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6(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104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6(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6(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6(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6(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6(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国家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形成、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政权的王朝。3、夏商政治形态(1)夏:公天下(禅让制) 家天下(世袭制)(2)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政治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君权神授”)4、西周政治制度(1)分封制:对象: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职权:世袭统治权、定期朝贡、提供军服和力役;特点:稳定性、延续性(2)宗法制:含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等级(秩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王权相

2、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1)建立:BC221,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2)措施:北击匈奴修长城(收河套)南征越族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统一岭南,设郡,使岭南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统一西南夷(开“五尺道”)云贵川和甘南等西南地区正式归入中央(3)意义:扩大疆域;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皇帝制:皇帝至高无上;皇帝直接任免官吏(秦始皇)。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九卿。朝议制:群臣集体议政的方法。可减

3、少决策失误,但后期因秦始皇极端制度而失效。(2)地方:郡县制(始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地方行政区划形式,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官职:郡: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 县:县令行政 道:少数民族地区行政 乡、里、亭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官僚政治。(3)汉承秦制:西汉沿袭秦制。汉武帝:设刺史(地方监察制度)和校尉(军事)。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法令出一(1)皇帝制:皇帝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3)君臣实质:“主子”与“奴才”。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秦朝:设丞相(位高权重)(2)汉朝:设中朝(内朝)与外朝相对抗

4、。(限制相权)(3)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分散相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属尚书省(4)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二府: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权分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共管枢密院主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三司:主管中央财政,长官为三司使(5)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剥夺相权,强化皇权)(6)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作用: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3、监察体制(1)历代监察体制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唐: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元:御史台(监察御史)(2)影响:监

5、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制度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4、选官制度(1)世官制:官职世袭,贵族政治。(2)察举制:汉武帝时:自下而上选拔德学兼备且有议政能力的贤良;后期:重德轻才士族门阀(3)九品中正制:魏晋时,人分九等,具有封闭性;易造成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只讲门第的弊病。(4)科举制:隋创科举;科目及内容:儒学经义;评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扩大统治基础,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提高士人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重学风气形成; 严格的考试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性; 后期随着专制制度走向反动,科举制也日渐僵化(明:八股取士),选拨人员多为缺乏进取

6、与创造意识之人。5、行省制度(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1)基本行政区划:行省路府州县(2)中书省:管理元大都周边地区事务。(3)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4)特点: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受中央控制(重大民政事务上报中书省、军政要务上报枢密院);行省无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长官要定期朝见皇帝,向皇帝述职;采用中央监察体制和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5)影响: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影响深远,至今今日。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 内阁制(明朝)(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原因:丞相“专权乱政”,限制皇权; 措施:永久废丞相,权分六部;影响:高度集

7、权,但繁务缠身。(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目的:加强专制。 特点:非正式机构,无法定地位;职权不明,不能统领六部百司,无实权。设司礼监(宦官)监督内阁2、厂卫制度:设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加强对官民的监视。表明专制制度日趋走向反动。3、军机处(清 雍正帝 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1)初设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军机房军机处;权力逐步扩大:西北军务军务军政要务)。(2)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3)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密(地处内廷,受外界的干扰少)、速(办事效率高)。(4)影响: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提高;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权和能动性受到

8、压抑。(5)密折制: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的控制,皇权更强化。4、清朝边疆政策(1)清朝(康雍乾)时,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2)处理边疆事务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3)清朝疆域(四至图)(4)措施:理藩院:专管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改土归流:A、元实行土司制度;B、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西南(云贵川桂)地区废除土司,中央改派流官统治;C、清雍正时,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D、影响: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土尔

9、扈特部回归祖国:乾隆时,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自沙俄回归祖国。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 列强入侵与民主危机(一)鸦片战争(18401842)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商品输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2)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3)主要原因: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内部矛盾尖锐。2、南京条约(清政府)(1)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 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为通商口岸(由南向北

10、) 协定关税(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打开市场)(3)影响: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其他条约内容:获得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和租地;巡查贸易和传教(均由通商口岸深入内地)(二)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原因(1)根本原因:19世纪末,日本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对外扩张,打开中国市场。(2)内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3)外因:西方列强纵容或默许日本侵略,希望借此扩大在华权益2、马关条约(1)内容:割地:割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辽东半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开设工厂(资本输出)

11、(2)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俄德法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赔银3000万两)。(3)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辛丑条约(前进宾馆)(1)内容:钱:赔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禁:禁止人民反帝(标志中国清政府完全殖民地化,成为“洋人的朝廷”); 兵:拆除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掠夺矿产); 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形成“国中国”)。(2)影响: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

12、)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影响1、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2、无视中国人民生存权(中日甲午战争中旅顺大屠杀),抢掠中国财产,毁坏文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在中国疯狂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4、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门户开放(美国 1899年)1、原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参与瓜分中国; 虽想染指中国,但军事实力还不够强; 满足其在中国市场占据一方的需求。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利益,美国“利益均沾”(实为扩大美国在华利益)3、实质:缓和列强争夺,消弭中国人民反抗,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多国共同占领中国)4、影响: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二 中国军

13、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中)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侵略(民族矛盾),清政府腐败无能(阶级矛盾)。(2)直接原因:1841年,英军到三元里抢掠。2、评价:(1)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表现爱国精神。(二)左宗棠收复新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背景:英俄窥视新疆已久2、1871年,俄国强占伊利3、左宗棠收复新疆 (1)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2)1878年,新疆收复(除伊利外)(3)1881年,曾继泽以中俄改订条约换回伊利(4)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标志清政府加强对新疆的控制)(三)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1、性质:中

14、日甲午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战2、爱国将领: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3、结果:日本暂败,清政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4、影响: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四)反割台斗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1、1895年,台湾义军(邱逢甲、徐骧)与黑旗军(刘永福)抗击日军。2、结果:台湾沦陷(成为日本殖民地)3、失败原因:缺乏清政府的支持4、意义:维护领土完整,反映爱国精神(五)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矛盾尖锐。2、参与者:农民阶级和手工业者3、口号:“扶清灭洋”(1)“扶清”: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提出彻底的反清要求,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反映农民阶级局限性对外国采取盲目排外的态度4、过程:兴起:山东义和拳发展:山东、直隶扩大:京津地区高峰:攻打西什库教堂5、清政府态度:剿抚剿6、失败的原因(1)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2)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具体见课本)7、意义(1)反帝爱国; (2)阻止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