负起全部家务之外,杨开慧在党内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她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同时把全部的依恋和寄托贯注到毛泽东身上。在繁忙之余,面对孤灯幼子,杨开慧难免生出惆怅之情,而毛泽东的生活节奏太快、太强,似乎有些忽略了妻子的感受。1923年12月底,毛泽东又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的第一次全

41、国代表大会。如此行色匆匆,使三年的夫妻生活离多聚少。革命与爱情,事业与家庭,无疑是经常困扰夫妻间的话题。是呵,前者和后者,犹如太阳和月亮。没有月亮辉映,太阳也会忧伤;因为太阳照耀,月亮才会发光。清水塘边的小道,夫妻俩不知走了多少回,而这天拂晓的送别,清冷的天色,清冷的弯月,清冷的水塘,清冷的草路,再加上妻子杨开慧那清冷的眼泪,真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情此景,毛泽东实在忘怀不了。于是,一首贺新郎别友就从心底里涌了出来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

42、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如果说虞美人枕上说的是昵昵儿女语,这首词却明确表示哪怕是在茫茫世间做漂萍般的天涯孤旅,也要割断绵绵情丝。说的虽然十分含蓄,但革命家的情愫却已经一目了然。但是,词的上半阕又分明是地道的儿女语,分明是夫妻间难舍的人间知己情。诗人甚至把一些不快的误会和私房话也写了出来,希望妻子把误会化作过眼滔滔的云和雾。革命和爱情,太阳和月亮,双重的含意很自然地托出。1927年8月13日,一个朦朦胧胧的夜晚。杨开慧站在长沙板仓杨家后山的棉花坡上,再一次目送着穿一身布衫要去领兵打仗的毛泽东渐渐远去。他的背影逐渐消失在

43、看不清辨不明的月色里面。杨开慧肯定不会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永诀。 在离别后,毛泽东驰骋疆场,成了马背诗人;在离别后,杨开慧坚持地下斗争,抚育孩子。在孤灯长夜里,伴随那流泪的烛光,思念着毛泽东。井冈山上的毛泽东,则四处托人打听杨开慧的下落。他甚至给远在上海的李立三写信说,“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讯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她写信给我。”不久,杨开慧果然接到了毛泽东的来信,她说:“终于有信来了,我接着喜欢得眼泪滚流下来了。”远方的心上人太令她牵挂了。本来就有诗人气质的杨开慧,写了一首题为偶感的诗: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

44、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翅,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他们终究没有重逢。1930年,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时候,湖南军阀何键把杨开慧抓了起来,对她说,只要你宣布和毛泽东断绝关系,就放了你。这位外表柔弱的女子,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于是,她被敌人杀害了,只有二十九岁。牺牲前杨开慧只说了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听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正在准备反击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围剿”的毛泽东说了一句:“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多么痛心。杨开慧牺牲前,把自己

45、写的前面说的那首偶感诗稿和题为自述的回忆散记,藏在了长沙县板仓镇杨家老屋墙壁的砖缝里。直到1982年翻修房屋时,才偶然被发现,得以重现人间。此时距杨开慧牺牲已有五十二年,而毛泽东离开人世也过去了六个春秋。这四千多字的手稿,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陈迹斑斑,页卷残破。一个女性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的狭小空间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四处征战的毛泽东或许还没有相应的心境,把自己的怀念之情转化成诗。等他有相应的心境,赋诗悼念的时候,诗情却已经转到另外一路了。那是1957年,杨开慧的中学同学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同时还寄来她1933年听说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牺牲时,结想成梦和泪填写的一首菩萨蛮兰闺索寞翻身早,

46、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李淑一的信和词,在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激起难以平息的涌潮。在回信中,毛泽东径直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并嘱咐李淑一代他到板仓看一看开慧的墓。这时,毛泽东已经有了表达感慨的特殊方式。正是李淑一的菩萨蛮,激起他的诗情,写下了别具一格的悼亡之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追念亡妻杨开慧、亡友柳直荀,已经没有了贺新郎的断肠凄清,更没有虞美人的孤愁缠绵。有的则是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

47、神。毛泽东的情感,被想象包裹起来,升华了。杨开慧和柳直荀,已融进了另一个概念为革命献身的忠魂烈士。他们以羽化成仙的形式,获得了永生。他们来到了美丽的天上月宫,受到神仙们敬酒献舞的盛情接待。毛泽东还想象,忠魂烈士仍然关注着、牵挂着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所以,当传来革命胜利的消息,二人竟洒下如倾盆大雨的泪水。忠魂烈士快慰了,毛泽东思念伴侣的情感也升华了。同毛泽东私交很深的民主人士章士钊,在读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后,曾当面问他:为什么把杨开慧称作“骄杨”? 毛泽东回答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第四集 谁主沉浮电影毛泽东在1925,说的是那年春夏,主人公在韶山发动农民运动的故事。毛泽东是跟

48、随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回到家乡的。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在革命阵营,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官了。韶山一带顿时掀起了红红火火的局面。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建立了国民党的区党部。他发动农民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大革命的时代洪流奔涌在了偏远的乡村。毛泽东在韶山的举动,惊动了省城。反对国民革命、一心要抓共产党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有好心人通了消息,于是,在1925年8月28日那天,毛泽东趁着月色,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然而,电影的结尾却是让毛泽东乘坐小船,离开了韶山。韶山本不通船,创作者

49、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呢?这样的结尾也许正是要突出毛泽东的诗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离开韶山的毛泽东来到了赵恒惕的眼皮底下长沙。 这首沁园春长沙,就是在长沙旧地重游时写下的。风物依旧的长沙,五载读书生活时的景致历历在目,可世势全然大变。过去的狂放和岁月的流逝,眼前的峥嵘和社会的生机,还有未来中国的寥廓和希望,都一股脑儿地涌上诗人的心头。上阕写

50、充满朝气的万物对象,一个“看”字,写尽明丽高远的秋天景色。枫林如火,深寓着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一个“怅”字,道出了无尽的苍凉和想象。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这时的中国,恰如“百舸争流”的竞技场,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

51、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后来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的是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毛泽东在这首沁园春长沙中,似乎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他告别了纯粹抒写个人情感的写作时代。从此,具体沉实的历史使命感构成了他的诗歌旋律。写完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来到了当时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政治家。在广州,毛泽东和五四时期开一代诗风、高唱“要把月来吞了”的浪漫诗人郭沫若相遇了。他们的见面却不是因为诗缘的遇合,而是革命的牵连。郭沫若不久便投笔从戎,做了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政治部的副主任,还披挂着将军的军衔。可以想见,当时他们肯定不会谈

52、文学。革命,无疑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农民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毛泽东受命担任中共中央农民委员会书记。 1927年1月,为了回答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的争论,毛泽东回到湖南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深情地赞美说,“农村中的大革命,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当时的中央领导成员瞿秋白看了这个报告,非常兴奋,为这个报告写了一篇序言,称赞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这时候,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洪流溅起的浪花里,一股腥风血雨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掌握枪杆子的北

53、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毛泽东的家乡,近在咫尺的长沙,许克祥指挥部队步蒋介石后尘发动了“马日事变”。 形势骤变的革命,波谲云诡的政治,对丹心救国的革命者来说,一场劫难就要来临。这就是1927年的春天,一个让毛泽东感受不到明媚和灿烂的春天,一个让毛泽东感受着阴沉和压抑的春天。他陷入沉思,禁不住像历代迁客骚人那样,缓缓登上了长江边上蛇山丛中的黄鹤楼。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慕名登临,赋诗吟唱。唐代的崔颢、李白、白居易来了,宋代的苏轼、陆游也来了。崔颢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天才诗仙李白到此,看到这首题诗,摇头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4、。毛泽东也来了,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来了。黄鹤楼头,鹤去人空。黄鹤楼下,江山依旧。江山依旧,却已时过境迁;江山依旧,却是山雨欲来。国民革命的成败命运,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一种回天无力的苍凉、痛楚和悲怆,在毛泽东胸中浸漫着。本是春色开朗的荆湖形胜,也变得凝滞、枯涩起来。于是,人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哦与呼喊。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大概是毛泽东的政治诗中,写得最压抑和凝重的一首。几乎不用多解,只要按字面体会,“茫茫”、“沉沉”、“苍苍”几个叠词,再加一“莽”一“锁”两个字,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当时心

55、境是何等的沉重!大革命失败前夕的险恶危机、纷纭杂沓的历史事件、瞬息万变的革命形势,似乎都没有写进诗里,但作者的心情已经把它们包裹其中。是呵,站在黄鹤楼上极目所见,“九派引沧流”的浩荡长江横亘东西,一线如悬丝的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地理坐标,黄鹤楼正处在它的交叉点上。南北与东西,革命与反动,胜利与失败,历史和未来,似乎都在这里交汇了。“心潮逐浪高”的毛泽东,思考着革命的命运;“剩有游人处”的黄鹤楼,见证了这一历史关头。毛泽东后来在注释这首词的时候,毫不掩饰地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阴沉沉的春天,终于引出一个火暴暴的夏天。毛泽

56、东为菩萨蛮黄鹤楼作的注释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夏季,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出路何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正是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一语惊天下。八七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但他谢绝了去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他说,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愿意去开展农村革命斗争。这条出路,走得很突然,走得更艰难。它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信念,重铸了许多人的人生和道路。比如毛泽东,握惯笔杆子的手,就抓起了枪。但拿着枪的手再来写诗,就不再是雕琢出来的平仄,而是用枪声来押韵了。这种诗韵,毛泽东刚一踏上这条路,就敲响了它的第一个音符。那是1927年9月,这个穿布衫、留长发,身

57、子显得特别颀长的书生,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指挥三路人马去攻打省城长沙。按照毛泽东的要求,起义人员仿制苏联红军军旗式样,设计制作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红底象征革命,其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代表工农群众,说明中国工农革命军不同于国民革命军,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眼见自己策划的这一从未有过的壮景,怎能不激起毛泽东的诗情呢?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期间,毛泽东很忙,却无比地兴奋。搞这样一个大举动,心情之急迫乃至不得不以诗抒怀,是可想而知的。革命毕竟像霹雳那样惊世骇

58、俗,那样暴烈,那样具有震撼力,也那样充满特殊的诗意。全词文气,写得集中紧凑,给人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感觉,对读书出身第一次领兵打仗的毛泽东来说也很自然。他毕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军人,甚至还不习惯穿军装。在当事人的回忆中,他始终穿着那身人们习惯了的布衫。然而,暴动像霹雳一样出现,也像霹雳一样从空中划过去了。几天时间,攻打长沙的三路人马相继受挫。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大家争论不休。在湖南浏阳文家市的这所里仁学校里,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影响中国革命道路的非凡决策。他说服大家,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退向湘赣山区,先做个“山大王”。 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好比一颗小石子,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颗小石子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接下来,三十四岁的毛泽东,率领一千多人马向山区转移。谁都不会料到,这一去,便成就了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这一去,也成就了一位卓越的马背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