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同学: 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由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所作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整篇文章的思路做了细致的分析,也对刘和珍君的品格和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今天,我们换个角度,分析一下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阐述的、对于学生游行牺牲的看法。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总结出鲁迅先生对于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青年学生的态度。同学们在总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结合文本,由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分析出作者的态度。时间关系,我们省略发言的部分。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对于青年学生游行牺牲的态度,主要有:首先,我们看文章的第四部分中:“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
2、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还有下面的:“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这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从“不惮推测中国人”到“不信下劣凶残”,从“沉默”到“爆发”,而一步步威逼作者的,文章当中写的非常清楚,也就是段政府制造的惨象和流言。我们接着看文章的第五部分里,作者对刘和珍君牺牲的过程有非常具体的介绍。“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
3、,只是没有便死。”还有后面“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段祺瑞政府滥施暴虐的卑劣行径,对游行学生血腥无理的镇压点燃了作者内心愤怒的火焰,让他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这也是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主要理由之一。所以我们说,作者表现出的第一个态度,就是对整个镇压事件的愤怒。我们继续看文章的第六部分,作者写道“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4、。”作者在这里,把学生的徒手请愿,排除在了“人类血战前行史”之外。这说明,作者对于这种方式是不赞成的。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作者这篇纪念文章写的最出色的地方。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所以我们说,鲁迅的第二个态度,就是对整件事件理智地反思。下一点,我们看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写:“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不赞成刘和珍等人的徒手请愿,但对于他们的勇气和
5、爱国情怀,却是给予了大大地赞颂和肯定。也是这些人的“沉勇和友爱”,让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出“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是这种源于青年学生特有的、高涨的爱国热情,和面对时局,坚定不移的信仰,让作者看见了中国改革和革命胜利的希望。所以我们说,作者通过整件事情,又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初闻噩耗时的愤怒,到悲哀沉痛中的反思,再到绝望中看见希望,这样三个阶段。那到今天为止,我们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就学完了,总结整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像刘和珍君那些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勇气,更要学习鲁迅先生在整个惨案过后冷静的思考和总结,理解“三一八”惨案的惨之过程、惨之缘由、惨之教训,这样,我们才可以说:刘和珍等人没有白牺牲,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没有白写,因为他们一起,为我们上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的一课。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我们下课可以再一起探讨,下课。