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991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认识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结合史料,概述两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熟知“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基本的历史概念,归纳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2汉代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归纳汉初至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和开疆拓土的活动,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知识点0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二)“文

2、景之治”(1)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微点拨】黄老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所以,“道大于无为”。所以,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

3、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这时政治社会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其重点在于从统治术的角度来利用黄老学说。【即学即练1】西汉初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文言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对于“谨厚长者”,给予提拔。当时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民以宁一”上述行举A旨在解决王国割据危机B反映了与民休息的理念C体现了小国寡民的追求D被当权者长期奉为信条【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学,提倡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这是当权者的政治思想,故选B项;休养生息的政策不能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反而有利于王国割据

4、,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不是小国寡民,排除C项;汉武帝继位后,放弃了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三)汉初的政治制度(1)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2)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概况: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影响: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知识拓展】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在汉初的体现汉承秦制(1)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2)选官制度:军功爵制;(3)地方制度:推行郡县制有所损益地方制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设立王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郡县并

5、存的局面概况:在统一过程中,分封了七个异性功臣诸侯王,威胁到中央集权。汉高祖将异性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诸侯王的政治、军事权力被收归中央。【即学即练2】有学者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为此,西汉政府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政府在继承秦制方面是实行郡县

6、制,在照顾东方社会习俗方面则是实行封国制度,故C符合题意;贯彻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不是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排除A;举孝和廉以及重用品秩低的官员都是西汉时期的创新,不能体现继承秦制,排除BD。【即学即练3】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如图),所封的诸侯国主要集中于北、东、南部地区。这有利于A加强中央政府凝聚力B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C郡县制度的普及发展D抑制世族的政治特权【答案】B【解析】由图片可知,封国集中在远离都城中央政府的偏远地区,因此受中央影响相对较小,可以根据本地情况有针对的发展地方经济,B正确;根据史实可知,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郡县制的普及与题干无关,排除C;封国制度实际上是汉初

7、中央实力相对较弱情况下对地方势力的妥协,并没有抑制地方豪强,排除D。知识点02 西汉的强盛(一)政治措施(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2)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3)建立察举制: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4)设立刺史: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政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5)任用酷吏: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知识拓展】推恩令与酎金夺爵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

8、弱。中央的直接辖区日益扩大,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中央直接的辖区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各地诸侯所进献的祭祀用的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被称为“酎金夺爵”。(二)经济政策(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微点拨】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

9、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即学即练4】汉武帝时期,由桑弘羊主持推行了“均输”平准”制度。均输法是政府向若干郡国派遣均输官,进行官营运输业的经营,平准法是政府在京师设平准官,进行官营商业的管理。这些制度A导致了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B开启中国古代官营经济先河C是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D适应了汉代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汉武帝实行的“均输”平准”制度都是中央实行的,对地方或者京师官营商业的经营或者管理,这是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故选D;A只反

10、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B不符合史实,材料只说到了官营工商业的情况,而没有涉及到私营工商业和农业,故C也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BC。(三)思想控制“尊崇儒术”(1)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2)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知识拓展】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政治方面:启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使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从此教育被儒学家垄断;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即学即练5】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

11、弟,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兴办A加强了意识形态控制B促使其他学派文化凋零C实现了选官的公平化D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设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控制,故A正确;B项属于儒学独尊地位客观影响;太学不属于选官制度,故C错误;D中瓦解说法错误。(四)开拓疆域(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田郡。(2)张骞出使西域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经过: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意义:

12、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3)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4)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微点拨】丝绸之路概念: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发展过程:丝绸在西汉之前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张骞通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复杂。除丝绸之路

13、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包括“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知识点03 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3)灭亡原因: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灭亡: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3“光武中兴”(1)背景:东汉建立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措

14、施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重视儒学。(3)影响: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4“党锢之祸”(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2)过程: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5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中期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概况:184年,张角发动起

15、义,后被官兵各个击破,最终失败。(3)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微点拨】中国古代外戚专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相对应的还有宦官干政,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中国古代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制度,外戚或者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或者控制了皇帝一人,就可以实现专权。【即学即练6】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历史上,

16、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A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C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D皇权至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宦官并没有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因为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上,所以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故D项正确;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不是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不是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知识点04 两汉的文化1史学成就(1)史记时间与

17、作者:西汉,司马迁。内容: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地位: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时间与作者:东汉,班固。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成就(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3科技成就(1)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

18、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知识拓展】两汉的农业和手工业1、两汉农业的发展西汉犁壁发明,牛耕得到推广西汉发明耧车,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水利工程: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王景治河地主田庄: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冶铁东汉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即学即练7】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砖中有很多是有关酒肆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四川彭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砖酒肆(如下图),图中有酒具

19、、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作为一项史证,画像砖酒肆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 A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C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D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答案】A【解析】材料“图中有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说明的是当时的商业交换有一定的发展,A正确;城市经济功能突出是在宋以后,B排除;唐朝时期的草市具备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排除;仅从买酒的情况来看,是无法得出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的结论,D排除。故选A。考法01 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1、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中央官制内外朝制度(设立中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加强皇权,削弱丞相

20、权力。2、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地方制度实行推恩令,中央的直接辖区日益扩大,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3、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监察制度设十三州刺史,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监督郡国长官)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进行巡视监察。4、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需要;5、汉武帝时期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

21、收财产税【算缗;告缗】6、汉武帝时期思想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典例1】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按照礼仪规范,诸侯王必须购买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以献给皇帝。这一“皮币赠礼”现象说明A政府仿古制推行币值改革B皮币是最早纸币C朝廷力图打压诸侯王力量D货币统一是趋势【答案】C【解析】诸侯王必须以天价购买皮币,其经济实力必然遭到削弱,所以朝廷的规定目的是打压诸侯王力量,C符合题意;严格来讲“皮币”限于诸侯献礼,不属于法定意义上流通全国的货币,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货币的发展趋势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

22、选C。考法02 董仲舒新儒学(1)背景汉初黄老之学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黄老之学不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改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的目的)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三纲五常的儒家人伦道德标准(3)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

23、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典例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据此,对董仲舒的主张,下面理解最准确的是A实践德政,推行教化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D儒者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根据“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认为统一思想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一,故C符合题意;董仲舒提出的主张目的是巩固统治,AD并没有提下这一主旨,排除;B项是董仲舒主张的内容,不是目的,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