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2)(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牛耕技术形成B.铁犁开始应用C.耦犁耕作出现D.一牛挽犁盛行解析:从图文材料中两头牛牵引犁具进行耕作等信息,可判断该图体现了东汉的耦犁耕作技术,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D项与图中的基本信息不符。答案:C2(2011广东汕头高三联考)秦朝规定:“盗徙封,赎耐。”(“封”指田间的地界,“耐”指判处剃去鬚鬓)这一规定
2、突出表明秦朝()。A.允许通过出钱来抵耐罪B.利用严刑苛法治理国家C.严厉打击盗窃犯罪行为D.明确维护土地私有制度解析:秦朝严禁移动田界并以相应的法律予以惩罚,是维护土地私有制的具体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答案:D3汉书记载:“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贫富差距极为悬殊D.地主残酷剥削农民解析:“强者规田以千数”等信息反映了土地兼并严重,而我国古代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4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
3、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规定由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则承担赋役,但没有改变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均田制没有直接关系。答案:C5(2010浙江文综)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为“医得眼前疮”而“卖新丝”“粜新谷”,从而“剜却”了农民的“心头肉”,说明农民为维持生计被迫出卖农副业产品,但不能反映农业生产中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答案:B6剪纸是我国古代
4、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解析:图1反映的是男子驾车到农田耕作的情景,图2反映的是妇女在家中纺织的情景,共同反映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答案:A7(原创)周礼将妇女的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它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为“国有六职”。这一记载典型地说明了()。A.传统纺织业已经萌芽B.男尊女卑的意识淡化C.纺织业收益相对较高D.纺织业已经相当重要解析:“妇功”与王公等地位并列,说明了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重要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西周
5、的历史事实不符,C项在题干材料中难以体现。答案:D8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农具修造等。这表明()。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汉代田庄以耕作为主,兼营各种副业,从而实现了“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答案:D9后汉书注文中说:“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这说明水排属于()。A.农田灌溉工具B.排涝抗旱机器C.水力鼓风装置D.矿产开采机械解析: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6、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答案:C10(原创)北史艺术列传载: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当时,綦母怀文有可能()。A.穿着棉衣制作兵器B.采用灌钢法的技术C.发明人力皮囊鼓风D.使用粉彩瓷碗喝茶解析: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涉及的手工业技术均晚于南北朝时期,C项中的人力皮囊鼓风早在汉代已经发明出来。答案:B11元朝时,黄道婆在松江地区“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其重大影响是()。A.推动了棉纺织业发展B.提高了丝织技术水平C.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导致了手工工场出现解析:黄道婆是
7、我国元代棉纺织家,其“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自然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没有关系。答案:A12(2011广东中山高三期末考试)英文将中国国名和瓷器都用“CHINA”进行表达,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A.丝织业和制瓷业相当发达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解析:我国古代的丝织品和瓷器曾远销海外,因而我国曾被称为“丝国”,“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关系。答案:A13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
8、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答案:B14(原创)陆游在杂赋中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草市”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城市布局的变化B.私营手工业繁荣C.交通条件的改善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草市”属于自发形成的民间集市,其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15(2011浙江杭州高三月考)有学者提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
9、泛起了“微澜”。这种“微澜”主要表现为()。A.工场手工业的兴起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C.地域性商帮开始形成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解析:自宋代开始,我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日趋繁荣,成为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新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所述现象均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答案:B16(2011山东聊城高三期末考试)山东聊城市的山陕会馆(见右图)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于1743年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创建。当今,它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商贸史运河文化史清代商帮的发展史A.B.C.D.解析:山陕会馆作为濒临大运河的古代建筑,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相关,而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
10、而对研究古代建筑、商业贸易、运河文化、商帮发展均有重要价值。答案:C17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篇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汉代()。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关税的数额相当高C.数学知识相当发达D.对“市”的严格管理解析:“本持米”与“余米”的差额等信息,说明汉王朝对商人征收繁重的关税,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答案:A18(2011上海长宁高三期末考试)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
11、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严格奉行“海禁”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解析:清朝前期,专制王朝的统治者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从而出现“选择了陆地”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18世纪中国的内外政策不符。答案:C19“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B.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C.私营手工业规模扩大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解析:“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等信息,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
12、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答案:B20(原创)下列三幅历史图片所反映的主要信息不包括()。A.农业产品的日益商品化B.明代工商业城市的兴起C.清朝前期城市商业繁荣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解析:图13没有体现出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也就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直接相关。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小题20分,第22小题20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21下列是一组反映我国唐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图文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
13、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唐代时期,位于浙江宁波一带的越窑和位于河北邢台一带的邢窑,都是当时著名的官营瓷窑,其产品在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图1越窑青瓷莲花碗 图2邢窑白瓷执壶材料三自春秋战国至唐代(中期)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中唐以后,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扬州最繁华
14、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到了晚上,“夜市千灯照碧云”,一派繁华景象。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唐代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6分)(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8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市”的基本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6分)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机梭声札札”等信息,从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发展状况”应依据材料二中“浙江宁波”“河北邢台”等信息进行概括,“特征”需要从发展时间、世界地位等角度进行思考;第(3)问中的“发展趋势”可联
15、系材料三中“以墙垣围住”等信息进行分析,“影响因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角度进行说明。参考答案:(1)特点: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规模比较小;性别分工相对简单;产品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答出其中6点即可)(2)发展状况:瓷窑遍布南北;瓷器制作精美;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答出其中3点即可)特征:起源早,历史悠久;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手工业种类逐渐增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分工日益细密;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并存。(
16、答出其中5点即可)(3)发展趋势:交易场所由集中到分散;交易时间的限制逐渐取消。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日趋进步;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22(2011北京丰台高三期末考试)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识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
17、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6分)(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6分)(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8分)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铁锄”“铁犁”等用于生产的状况,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中的“经济政策”可依据材料二中“敢私铸铁器煮盐者”等信息进行判断,“实施目的”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特点”可联系材料三中“司炉者二百余人”等信息进行归纳,“阻碍因素”应围绕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等内容进行思考。参考答案:(1)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2)经济政策:盐铁官营。实施目的: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3)特点:生产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分工细密;实行雇佣劳动。阻碍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