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773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 皇权旁落B. 相权转移C. 地方权力削弱D. 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2. 十二铜表法中关于法律程序的规范占整个法律条文的1/4强,程序正义被视为“看得见的正义,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

2、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如在其第一、二、三表中就诉讼程序做了详细规定。这样的规定A. 结束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曲解B. 有助于限制贵族的垄断专横C. 调整了罗马帝国各民族的关系D. 保证了罗马法更加简洁有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看得见的正义,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B项正确;该规定并未结束贵族对法律的随意曲解,排除A项;C项与万民法有关,排除;十二铜表法侧重国家事务,并不简洁高效,排除D项。故选B项。3. 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

3、(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县别庆阳合水镇原清涧绥德机关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党派共产党233203203547545国民党17314317333507无党派2432751266711021A. 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B. 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实行的是三三制原则,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战,适应当时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B正确;在部分县参议员数量方面,共产党并不占据优势,排除A;国民革

4、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1940年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时期,排除D。4. 如表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做,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北宋)刘挚忠肃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A. 忠肃集是北宋人撰写,作者的评价权威公正B. 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C. 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其评价全面客观D. 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

5、打上时代烙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可知,北宋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速度过快,扰乱百姓,加重人民负担;南宋罗大经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晚清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是救其弊,说明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D项正确;忠肃集的表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非权威和公正,排除A项;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在研究史料时,可以作为参考,说起没有任何史料价值,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王安石传是近代梁启超编写,其目的是为维新运动做舆论准备,排除C项。故选D项。5. 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

6、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转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A.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B. 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C. 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 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寒庶子弟社会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这体现了科举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正确;进士科和明经科考察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但材料并未提到佛道的冲击,故A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进士科更能选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不能说选官取士标准不合理,故B错误;C项中“阻断”一词过于绝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科举制使寒庶子弟社会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但并未阻断士

7、族子弟的仕途,故C错误。【点睛】明经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考试合格叫及第,及第分四等。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大。6. 下表是明代监察官员的选任方式。据此推知明代的监察官员荐举吏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及三品以上京官荐举,吏部勘核,合格授官选补进士、举人、监生初入仕途及被选补改授由庶吉士(进士通过朝考者)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按成绩优劣授职考选面向社会招考,有临时和定期两种,考选后择优授职A. 选拔方式多样,但都必须经过考试环节B. 来源多元,促使社会阶层流动急剧加速C. 选拔方式多样,凸显学而优则仕理念D. 来源多元,

8、依托权贵腐败习气非常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荐举、选补、改授及考选”可知,当时选拔方式多样,凸显学而优则仕的理念,C项正确;荐举环节不需要考试,排除A项;明朝时期的社会阶层流动并不显著,排除B项;依托权贵腐败习气非常明显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 有美国学者谈及科举制时说:“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但有英国学者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史学争论让历史没有定论B. 史学争论推动学术发展C. 史学争论让历史偏离真相D.

9、 立场不同引发史学争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体现的是史学家对科举制的讨论助推了学术的发展,B项正确;史学争论并不影响历史定论,排除A项;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并不会偏离,排除C项;史学争论受到多方面影响,不光是立场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8. 美国早期的联邦政府文官一直实行任命制,其标准是家庭出身、品德和才能。1829年民主党人杰克逊任总统时,因为许多官员对他和民主党公开表示不满,杰克逊就利用职权罢免了许多联邦官员,启用了一批民主党支持者。此后,政党分赃制逐步形成。这种做法A. 加强了政党对

10、国家政治的控制B.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合法性C. 有效防止了贪污腐败现象发生D. 破坏了三权分立民主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杰克逊就利用职权罢免了许多联邦官员,启用了一批民主党支持者”体现的是政党加强了对国家政治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与政府工作的合法性无关,排除B项;该做法并不能有效防止贪污腐败,排除C项;美国的三权分立并未受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9. 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考察团留学国内新式学堂科举不明戴、泽考察团12人10人19人9人2791%2326%4419%2093%戴、端考察团12人10人15人7人3636%3030%45

11、45%2121%(说明: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A. 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B. 教育格局新旧并立C. 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D. 宪政改革人才充足【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的随从人员教育背景来看,“留学”“新式学堂”“科举”的来源比重相差不大,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1905年,清末的考察团并未有“决议进行改革”,A项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C项排除;题干知识显示教育背景,并未涉及“宪政改革人才”是否充足,排除D项。故选B。10. 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

12、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A. 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B. 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C. 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D. 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可得出唐朝的法律中涉及到的“十恶”都是与伦理相违背的罪行,这说明唐朝的法律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化的功能,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法的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出社会秩序存在问题,所以才要法进行惩罚,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11. 观察下表,到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

13、题是项目婚礼方式内容中世纪婚姻法用宗教仪式,需教会主持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婚姻。新教的婚姻法可用世俗仪式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A. 人文主义发展使宗教仪式简化B. 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响C. 社会进步使结婚程序更加规范D. 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宗教改革,从到,用世俗仪式取代宗教仪式,婚姻从不需家长和封建主同意到强调“家长”“政府”认可、要求家长参加婚礼和证婚人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D项正确;新教的婚姻法并未使宗

14、教仪式简化,A项错误;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响与即“新教的婚姻法”不符,B项错误;结婚程序更加规范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C项错误。 1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后,人大代表刘立富说,他从小就当小贩学徒,卖过豆腐,十四岁就在码头上背豆饼,“挨皮鞭,挨木棒是家常便饭。可是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公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1954年宪法A. 从法律上确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B. 增强了人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C. 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D.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

15、家的主人公了!”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出身卑微的人开始出任人大代表的身份,有利于赢得了人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A项;材料与开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无关,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3.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下图近现代“中国精神”的发源地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A. 井冈山精神B. 西柏坡精神C. 铁人精神D. 特区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人精神发源于黑龙江大庆油田,符合题意,C项正确;井冈山地处湘

16、东、赣西边界,位于陕北,排除A项;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位于广西,排除;特区位于广东、福建,位于河北,排除D项。故选C项。14. 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 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B. 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 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

17、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D项错误。15. “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像贞德那样的一个农家女孩,会如此关心法国的国王?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贞德对此确信不疑这种忠诚是难于描述的,若要加以解释,则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在15世纪里,这种忠诚的的确确比早先更为壮大了。”作者意在强调15世纪的法国A.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 专制王权日渐强大C. 宗教信仰更加虔诚D.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贞德对此确信不疑”强

18、调的是15世纪的法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D项正确;材料与资本主义发展、专制王权的日渐强大及宗教信仰虔诚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6.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引发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武装干涉,法国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由此诞生了下图所示的进行曲。该曲传唱有助于A. 激发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B. 增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C. 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D. 拿破仑赢得对外战争胜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唱着马赛曲去保家卫国反对外国军队的干涉,体现了法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与激发法国革命热情无关,排除A项;在此之前欧洲就已经形成了近代民族国

19、家,排除C项;材料与拿破仑对外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二、非选择题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渐趋完善。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上报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名称和形式各异,没有统一。秦朝时期,不仅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

20、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以成文法典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1)据材料,概括指出户籍制度兴起的原因及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户籍制度形成的意义。【答案】(1)原因:国家形态完善,国家控制力增强特点:以什伍为编制方式,程序严谨,内容详实,管理严密,制度法律化。 (2)意义:维护政治统治(或社会稳定);巩固大一统(或维护统一);保证财

21、政收入;稳定小农经济;为后世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渐趋完善。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可归纳出国家形态完善,国家控制力增强。特点:根据材料“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可归纳出以什伍为编制方式,程序严谨,内容详实,管理严密,制度法律化。(2)意义:根据材料“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维护政治统治、巩固大一统、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小农经济及为后世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2、。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常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

23、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摘编自姬丽萍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锉制度研究述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相同之处。【答案】

24、(1)背景: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政党更替影响政府工作。(2)相同之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通过法律进行规范;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常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根据“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根据“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可知,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根据“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

25、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根据“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可知, 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根据“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等文官制度的内容,所学知识可知,政党更替影响政府工作。(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材料二中“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材料一中“英国相继颁布法令”,材料二中“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可知,通过法律进行规范;根据材料一中“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材料二中“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

26、关考试院负责”可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村庄有自身长期形成的习惯法即村法,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村头足庄园直领地的实际管理者,也是整个庄园村庄混合共同体的关键人物,他须经村民选举产生,如遇领主阻挠,村民

27、甚至不惜以集体拒服劳役或支付现金的方式坚守自己的权利。村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摊政府税款,庄稼收割后穷人和妇女优先捡拾麦穗。村庄共同体以地域而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具有共同理念、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摘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特点与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中世纪村庄共同体的主要职能。(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古代中国乡约组织与西欧村庄在基层治理上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以宣讲“圣”为重要内容;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8、 (2)主要职能:村民自治;征收税款;济贫互助; (3)不同:乡约组织以教化为主,西欧村庄以法治为主;乡约组织服务于皇权,西欧村庄具有民主自治色彩。【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可知,以宣讲“圣”为重要内容;根据材料“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可知,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乡约制度宣扬教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根据材料“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可知,有利于发展生产;乡约制度宣扬的是儒家文化,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9、 (2)主要职能:根据材料“西欧中世纪村庄有自身长期形成的习惯法即村法,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可知,村民自治;根据材料“村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摊政府税款”可知,征收税款;根据材料“庄稼收割后穷人和妇女优先捡拾麦穗。”“村庄共同体以地域而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具有共同理念、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可知,济贫互助. (3)不同:从乡约组织的内容可以看出,乡约组织以教化为主,西欧村庄以法治为主;从管理模式看,中国古代乡约组织服务于皇权,西欧村庄具有民主自治色彩。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奏定初等小学章程部分内容摘要如下立学总义立学总义设初等

30、小学堂,令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几童身体,每星期不得过三十点钟,五年毕业。历史科目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善美之事,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地理科目其要义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其爱国之心。宜悬本县围、本省图、中国图、东西半球围、五洲图于壁上。格致科目其要义在使知动物、植物、矿物等类之大略形象、质性,以备有益日用生计之用。当先先就庭院中动物、植物、矿物,为其解说其生活变化作用。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材料二 下图为“初等小学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第2册”中的插图(1911年

31、)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点: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阐释: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和官员选拔。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晚清教育改革旨在培养近代化人才,特别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所有学生七岁入学,培养爱国的根基。通过历史、地理、格致等学科的学习,培养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的情怀;在国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热爱国旗和国家。总之,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改变了传统忠君教育,走向爱国教育,从培养科举人才到培养综合人才,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发展和社会转型。【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清政府教育改革内容来看,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关于阐释可从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