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解读: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一二则典型史实加以说明。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5养育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民的慈爱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耕作技术的变化,农具的改进,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难点:土地政策的演变;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知识梳理】一、古代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社会最早的耕作方
2、式被称为 。2距今七八千年,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 “耜耕”或“石器锄耕” 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 少量青铜 农具,并懂得开沟排灌、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4铁犁牛耕 (1)、农具:铁农具 时期问世, 使用范围扩大 (2)、技术:牛耕 时期开始出现, 时期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3)、历史地位: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 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二)奴隶社会( . . 时期):井田制 1、什么是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 ,国王把土地分赐给 ,诸侯把土地分赐给 ,受田者对土地有 权,没有
3、权,需向国王缴纳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攫取他们的劳动。西周时期,耕地形同 ,被称为“井田”,当时的土地制度被称为 2、性质: 3、实质; 4、“井田制”瓦解原因(三)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1、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成原因或(“井田制”瓦解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和 的使用,出现了许多 ,其主人不向国君 。(2)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3)改革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举二实例): 春秋:以鲁国为了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实行 ,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战国: 2、形成经过 (1)形成: 时期,以 国家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 改
4、革,使土地由 逐渐向 转变,形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2)最终确立: 时期, 经济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废除 ,发展 ,建立 ,各国先后开展 ,(其中最彻底的是 变法),使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3、存在时间: 确立, 年土地改革完成,标志着中国延续 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结束。4、主要形式 (1) (2) (3) (如屯田制、均田制) 屯田制-东汉末年 A曹操为 筹措军粮 ,招抚流民耕种,称为 屯田 。B作用:使流民有田耕种,军粮得到保证。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A时期: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B概念: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
5、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或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 输绢代役 ,并推迟了服役的年龄。C实行的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经济逐渐恢复。输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土地兼并的严重、土地买卖的频繁、安史之乱的破坏,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E性质: 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说明 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5、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大量兼并土地; 少地或无地,受剥削和压迫; 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6、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的影响:战国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延续了 两千多年 ,
6、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之下, 地主 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艰难成长小农经济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一)成长原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1、春秋战国时代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的确立2、小农经济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 ,具有生产的积极性3、以灌溉为主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成就:战国、汉代、唐代、明清)4、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都采取了 政策(二)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2、徭役沉重:内容 影响: 3、土地兼并严重:后果:政府:税收减
7、少;农民:破产暴动-社会动荡,统治危机概括: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小农经济以 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和 相结合3、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史论共享: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小农经济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
8、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人教)是封建王朝 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 主导 地位。【思考与讨论】1、中国古代在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关注到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元朝政府编写的农
9、桑辑要;明清时期出现了农政全书2、古代中国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主要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属于国王私有 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战争频繁,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明朝中后期
10、起,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巩固与练习】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史记孝文本纪材料二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功,遂兼灭群雄,克平天下。 三国志材料三 太宗谓
11、群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屡动、土木不息,而不欲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共同认识?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地位,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三则材料中的统治者分别采用了什么政策?汉文帝减少田租,“与民休息”;曹操推行“屯田制”;唐太宗实行均田制,且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3)综合说明统治者的措施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拥有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标解
12、读: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的成就。2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工匠的创造性智慧,感受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自豪,懂得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史论共享: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
13、了市场发育。 知识梳理:一田庄手工业(阅读)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生产。-就叫手工业。总结田庄手工业的特点? 自给自足,生产社会单元是-田庄; 依附于农业是它的特点。二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以来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去向流通方式性质和特点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等军用品、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国家垄断的手工业;在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有绝对强势。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品在市场流通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
14、赋税 剩余部分拿到市场上出售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以家庭纺织业为主,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成就。1、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 ;纺织原料有 、 、 。 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是“ 之一”; 汉代花色品种多;起绒锦技术较高,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 ”; 唐代 作坊兴起, 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民间纺织业的数量相当可观; 宋代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粤闽地区;丝织工艺水平高。 明清鼎盛时期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
15、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益兴盛,妆花缎工艺2冶铸业:1. 新石器时代:出土有小件铜器;2. 商周:青铜器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3. 春秋晚期:出现铁器;(人教版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4. 战国:已经能炼钢,出现 技术;5、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 作燃料,供风形式也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有 鼓风的进步。东汉初,南阳太守 创造借用 作为动力的鼓风冶铁。6、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补)3制瓷业:1. 原始社会后期,彩陶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2.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 发展到 的过渡阶段;(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 唐代
16、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陆龟蒙的“ , ”是赞美越窑的 瓷;邢窑的 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 瓷,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朝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 彩绘;中国瓷从唐代输出国外4. 宋代,各地瓷窑所生产瓷器各具风格;5.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主要是青花瓷。(补)6、明朝:景德镇是中国瓷都(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明朝中后期能烧制出多种彩瓷(五彩瓷)7.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生产技术提高,烧制技术在 帝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还有珐琅彩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标解读:1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
17、业发展的特点,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里恰当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3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史论共享: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一)商人的活动及其势力的发展1、商人势力的发展:(1)商人的来历: (2)汉代:商业活跃,商人成为“四民”之一(3)
18、唐代:商人无所不至 (4)宋元:商人海外发展迅速(5)明清:地域性商邦崛起( 和 )2、商人的特殊生活与观念:(1)特殊生活:流动性(原因、方式) (2)观念:重利轻离别、进取、冒险(二)、“市”的发展演变1、秦代:管理“市”的规定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管理严格3、六朝:乡村形成“ ”4、唐代:“ ”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晚期大城市出现“ ” 5、宋代:“市”突破 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 的直接监管。 “草市”设施完备 (清明上河图)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非常繁华(商业集镇,商帮,货币白银流通)(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出现商业集中趋势2、汉代:长安和“五都”成为全国性商业中心,还有
19、众多的地方商业中心 3、南北朝:江南也出现商业都会(建康、山阴等)4、唐代:除长安、洛阳外,广陵(扬州)“雄富冠天下”,“扬一益(成都)二”5、宋代:东京商市繁荣6、清代:苏州、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二: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三: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解读: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知道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3提高对外开放意识、树立农工商协调发
20、展的科学发展观。史论共享: 1“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21、;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者: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 2含义:是一种限制打击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政策3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就是巩固封建统治 。4“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奖励农耕(商鞅变法)抑商:从秦到清严格管理工商业(措施p19-20)辅助政策:禁奢侈5“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P19) 早期的积极性: 后期(明清)时期的弊端: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初期的“海禁”:原因: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所以下令实行“海禁”
22、。 含义:指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结果:倭寇之患消除 之后,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发展起来。 2清朝的“闭关锁国”的政策(1)“闭关锁国”的政策含义: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根本原因),妄自尊大的观念;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抵御西方的殖民入侵;维护其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3)表现: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清统一 台湾 后,一度开放海禁,设立了澳门、漳州、宁波 、云台山四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但是二十年后,康熙帝
23、 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皇帝时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4)影响: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和 商品经济 的发展。2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最早出现的地区是丝织业中心苏州和 杭州 ,丝织业手工工场里出现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另外在棉纺织业的中心松江 和在广东佛山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了。(机户、机工、机房的理解)3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表现在 手工工场 进一步扩大,分工 更加细密 ,雇工数量更多 ,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 部门 和 地区 增多。5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24、: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根本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特别是 “重农抑商”和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6缓慢发展的原因:a.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b.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c.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d.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扬州工业产品主要有铜器、毡帽、丝织品、木器、药
25、材、海味等。扬州铜器尤其是铜镜最为驰名。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列并在镜中”。材料二 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地,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材料三 苏州地区棉纺织业发达。所产紫花布、斜纹布等,都是质地精良的名品,吸引各地商贾贩鬻。嘉定县罗店、安亭、外冈等市镇,大都是“商贾辏聚,贸易花布”的“巨镇”。丝织业也是苏州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除设有官办的织染局等丝织机构外,大量的则是分布在民间的丝织业。随着明代日趋衰落,而民间的丝织业日趋兴盛,代表了明代丝织业发展的主体。材料四
26、 嘉靖以后,苏州堪称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围长达40里的城区内,东部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区,西部是以商业为主的商贸区。在东区,“半城大约机户所居”,这里“比屋皆工织作”,“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构成了一个丝织商品生产的新天地。 中国运河文化史请回答:(1)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扬州经济的特色,并分析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2) 苏州出现丝织商品生产“新天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苏州会出现这种“新天地”? (3) 扬州和苏州的经济特色各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
27、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
28、的原因。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请回答:(1) 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2)从材料二
29、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
30、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 -海防纂要卷七请回答:(1) 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2) 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这种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3) 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依据是什么?(4)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清的对外政策。5、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回答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问题:(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3)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6、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关于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问题:(1
31、)中国历代封建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2)历代封建王朝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目的有哪些?(3)简要叙述这一经济政策在明清时期产生的消极的经济后果。答案:1(1)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原因:地处运河和长江汇合处,事 水陆交通枢纽,事 江南物产的集散地。(2)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原因:棉纺织业发达,大量 产品投放市场,出现了 闻名全国的商业市镇;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贸易发展较快;民间 纺织业兴盛,商品经济深入农村。(3)扬州:唐朝封建经济繁荣;苏州: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3 (
32、1) 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2) 农工商皆本;重农仰商。(3) 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为维护封建统治。(4)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4(1)禁海令,不许民船出海贸易。(2)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倭患。没有达到。因为东南沿海的奸商与倭寇勾结,倭患愈演愈烈。(3)阻止沿海居民与东南抗清势力相联系。依据:清初东南沿海人民坚持抗清,如郑成功。(4)明清的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
33、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5(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2)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3)自给自足;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他言之成理亦可)6(1)重农抑商;(2)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或封建自然经济);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3)压抑社会经济活力,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萌芽,不能正常发育,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亦可)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公有到私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
34、社会建立的基础。因此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愈演愈烈,租佃经营方式也日趋普遍。虽然北魏、隋、唐采取均田制企图限制土地兼并,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均田制不能长久实施。一般情况下,每个朝代在建立之初都实行轻徭薄赋、限制土地兼并政策,但随着统治的稳固便加紧剥削,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所以到了朝代末期,广大农民不堪忍受起义造反,推翻了旧王朝,建立新王朝。在混乱的局面中,地主逃亡,失去土地,成为新王朝的自耕农或佃农,而旧王朝的自耕农或佃农因获得土地成为新王朝的地主。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维系封建帝王的统治基础,因此一般情况下统治阶级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崛起,城市的功能也从政治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封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是不断松弛的,佃农对地主、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不断的减弱,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手工业的繁荣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