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259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高一历史教案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

2、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五、教学过程:(一)、中央集权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

4、老弱转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有哪些?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凋敝;吸取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原因的教训;(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答:目的: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机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3: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5、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3).结合材料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地方收权后又出现了什么问题/答:赵普认为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君弱臣强”。 措施: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到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

6、,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部由中央掌握,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作用:改变了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问题:导致出现官僚队伍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局面。买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讨论探究:从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到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你认为出现分裂割据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是什么?地方势力过强,中央政府相对削弱。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材料4: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答:分封制下的

7、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地方和权力可以世袭;郡县制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现象的能力)。(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概念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阅读教材,归纳

8、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答:(1)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具体的职能部门(注:约相当于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职能)。 (2)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 (3)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

9、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5)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三)、选官任人制度(1) 阅读教材归纳从汉至宋元时期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依据分别是什么?汉代( 察举制 )选拔的标准或依

10、据是( 品行和声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 门第的高低 )隋唐宋元时期( 科举制 )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 才能 ) (2)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

11、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六、课堂小结: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七、课堂检测:1.贞观二

12、年,唐政府要修缮皇宫,政府的办事程序应该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戌边 D.投做官僚幕僚八、板书设计: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九、教学反思: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