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史观【概念内涵】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主要内容】(1)从纵向看: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2、,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2)从横向看,: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关键词】温室效应、森林资源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环境污染。【真题回顾】1.(2020江苏卷,18).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
3、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A. 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 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C. 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 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出现的大雾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关,因此其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A项正确;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与精神危机无关,而是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此时汽车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2.(2020天津卷4)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
4、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答案】C【解析】据所学大众传媒的知识可知,报刊宣传能起到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再据材料“详细介绍了鼠疫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可知,当时大公报的宣传有利于从思想层面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要靠清政府,材料并未提及该宣传对清政府的影响,无法体现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疫情,“开启了”一说无从体现,对疫情的专业研究的是
5、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的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报刊宣传仅能起到报道、传播研究成果的作用,排除B项;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需要政府、医院、民众等多面的共同努力,报刊宣传无法直接起到这一作用,排除D项。3.(2020北京卷,5)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实行均输法 兴建水利工程 鼓励百姓养马 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 BC D【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救荒思想无关,故错误;兴修水利工程有
6、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符合其“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救荒思想,故正确;鼓励百姓养马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增强北宋军事力量,与救荒思想无关,故错误;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还能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符合其救荒思想,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4.(2020北京卷,10)右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7、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材料侧重强调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而非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排除A项;舆论监督是指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
8、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民主管理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言的,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5.(2020海南卷,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答案】B【解析】据材料“微生物等词”“凡有害于民
9、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可知,大公报介绍近代西方的卫生学知识,大力宣传科学的健康卫生观,故选B项;“根本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8381839年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就已提出细胞学说,排除C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6(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
10、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答案】A【解析】“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诗人对工业革命的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不是现实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材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故C项错误;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材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故D项
11、错误。7(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
12、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8(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答案】A【解析】19世纪上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城市工厂产生大量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口寿命,导致后死亡率上升,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产生是在19世纪晚期的第
13、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后死亡率上升,所以不会出现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的问题,故C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会不断上升,故D项错误。9(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水车”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的灌溉工具“翻车”
14、,A项与史实不符,因为翻车是用人力的,故A排除;B项提高农田抗旱能力符合;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10(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B【解析】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
15、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11(2014福建文综21)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答案】A【解析】罗斯福设立工程振兴局,目的是通过兴建工程以增加就业,也就是新政中的“以工代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金融方面措施,故B项错误;
16、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特点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而不是对市场控制,故D项错误。12(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
17、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13.(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
18、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19、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模拟训练】1(2021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12)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罗斯车提出了“温室效应”,这说明工业革命()A带来了生产方式变革 B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革命C产生了新的学科流派 D导致了大气污染的问题【答案】D【解析】大气变暖和“温室效应”都是大气污染的表现,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中,大量工厂的建立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导致的
20、,故选D项;A项强调的是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的转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指的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材料不足以说明,排除B项;材料所述仅为科学家个人的观点,并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的学科流派,排除C项。2(2021山东滨州高三3月模拟考试15)19世纪末,德国建筑学家诺姆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祖国正在变成荒凉寂寞之地,城市和乡村很快就会变成毫无差别的无产者聚居区,其建筑风格将像监狱一样,再也不会有让人愉悦畅叙的花园和小桥流水。”这折射出()A浪漫主义为文学主流形式 B城乡贫富差距迅速缩小C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 D工业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答案】D【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工业化
21、和城市化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快速进步,相伴而来的还有现代与传统剧烈碰撞所引发的诸如传统乡土衰落等各种问题,故选D项;没有对比,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主流形式”的结论,排除A项;工业化造成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项;人们渴望回归记忆中田园诗般的地方乡村,躲避现代工业城市中紧张而动荡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复苏乡村经济,排除C项。3(2021广东梅州一模14)同学们在学习“工业革命”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佐证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检索到下列三份材料。下列对其史料价值的评估与说明,正确的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
22、时代的城市(1973年)A是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 B是原始档案,有较高史料价值C是后人所编,不具备史料价值 D以上史料均不能当作佐证材料【答案】B【解析】结合历史常识,“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料价值评估正确,故选B项;小说雾都孤儿是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不是最高,史料价值评估错误,排除A项;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虽是后人编纂的著作,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三份材料均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以当作佐证材料,排除D项。4(2021吉林延边一模34)19世纪,公园是“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等媒体大肆
23、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城市化问题很严重C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D社会环保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公园是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无非就是强调城市的环境问题,是环保意识增强的体现,故选D项;公园是“城市之肺”体现的不是工业革命成就,反而是说存在的问题,排除A项;公园是“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是城市化问题的反映,但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无法体现严重城市化问题,排除B项公园是“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强调的是城市环境,而不是人口数量,排除C项。5(2020福建南平三模25)唐律疏议中对水利防汛有专门的规定:“近河及
24、大水有堤防之处,刺史、县令以时检校。若须修理,每秋收讫,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雨汛溢损坏堤防交为人患者,先即修营,不拘时限”。这表明唐代()A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有完善的防汛安全管理体系 D重视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律疏议中对水利防汛有专门的规定”说明对于农业的水利防汛有专门的法律保障,故选A项;材料“水利防汛”可知是农业灌溉不是生态保护,排除B项;材料“唐律疏议”说明是法律规定不是安全管理体系,排除C项;材料“水利防汛”可知主要是重视水利的防汛功能没有体现综合利用,排除 D项。6(2020福建泉州一模26)表11626年5月北京王恭
25、厂一带发生了神秘的大爆炸,数万房屋尽毁,死伤两万余人。1626年前的十多年间全国南北各地几乎年年发生大水灾、旱灾和蝗灾、瘟疫。“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1643年北京、天津地区瘟疫大爆发,“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表1为明朝末年天灾情况,对这些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加速了明朝灭亡B土地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C成为 “天人感应 ”理论的重要历史依据D说明古代王朝的更迭有一定历史规律【答案】A【解析】从表1史实可以看出,明朝末年各种灾害频发,导致人口锐减、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加速
26、了明朝灭亡,故选A项;材料中所列均为天灾,而土地过度开发是人为造成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人感应”理论指的是如若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强调的是统治者要勤政爱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王朝更迭的历史规律是通过多个王朝更迭的史实才能总结出来的,仅通过一个朝代是无法得出的,排除D项。7(2019四川省高三联合诊断31)明清时期,在滨江海湖泊之地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在山地丘陵之域出现不少梯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人口数量的激增 B农业技术的提高C高产农作物引进 D生态环境的破坏【答案】A【解析】大量“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梯田”的出现表明人为造田
27、的增多,这是由于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引发的,故选A项;围田、柜田等的出现与农业技术无关,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材料现象导致的结果,排除D项。8(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26)唐律疏议载:“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其在外失火而延烧者,各减一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答五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由此可知,唐代()A司法判决轻罪重罚 B官方禁绝开发山林C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D底层民众生存艰难【答案】C【解析】由材料“诸于山陵兆域
28、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其在外失火而延烧者,各减一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答五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可知通过法律保护自然环境,故选C项;材料强调对破坏自然环境的惩罚而非轻罪重罚,排除A项;“禁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朝法律而非民众生活,排除D项。9(2021广西桂林崇左二模24)周、秦之际,黄河中下游地区农地垦殖规模快速扩大,然而国计民生对依靠山林川泽资源的采集经济仍具有很大依赖性。对此,国家则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强化对山林川泽的保护管理。先秦国家对资源的保护()A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B根源于社会经济的转型C说明生态文明理
29、念成熟 D反映出集权政府的形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国家则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强化对山林川泽的保护管理”可知国家通过礼制、禁令等方式加强对山川的保护,限制依靠山川资源的采集经济,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故选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先秦时期具有一定的生态理念,“成熟”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先秦时期尚未形成集权统治,排除D项。10(2021广西玉林、柳州二模25)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文献记载出处孟春“毋覆巢,毋杀”礼记月令“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30、)“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唐律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A注意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B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C注意通过立法发展农业 D具有了初步的人文意识【答案】B【解析】古代中国不准在春天彻底毁灭鸟巢,不准“焚山林”,不准随意燃烧草木当肥料,并设置专门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的官员,凡此种种,均说明古代中国注重保护生态文明,故选B项;“毋覆巢”“毋焚山林”等措施不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排除A项;通过立法保护环境,排除C项;人文意识是指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材料未涉及,排除D
31、项。11(2021广西北海一模3)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豺狼、豕原、豸舟、狐狸、穀口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之语。这反映秦律()A体现儒家仁政色彩 B重罚偷猎偷盗行为C注意维护生态平衡 D司法操作的灵活性【答案】C【解析】由材料“百姓取其豺狼、豕原、豸舟、狐狸、穀口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可知秦律允许百姓捕猎禁苑中的豺狼等野兽,因为凶猛的野兽会伤人和其他的弱小动物,而弱小动物虽不伤人,却繁殖过快,所以不禁止捕杀,对动植物数量的相对平衡有了一定的认识,说明已经有了原始的生态平衡观念,故选C项;秦朝奉行的是法家的思想学说
32、,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重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律的内容,而非使用的司法程序,排除D项。12(2020山东威海二模3)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 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答案】C【解析】桑树下种绿豆、小豆,对三者都有利;楮、麻一起生长,麻可为楮作暖,农作物的间作和混作表明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排除A项;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
33、料无关,排除B项;两汉时就已经出现农作物的间作套种,“突破”说法错误,排除D项。13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大纱厂所雇佣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主要表明()A大纱厂普遍存在雇佣童工现象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英国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没有明确指出大纱厂普遍存在雇佣童工现象,也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尖锐问题和社会保障制度,故A、B、C三项错误;“大纱厂所雇佣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
34、密集人群”,表明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故D项正确。14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亩1.37石32石中原农耕区30亩1.5石45石西北屯垦区74亩0.4石30石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答案】C【解析】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
35、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15.据19世纪英国卫生改革家查德威克的报告:城镇卫生工作的缺点会使人们养成最卑劣的堕落习惯,导致多数人道德败坏,因为他们在偏街僻巷堆积的有害脏物中寻找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该报告揭示了()A.城市建设与社会救济的关系B.工业革命与社会习俗的关系C.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D.城市环境与文明风尚的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城镇卫生工作的缺点会使人们养成最卑劣的堕落习惯,导致多数人道德败坏”可知是城市的环境导致了人们道德的变化,故D项正确。16下表为唐前后期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比较
36、表。它反映了唐代()地区时间 淮南区浙西区浙东区宣歙区总计唐前期8129029唐后期173326783A. 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D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答案】B【解析】表格显示唐朝后期和前期相比,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增加,说明政府对于农业管理的加强导致农业生产呈良性趋势发展,故B项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宋朝,故A项错误;“摆脱了”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表格没有比较全国农业生产的信息,故D项错误。17(2021陕西渭南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宋)立国之初,朝廷设立负责保护
37、山泽、林木的最高机构虞部,地方州县的林木资源则由通判或县丞兼理,由官府统一管理,不准个人承佃经营。宋太祖下诏,要求“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诏“缘广济河并夹黄河县分,今佐栽种榆柳”。仁宗诏令:“委令、佐劝诱人栽植桑、枣、榆、柳,如栽种万数倍多,委提占司保明闻奏,各与升差使。”朝廷要求造林“列树以表道”河北等地“缘边官道左右及时植榆柳”,数年后,“太常博士范应言诸路多阙系官材木,望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五七年可致茂盛,供用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北宋帝王禁止砍伐河东、忻州、代州等北疆的林木,并令植树造林,以屏敌骑。人们还注意到虫
38、害对林木资源的破坏,探索以生物防治的办法来保护之。摘编自张全明论宋代的生物资源保护及其特点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了社会动荡、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学理论兴起并迅速发展1933年3月,罗斯福签署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组建了民间资源保护队。19331942年,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征募了约300万城市失业青年植树约20亿株,超过200万英亩。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后,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作为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到20世纪40年代,通过合作项目植树超过15亿棵,其中多数树木用于控制土壤侵蚀。治理后的田纳西河全程通航,并在“美国雨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建成一种近于完美的雨水控制体系”
39、。摘编自王向红、邢小鹏美国资源与环墙保护运动的第二个高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保护林木资源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护林木资源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13分)【答案】(1)措施: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官府统一管理,禁止个人承佃经营;栽培与保护江河水道护堤林相结合;奖励耕植,重视栽培经济林木;重视交通驿路的行道树栽培和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林的营造与保护;探索以生物防治办法来保护林木资源。(6分,答出三点即可)意义: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客观上推动了宋代经济的良性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维护道路交通,密
40、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度言之成理亦可)(2)特点:通过立法来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政府干预;把森林资源保护与解决城市青年失业联系在一起;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相结合。(6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经济危机引发美国社会动荡和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破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理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更为深刻;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促进就业。(7分,答出三点给6分,答出四点给7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朝廷设立负责保护山泽、林木的最高机构虞部”得出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由材料一“由官府统一管理
41、,不准个人承佃经营”得出官府统一管理,禁止个人承佃经营;由材料一“缘广济河并夹黄河县分,今佐栽种榆柳”栽培与保护江河水道护堤林相结合;由材料一“诱人栽植桑、枣、榆、柳,如栽种万数倍多,委提占司保明闻奏,各与升差使”得出奖励耕植,重视栽培经济林木;由材料一“诸路多阙系官材木,望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五七年可致茂盛,供用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得出重视交通驿路的行道树栽培和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林的营造与保护;由材料一“人们还注意到虫害对林木资源的破坏,探索以生物防治的办法来保护之”得出探索以生物防治办法来保护林木资源。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一“保护山泽、林木”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由材料一
42、“林木资源则由通判或县丞兼理,由官府统一管理,不准个人承佃经营”得出客观上推动了宋代经济的良性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由材料一“诸路多阙系官材木,望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五七年可致茂盛”得出维护道路交通,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由材料一“北宋帝王禁止砍伐河东、忻州、代州等北疆的林木,并令植树造林,以屏敌骑”得出定程度上限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罗斯福签署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得出通过立法来保护森林资源;由材料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得出加强政府干预;由材料二“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征募了约300万城市失业青年植树约20亿株”得出把森林资源保护与解决城市青年失
43、业联系在一起;由材料二“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作为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得出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相结合。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经济大危机引发了社会动荡、生态环境的恶化”得出经济危机引发美国社会动荡和生态环境恶化;由材料二“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作为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得出自然资源的破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材料二“生态学理论兴起并迅速发展”得出生态学理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更为深刻;由材料二“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征募了约300万城市失业青年植树约20亿株”得出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促进就业。18(2020湖南郴州二模41)(25分)阅读材料
44、,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虞衡是我国古代掌管山林川泽的政府机构的泛称,其职责主要是保护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令,虞衡官执行这种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秦汉时期,虞衡转称少府,但其职责仍为管理山林川泽,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据旧唐书记载,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45、。由少府到虞衡司再到工部,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开始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摘编自卜晓军、任保平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材料二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18671881年)紧张繁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之外,对西北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推行了一系列朴素但却富有针对性的环保举措,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而且首要目的是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与当时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
46、部荒地渐少,生态渐转,民困渐苏,百业肇兴,民气日旺,气象一新的局面日渐形成。光绪帝因此在上谕中称赞左宗棠经营西北的计划“井井有条”,且其工作已“渐著成效”,要求他“认真经理,以期次第就绪,教养有资。”摘编自马啸左宗棠对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衡制度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在西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背景及其作用。【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职官权限不断扩大;管理逐渐系统性;具有延续性;影响世界。原因:政府及当政者的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环保意识的提高。(2)背景:内忧外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战乱
47、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作用:促进了西北的开发建设;使西北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有利于西北的军粮供给,国家的统一。【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可得历史悠久;据材料一“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得职官权限不断扩大;据材料一“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可得管理逐渐系统性;据材料一“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得具有延续性;据材料一“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可得影响世界。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由少府到虞衡司
48、再到工部,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可得环保意识的提高,政府及当政者的重视;据所学,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18671881年)紧张繁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之外”结合所学可得内忧外患;据材料二“首要目的是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得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二“这与当时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可得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荒地渐少,生态渐转,民困渐苏,百业肇兴,民气日旺,气象一新的局面日渐形成”可得促进了西北的开发建设,使西北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据所学,西北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保障军粮供给,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