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021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的目的是A为了扩张势力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的统治C建立封建制度D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答案】D 2战国策书录:“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万乘( sh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夺权B诸侯争霸激烈C诸侯国实力增强D分封制坚强存在【答案】A3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

2、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不能表明A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发展壮大C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D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的差别不复存在【答案】D4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正确的有铁犁牛耕出现并发展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工商业中心城市培植了水稻和粟ABCD【答案】A5据说,一日,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是否有人受伤,而不问马死了多少。此事反映了A仁者爱人B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有教无类【答案】A6道

3、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答案】C7“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A B C D【答案】A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

4、看法,又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的崛起B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D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答案】B9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孟子 B庄子 C邹衍 D墨子【答案】C二、拓展提升(单选3个,每个5分;材料解析题2个,13题20分,14题20分)10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 春秋时期“桓王中箭”(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

5、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和“楚王问鼎”(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的故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B分封制遭到破坏C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D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郑国和楚国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郑国竟然与周天子刀兵相见,还让手下箭射周王;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欲夺取天下。这都反映了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质上是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故选B项。1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时代潮流。关于战国变法说

6、法不正确的是A背景是兼并战争剧烈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C结果推动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D作用是巩固了各国的奴隶主专政【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改革。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这里的社会转型指的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建立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不是奴隶主专政。所以A、B、C说法都是正确的,D项不正确,故选D。12战国时期韩非子将以下五种人称为“蠹”(蛀虫):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这种言论适应了当时A进行

7、兼并战争的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D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答案】A【解析】根据“战国时期”这一时间坐标,可以推测当时的社会任务是兼并战争,而被称为“蠹”(蛀虫)的五种人均对取得胜利没有帮助,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大一统之后才有的政策,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而韩非子这种言论主要是适应地主阶级掌权的需要,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任务是赢得兼并战争,求得生存,维护地方稳定不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故D项错误。1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图一 南门徙木 图二 废井田,开阡陌 图三 商鞅铜方升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

8、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

9、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信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2分)。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2分)。(3)如何正确看待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4分)?(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建立了哪些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6分)?13(1)商鞅“南门徙木”,确立变法的威信和权威;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4分)(2)视角:实际效果。理由:维护旧的社会制度、统治秩序,否定了封建制度

10、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步潮流。(4分)(3)商鞅制定严酷的法律,严格执法,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但商鞅抑制商业的发展,实行的法律过于严苛,焚烧诗书,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4分)(4) 依据:顺应时代潮流。(2分)体制:君主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县制、军功爵制等。(6分,答出3点即得6分)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1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1)以上言论都围绕什么中心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10分)?(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2分)?(3)上述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4分)?(4)上述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4分)?14(1)中心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2分)。材料一:主张“德”和“礼”(2分);材料二:主张“尚贤”(2分);材料三:主张“无为”(2分);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分)。(2)社会大变革时期(1分);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1分)。(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2分)。因为它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2分)。(4)材料一“德”和“礼”的主张(2分)。因为“德”“礼”思想可以抑制统治者暴政,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