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902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 作答时,将答案(文字题和选项题)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3、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体现了其坚韧的延续性。秦国统一六国之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确立了中原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

2、位。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向东发展,而不是向西;楚国问鼎中原,而不是南部;吴越称霸后,要到中原举行仪式,而不是关门称雄。这已经体现了统一的趋势。秦朝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帝国,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其实这种冲击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南部属于农业地区,北部属于草原地带,双方交换劳动产品,也会发生冲突。农业地区对草原地带的影响通常以蚕食的方式进行,而草原地带经常给农业地区带来军

3、事上的暴风骤雨。但冲突过后,中国文化则获得新生力量,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周边地区也逐渐融入。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唐宋时期,东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东北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如果从唐宋算起,这一过程几近千年。文化,即“以文化之”,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平等互惠的融合,日积月累,文化的版图逐渐发生改变。而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常会走“汉化”道路。以少数人口统治多数人口,在文化上接受主流先进文化是世界范围内的通例。就统治集团而言,这至少有利于政治治理。如果不接受多数人的文化

4、,政治上的冲突就难免发生。元朝统治中国时间较短,原因之一就是统治集团“汉化迟滞”。清朝统治时间较长,跟清朝的汉化政策关系密切。就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中国文化体现了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增加了中国文化被征服的难度。黄河到长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战略纵深。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黄河流域烽火遍地。西晋灭亡,东晋在江南建立政权,与北方相抗衡。历史学家高度称赞东晋的功业,因为东晋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命脉。北宋灭亡,女真人南下,宋人退守江南,虽然只有半壁江山,但于文化保存而言,其与东晋的贡献大致相当。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

5、文化的差异上,中国传统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晋书四夷传体现了“夷夏同源”的观点,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所以文化延续性也在不断被呈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问鼎中原,吴越称霸到中原举行仪式,说明中原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B.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的冲突虽然带来了破坏,但是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C.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间的长短,关键看其能否迅速推行汉化政策。D.东晋、南宋在保存中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没有东晋、南

6、宋,中原文化就会失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中国文化置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来论述,逻辑严密,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B.文章从中原文化地位和文化内在精神、外在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具有延续性的原因。C.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例证法、对比法等。D.“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此后”“而”体现了段落间的承接关系,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增大了中国文化的体量,提升了中国文化被征服的难度。B.如今,虽然中国文化也会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可能使中

7、国文化消亡。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会接受中原文化,是因为他们在人口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D.佛教传人中国,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文化的韧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人口在城镇化的大潮下流动频繁,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徙。原有的城乡二元格局被打破,乡村大批文化精英远离乡村,选择对乡土的整体性逃离。就塑造乡村文化秩序而言,本应肩负乡村文化振兴重任的他们,却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的“空心化”。乡土社会的血缘、地缘特征逐渐被削弱,现代化的楼房建筑取代了传统民居,传统

8、村落大量消失。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乡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与此同时,成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乡村社会出现了文化景观破碎化与“文化孤岛”现象。域市和乡村本就属于一种整体性文化,城乡文化不应割裂,而应“和而不同”。现在,城市文化破坏了乡村文化生态,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大量流失,乡村文化代际传承出现断裂。农民原有的生活状态、语言习惯甚至价值观念都在悄然变化。留守农民不再信奉诞生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念,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普遍出现了集体性身份焦虑。淳朴乡风日渐衰落,“重义轻利”等乡村道德观念被侵蚀,封建迷信、盲目信教等低俗风气逐渐成为乡村文化的新常态。 (摘编自

9、刘志刚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互哺)材料二:当前乡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其根源在于思想观念。不少人以现代化的理论想当然地解释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认为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中国要快速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城市化之路,乡村及其文化的衰落是必然的。这是对乡村文化的误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开国的国家,其乡村文化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更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参悟智慧。在与天、地、人的交流中,中国乡村文化创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的生活智慧,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

10、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不可否认,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在接受城市文化积极影响的同时,其蕴含的民间智慧、淳朴民俗也会对城市文化产生强烈影响,与城市文化形成互补。 (摘编自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材料三:对于有几千年农耕文明史的中国而言,城市文化并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城市文化不可能取代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可能沦为城市文化的附庸。城乡文化具有同源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城乡文化共同的深厚根基。不可否认的是,产生于传统农耕社会的乡村文化,存在着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宜的糟粕,但是乡村文化承载着中国文明演进的根脉。乡村文化凝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不可或缺的历

11、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城乡文化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发展模式,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在保持城乡文化特质差异基础之上的均衡发展,从而形成城乡文化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和谐发展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复制现代城市文明,而是在借鉴城市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有的乡村文化的扬弃。在保持乡村文化个性的基础上,重塑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推动城乡文化的和谐共生。 (摘编自刘志刚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互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浪潮,大批农村劳动力迁徙到城镇,打破了原来的城乡二

12、元格局,这是导致当前乡村文化“空心化”的直接原因。B.文化景观破碎化、“文化孤岛”现象、乡村文化代际传承断裂等都是当今乡村文化面临的问题,也是振兴乡村文化应该解决的问题。C.认为我国农耕文明代表了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乡村文化蕴含祖先的生存智慧,时至今日仍有重要价值。D.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对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扬弃,因为乡村文化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含有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宜的糟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任何以牺牲乡村文化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B.我

13、国乡村文化中蕴含着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如今这些价值观念面临着城市文化的冲击。C.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继承优秀的乡村文化,也需要借鉴城市文化,这样才能推动城乡文化和谐共生,形成与城市文化内涵相同的乡村文。D.材料一分析了当前我国乡村文化面临的诸多困境,材料二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遭遇困境的原因,材料三分析了如何重塑城乡文化的关系。6.如何正确认识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长跪大别山曾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

14、骨肉送去上战场。 红安革命歌谣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发动红军,为黄(安)麻(城)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他和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民团和红枪会匪徒数千人围堵追杀。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他一直奔跑,在七里坪被奶奶救下。其实,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白腿子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道上了二伯,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他。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惨不忍睹。干爹抢回了我二伯的

15、尸首,把他理在了我家后山坡上。大伯回来后,听说了他二弟的死讯,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时机还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后山他坟里的几件衣物和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他的名字。“那场战争惨烈啊!”干爹说。黄麻起义胜利后,为了壮大队伍,干爹远赴麻城、光山、全寨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出发前夜,他回到七里坪,辞别奶奶。那天,

16、他见到了我爹,我爹那年才十六岁。我爹说要跟着干爹去战斗,干爹不让。干爹对我说“我怎么忍心呢?他是你奶奶唯一的亲人,你爷爷早已不在人世,你爹要是参加红军,家里就只剩奶奶了。”干爹对我爹说:“三儿,你留下来吧,留下来陪娘。”又是奶奶站出来说话。奶奶说:“大侄子,让他去吧,大娘有脚有手,还养活不了自个儿?等革命胜利了,你跟你兄弟一起回来,大娘给你熏野猪肉吃。”干爹跪在奶奶面前,喊了奶奶一声娘,起身,抹着眼泪快步离去。我爹跟在干爹身后。因为我爹还是个孩子,干爹怕他出意外,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当自己的警卫员。说是当警卫员,其实是干爹在保护他,但到底还是出事了。在长征路上,在西行途中,干爹的部队遭遇敌人袭击

17、,埋伏在路旁的敌人,突然从灌木丛蹿出来,枪口对准干爹,情急之中,我爹飞身挡在干爹身前。我爹中弹了,就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干爹别无选择,只能就近掩埋我爹。干爹摘下了我爹脖子上的那只长命锁,可见到奶奶,他不忍心提及我爹的死,就把它留在自己的行军箱里。“就是这只。”干爹抚摸着我胸前的长命锁,深情而悲伤。他说:“平儿,我没能保护好你爹,他那么年轻。孩子,你的爹,他是睁着眼死去的。他想奶奶,他那么年轻,他不想死啊,可是为了我,他死了。”我爹那么年轻,就死了。“那么我呢?”我问干爹。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干爹说:“平儿,你爹是你奶奶家又一个为我而死去的人。我欠老程家三条人命啊!你爹是你奶奶最后的亲人,

18、他死了。这么好的人家,为了革命,都牺牲了。”长征胜利后,干爹继续战斗。解放战争打到南方,干爹南下。那年我三岁,干爹路过武汉,连夜去看奶奶,奶奶问及她的三儿我的爹,干爹不敢直言。干爹说:“他在我身边,他工作忙,没回来。”奶奶问:“三儿还好吗?”干爹说:“好。”奶奶问:“他也娶媳妇了吧?”干爹说:“娶了。”奶奶问:“他也该有娃了吧?”干爹停顿了一下,笑着说:“有,有哩。”干爹笑过之后,就去了茅房。干爹躲在茅房里痛哭流涕。干爹说那一刻,他想到了我,也就是在那一刻,他决定把我送到奶奶身边,让我给奶奶当孙儿的。他让我给奶奶做伴,让我延续老程家的香火。干爹连夜回到武汉,回到乱世里临时安顿下来的家。他从我母

19、亲身边,抱起熟睡中的我,都没跟我母亲商量,就让司机开车,把我送到七里坪。干爹说:“娘,三兄弟打仗,这是他的孩儿,你帮他照看吧。”干爹给奶奶两块银圆,说:“这是三兄弟让我捎来的。”干爹对我说:“人,总是要怀着希望前行的,你奶奶太苦,我得给她活下去的希望。”回到部队,干爹隔一段时间,就以“三儿”的名义给奶奶写信,问候老人,也了解我的近况。干爹不在意奶奶回不回信,他在意的,是用书信这种方式,让奶奶以为,她的三儿还活着。三个月后,干爹再到七里坪。他这才告诉奶奶,她的三儿牺牲了。“幸运的是,三儿给你留了个后。”干爹抱起我,对奶奶说。干爹说,奶奶听说我爹死了,眼泪涌出来。地哭了,她的哭泣没有声音。她默默地

20、走进灶屋,生火,给干爹煎鸡蛋、煮面条。(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红军”“黄麻起义”“国民党民团和红枪会”“长征”等词都指向革命战 争年代,这些词的使用使小说有历史意味。B.小说塑造了几个革命英雄形象,但并没有刻意拔高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写这些人物 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体现其精神。C.干爹瞒着奶奶“我”爹牺牲的消息,不想让奶奶难过,还骗奶奶说“我”是爹的儿子, 其实奶奶已经知道干爹在骗自己。D.小说叙事时间跨度较大,但从容地交代了奶奶三个儿子为革命牺牲和“我”的身世 等相关内容,平静的叙述之中满含深情。8.小说开篇选取了一段红安革

21、命歌谣,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6分)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向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

22、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

23、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

24、/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1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B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

25、士死称“不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 外,高兴地说“天赞我也!”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5分)(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5

2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注】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 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B.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第二句中的“海燕双 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海燕相互依偎的

27、情态。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 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 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15.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是 ,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孝公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 。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

28、做事也会招致百姓、朝廷臣子反对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见”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也C.冀君实或见恕也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B.东据成皋之险C.君安与项伯有故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彩蝶王”和候鸟一样,每年冬天都飞往南方,夏天飞回北方,每天平均飞行45公里以上。B伽利略传的演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影响、启发、教育千千万

29、万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的人们。C只有弄清几十年来在前进道路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我们才能改革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D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20. 把下面一段话改成一组排比句(整句)。(6分)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和培育、描画和渲染。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改造它。21. 下面是网聚财富主角阿里巴巴年终客户答谢会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新年即将来临,我们倾情实现网商大家庭的欢乐相聚的愿望。为了感谢你一年来对阿里巴巴的点滴支持,我们特于1

30、月10日14:00在青岛丽晶大酒店一楼丽景殿举办2021年度阿里巴巴客户答谢会,到那个时候将有精彩的节目和奖品款待您,期待您的光顾。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期,网友为湖南一名高考考生的专业志愿吵翻了。这位女学生来自湖南耒阳,是一名留守女孩,名叫钟芳蓉,她高考成绩676分,志愿报的是北大考古专业。有网友说,报这个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有的网友则认为,报专业不必太功利,要报喜欢的;也有人觉得,重点不在专业本身,而在于对专业怎么理解。面对热议,钟芳蓉说:“我个人特别喜欢。喜欢就够了。” 你对于钟芳蓉高考填报考古专业这件事有怎样的看法呢?请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

31、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乾安七中20202021学年度第六次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 关键能力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选项分析A项,“说明中原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错,由文章第二段第一句话“秦国统-六国.后.核心 地位”可知,中原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确立的;C项,“关键看其能否迅速推行汉化政策”错,文章第四段说的是能否迅速推行汉化政策是政权存在时间长短的原因之-,原文中并没有说其是“关键原因”; D项,“没有东晋、南宋,中

32、原文化就会失传”错,原文只是说东晋、南宋对保存中原文化功不可没,并未说中原文化是仅仅依靠它们保存下来的。2.B 关键能力 本题考 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选项分析“从中 原文化地位和文化内在精神、外在特征等方面”错,从整体来看,文章从内在精神、外在特征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具有延续性的原因。3.C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分析 C项表述有误,原文说“以少数人口统治多数人口,在文化上接受主流先进文化是世界范围内的通例”,意即人口数量上的优势、文化的先进性都是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的原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A 选项分析“这是导致

33、当前乡村文化“空心化的直接原因”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导致乡村文化“空心化”的直接原因是乡村大批文化精英远离乡村。5.C 选项分析“形 成与城市文化内涵相同的乡村文化”错,根据材料三中“在保持乡村文化个性的基础.感染力”可知,乡村文化应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不应追求与城市文化有相同的内涵。6.参考答案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属于一个整体,不应割裂,而应“和而不同”。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具有互补关系:乡村文化会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也会对城市文化产生影响,两者相互支持,互为补充,能够和谐共生。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具有同源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城乡文化共同的根基。(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34、亦可酌情给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C 选项分析“ 其实奶奶已经知道干爹在骗自己”于文无据,小说中并没有任何情节能够表明奶奶早已知道真相。8.参考答案以革命歌谣开篇,形式新颖 ,吸引读者。为小说下文做铺垫:“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为小说下文送亲人上战场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点明人物形象:歌词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普通中国人勇于牺牲个人家庭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凸显了主题:有力地表达了对许许多多为革命无私奉献的普通中国人的赞颂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9.参考答案1、 从内容上来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小说中故事以“我的视角展开,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推进情节发展。“我的

35、提问将小说从干爹讲述奶奶的三个儿子牺牲的情节转到揭示“我”的身世等情节,情节得以发展变化。强化人物形象。通过干爹将“我送回奶奶身边这一情节表明了干爹对奶奶的情感,强化了人物形象。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D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句的主语。 11B 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 12A 此时并没有“深受太祖信任”,太祖高兴是因为俞通海有水军千艘。 13.(1)他们有上千艘的水军部队,多次被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从小道归顺太祖(“水军千艘”定语后置,“为所”表被动,“窘”围困,困窘

36、,“间道”从小道,各1分,句意1分) (2)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带领军队进攻太湖,在马迹山使张士诚的守将归降。 (“因”“趁机”,或者“于是”;“略”“降”使动用法,“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文言翻译: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州、颖州。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他们)拥有千艘战舰的水军部队,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

37、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最好的。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带领水军进攻太湖,在马迹山使张士诚守将归降,停船于胥口。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

38、军稍稍受挫。太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咧,才勉强脱险。第二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如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

39、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役,俞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战灭渡桥,直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吊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B(“拟人”手法,错误。

40、)15.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衬托(反衬),首联以“海燕双栖”,写燕子相依相偎,反衬主人公的孤独; 以“郁金堂”“玳瑁梁”写屋子之华美,反衬主人公的落寞。 借景抒情(正衬),颔联颈联写寒砧木叶、城南秋夜,渲染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念征人而不得见的忧愁。直抒胸臆,尾联“含愁独不见”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相思之愁。以景结情,结尾“明月照流黄”,写明月照在帷帐上,相思无处不在,更深地表现主人公的浓重。(答出“拟人”“试听结合”“反问”可酌情给分。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胥怨

41、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C 18.D 19. C 解析 A项把“平均”“以上”删掉一个。B项把“影响”调到“教育”之后。D项搭配不当,压缩一下就是“乒乓球馆是团体”,应该将“团体”修改为“场所”之类。20.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现成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画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21. 答案:你您 点滴鼎力,大力 到那个时候届时 款待等着 光顾光临 四、写作(60分)22.写作提示: “你”对钟芳蓉填报考古专业的看法,可以从网友的观点中选取一点作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跳出题目的制

42、约,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谈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思考。 结合考古学的特点和网友的热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确定立意:第一,我的命运我做主,走自己的路,任由别人去评说。人各有志,既然选择了人生之路,就向着既定的目标,风雨兼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二,尊重个性,尊重兴趣。正如钟芳蓉所说:“我个人特别喜欢。喜欢就够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别人不喜欢与“我”无关,只要“我”喜欢,就一定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学有所成,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潜心钻研学问,不为功利遮望眼。有志青年应以学识为重,如果过于看重名利,人生之路就很难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考古学虽为冷门,但只要学精、学透,冷门也会变成热门,何愁找不到工作。第四,只要吃苦耐劳,痴心向学,就一定能精通专业知识,体现人生价值。考古学不是男人的专利,吃得苦中苦,巾帼亦英雄。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